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漢史鉤沉
-
2 # 靜若幽蘭2222
歷史上,存在過很多個大一統的朝代,而被公認最繁盛的時期便是唐朝。其中最有名的當屬"貞觀之治""永徽之治"和"開元盛世",這三個時期裡,各有各的繁榮發展。而這繁榮發展的背後離不開起初的"玄武門之變"。那是在玄武門附近發起的一次武力政變。剛剛建立不足九年的唐王朝,就發生了一場兄弟相殺,血染城牆的大變動。太子李建成常年駐守宮內,幫助李淵處理事務,朝中也有一些文官大臣加以支援,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勢力。秦王多年帶兵東征西討,平定叛亂收復疆土,功勞強大。太子擔心秦王越權,忌憚他功勞大,於是聯合李元吉多年與秦王明爭暗鬥。因為李淵偏袒太子,為了挽回局面,秦王在玄武門發出致命一擊,率領部下殺死了大哥與三弟。在短時間內迅速確立為太子。沒過多久,李淵退位,李世民登基。在這場轟轟烈烈的玄武門事變中,我們不禁發出這樣的思考,秦王會弒殺君父嗎?有兩個原因告訴大家,李世民不會弒父!第一個原因,當宮門發生事變時,李淵是不知道自己大兒子和三兒子被殺的訊息。當尉遲將軍拿來太子的人頭,才明白出事了。這一點就足以看出,李淵在很早就被秦王控制了。那麼,對於唐高祖來說,他就是一頭籠中獸,沒有辦法出去,更沒有實際的權力。這樣一來,他的處境十分危險。當尉遲說出秦王因為二位皇子作亂所以起兵鎮壓了他們。李淵只能順水推舟地問大將們解決措施。面對大將讚揚秦王功勞蓋世,希望冊封太子的請求,就順勢答應下來。這一步實則是為了不讓事情再一步惡化。當時,秦王的人已經連殺兩位皇子,情緒方面也比較激動,內心也是恐懼煎熬的。任何形式的稍加逼迫,都會讓事情發展的更加嚴重。所以說李淵選擇是明智的。這樣一來,就不會有類似弒父的事情發生,第二個原因,宮變之後閃封太子。因為前太子已死,大部分臣子都轉投了秦王。當前的局勢,滿朝已是秦王的心腹愛卿。而且,秦王做事非常乾淨,兄弟的血脈被清除的一乾二淨。當時,李淵已經徹底失去了兵權。其實後人常說李世民是多麼狠毒。因為李世民這麼做其實更直接了當,如果哥哥與弟弟在日後掌權,那麼與自己之間勢必會展開一戰權利爭奪。李世民很清楚,李淵自然也不糊塗,但是李淵沒有李世民那麼果斷,手心手背都是肉,他不知道該如何抉擇。相比父親的猶豫,李世民採取了比較直接的方法,那就是除掉自己的哥哥弟弟。雖然同是骨肉,但是他也知道一旦大哥掌權,那麼自己未必能活下去,更別說是否能保住現在的地位了。李世民是一個很有抱負很有魄力的人,他知道如果這麼繼續下去無非就兩個結果,要麼自己讓大哥給除掉至少也是廢掉,要麼兩股權力再進行一次爭奪。站在親情角度,誰也不想殘害自己手中,但是考慮到老百姓和國家,他不得不狠下心來避免日後的戰爭。解決了大隱患之後,李淵其實已經對李世民失去了威脅。朝中大臣在玄武門之變後,大多數都順從了自己的兒子李世民,不順從的已經被除掉了。而兵權又掌握在李世民手上,無論從政治上考慮還是軍事上考慮,李淵對於李世民而言並沒有存在威脅。
-
3 # 喜歡歷史的搬磚工
以史為鑑,我是中國古代史專篇。
李淵退位的時候,其實軍權並沒有失去,經過玄武門之變,李淵被迫讓權的。
李淵讓權則就不得不說一說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玄武門之變,武德2年太子李建成與李元吉聯盟開始對付秦王李世明,應為唐朝成立,論軍工當屬李世民第一,多年來南征北戰,擊敗各路起義軍,比如李密、竇建德、劉黑闥等人,可以說為大唐的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在軍中的李世民也是積累的極高的威望,所以在軍隊中由很多人都是效忠李世民的,不過整個軍權依然掌握在李淵手上。隨著李世民功勞越大,那麼太子李建成就感覺到了危機感,終於在武德九年,李建成與李元吉聯手,先是一個一個調走李世民身邊的能臣,消弱李世民的勢力,在武德九年,突厥進犯大唐,李建成推薦李元吉代替李世民出征,並計劃於出征當天殺掉李世民,然後逼李淵退位。可是由於李世民在李建成生變安插了眼線,訊息洩露,終於在7月2日,李世民經過謀劃,展開行動,先是讓李建成、李元吉以淫亂後宮的罪名被李淵召見,結果就在玄武門,太子李建成被李世民射殺,而李元吉被尉遲恭射殺,之後李世民進宮,逼迫李淵退位。
其實縱觀整個過程,是李淵以帝王之術在制衡雙方,可是沒想到最後雙方矛盾爆發,有了玄武門之變,在這個時候軍權其實依然掌握在李淵手裡,但是自己的兩個嫡系兒子已經死了,就剩李世民了,而且當時整個皇宮也已經被李世民所掌握,迫於無奈,李淵只有立李世民為太子,之後不久自己當了太上皇,讓出權利。
所以李淵從頭到尾並沒有失去軍權,只是讓給了李世民而已。
