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雲e書會

    完整的應該還有一句“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大概意思是:以詩歌來感發意志,促使個體向善求仁的自覺,以禮實現人的自立,最後在音樂的教育薰陶下實現最高人格的養成。

    出處:《論語.泰伯》

    原文: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翻譯:孔子說:“(人的修養)開始於學《詩》,自立於學禮,完成於學樂。”

    簡析:本章裡孔子提出了他從事教育的三方面內容:詩、禮、樂,而且指出了這三者的不同作用。它要求學生不僅要講個人的修養,而且要有全面、廣泛的知識和技能。

    孔子及《論語泰伯》簡介:

    孔子(前551 ——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論語泰伯》共計2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等。

    本篇的基本內容,涉及到孔子及其學生對堯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評價;孔子教學方法和教育思想的進一步發揮;孔子道德思想的具體內容以及曾子在若干問題上的見解。

  • 2 # 六零後的退休生活

    原文: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意思:以詩歌來感發意志,促使個體向善求仁的自覺,以禮實現人的自立,最後在音樂的教育薰陶下實現最高人格的養成。

    翻譯:孔子說:"(人的修養)開始於學《詩》,自立於學禮,完成於學樂。"

    人的修養,開始於學詩,自立於學禮,完成於學樂。儒家認為,詩、禮、樂三者是教化民眾的基礎或者說三種載體與手段,必須恰當利用。因此,“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可謂是儒家的教育思想的概括,進一步,則可以歸結為審美教育思想。

  • 3 # 太行山下小小強

    這是孔子說的話。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

    這裡面有深刻的文化和哲學思想,下面我詳細解釋一下。

    1、為何“興於詩”?

    這裡的“興”,大概意思是“高興”“心情愉悅”“心情舒暢”等美好的感情。

    就是說,因為可以朗誦“詩”,或者學習“詩”,或者製作“詩”,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取悅自己,或者讓自己快樂的一種方式。

    孔子這裡說的“詩”,其實和咱們今天的“詩”是有區別的。

    咱們今天主要是指唐詩宋詞,或者現代詩歌,但是孔子這裡的“詩”,包含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等各種思想。

    包含的思想相當豐富,所以孔子曾說過,“不學詩,無以言。”

    2、為何“立於禮”?

    大家知道,孔子那個時代,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法律”,但是一個國家,上到“大夫”,下到“百姓”,總要有套規矩來遵守吧,如果人人都不遵守規矩,天下就大亂了。

    孔子是一個很熱心“復古”的人,他不喜歡法家的嚴刑酷律,所以他希望用周朝的“禮儀”來當做“人們的行為法則”,他一生遊說各個諸侯國,其實就是想實現靠“禮儀”治國的理想。

    《論語》:“不學禮,無以立!”

    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要是不學習“禮”,那麼他在這個社會中根本沒有辦法“立足”。

    孔子也提倡“克己復禮”,但是怎麼說吶?

    孔子的這套思想,並不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因為周朝已經被“推翻”,你還想讓這些諸侯國用“周朝的禮儀”來治國,遠遠沒有武力和權謀來的實際!

    3、為何“成於樂”?

    現在一般認為“樂”指的是“音樂”,但是那個時候的音樂肯定和現在的是不同的。

    音樂的確有教化作用,當時的音樂應該更多的是承擔“祭司”“大典”等作用,畢竟當時的音樂器材,貌似只有宮中才有。

    而“成於樂”,孔子的意思,大概是告誡他的學生,不要光學習“詩”和“禮”,雖然這兩個是“必修科目”,但是你們要想成就大事,還要學習“音樂”,畢竟“情商”或者“個人特長”或者“會唱歌”或者“多個才藝表演”也是很重要的。

    可見孔子的這種思想,對於現代的教育,仍然有指導意義。

    總結:

    其實孔子的這三句話,我覺得拆開解讀並不太正確,我覺得,孔子的意思,肯定是說“詩”“禮”“樂”這三種東西,是一個人“生存”和“生活”,都必須要學習的東西。

    不一定非要“興於詩”,還可以“興於禮”,“興於樂”,總之就是這三樣東西都很重要,不能“偏科”!

