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錦月細雨

    秦朝崇法,秦朝得以強大,漢朝也不崇儒,劉邦,劉恆都不崇儒,漢武帝也不會崇儒,漢武帝給儒一席之地,那是為自己窮兵黷武惹的民聲怨道招來一片質疑找塊遮羞布,儒蟲的皇權神授,給漢武帝正好給擦屁股,他幹什麼都是神的旨意,他在替天行道,他怎麼幹都是有理的,打上儒蟲神棍們這皇權神授,再加上儒蟲們跪舔洗白,他幹那些天怒人怨的事就被騙過去了,他再來了個罪己詔,所有事就都矇混過去了。儒蟲的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把他乾的壞事都弄的不是事了。

    自古帝王們並不會善待百姓,他們窮奢極欲,為所欲為,儒蟲們給他們帖上真龍天子,真命天子,皇權神受,再加上三綱五常曲膝跪舔,漢武帝被伺候的很是受用,漢武帝也不是尊儒,就是要好好的利用儒讓自己舒服享受

  • 2 # 向陽花開7290

    秦國因為苛政和嚴酷的律法,造成民不聊生,日子不斷。人民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漢朝的建立是貧民階層推翻貴族豪強的統治的成功範例,如果漢朝的統治者仍然不施行仁政,給人民休養生息的條件,底層人民一樣會奮起反抗來推翻。

    所以漢朝初期,統治者遵從的是道家思想老子的“無為而治”,與民休息。

    到漢武帝時期,國力逐漸強盛,統治階級就改變了指導思想。秦朝“焚書坑儒”並沒有完全毀掉儒家思想,在這個時期慢慢地也恢復起來。儒家思想強調階級意識、尊卑有序正符合統治者的意願。

  • 3 # 李飛熊

    漢朝確實是延續了秦朝的制度,對不合理的地方進行了適當的改進。秦是漢朝之開始,漢是秦朝之延續。但是漢朝對於儒家思想的重視,也是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前期的話,推崇的“黃老之學”。直到漢武帝時期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秦朝推崇法治,漢朝的統治思想,其實一直是“王、霸道雜之”。

    漢初為什麼盛行“黃老之學”

    經過了秦滅六國和楚漢相爭之後,人民流離失所,許多土地都已荒蕪,人民迫切需要安定下來。因此,漢初的人民對於和平是極為渴望的。而漢初統治者,在充分吸收秦二世而亡的教訓上,也是一切遵守“清淨而民自定”,“使黎民得離戰國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無為”。這是君臣上下一致的看法,所以黃老之術得以大行其道。這樣的政策一直持續了五十多年,使得人民得以休養生息,這才出現了歷來被稱道的“文景之治”。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到底什麼意思

    但是黃老之術也有其自身的缺點,“清靜無為”,尤其是對於土地兼併,如果朝廷不加以制止,那麼失去土地的農民會越來越多,對於國家的長治久安,是極為不利的。“貧民常衣牛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所以,到了漢武帝時期,一心想要大展拳腳的漢武帝,迫切需要一種新的治國理念。而恰在此時,董仲舒進獻了《天人三策》,其中對天下怎麼會亂,亂了之後怎麼治理,治理之後才能長治久安這三個問題做了解答。這正是瞌睡有人送枕頭,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

    因為儒家特別重視興仁義、重教化,可以使王朝的長治久安。但“獨尊儒術”,只是表示漢初的時候儒家地位太低,現在需要拔高一下。而“罷黜百家”的含義,是國家不再出錢養其他學派的“博士”,而只供養儒士。但對於其他學派的民間學術研究,並不過多幹預,也無鉗制思想和壓迫學術自由的意思。漢武帝只是需要儒家的思想,來維護自己的統治而已。

    王、霸道雜之

    其實,漢武帝的曾孫漢宣帝,對於漢朝的統治思想已經表達地很直白了。當漢元帝還是太子的時候,對於漢宣帝大力任用“文法吏”是有些不滿的,認為這是“以刑名繩下”。於是對皇帝老子漢宣帝說:“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宣帝作色曰:“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道德,用周政乎!且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炫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嘆曰:“亂我家者,太子也!”

    可見到了漢武帝重孫漢宣帝的時候,對於“儒”還是有很深的偏見的。漢宣帝認為儒士只會誇誇其談,對於“名聲”看得太重,喜歡推崇上古而諷刺現在,哪裡能委任重任呢!而是應該用王道、霸道並用,對於“刑”、“法”還是非常推崇的。果然,漢宣帝中興漢室之後,到了漢元帝之後,西漢又開始走起了下坡路,這和漢元帝大力任用儒生是有一定關係的。

    所以,從統治者漢宣帝的話裡,也能看出,漢朝是“外儒內法”,用儒學思想來教化民眾,用嚴刑酷法來維護自己的統治。而當初漢武帝推崇儒學思想,只不過是因為漢初儒家的地位太低,需要拔高儒家以為封建統治而用罷了!

