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戰略論

    事實上在隆美爾向希特勒提出這條建議時是採納了的,只不過後來在其他人的影響下又改變了主意,最終選擇了一個折中的方案,即只給隆美爾一部分裝甲部隊部署在海岸附近,這給後來德軍抵抗盟軍在諾曼底的登陸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

    絕大多數的德軍裝甲兵將領都只擁有在東線同蘇軍的作戰經驗,而缺乏同英美軍隊的作戰經驗,所以他們對英美軍隊強大的空中優勢缺乏深刻的理解,仍舊處於二維的作戰思維。所以他們認為應該讓裝甲部隊佈置於遠離海岸線的地方,以避免遭到盟軍優勢的艦炮等重火力的打擊,待盟軍地面部隊深入腹地後,德軍以強大又集中的裝甲部隊對盟軍實施鉗形攻勢,一舉將其合圍殲滅。這是他們在東線同蘇軍無數次交鋒的經驗,如果英美軍隊不具有絕對的空中優勢的話,這種作戰方案確實是最好的方案。

    但是隆美爾從北非作戰的經驗來看,德軍的這一計劃不可能成功,在後期的北非戰場,盟軍強大的空中打擊讓德軍任何大型的機械化部隊的集結和移動都相當困難,損失慘重。所在在西線戰場,德軍如此大規模的集中使用裝甲部隊是不切實際的,將會在盟軍的空中打擊下損失慘重,喪失突擊力。所以他強力要求將裝甲師普遍置於海岸線附近,在盟軍發起登陸的一開始就立刻投入前線,不可避免的這些師會在強大的盟軍艦炮火力下損失慘重,但是隻要他們能將盟軍登陸部隊趕下海,那麼就基本取得了抗登陸的勝利,盟軍不得不再等待幾個月的時間積蓄力量實施第二次登陸。

    希特勒在這次爭議中猶豫不決,一方是他的愛將,也是唯一有大量同英美軍隊作戰經驗的隆美爾元帥,而另一方則是那些在東線身經百戰的將領,包括德軍裝甲兵之父古德里安大將,甚至於西線總司令龍德施泰特也在最初反對隆美爾的建議,相信在當時的情況下,任何一個人都難以進行取捨。德軍在西線就指望這10個裝甲師的戰略機動部隊,一旦使用不當則西線必然失敗,而西線抗登陸的成功與否也關係到德國的命運,他們明白一旦第二戰場真的開闢成功,德國的失敗也就註定了。

  • 2 # DDG的老船塢

    在盟軍海空火力打擊下,德軍裝甲師前出配置和靠後配置有啥本質區別?歷史上德軍以靠後配置為主,德棍們就覺得如果聽隆狐狸的前出部署就能如何如何?搞笑麼?坦克靠前配置,給盟軍艦炮火力送菜嗎?不論是在義大利還是在諾曼底,實戰研究證明在盟軍熾烈的艦炮火力下德國坦克就是送菜,諾曼底盟軍艦隊火力強度比薩勒諾和安齊奧強得多,憑什麼德棍就認為在義大利德軍沒做到的在諾曼底就能做到?

    德軍在安齊奧見識了盟軍鋪天蓋地的艦炮火力,然而隆狐狸對此並無什麼認知

    隆狐狸要求靠前配置無非是覺得裝甲師靠後配置不能在第一時間發動反擊,從後方向前運動會受到盟軍航空火力的嚴重干擾,不能及時發起反擊,問題你靠前配置不是把坦克往盟軍艦炮火力底下送?隆狐狸見識過盟軍航空兵的威力,可是他對盟軍海軍鋪天蓋地的艦炮火力毫無認知好不?其實對德軍來說,裝甲部隊前出配置和靠後配置在抗登陸階段沒有本質區別,非要說區別,靠後配置至少為縱深戰鬥儲存了有生力量和裝甲突擊力。事實上,德軍前出配置的第21裝甲師曾經在登陸當天發起反擊,當天下午還曾試圖以裝甲兵力在劍灘和朱諾灘之間尚未封閉的結合部打進一個楔子,然而所有企圖都在接近灘頭時被盟軍海空支援火力粉碎,而盟軍登陸部隊在這兩處海灘連登陸帶打退德軍反擊傷亡損失合計也不過兩千人上下。

