-
1 # 使用者625981019250
-
2 # HongyeLinux
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政治、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創造了和平的環境,各族人民交往頻繁,使民族融合步伐加快、為北方經濟的恢復發展作出了貢獻,也使少數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其社會性質並沒有改變!
-
3 # 貓佐大人
一、時代背景
1、愛吃人的鮮卑
五代十國和南北朝時期,可謂漢人的災難,不僅發生了八王之亂,還發生了五胡亂華事件。
公元304年,當時還是“八王之亂”。幽州刺史王浚引進慕容鮮卑來對付成都王穎。慕容鮮卑乘機大掠中原,搶劫了無數財富,還擄掠了數萬名漢族少女,回師途中一路上大肆姦淫,同時把這些漢族少女充作軍糧,宰殺烹食。走到易水時,吃得只剩下八千名少女了。王浚發現後,要慕容鮮卑留下這八千名少女,慕容鮮卑一時吃不掉,又不想放掉,於是將八千名少女全部淹死於易水,易水為之斷流。
殺神冉閔滅後趙政權,一次解放被擄掠的漢族女子達二十萬,這些漢族女子不是被擄去作妻作妾的,而是作為“雙腳羊”一樣的家畜。後來冉閔被慕容鮮卑擊敗,鄴城被佔。這些少女又全部落入慕容鮮卑的手中。慕容鮮卑姦淫汙辱,又把這些剛剛脫離羯族魔爪的可憐少女充作軍糧,一個冬天就吃了個乾淨。鄴城城外碎骨殘骸堆成了小山。
2、北魏的崛起
公元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398年拓跋珪遷都平城,399年拓跋珪,號道武皇帝。
公元439年,拓跋燾統一黃河流域,初步結束了北方分裂割據局面,號太武皇帝。
後邊便是文成皇帝拓跋浚,獻文帝拓跋弘,這兩位沒有太出彩的成就。
接著,今天的主角孝拓跋宏登場,在位期間實施新政,號孝文帝。
3、孝文帝繼位時,改革已迫在眉睫
(1)、當時的統治方式實行宗主督護制,賦役制度避強侵弱
各地豪強地主紛紛以宗族鄉黨的形式,佔據有利地勢築塢立堡,割據一方,塢堡裡的農民實際上是向塢堡主交納地租,承擔勞役和兵役。這種宗主督護制有許多弊端,宗主往往隱瞞戶籍藉此逃避賦役。
《魏書·李衝傳》曰:“舊無三長,惟立宗主督護,所以民多隱冒,五十、三十家方為一戶。”(2)、實行民族歧視和壓迫,民族矛盾激化
孝文帝改革前,北魏尚處於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時期。這一期間,除了野蠻的屠殺外,還將大量的漢族和其他各族人民變為奴隸和雜戶,根據文獻記載,拓跋貴族“每有騎戰,驅夏人(漢人)為肉籬”,這句話意思說:在戰爭時,往往驅使漢人充當步兵,在陣前衝鋒,鮮卑騎兵則在後督陣,並任意縱馬踐踏。
(3)、社會動盪不安,各地起義不斷.
關中地區自魏晉以來已成為多民族聚居區,北魏徵服關中後,對這裡的人民實行民族高壓政策。盧水胡人蓋吳曾領導了一次起義,關中各族人民盡皆響應,起義軍擴大到十萬餘人。拓跋燾親自領軍征討,在鎮壓蓋吳起義的過程中,拓跋燾對沿途響應起義的各族人民進行了殘酷殺戮,力圖以民族高壓政策來扼殺反抗鬥爭。史書記載,自北魏建國至孝文帝執政前近一百年間,北魏境內各族人民起義多達八十餘次。
二、改革措施
孝文帝改革,這裡不得不提一位女性,這就是馮太后。馮太后本是漢女,在朝廷內部政治鬥爭中,她沉著果斷,堅忍精明,牢牢地掌控了北魏朝廷的軍政大權,曾在獻文帝、孝文帝時期兩度“臨朝聽政”,成為北魏朝廷的實際統治者。她主政時已開始了以漢化為中心的社會改革,孝文帝改革的偉大歷史功績有一半應該歸屬於這位了不起的巾幗英雄。
正是在馮太后的精心培養下,孝文帝對漢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對漢族文化傳統、習俗及其深邃豐富的內涵,十分敬佩和仰慕。
“《五經》之義,覽之便講,學不師受,探其精奧。史傳百家,無不該涉。善談《老》《莊》,尤精釋義。才藻富瞻,好為文章,詩賦銘頌,任興而作。有大文筆,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魏書·高祖記》具體改革內容:
1、整頓吏治
實行俸祿制,俸祿由國家統一籌集,按級別高低發給官吏。
2、推行均田制
