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悟淨A

    一、改變對待孩子的方式

    有自虐傾向的孩子的父母對待孩子的方法一般都有問題,不是嚴加管教就是過分溺愛。其實對待孩子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不能過度。動不動就對孩子拳腳相向或者打罵的父母和那些棍棒出孝子的父母最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由於沒有辦法向外宣洩內心的憤懣就轉而傷害自己的身體來得到父母的重視與關愛,而過分溺愛孩子的父母,只關心孩子的日常生活,對孩子的心裡理狀態也疏於管理,所以也容易出現孩子的自殘行為。我們應該做到不過分,不過度,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保持一顆理智的心態。

    二、增加與孩子的交流

    和孩子的交流很重要,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時刻關注到孩子內心的成長,而責罵和溺愛只能讓孩子離我們越來越遠,加大我們和孩子的距離。如果我們對孩子瞭解不夠。我們就很難體驗到孩子的壓抑與不快,就不會顧及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就很容易使用一些不當的詞語去刺激到孩子。我們的一些言行就成了孩子的壓力源。因此,父母們要儘量增加與孩子交流的機會,比如,當孩子行為不當,或者是表現出消極情緒時,試圖去接近孩子,並告訴孩子自己對他的愛和期望。

    三、讓孩子多參加活動

    鼓勵孩子參加集體活動,多做有益的遊戲,讓孩子在活動中轉移注意力。另外,父母有必要注意與孩子接觸較多的夥伴,看看他們有沒有這些不良的習慣,同伴不良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也是不能忽視的,因為孩子的辨別能力不是很強,他們的行為更多的是模仿來的。當然對孩子觀看的驚險武打電視或電影也應適當地限制。

    四、不斷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

    父母們在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也要注意培養自己的心理素質,注意培養自己心胸寬闊、待人寬容、處事理智等良好的個性品質。在孩子面前,父母要學會控制自己不良的情緒,合理地宣洩,不要把工作上的不如意帶回家裡,更不能把孩子當作出氣筒。父母應力爭為孩子創造一個民主、和諧、寬鬆的家庭氛圍。

  • 2 # 慈儉不居

    從嬰兒到成年,都要經過兩個叛逆時期。第一個叛逆期是:俄狄浦斯期也可說是性器期,年齡大約在3—5歲之間,第二個叛逆期,我想大家都知道是青春期,大約出現在16歲左右。注:(有的心理學書籍,認為第一叛逆期在1.5歲時)。

    第一個叛逆時期的出現和性驅力的快速發展相關,兒童從肛欲期來到了性器期,小孩開始出現擺弄生殖器的行為,開始有了性幻想的物件,這也就是我們說的俄狄浦斯。正因為出現了俄狄浦斯情節,超我才會快速的建立起來,關於超我何時發展起來,也是一個熱門討論的話題,但俄狄浦斯期是超我形成的關鍵時期是毋庸置疑的。超我是道德的我。第二叛逆期出現和本題無關,咱就不說了。

    好了回到正題,這個男孩7歲出現了自虐,逆反心理。我們先回答逆反心理,上文提到了,第一叛逆期大概在5歲。7歲還有這樣的心理,可以分兩個方面來討論。第一是從3歲出現,消失後在7歲又出現了。這是心理防禦手段中的退化行為。第二方面是一直沒有出現,知道7歲才出現,這是發展的遲滯的出現。根據不同的情況有不同的處理方法。

    現在來說自虐行為。這個也從兩方面來寫。先從容易的方面和本案例關係最不可能的方面說起。自虐自我懲罰是超我也就是道德的我懲罰的結果,本案例中孩子只有7歲,超我還沒有發展到這麼高的程度。建議排除。第二方面,就是攻擊驅力朝向了自身,把原本朝向外面的攻擊、憤怒等破壞性的能量,由於生活環境的關係導致不能釋放,或者透過朝向自己釋放才能得到願望的滿足等原因,把能量釋放到自己的軀體。

    具體的問題具體分析,上面簡單分析了這個案例,有很多不足或不對的地方,大家覺得有用就用,沒用還是那句話,哈哈一笑,當成瘋言瘋語。

    最後還是要說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孩子的問題出現,無不和家長的言行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在忙的家長也要多陪陪孩子,也要放下手機,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 3 # 散文圈子

    男孩子的逆反心理期,一般都是十一二三歲左右的年紀,在自主意識方向,在嘗試獨立的心態作用下,想掙脫父母親的視線,朝著自己認知的目標激進。

    孩子降臨到這世上,開初,應該與一張白紙無異,至於別人怎麼認為,我不知道,反正我覺得就是這樣子。在啼哭聲裡瞪著小眼睛,打量著這陌生的世界,我估計他第一眼看到的應該是母親那慈祥的臉龐。

    這時候的孩子完全不能自理,也不會知道飢飽,只是用啼哭來表達自己的意願。我估計即使全程胎教,也不可能生下來就能與父母對話,溝通。在《封神演義》裡的哪吒貌似生下來就能蹦蹦跳跳,跟託塔李天王捉迷藏,這是杜撰的形象,況且哪吒賴在娘肚子裡七八年。