    按照隆狐狸意見部署的第21裝甲師在D日當天下午試圖在英軍朱諾海灘和劍海灘兵力薄弱的結合部以裝甲力量打入一個楔子,該部一度接近海峽,然而卻被鋪天蓋地的盟軍艦炮火力打成狗

    盟軍在諾曼底集結的艦隊規模足以把任何試圖灘頭反擊的德軍裝甲師打到懷疑人生

  • 3 # 渝採風

    當時的希特勒一直認為盟軍如果登陸歐洲一定會在“加萊地區”登陸,雖然諾曼底離加萊不遠,但就希特勒的極端獨裁思想下是不會同意隆美爾的主張的,後來雖然希特勒作出了一些讓步,但裝甲部隊的主力還是集中在加萊地區及其後方。

  • 4 # 紅色手電筒

    把坦克部隊部署在海灘附近,還是部署在縱深陣地,這是一個對於如何進行抗登陸作戰的戰術問題。不論是把坦克部署在海灘還是部署在縱深,都是根據自身的現場經驗得出的結論。

    隆美爾提出把坦克部隊部署在海灘,是隆美爾根據自己在北非戰場的經驗得出的結論,在北非,隆美爾被盟軍的空軍打得無法進行機動,所以在對於盟軍將要開始登陸歐洲的戰役中,如果想要組織盟軍上陸,就必須在登陸一方最脆弱的階段,就是上陸階段粉碎掉登陸一方的部隊,否則盟軍一旦在歐洲大陸站穩腳跟,那麼就沒有什麼力量能夠把他們再趕下海去了。

    應該說,在組織抗登陸的作戰中,如果從組織戰鬥的方面來說,還是隆美爾的做法是更合適一些,1944年的德國空軍在法國已經喪失了和盟國上萬架高效能作戰飛機作戰的能力,盟軍已經可以用空中力量封鎖戰區,使德軍的後援無法進入戰場,無論是夜間還是象古德里安說的行車距離拉大到100米都是無法抗拒盟軍密集的轟炸,部署在後方的坦克部隊無法機動到戰場,也就沒有反擊了。而一開始就把坦克部隊部署在海灘,那麼剛上陸的盟軍就要直接面對德軍中最有力的部隊,這樣能不能上陸就不好說了。

    至於盟軍的艦炮火力,其實在岸炮的威脅下,盟國的大型水面艦艇是不會進入危險海岸附近的,大型軍艦太貴,就算是土豪也不會那麼造,德軍在義大利吃的幾次盟軍艦炮的虧都是,盟軍已經上陸,清除了附近的德軍岸炮,使大型軍艦可以抵臨海岸,這才充分發揮了艦炮的威力。而且德軍的飛機又指不上。

    但是,這種做法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這是一場豪賭,賭的是部署裝甲部隊的海灘就是盟軍登陸的海灘,如果盟軍沒有在部署德軍裝甲部隊的海灘登陸,那麼裝甲部隊就成了擺設,而且德軍只能集中,不許分散的坦克使用方法,決定了德軍除了裝甲部隊,其他部隊沒有任何的坦克或者突擊炮,沒有裝甲力量的支援,普通的步兵部隊防禦的彈性就十分薄弱了。很容易被盟軍突破。