將國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給農民耕種,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後歸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後還給官府,土地不得買賣。
3、設立三長制
即五家立一鄰長,五鄰立一里長,五里立一黨長。其職責是檢查戶口,監督耕作,徵收租調,徵發徭役和兵役。
4、設巧計遷都洛陽
493年,孝文帝率兵20萬大舉南伐,抵達洛陽。當時洛陽秋雨連綿,泥濘不堪,此時,文武百官跪在孝文帝馬前,苦苦勸阻。孝文帝趁機說:這回出兵,費了不少事,用了許多錢,不能勞而無功。若不南進,便遷都於此,終以計謀遷都洛陽。5、移風易俗
(1)易服裝: 鮮卑貴族一律改穿漢裝。
(2)講漢話:官員必須講漢語。
(3)改漢姓:鮮卑人原有姓氏改為漢姓。
(4)通婚姻:提倡鮮卑人與漢人通婚以加強民族聯絡,鞏固統治。
三、改革影響
著名史學家何茲全說:“漢化政策,就鮮卑族來說,推動了鮮卑族文化向前發展了一大步;就中華民族來說,使中華民族的骨幹——漢族融合吸收了更多的鮮卑民族文化、血液,從而更加豐富了漢族的內容,使漢族文化向前發展了。”
經濟方面:生產方式農耕化,推動了北方經濟的復甦和繁榮
1、農業生產發展
生產工具得到改進,“頃不比畝善”,耕作技術得到提高;興修水利;荒地開墾,糧食產量增多;人口增多;畜牧業得到發展。如下面的耕牛圖、揚場圖、牧馬圖。
2、手工業生產日益活躍
絲織業發展顯著;制瓷業也有很大發展,北方出現青瓷。
3、商業日趨活躍
洛陽出現很多大的市場,貨源充足,交易活躍;官府重新鑄造銅錢,貨幣交易代替實物交易; 對外貿易有了長足發展(後世出土了拜占庭金幣、波斯銀幣)
政治方面:北魏政權封建化得到加速
1、尊儒崇經,興辦學校
儒學重視外在的行為規範,又重視內在道德自律,有利於維護統治和社會穩定。
2、恢復漢族禮樂制度
統治者沿用禮樂制度,維護統治,加速政權的封建化,最終維護鮮卑族的統治。
3、採納漢族封建統治制度,保證了漢化政策與制度的實施。
民族方面:促進民族的交流和融合,鮮卑族生活方式得到漢化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數民族漢化的過程,又有漢族對少數民族優秀文化的吸收。
1、牧民轉為農民,貴族轉為封建地主;
2、習俗的改變,漢族的風俗習慣成為整個社會風俗習慣的主體。
3、鮮卑族畜牧業的經驗和技能得到傳播;
綜上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鮮卑人對漢族文化的認同,爭取到漢族地主對北魏朝廷的支援,推動了政權向漢族王朝統治模式的轉化。不僅緩和了民族矛盾,鞏固了封建統治,更促進了民族大融合,為結束長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
-
4 # 種地的秀才
在孝文帝即位以前,北魏由於鮮卑貴族的統治,又實行野蠻殘暴的壓迫,漢族及他族人民的生活均陷入十分悲慘的境地。因此漢族人民的反抗情緒日益高漲,方式日益增多,規模日益增大,不好統治。所以孝文帝即位後便不顧那些老貴族的反對,以南征的名義遷都洛陽,並派於烈鎮守平城,以防他們發動政變。遷都洛陽後便實行其所謂的改制政策。
首先為緩和漢族人民的反抗,給自己編造了一段歷史說他們和漢族原本就是一家。下令鮮卑人不再著胡服,穿跟漢人一樣的衣服;不準講鮮卑話,要講同漢人一樣的語言;廢除鮮卑姓氏,一律改成同漢人一樣的姓氏形式;鮮卑人死了不準再送回老家安葬,要與本地人一樣。以為這樣漢族人民就不會再反對他們了,其他各族人民就好辦了。
其次頒行均田制,赦免手工業奴隸,把奴婢和俘虜都釋放歸農,把各族人口都推進到農業生產上去,使農業人口漸次增多,生產也漸漸恢復起來了,商業資本也復趨活躍。
最後,他又制定氏姓門第等級計程車族制度,把鮮卑人和漢人混作一起。以為可以把各部族間的矛盾融化於等級門第制裡面,又可以借這種門第等級制來鞏固鮮卑貴族的支配地位,客觀上雖然只鞏固了為他服務的奴才集團,但卻促進了鮮卑族的漢化和恢復生產。
回覆列表
這些問題可以在101教育PPT的資源庫裡可以找到詳細解答:農業上,實行均田制,使北魏前的農業得到迅速發展,生產技術獲得較大進步。於工業方面,民營和官營手工業發展迅速,尤其是紡織業最為發達。商業活動活躍,洛陽出現了許多大市場,貨源充足,交易活躍,對外貿易遠達西方國家。影響:經濟的變化推動了鮮卑族的遊牧經濟向農耕經濟的轉型,增加了國家收入;經濟的變化促使北魏加速政權的封建化程序,促進了民族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