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唐推書
-
2 # 阿強哥32
古代計程車兵參軍一般都是為了軍餉,真正是為了保家衛國的並不多,在他們看來軍餉給的多,自然要出多點力。當李自成兵臨城下時,崇禎讓每一位士兵都打起十二分精神起來,並讓內務府多拿點錢去鼓舞士兵士氣。當時的內務府總共才拿出了數萬貫,平均分到每一個士兵手裡的話其實就二十錢,差不多是當時五六個燒餅,這點錢讓士兵去拼命,簡直是侮辱了士兵的生命。
其實崇禎時期那麼窮並不怪他,而是因為明成祖當年的一個政策,要求藩王不允許參政,但是可享受時代榮華富貴,因此皇親國戚越來越多代表開支越來越多,漸漸的國庫每年都要把一大部分錢給藩王。還有當時朝廷裡的文武百官已經把貪汙當成了一種家常便飯,導致了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才根本沒有進入官場的機會,明朝的滅亡其實早已經註定了。
很多人說李自成是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其實在明成祖制定了那一個政策之後明朝的覆滅已經有禍根了,自上而下的貪汙早就掏空了明朝的根基。
-
3 # 明月清風閣
這個問題應該是想問崇禎帝內帑中有三千七百萬兩白銀為何在亡國之際都不肯拿出來發放軍餉和犒勞將士。
崇禎擁有三千七百萬兩白銀的內帑的記載出現在計六奇所編纂整理的《明季北略》一書中,但緊接著又被計六奇自問自答親自否決了,所以《明季北略》中崇禎私庫有千萬白銀一說的來源之一是被人斷章取義,況且《明季北略》一書可參考,不可完全做史實來理解。在《明史》這樣嚴謹的史書中並沒有提及崇禎深宮的私銀,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裡有關部分便部分性參考了《明季北略》,這裡面提了一筆,所以崇禎私庫一說更廣為流傳。
“賊拘銀匠數百人,凡所掠金銀,俱傾成大磚,以騾馬駱駝馱往陝西。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錠皆五百兩,鐫有永樂字,每馱二錠,不用包裹。”——《明季北略》李自成入京後確實獲得了鉅額財產,七千萬兩白銀恐怕只多不少,但這些鉅額財產並不是出自崇禎帝小金庫,而是李自成實施的“追餉”,同時這一做法也徹底得罪了在當時仍然掌握社會主體計程車紳官宦地主階級,李自成的失敗很大一方面也是沒有及時脫離自己的階級。當然,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農民起義的侷限性。還有一方面,李自成的軍隊逼迫京城官宦交出大量財產後,在市井炫耀說財產取自大內,很多百姓便信以為真,一傳十,十傳百謠言似乎變成了事實。
“所掠輸共七千萬。大約勳戚、宦寺十之三,百官、商賈十之二。先帝減膳撤懸,布衣蔬食,銅錫器具盡歸軍輸,城破之日,內帑無數萬金。賊淫掠既富,揚言皆得之大內,識者恨之。”——《國榷》崇禎到底有沒有私庫?一、雖然明思宗朱由檢是一介亡國之君,但自縊之前畢竟是大明王朝的皇帝,有宮中用銀很正常。但如果說有千萬兩之巨那實在是太抬舉崇禎了。明末時期,明王朝面對遼東戰事和後方農民起義之所以那麼被動,很大原因就是因為缺錢,說是主要原因也不過分。明末財政赤字大到足已壓垮這個二百多年的帝國,雖然萬曆時期張居正改革時給明朝打了一針雞血,但經過萬曆三大徵和三代人揮霍到了崇禎手裡已經所剩無幾。二、李自成破潼關,直逼京師,京師告危。吳三桂的關寧鐵騎成為崇禎想抓也抓不足的稻草,因為吳三桂提出關寧鐵騎想要急援京師必須要軍餉百萬兩,畢竟吳三桂有理由,朝廷拖欠軍餉已久,士兵早已怨聲載道。無奈的崇禎告訴吳三桂沒有那麼多錢!就幾萬兩,國破身死之際崇禎如果真的有千萬白銀肯定不會不拿出,雖然吳三桂最後還是決定慢慢悠悠的前去,只是為時已晚!三、其次,先不說萬曆四十年間有沒有聚斂三千多萬兩的白銀,即使崇禎真的有三千萬,但崇禎自兄長明熹宗朱由校病榻前接過大任後就連年用兵,又遇天災,三千萬也禁不住這樣折騰。
四、崇禎作為一國之君曾低聲下氣的請求朝中大臣捐獻軍餉,但這些大臣一毛不拔,還不如幾個宦官出手闊綽。個個裝窮,叫苦連天,百兩、千兩。就連崇禎一條線上的螞蚱他的老岳父周奎也是一個守財奴,雖然崇禎說是借,但周奎知道日後這錢就打水漂了,鼠目寸光的周奎咬定青山不放鬆,一口咬定,沒錢,沒錢,就是沒錢。周奎的女兒周皇后實在是看不下去,於是變賣了自己的首飾換來了五千兩白銀,託人交於其父,告知要周奎以自己的名義捐獻軍餉,這時候歷史上極其荒誕又可笑的一幕出現了,人才周奎竟然從中又扣了兩千兩白銀,只捐出三千兩白銀。等到李自成入京後“身無分文”的周奎在李自成物理性的勸說下竟然吐出三百萬兩白銀。連崇禎帝國丈大人都如此,其他百官就無需多說了!崇禎一朝的千古怪事之一便是君臣之間互相利用,互相仇視,除了這些大臣的原因,我想崇禎也要考慮一下自己的原因,而不是臨死前責任推的一乾二淨!來一句“諸臣誤我”“我非亡國之君”云云。崇禎的多疑和濫殺也是造成這樣局面的原因之一。五、崇禎一朝十七年間,六次下罪己詔。回過頭來卻以各種藉口強行徵收賦稅,“三餉”一事更讓崇禎難以推脫罪行,而明末之際天災人禍接連爆發,千里江山中餓殍滿地、萬戶殘屋下易子而食。這些崇禎不是不知道,崇禎虛偽的本質在天下人面前暴露無遺,但崇禎肯定是不想這樣的。為什麼這樣呢?因為實在是沒錢!有錢會冒著天下之大不韙,冒著遺臭萬年,冒著積深民怨的罪責刮地三尺嗎?下文引用處是崇禎最後一次的罪己詔,也是臨終遺言。雖然有惺惺作態推卸責任的成分,但確實可以感受到崇禎當時的無助和不甘。
“朕自登極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千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明史·卷二十四》▲明思宗朱由檢年號崇禎
綜上所述;結合史料與種種事件分析,筆者認為,崇禎有私庫是必然的,但千萬兩之巨斷然不可能,崇禎的私銀可比他的臉乾淨多了!不是李自成大軍壓境之際崇禎還不拿出私庫存銀,而是崇禎當時真的沒有足夠的存銀來發放軍餉,犒勞軍士!