    而對於盟軍在哪裡實施登陸,德軍並沒有準確的情報,都說隆美爾說了諾曼底是盟軍登陸的地區,但是這個是後來隆美爾的參謀長編出來的,其實無論是希特勒,倫斯德,還是隆美爾對於是加萊還是諾曼底都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而裝甲部隊靠前部署的前提就是要明確盟軍登陸的地點,沒有這個前提那就肯定要把裝甲部隊後置,等登陸地點確定以後再投入反擊,這是一個穩妥的辦法,也是一般情況下的做法。而德軍裝甲部隊晚到的原因恐怕是希特勒睡的那個一直睡到下午的長覺了,晚了半天,在形勢瞬息萬變的戰場上,半天的時間太長了。

  • 5 # 優己

    隆美爾並沒有提出這樣一個作戰方案!在海灘地區沒有任何隱蔽遮擋,制空權又不在德軍手裡,一旦被盟軍戰機鎖定,那麼海灘上的德軍裝甲部隊將直接被打爆,隆美爾怎麼可能犯這種低階錯誤?當時隆美爾制定的作戰方案是把盟軍陸軍放上岸來,然後跟他們打近戰。這樣的優勢有好幾個,一個是雙方打近戰的話盟軍的海空軍優勢就發揮不出來,雙方捉對廝殺的時候炸彈根本投不下去。

    其次,盟軍登陸以後,先頭部隊兵力必然不多,這是受限於運輸能力造成的。這時候德軍可以憑藉優勢兵力將盟軍先頭部隊吃掉。

    第三點,盟軍是登陸戰,德軍是反登陸戰,以當時的技術能力,首先登陸的盟軍部隊必然無法攜帶重武器,德軍將有裝備優勢。而且比單兵戰鬥能力,德軍不怕任何人。

    隆美爾的這項作戰計劃實際上是對的,比如,美英聯軍在諾曼底登陸以前就在諾曼底沙灘上投擲了三千多噸炸彈,但是戰果只有炸翻了幾艘漁船,這對於德軍來說減少了很多損失。不過因為隆美爾不久就被賜死了,這使得隆美爾的下期計劃沒能夠得到執行,最終才讓盟軍取得登陸的勝利。

  • 6 # 不沉的經遠

    嚴格的說採納了一部分,不過真的完全採納也沒什麼用,反而可能結果更糟糕。

    在諾曼底登陸前,隆美爾和古德里安、龍德施泰特等人就裝甲部隊的配置發生了爭執,兩個人根據各自的經驗總結出了不同的結論。隆美爾認為在剛登陸的24時內是將盟軍擊退的最好時機,否則盟軍一旦站穩腳跟以後,就很難擊敗對方,而根據他在北非的經驗,在美英優勢空軍力量的打擊下,裝甲部隊的調動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必須將裝甲部隊前置。

    而古德里安、龍德施泰特根據安齊奧登陸作戰的經驗認為,在盟軍強大的海上火力面前,裝甲部隊的生存力很差,而且裝甲部隊應該以機動作戰為主,所以建議將裝甲部隊靠後部署。

    面對雙方的爭吵,希特勒做了一個折中決定,將7個裝甲師3個前置部署,而其餘4個則放在後面。這一決定不是最優結果,不過顯然比隆美爾的建議更好。因為隆美爾並沒有判斷對盟軍的登陸方向,3個裝甲師僅一個部署在了諾曼底方向,另外兩個裝甲師則部署在了加萊方向。

    如果真的按照他的設想,將7個裝甲師全部前置,那麼部署在加萊的裝甲師更難調動到諾曼底。而且部署在諾曼底方向的裝甲師也沒發揮作用,在盟軍強大的火力面前,從卡昂出發的德國裝甲師很快就被擊敗,而盟軍的損失不過2千多人。所以說如果真的按照他的建議部署坦克,那麼德國輸的會更慘。

  • 7 # 戰爭子午線

    隆美爾將坦克部署在諾曼底的灘頭陣地,其實不是被採納不採納的問題,而是與德軍對坦克的用途和現實情況不符,更是基於對盟軍強大火力的忌憚。

    隆美爾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來被希特勒發現所賞識,在德國對波蘭的閃擊作戰中,隆美爾被提升為少將,負責希特勒在波蘭的警衛工作。