-
4 # 鄭桂軍zgj
李淵,西涼武昭王李皓的七代孫,出生於北周天和元年(566),七歲襲封唐國公。隋文帝楊堅稱帝后,因獨孤皇后是李淵的姨母,所以很受隋文帝待見。做過譙、隴、岐三州刺史,到隋煬帝時,因驍勇善戰,升到了右驍衛將軍。
李淵沒當皇帝前,娶了神武肅公竇毅的女兒為妻,竇氏給他生了四個兒子: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說到李淵如何失去軍權,得從他的二兒子李世民,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貞觀之治的開創者唐太宗說起。
李世民,李淵的二兒子,唐朝第二任皇帝,出生於隋開皇十八年。相傳其母竇氏在武功別館生他時有二龍戲於館門外。李世民自幼聰慧,勇猛果敢,膽識超群,十六歲應募從軍。因不滿隋朝的混亂不堪,懷有安定天下的抱負。輔佐老爹征戰四方,暗中廣攬人才,培育自己的力量。
隋煬帝生性好猜忌,因“李氏當為天子”的讖語對李淵一直疑慮,弄的李淵戰戰兢兢。李世民多次說服老爹早樹反旗,最終促成李淵先立代王楊侑即皇帝位,邀尊隋煬帝為太上皇。時機成熟了又把楊侑趕下龍椅,自立為帝,建立了大唐帝國。
李淵做皇帝后,感激老二盡力把自己攛掇上龍椅,想把李世民立為太子。但李世民堅決推辭,所以改立老大李建為太子。因老二李世民功勳卓著,以前的官爵都沒法與之匹配,特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位居王、公之上。但李建成和老四李元吉嫉妒李世民的功名和聲望,又怕坐不穩太子位,一直在老爹面前詆譭老二,李淵也時不時冤枉、責難老二。李世民為了自保,夾起尾巴做人,但暗中一刻也沒消停地備戰。最終發生了史上有名的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擊殺了老大和老四。親骨肉相殘到奪命,李淵自己也有責任。事變後不久,就將李世民立為太子,頒佈詔書:“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為太子處決,然後奏聞”。從今天開始,軍隊和國家的事,無論大小,都由太子處置決定,我只聽事後報告就行了。至此,李淵失去了軍權。沒多久,李淵索性一退到底,把皇位傳給李世民,自己做了太上皇。
回覆列表
首先要糾正這個問題,李淵始終沒有失去軍權,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和李建成之間的一場較量,和李淵關係不是特別大。李世民的威信建立在百戰百勝的戰績之上,秦王最初是以善戰成名的,李元吉最初也有率軍出征,但是戰績不行,後來北方戰爭基本就是李世民的了。李世民的勢力源於不斷征戰中收攏的能臣武將,比如李績、秦瓊、程知節、尉遲恭等等,這些人是從心底裡佩服李世民的才華的。
但是軍權是李淵的,從李淵曾經試圖分化李世民的親王勢力,分派程知節、尉遲恭等人外出出任地方官員。這些人只敢抱病辭官,滯留京師,不敢無故滋事就可以看出。當時身為太子的李建成功績不足,身為秦王的李世民對他的威脅太大了,這是所有明眼人都可以看出來的。當時李淵年紀大了,手心手背都是肉,想法錯了。他一直試圖扶持弱者,保持兩人相對平衡,可一山不容二虎,李世民、李建成註定要倒下一個。
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受到嚴重威脅之後採取的緊急措施,事件是突發性的。從李績、李靖等人都持觀望態度就可以看出,李世民也是沒有準備好的,包括秦瓊態度都很遲疑,這也是後來秦瓊位於凌煙閣功臣末位的原因。李世民、李建成揹著李淵進行了一場“黑吃黑”的火併,不是李淵沒有能力阻止,而是當時他根本不知情。
許多人會問皇帝會不知情,晚年的皇帝會的。大家都不是傻子,將來皇子間肯定有人要退出,誰願意去告密?這明顯是得罪雙方的事情,誰做都危險,觀望就是最好的態度。特別是謀士、儒將更懂得明哲保身,李世民依賴的房玄齡、杜如晦都是逼來的,只有大舅哥長孫無忌是踏踏實實跟著自己的。原因很簡單,不管誰成功,他們這個很實用、又沒有實質性威脅的群體混得都不會太差,魏徵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根本沒有冒險的動力。
當初劉邦晚年命令陳平、周勃處死樊噲,還不是被陳平陽奉陰違了。一路走走停停,還沒到長安劉邦就沒了。沒有人會為了即將喪失價值的人,得罪將來的實權人物,晚年的李淵就是這種情況。所以大家就瞞著他活了稀泥,最後李世民得手了,李淵還能說什麼?再利用兵權處死李世民和手下能臣武將,開玩笑那是他最能幹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