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鳴沙古今
-
2 # 英俊熊
為什麼會出現外戚干政這種現象?無非以下幾種情況:皇帝昏庸,做甩手掌櫃,權力給其他大臣不放心,於是就把它給了依附於皇帝本人存在的妻族;皇帝短命,幼子繼位,太后想要掌權,必須依賴孃家人,最後就讓自己本家得了勢。
但無論怎麼算,外戚都算得上是皇權的延伸。當皇權無法發揮作用時,依靠外戚這股勢力來制衡朝堂上的其他勢力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大部分的外戚,可以說是完全依附於皇權而存在的(呂后、竇太后之流的權力其實也是一種變相的皇權體現)。一旦沒了皇權,外戚也會隨之失勢。因此,對於屬於自己的外戚,皇帝(太后)是能夠絕對掌握的,但對於其他大臣就不一定了。就算是篡漢的王莽,在得到絕對權力之前,對待自己的姑姑王政君那也是言聽計從,哄得她非常信任自己。
這就是外戚和大臣的最本質區別,重用外戚也是皇帝們用來對抗相權的的一種方式。
為什麼東漢幾乎每一朝都會有嚴重的外戚之亂,但下一任皇帝依然會重用新的外戚呢?因為只有靠他們,皇帝才能既手握權力又能做甩手掌櫃,同時還不怕他們謀朝篡位,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王莽那麼大本事的。
與其說漢武帝在位期間是解決了外戚干預朝政的問題,不如說是在他的統治期間根本沒有外戚勢力能得以滋生的土壤。作為千古一帝,漢武帝在朝堂之上擁有絕對的掌控力,外戚能干預哪門子的朝政?
-
3 # 尋根拜祖
漢武帝時期,外戚干政不算嚴重,主要是他剛即位期間竇太后干政,及親政初期王太后干政。這兩次解決干政問題的方法完全不一樣,顯示出了漢武帝卓越的政治智慧,和高超的政治手腕。其中某些手段還成了千古之謎,倘若被證實,真的有一種不寒而慄的感覺。
隱忍——靠時間解決問題漢武帝即位的時候剛十五歲,少年天子一登基,就在一幫大臣們的慫恿下,準備大刀闊斧,招賢納士,尊儒改制。不想,他的腳剛邁出半步,就被竇太后一棍子打回去了。
西漢建國,以黃老之學為顯學,尤以薄太后、竇太后為甚,對黃老之學非常痴迷,朝中大臣也多是信奉黃老的讀書人。漢武帝在與董仲舒對策後,認為儒學更符合他的需要,他想尊儒改制,但遭到了竇太后的當頭棒喝。
這時候,年輕的漢武帝意識到,以竇太后為首的政治勢力太強大,儒學想取代黃老,根本不具備條件。漢武帝草率的第一步邁得有點大,教訓有點慘痛,他的老師王臧趙綰被迫自殺,以平息竇太后的怒火。
在不可為的情況下,少年漢武帝,表現出了超出年齡的成熟與睿智,他主動向竇太后妥協,拋棄新政,沿襲舊制,事事以竇太后的意見為準。這種隱忍的功夫,實在與他的年齡和性格不相符,但他整整隱忍了六年,直到竇太后薨世。
應該說,這個時期的外戚干政,其實就是竇太后完全掌權,竇氏家族因為根基比較淺,人丁也不旺,沒有形成政治勢力。竇家一共就出了三個侯爺,其中魏其侯竇嬰,還是漢武帝的支持者。所以,朝政形勢相對比較簡單。
不過,漢武帝看似最簡單,最被動的解決方式,也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到的,他的少年老成,心機與罕見的耐心,都是他成為千古一帝的優良品質。
借勢——鶴蚌相爭漁翁得利竇太后去世,漢武帝親政了。漢武帝立刻把他隱忍了六年的火,全部洩出,他第一時間清算了竇太后的黃老派。正當他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展開行動時,他發現,新的外戚勢力橫在他面前:他的母親王太后及舅舅田蚡一黨。
雖然,王太后對朝政的影響力,遠遠不及竇太后,但她不是孤軍奮戰,她有強悍的外援——同父弟弟王信和異父弟弟田蚡。尤其是田蚡,在朝中的勢力非常強大,已經構建成了一股勢力。
所以,漢武帝這個時候面臨的困難,其實一點不比竇太后掌權時少。漢武帝當然不甘心,在蟄伏了六年後,還要再慢慢靠倒母親。這一次,他用了整整四年的時間,終於抓住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將王太后和田蚡一黨徹底趕出政治核心圈。
這件事就是,竇嬰與田蚡,因為灌夫的案件,相互告御狀的事(詳情不敘)。在王太后的干預下,竇嬰蒙冤入獄,為了自救,他拿出了漢景帝臨終前給他的一份遺詔,就是這份遺詔,被漢武帝“玩出了花”,讓他成了鶴蚌相爭中的那個漁翁。(以下純屬個人分析,沒事充分史料。)