    1940年2月,隆美爾出任第7裝甲師師長,在對法國的作戰中表現出色,該師被譽為“魔鬼師”的稱號。

    1941年初,希特勒為了幫助義大利,挽回在北非戰場上的頹勢,任命隆美爾為非洲軍團長,全面指揮對英軍作戰。

    由於在非洲戰場出色的表現,隆美爾被譽為“沙漠之孤”的稱號。

    1942年6月,被希特勒稱之為“帝國之鷹”的隆美爾,晉升陸軍元帥,就個人而言,已經達到人生的巔峰。

    1943年,隨著德國開始在蘇聯戰場轉入頹勢,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也轉入對日軍進攻的態勢,隆美爾在北非戰場,面對盟軍優勢兵力和新勢裝備,也是節節敗退,基本已經是無力迴天。

    1943年底,隆美爾被希特勒調往西線,任B集團軍群指揮官,在法國執行“大西洋堡壘”計劃,以應對盟軍透過法國登陸歐洲。

    隆美爾也確實貫徹了希特勒所期望的防衛意圖,用58個師的兵力,在5000公里長的海岸線,認為盟軍可能登陸的灘頭,埋設了65000顆地雷,設定了大量的反坦克拒馬,成排木製的反步兵障礙物,層層的鐵絲網,無數的碉堡和連貫的戰壕,還有大量的炮兵陣地,提供強大的火力支援,法國海岸線宛若銅牆鐵壁。

    然而在對裝甲師的運用上,隆美爾和頂頭上司龍德施泰特,以及古德里安產生了分歧。

    隆美爾認為坦克應該部署在前沿陣地,對盟軍的反登陸作戰,主要是看在24內,德軍能不能用坦克把登陸的盟軍,全部扼殺在灘頭,這將是決定戰役成功的關鍵。

    而西線德軍總司令龍德施泰特和裝甲兵之父的古德里安認為,坦克部署在灘頭,被當成固定炮臺,將成為盟軍火力下的鏢靶,還不如部署在縱深位置,等盟軍登陸之後,利用裝甲部隊的機動性,展開對盟軍的反擊,效果會更好。

    婆說婆有理,公說公有理。

    雙方的分歧鬧到了希特勒的面前,其實二戰進行到這個階段,希特勒所仰仗的裝甲部隊,大部分已經在蘇聯戰場,損失殆盡,而在法國沿線,只有9個裝甲師和一個擲彈兵師,可謂是捉肘見襟。

    對於視裝甲師為寶貝疙瘩的希特勒來說,是不願意把為數不多的坦克部隊,暴露在盟軍的火力下,任其摧毀,最終選擇聽取了龍德施泰特的意見,把裝甲部署在縱深,而且沒有希特勒的命令,誰也無權調動這些裝甲部隊。

    在後來盟軍登陸的諾曼底附近,只部署了一個21裝甲師,而且還找不到人,最終更高級別的長官親自下命令,才遲遲出動,趕往諾曼底地區,但為時已晚,這是希特勒遠距離瞎指揮,貽誤戰機的又一案例。

    其實不管德軍坦克是部署在前沿,還是後方縱深,面對盟軍強大的空中力量,坦克在防禦作戰和機動作戰中,都是優先被打擊和摧毀的目標。

    盟軍在諾曼底登陸,是經過精心準備,集中優勢兵力,所進行的一場勢在必得的戰役,不是德軍幾個裝甲師,哪怕是更多的兵力,所能夠阻擋的了的。

    戰爭打到如此地步,德軍已經呈現體系化潰敗的跡象,龍德施泰特、隆美爾、古德里安,這幾個聲名遠揚的德軍優秀將領,依然無法阻止盟軍的進攻。

    失去道義上的制高點,失敗之不過是遲早的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才能能將《荊軻刺秦王》寫成一首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