  • 4 # 歷史文化廳

    秦朝崇法的根源是商鞅變法,漢朝透過對秦朝滅亡的反思和麵對社會新形勢的需要,重用了儒家。

    秦朝所處的時代和國內面對的主要矛盾和戰略目標決定了法家治國

    秦國地處西北邊陲,民風粗獷,西邊還面臨戎族入侵。秦國是在周平王東遷後剛剛建國,經濟不發達,在中原諸侯國看來就是土包子。在殘酷的戰國時期,各國互相吞併,秦國要想生存下去,就要解決溫飽問題,解決邊防問題,富國強兵,應對其他諸侯國和蠻族。秦孝公力排眾議,任用持法家思想的商鞅變法,重視農業讓農民吃飽,加強刑法保證社會穩定,軍功授爵提高軍隊戰鬥力。

    商鞅變法自秦孝公至秦始皇,一直延續到秦朝滅亡。秦始皇忽略了滅掉六國後,他面臨的主要矛盾已經從打天下轉變為治天下,出現了新的社會問題,卻還是用老的思想來解決。

    漢承秦制是有選擇的繼承

    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生活在秦始皇時代,深知殘酷的刑法把是怎麼把人民逼反的,想要長治久安,怎麼會繼續沿用秦朝的法家思想。此時天下初定,漢朝在地方上的統治並沒有完全的建立,與匈奴一戰皇帝差點被抓抓去,所以劉邦選用的道家的無為而治思想,先當個縮頭烏龜猥瑣發育。

    自劉邦起,歷經惠帝、文帝、景帝共四代,國家逐漸恢復了元氣,富裕起來。漢武帝繼位後,首先他面臨竇太后掌權的問題,竇太后推崇黃老之學,在她死後,需要對她的政策作出修改以鞏固自己的地位。同時北部的匈奴統一為一個帝國,不斷犯邊,對漢朝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此時需要的是富國強兵,是加大國家對資源的統合和調配以主動應對匈奴,無為而治儼然與國家的總體戰略目標不相符。大儒老師董仲舒提出了天賦君權的儒家,增加了皇權的合法性,提倡積極入世,主動作為,正好符合了漢武帝的統治和完成目標的需要,兩者一拍即合,於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起儒家的統治地位。

    因此統治者選定哪種思想建國,一是會反思前朝的經驗教訓,二是根據當下的實際情況,三是符合未來的戰略目標。不僅思想會變,同一種思想也會隨著社會的變化隨著改變適應。

    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進化是最重要的事情。

  • 5 # A三杯茶

    秦朝崇法,所以秦始皇統一全國的思想是“焚書坑儒”,意在控制國民,不讓其讀書,只要守法就行。那麼漢朝為什麼會改變這種治國思想呢?這得從秦朝滅亡說起!

    每個朝代剛建立起來後,都會研究前朝滅亡的原因,劉邦也不例外,他認為秦“暴政”又“酷刑的政策逼反了人民。據記載,漢初,劉邦出行的馬車都找不到五匹顏色一樣的馬,可見秦朝留給自己的是一個“爛攤子”。因此他覺得按照秦朝的這條路子肯定走不通,所以不得不尋找適合本朝的治國思想,這樣一來只有試驗才能知道,道家,儒家,法家,都通通拿出來,局面好像又到了百家爭鳴的時代,但面對滿目瘡痍,國力極度羸弱的局面,“放水養魚,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放任自流”的寬鬆政策似乎更適合目前的實情。到了文帝、景帝都特別崇尚道家,因此道家的無為而治成了漢初的治國思想。

    那麼為什麼從道家又換成了儒家呢?

    經過漢初幾十年的寬鬆政策,經濟得到了很大的改觀,商業的繁榮誕生了很多富商大賈,地方諸侯更是利用各自封地的資源優勢,在鑄錢,冶鐵,鹽業等行業迅速做大,他們之間結成利益聯盟,逐漸成為了一股和中央分庭抗禮的地方權貴力量,因此出現了中央集權旁落的跡象。中央政府為了控制這種局面,進行削弱地方,從而引發了發生在“文景之治”末期的“七國之亂”。從上面的情況來看,要想改變這種局面,就需要一個性格強勢,雄才大略的人來完成。就在“七國之亂”平定後的第十三個年頭,劉徹登基,是為漢武帝。

    漢武帝想要改變這種被動的局面,就要進行改革,對於性格強勢的他來說,怎麼能容忍地方挑戰中央,所以《推恩令》的頒佈,加強了中央集權,在全民思想控制上,他一改之前的無為而治的思想,接受大儒董仲舒的建議,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且為唯一的正統思想,這就是中央集權必須要“統一”全民思想。史學家顧頡剛曾比較秦始皇與漢武帝的不同辦法“秦始皇的統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讀書,他的手段是刑罰的制裁;漢武帝的統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讀一種書,他的手段是利祿的引誘。結果,始皇敗了,武帝成功了”。

    漢武帝“獨尊儒術”控制全民思想的目的就是為了日後為改革贏得全民的支援,無疑他是成功的,後世統治者尊崇儒術亦然是為了效仿漢武帝的成功,所以儒家就成了歷代封建王朝的尊崇,意在控制國民思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20年國家電網招聘:網上報名稽核有哪些關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