漢武帝偷偷毀掉了聖旨的底檔,讓竇嬰手上的遺詔成了偽昭。偽昭的結果就是竇嬰必須被處死,竇嬰冤死的結果就是,田蚡成為買單的替罪羊。果然,竇嬰一死,所有的輿論都指向田蚡,漢武帝借題發揮,一舉解除了田蚡丞相的職務,勒令王太后不許插手朝政,田蚡在漢武帝雷霆手段下,被嚇得驚懼而死,所表現出來的心機,讓人不寒而慄。
至此,一道偽詔,徹底剷除了王氏外戚對他的掣肘,那一年漢武帝才二十五歲,這種高超的政治手腕,成熟得像五十二歲的老手。
集權——剷除皇權威脅為了根除包括外戚、丞相在內的,對皇權的威脅,漢武帝上下其手,進行了一系列的朝政改革,使大權牢牢把握在他一個人的手中。
比如,他設立內朝官,並以大司馬領尚書事,徹底架空丞相。比如他在司法和監察機構外,又設立直接歸皇帝指揮的司隸校尉、中都官獄、都船獄等,架空了廷尉、御史臺等部門。
漢武帝的這些做法,如同給被他鏟得光溜溜的土地上,又澆灌了一層厚厚的混凝土,讓外戚生長的土壤徹底失效。
漢武帝中期,以衛青為首的衛氏外戚,漢武帝后期,以李廣利為首的李氏外戚,實際上都是漢武帝的棋子,從來就沒有專權過。
終漢武帝一生,他用隱忍和借勢的手段,清除了兩代外戚干政,又透過機構設定,徹底消滅了外戚干政的土壤,讓自己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獨裁的皇帝!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歷史有時候很會開玩笑,正是漢武帝創立的內朝官制,卻成了子孫後代,外戚干政的保護傘,這恐怕是漢武帝做夢也想不到的事。
-
4 # 南朝居士
漢武帝當皇帝時,政權掌握在竇太后和她的侄子竇嬰手裡,所以漢武帝肯定是知道外戚的危害的,但是,他當了皇帝后,依然選擇外戚主政。
不光是他,漢宣帝也是深受其害,剛繼位是霍光專權,剷除了霍光家族後,依然選擇外戚主政史家和許家,如史高、許延壽。
後面的漢成帝時的王氏四兄弟(王鳳、王音、王商、王根)分別位居要津,掌握朝政,形成“王鳳專權,五侯當朝”的局面。
甚至東漢的皇帝基本都用外戚,要知道,他們剛繼位時,都是深受外戚的禍害的,好不容易聯合宦官奪權,臨死前又用外戚輔政。
一直到唐朝,唐太宗、唐中宗、唐玄宗都在用外戚,
漢武帝用衛青為大將軍,領內朝尚書檯,為決策機構,丞相的外朝為執行機構,後面的兩漢的皇帝,都是這麼玩的。
所以,你的問題本身就有問題。
北宋以前的皇帝喜歡用外戚,是因為外戚相對安全,一般來說,外戚沒有根基,也不是起於州郡一步步爬上來的,他們是直接從普通人進入中樞,比如衛青霍去病,漢武帝用他們之前,就是普通人,這樣給他們權力後,他們也難以建立自己的圈子。
其次,外戚其實很受士大夫階級歧視的,比如衛青、霍去病、李廣利,就很受司馬遷的歧視,他們難以融入士大夫階級。
但是王鳳跟士大夫苟合了,漢成帝就被架空了,王莽後來更是跟士大夫穿一條褲子。
而一旦外戚坐大,除掉他們比較容易,可以聯合宦官、可以聯合大臣,
如果不用外戚,而用士大夫或者其他貴族,一旦給他們權力,要想把權力收回來,就有點困難了。
漢武帝當然知道用朝臣的危險了,武帝朝的十幾個丞相,結局都很不好,為什麼?威脅皇權了。
所以漢武帝就把丞相領的外朝官員的決策權剝奪了,而用外戚領內朝,尚書檯等秘書為內朝官員,參與決策。
回覆列表
縱觀事個漢朝,只有漢武帝對外戚勢力施行了有效的制衡。有一句話叫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漢初呂后亂政,外戚勢力橫行,劉氏宗親慘遭屠戮。所以,血的教訓歷歷在目,成為了漢武帝心中無法撫平的傷痛。於是在漢武帝的授意下,外戚勢力成為了第一個政治上的犧牲品。
先是衛子夫的姐夫公孫賀,被刺客朱世安告發其子公孫敬聲與陽石公主私通,還讓巫師詛咒漢武帝,結果全家被誅。
繼而酷吏江充離間太子與武帝的父子關係,誣告太子用巫蠱詛咒漢武帝,太子被逼無奈起兵自衛。最後劉屈氂和李廣利想為李夫人之子劉髆謀取太子之位而聯手對太子劉據落井下石。
經巫蠱之亂,雖然衛家勢力被剷除,但是太子劉據含冤而死,長安城血流成河,十多萬無辜者牽連被殺,漢武帝因小失大,事態發展到一發不可收拾。
漢武帝主導的這場血雨腥風,還險先造成漢朝江山後繼無人,無奈之下,漢武帝只好傳位於幼子劉弗陵。為了能讓劉弗陵坐穩皇位,漢武帝在彌留之際親自託孤霍光等四位重臣輔政,為了防止幼帝大權旁落,杜絕外戚壯大,漢武帝還賜死了劉弗陵的生母——年僅二十二歲的鉤弋夫人。
所以,儘管漢武帝在位期間有效的制衡了外戚干政,但是也付出了十分慘痛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