    我覺得孩子的逆反心理期在提前,這與胎教有關,也與鋪天蓋地的電視媒體有關,在這個異常繁榮的社會里,早已不是五六十年代的模樣了。

    那時候的孩子,看場電影都是精神的饕餮盛宴,電視更是神話般的存在,與現實比,那是雲泥之別,天淵之別,天上地下之別。

    早晨睜開眼睛就吃飯,紅薯煎餅,紅薯稀飯,到鹹菜缸裡撈塊鹹菜疙瘩,背上書包,沿著羊腸子小路,去三四里外的學校上學。

  • 4 # 念魅75665790

    自虐常以兩種方式呈現:關係自虐、道德自虐。這裡,只探討關係自虐,是指不計代價地維持情感依戀關係,必需要透過和人的關係來確定自我。關係中的他/她無法接受分離,感覺分離危機時會強調:我可以改變我自己,犧牲我自己,讓我做什麼都可以,求你喜歡我,不喜歡也沒關係,但求你別離開我。

    然而,恐懼——孤獨、被拋棄,應是關係自虐的核心動力。在“她為人好,但為何難建親密關係”中的K女士有這一恐懼,蘇大強這類人,更有過之而無不及。他能作為被熱議的現象,本說明蘇大強是普遍而備受關注的存在。不過人們看到和認為最多的,是蘇大強性格的懦弱、自私,忽略了他身上的關係自虐。

    得補充一下,受虐者還有一些怪異的特質

    蘇大強,是這些怪異的經典,他在親密關係中將“虐”發揮得淋漓盡致。1)與大兒子蘇明哲,可謂一對受虐者,他用極其虛弱者身份,成功的粘住了大兒子的憐憫、過分關照。2)與二兒子蘇明成,可謂一對施受虐者,他仍以老弱身份,或激怒或楚楚可憐的方式,控制著二兒子、二媳婦的照管。 3)與女兒蘇明玉,他的自虐不太管用,是因蘇明玉很有邊界意識,知道什麼該給,什麼不該給;但他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能甘受蘇明玉對他的譴責、語言暴力,是他潛意識的愧疚感,和怕蘇明玉不認他、不養老他的恐懼作支撐。4)與保姆小蔡,他寧願承受、併合理化保姆小蔡的欺騙性,也誓要跟她戀愛到底。

    5)與妻子-蘇母,蘇大強始終是受害者身份,且以奇特的隱忍,幾十年能扛住蘇母近乎羞辱的譴責、奚落。表面是這樣的。但施虐與受虐角色,之所以能強強聯合,本質上屬雙方共謀,即他們無意識地能滿足對方之所需。蘇大強作為一家男主,他奇特的隱忍,比起蘇母的霸道,是更具破壞性的虐。因為,被動性攻擊,隱藏著誘發、激怒情緒的功能,也往往成為挑起攻擊的一方。我們並不鮮見:在許多親密關係中,一個曾經的淑女,可能被蘇大強似的被動攻擊,塑造成一個潑婦。

    蘇大強常對兒女的怒吼:你們都不管我的死活?!又不管我啦?!我咋辦?!我們不禁要問,才60餘歲且身強力壯的他,為何不能獨處和自理? 注意,他每一句吼的發問,都不是問詢,而是質詢,伴隨的潛臺詞是:我這麼孤獨難過,你們也別想好過,我可以“死”要挾你管我。這個死,是受虐的極致。蘇大強,本該活得好好的,也有條件過得好,但由於他潛意識積壓了太多的怨和恨,不能也不願誰過得好,而他如此受虐的潛在願望,只因那可怕的孤獨,和那深層的關係連結需要。

    現實生活中,依人們對蘇大強現象的熱議看出,人們加深了對人性之複雜,人之命運與“原生家庭”緊密相關的理解與認識。誠然,蘇大強那奇葩的關係自虐,和他內心深處的孤獨恐懼,若追根溯源,應該是源自他的早年經歷,和原生家庭“虐”的存在。

    用榮格學派的理論講,自虐這件事情在人類發展史上由來以久;極端的群體行為中,人類原始崇拜的背面就是自虐,將對方理想化,將自己貶入泥土,祈求對方的憐憫、觀照和拯救。Cooper和Dorpat的研究認為,人們發展出受虐的模式,是為了修復自己早年在自戀形成期所遭遇的創傷記憶。並總結了自虐型人格多有這些經歷:1)曾遭遇過未經處理的喪失;2)養育者都比較挑剔或常常使他們感到內疚;3)兒童常感到要為父母負責(角色反轉);4)具有創傷或虐待性事件;5)有抑鬱的家族史。

    以上對蘇大強的解讀,亦證明了Dorpat等人對受虐人格研究的正確性。但本文的意義更在於:透過案例令我們去理解,現實中有許多親密關係的衝突,是緣起個體的自虐人格,或者說,個體的自虐人格,是折磨自我、折磨關係的始作俑者,而始作俑者,又是緣起人的早年缺失各種樂趣、充盈各種強迫因素的“原生家庭”。故,本文若能引發人們,尤其做父母的對原生家庭、對子女早期養育的重視,也算是筆者的初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若英國無協議脫歐,美國將給予熱情支援!怎麼看博爾頓的這番表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