-
4 # 八弓塬
1644年農曆正月,李自成大軍直逼北京。可當時明政府國庫的儲存只有四十萬兩白銀,比一般富翁家庭的積蓄還少。大敵當前,朝廷上下人心惶煌。
於是,一些大臣向崇禎上疏,希望他拿出私房錢以充軍餉。左都御史李邦華直諫道:“社稷已危,皇上還吝惜那些身外之物幹什麼?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但崇禎自己還是不肯出錢,卻要求下級官員獻愛心。
詔令下了一道又一道,募得的錢卻少得可憐。沒辦法,崇禎只好讓自己的老丈人周奎捐款,想讓他為官員作個表率,沒想到這個周奎也是個鐵公雞,一毛不拔。
崇禎生氣了,便密令周奎捐銀十萬兩。周奎苦窮,聲稱頂多能捐出一萬兩,崇禎覺得最少也得兩萬兩。周奎不敢再討價還價,暗地去宮裡向自己的女兒求援,周皇后揹著老公給了周奎五千兩白銀,周奎後來也只捐了三千,自己還賺了兩千。皇親都是這樣了,其他的官員就可想而知了。
農曆二月初十,李自成率軍攻克了北京城,從崇禎宮內搜出白銀三千七百多萬兩,這些財富全都落到了別人手裡。
那崇禎為什麼不肯拿出私房錢充軍餉呢?
說來這應該是崇禎帝的權力錯覺,他太迷信自己手中的權力了,他不知道權力所具備的能量不是一成不變的。
這樣來說吧,統治者的權力在國家強盛時比在危難時更具有威懾作用。國家強盛時,手握重權者掌握的社會資源多,誰聽話,誰就撈的好處多,因而跪到在權力腳下的人也多;而國家危難時,那些手握重權者掌握的社會資源相對較少,即使聽你的話,也未必能得到什麼好處,別人也就不一定唯你馬首是瞻了。
因而,此時唯一的辦法就是自己率先垂範,付出在前,享受再後,以人格的力量感召大家,以實實在在的行動喚醒大家同舟共濟的意識。但是,這個簡單的道理,崇禎當時恐怕還沒有弄懂啊。
回覆列表
其實縱觀整個大明王朝,中央財政一直都很緊張,弊病一直都在而到了明末崇禎年間天災人禍朝廷更是一點積蓄也沒有。按照《明史》記載,明朝中後期每年財政收入大約為幾百萬兩白銀,當時一些巨賈富商的年收入可能都不止這個數,而之前的宋朝和之後的清朝每年的財政都是幾千萬量白銀。先來說說造成明王朝財政拮据的幾個主要原因。
首先是士紳優待政策,這是世界歷史學者認為明朝的最主要問題和滅亡原因,具體是朝廷給予藩王勳Quest林階級的免稅優待政策,而平民為了逃稅把土地投獻給這些統治階級,投獻過來以後士紳是又透過互相勾結隱瞞土地數量逃避賦稅,再轉嫁到貧民頭上造成貧民逃亡。而士紳優待政策其實是一直到清雍正朝才算結束。
第二個原因在於朝廷沒有建立起有效的商業貿易稅收體系,商稅在整個明代始終都處於名存實亡的狀態。
第三個原因是戰事不斷,北方長期和蒙古殘餘部落交戰甚至有土木堡慘敗皇帝被俘事件。東南沿海倭寇橫行毫無辦法甚至引來豐臣秀吉的遠征軍,而一場壬辰戰爭也耗光了大明最後的財力物力。
而崇禎接手的大明已經是風雨飄搖,最後窮得把宮裡的金銀器皿、大殿裡的銅壺都當掉了,來當做軍餉。皇帝沒辦法只好放下面子,苦苦哀求官員權貴們捐款救國,總計只募捐了20萬兩。可笑的是李自成打進北京透過對滿朝文武嚴刑拷打,共獲得白銀7000多萬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