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澄思心理

    內向只是我們對外界反應的一種習慣。

    受外界言論影響,當大家都覺得內向有問題時,自己就會覺得內向是錯的。

    但有目共睹的是,內向的人通常容易做出成績,因為他的時間精力容易被自己安排,做喜歡的事。

    世界沒有什麼性格是完美無缺的,如果從無缺的角度講任何性格都有問題:外向的人安心做事難點也不能說他是好高騖遠、三天兩頭熱。內向的道理也是如此。

    人說對的事情要辯證思考,不能人家說怎樣就怎樣。萬一你家孩子就是靠內向吃飯的,你非得把他整成一個四不像,他以後到底怎麼混?而且網際網路時代,大家以後可能大多在家做事情,你不就摔他飯碗嗎?

    有句話說,道無常形,過於偏向某一方面都會引來不好後果。只看到外向的好處而不看到其不好,就像看大象只看到個屁股,人問大象是啥樣?你說就一屁股?

  • 2 # 舍後長松

    我也是個內向者,曾想透過練習變的外向,可改變的過程很痛苦,因為要改的可是自己的天性啊!

    蘇珊·凱恩在《內向性格的競爭力——發揮你本來的優勢》這本書中說,在這個外向型性格主導的社會中,外向意味著善於交際、自信和有活力,而內向變成了一種“次等個人人格”,內向者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就類似於女性生活在男性為主導的社會體系中,自身價值大打折扣,內向者甚至常常被誤認為能力不足。

    但世界上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人都是內向型性格,如果內向者真的那麼一無是處,那他們為什麼沒有在人類漫長進化過程中被淘汰掉?答案或許會讓你驚訝:這個世界需要內向者的存在。

    《內向性格的競爭力》曾是TED最受歡迎的心理學作品,《紐約時報》暢銷書榜第一名,作者蘇珊·凱恩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法學院,曾是華爾街律師,現在是一名商業諮詢顧問。作為一名內向者,她反對外向型性格為主導的主流社會價值觀,認為內向者是被社會低估了的一群人,沒有內向者,社會甚至無法進步。

    《內向性格的競爭力》從心理學和神經學研究成果分析了內向者和外向者的區別,也結合了大量的案例,細數了內向者具備的性格優勢,並在生活和工作中給予內向者很多中肯的建議。推薦題主看看這本書。

    一、內向不是缺陷

    從小到大周圍的人給我傳遞的觀念都是“內向不好”,小時候家裡來客人,爸媽總是用抱歉的語氣指著我說,不好意思,孩子不喜歡說話;上大學時朋友跟我說,你太獨了,應該多跟朋友出去玩玩;工作後領導覺得我不合群,跟我說你要綻放你自己。

    於是我聽他們的建議,儘量偽裝成“合群”的樣子,但即使我具備了人際交往的技能,也不能改變我喜歡獨處的事實。

    而且我明顯感覺到自己和外向者的不同,我一些外向的朋友在處理人際關係時遊刃有餘,但讓他們安靜下來規劃一件事卻沒那麼容易。而我更擅長腦力工作,並且很有耐心,獨處時我會更愉悅,工作效率也更高。

    是什麼造成了這種差異呢?很多心理學和神經學的實驗表明內向型性格的形成和遺傳以及生理因素有關,內向者大腦中的“杏仁核”異常敏感,杏仁核的部分功能就是產生和識別情緒,面對新鮮事物時,內向者受到的衝擊更大,產生的情緒也更多,例如緊張、恐懼、焦慮等。

    比如聚會這件事,因為內向者異常敏感,面對陌生的人和環境時會產生過多緊張焦慮的情緒,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有些人參加聚會時,明明從頭到尾都坐在沙發上,結束後還是筋疲力盡,畢竟緊張也是很耗精力的事。

    很多內向者希望透過練習變得外向些,這也是可能的,但程度非常有限。就像我自認為社交技能已經有兩把刷子了,可碰到真正的外向者,還是有種小巫見大巫的感覺。

    既然天性無法改變,發揮性格中的優勢才是最好的選擇,不要受主流價值觀的影響,覺得內向者沒有競爭力,就像蘇珊·凱恩所說,如果沒有內向者,世界上將沒有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肖邦的《夜曲》、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史努比、E.T、谷歌、哈利波特。內向者的另一個名字是“思想者”,現在人人都離不開的網際網路、手機以及個人電腦都來自安靜而理智的人。

    二、把自己放在合適的位置上

    我一直不怎麼相信成功學上說的:你能成為任何你想成為的樣子。你一定有擅長和不擅長的事,一定有什麼事你比身邊人做的都好,這就是你的優勢。

    在認真努力的前提下,只要時間足夠,一個人確實能夠掌握幾乎所有技能。但心理學上有個詞叫“情緒勞動”,它是指我們為了控制及改變情感而做出的努力,心理學家認為長期處於“超性格”的行為中,會損害我們的免疫系統,甚至世界觀也會變得更加消極。

    其實這很好理解,對於內向者而言,每天處理人際關係、侃侃而談可不是什麼輕鬆的事,這種“超性格”的事會讓他們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適當的緊張能讓我們精力更集中,但長期的緊張和焦慮當然沒什麼好處。

    那麼如何在生活和工作中找到合適的位置呢?