    其實細想一下,孔子的這種教育思想,在咱們這個時代,這不就是“素質教育”嗎?孔子兩千多年前就能提出這種思想,真的很厲害!

  • 4 # 寂語堂齋

    這句完整的話出自《論語.泰伯篇》,原文:

    8. 8 子日: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這句話是總結泰伯的,說泰伯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泰伯是周朝初年非常有道德的一個人物,他把王位讓給了他的弟弟,老百姓都不知道該怎麼稱頌他了。就象泰伯篇開篇孔子說的,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孔子用泰伯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這件事,來教育他的弟子們,以此來說明《詩》、禮、樂的重要性,而實質上孔子並沒有嚴格要求弟子們去學音樂,他的弟子們似乎懂音樂的很少,只是要求弟子們學《詩》和禮。

    《詩》的重要性

    《論語.學而篇》,原文:

    1. 15 ……。子貢日:《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日:賜也,始可以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最為關鍵的是告諸往而知來者這一句,這《詩》有預測功能,能知未來之事。

    《論語.為政篇》,原文:

    2. 2 子日:《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

    詩能淨化人的心靈,使人能無邪念、無邪想。

    《論語.八佾篇》,原文:

    3. 8 子夏問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日:繪事後素。日:禮後乎?子日: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用《詩》推匯出仁和禮的關係,《詩》就象一張白色的底子,禮就象在上面繪畫。《詩》能把人淨化到象白紙一樣純潔,孔子的時代沒有紙,只能用白色的底子來替代。

    孔子講究學以致用,對《詩》的看法也是非常辯證。《詩》能知來者、思無邪、詩象白色的底子一樣,但《詩》並非治國安邦的學問,孔子讓弟子們學《詩》只是用來修身而已。

    《論語.子路篇》,原文:

    13. 5 子日: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能背誦《詩》三百篇,不會從政,不會出使四方,背誦的再多又有什麼用呢?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教授弟子就是教弟子們從政當官的,實際上孔子有很多弟子們都當了大官。比如在《論語.子罕篇》有這麼一句,牢日:子云:吾不試,故藝。牢也是孔子的弟子,他沒有被重用,即沒有當上什麼官的意思,所以孔子讓他學點技藝養家用。

    至於《論語.季氏篇》16. 13 所說的,不學《詩》無以言,是孔子教育弟子和他的兒子時說的話,無以言是說無法與上流人物交流而已。這裡也說明,《詩》只不過是一種交流的工具罷了。

    故此,孔子的弟子們並非興於《詩》,興於《詩》只是評價泰伯而言的。

    禮的重要性

    《論語.學而篇》,原文:

    1. 12 有子日: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之,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在這裡就道出了禮的本質來,先王之道是為了達到和睦相處的目的,就需要用禮來節制人們的言行,若不用禮來節制,那是行不通的。

    禮的本質是一種政治制度,孔子所推崇的禮是周禮,就是用周禮治理國家。所以孔子對弟子和他兒子說的,不學禮無以立,其本意就是不學禮你就不能從政當官了,這就道出了禮的本質,為當官從政所用。

    《論語.泰伯篇》,原文:

    8. 2 子日: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出現這些現象的根源就是不理解禮的作用和本質所導致的。

    《論語.八佾篇》,原文:

    3 3 子日: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仁才是根本啊!禮和樂只是附屬之物而已。

    《詩》和禮都是附屬之物,樂是附屬中之附屬,所以就沒有單獨說其重要性的必要。

    故此,孔子只所以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是對泰伯的評價,而對孔子的弟子們來說,《詩》、禮、樂只是附屬的為從政所需掌握的工具而已。而仁和從政當官才是孔子教育弟子們的根本思想。

  • 5 # 吳鴻彥

    ‘興於詩,成於樂’出處孔子的《論語.泰伯》:‘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就是說,人們的道德修養,開始對詩經的學習,樹立周禮的道德標準,完成周朝制度的雅頌樂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媒體變革下,學生幹部應該有怎樣的素養,應該如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