    1)找到自己的“甜蜜點”

    我們可以把內向者和外向者理解為對於“刺激程度”的偏好不同,刺激過多或過少都會引起不適,“甜蜜點”就是刺激程度剛剛好的一種狀態——更有活力,卻不會讓你疲憊。

    比如和朋友逛街,對我而言兩個人是最佳狀態,三個人就有些多了,四個人以上我就完全變成了一具行屍走肉,一句話都不想多說。那麼兩個人一起逛街就是我的“甜蜜點”。

    2)發現自己的“核心個人專案”

    毫無疑問所有內向者都曾嘗試做過超越性格的事,但僅有部分人能成功。

    可以這樣理解,如果你願意犧牲某些東西去完成一件事,那麼這件事至少是你覺得值得做的,如果不是,你的關注點就不是怎麼完成這件事,而是你的犧牲是否值得。

    所以重點是找到這件值得做的事,蘇珊·凱恩稱之為“核心個人專案”。蘇珊曾是華爾街的律師,她用了將近10年的時間才明白律師不是她終身的事業,用了很長時間進行事業轉型。她用經驗給出了三個找到核心個人專案的關鍵步驟:

    首先,回想一下你孩提時代最喜歡做的事是什麼。你長大以後想做什麼?如果你想成為一名舞蹈家,是出於對舞蹈的熱愛,還是想得到掌聲?如果你想成為一名消防員,是出於對英雄的嚮往,還是單純因為喜歡開卡車?小時候的夢想或許不著邊際,卻真正反映了內心的想法。

    其次,注意那些吸引你的工作。當初學畫畫時,我的水平是全班墊底的,可我很努力,走路吃飯睡覺都在想怎麼才能畫好,後來我成了畫室裡畫的最好的那批人之一。我不喜歡演講,無論上臺多少次都沒法喜歡上它,更別說花時間練習了。

    也就是說,面對一份真正喜歡的工作,我們願意為它付出,樂此不疲,但做討厭的事卻是一種負擔。

    最後,重視讓你覺得嫉妒的事。道理跟談戀愛一樣,如果你不喜歡一個人,那麼他談戀愛或是結婚生孩子都跟你沒關係,有感覺了說明你在乎。

    如果你對別人的一項成就毫不在意,說明你壓根不想成為那樣的人。我羨慕在畫畫和寫作方面有所成就的人,也在努力提升這兩方面的能力。那麼你呢?你羨慕過哪些人的哪些成就?

    3)你的工作是否存在“恢復空間”

    只有少部分人能找到完美的工作,而你的事業可能需要你拓展性格邊界,做些有挑戰的事。對於內向者而言,這些事可能是商業談判、公開演講、主持會議等,要相信你可以做的很好,內向者不是沒有能力而是沒有“熱衷參與的性格”。

    所以在篩選工作時,判斷標準不是“是否百分百的適合自己”,而是:這份工作是否允許我花一些時間在我本身性格內的活動上。比如,有獨立的辦公空間,閱讀寫作、運動等。

    我們身體中有根發條,偶爾緊一緊會更有活力,但一天到晚處在緊繃的狀態是會崩斷的,這個恢復空間就是用來松發條的。

    內向者可以運用這些技巧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找到熱愛的事業,我知道在所有人都要求你改變時,堅持本性很難,但永遠帶著面具活著不是更難麼?

    總是有人拿“不合群”來形容我,我花了很長時間才明白不合群是什麼意思,它意味著你和別人不一樣,可如果你認真對待生活和工作,不一樣沒也什麼不好,到現在為止,我還沒有因為“不合群”吃過什麼虧,反而利用獨處的時間閱讀和寫作,個人覺得成長了許多。

    愛因斯坦說:我單槍匹馬,不成群也不結對,因為我知道,要達到既定的目標,必須要有一個人來思考、來指揮。

    《內向性格的競爭力》並不是成功學和雞湯,也不是說教,它客觀分析了內向者和外向者的區別,結合了大量的案例,只為告訴你一個事實:內向不是缺陷,這個世界需要內向者的存在。我推薦所有內向者看這本書,是因為蘇珊·凱恩說:如果你從這本書中只得到一點啟示,我希望那是“做你自己”。至少對我而言,她達到了自己的期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翻譯軟體越來越智慧化的情況下,你認為人們還有必要好好學習外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