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小覺的漂與泊
-
2 # 江南俗士1972
荊軻刺秦王,歷來得到諸多文人墨客的追捧。引用王昌齡 《雜興》一首:
握中銅匕首,紛銼楚山鐵。
義士頻報仇,殺人不曾缺。
可悲燕丹事,終被狼虎滅。
一舉無兩全,荊軻遂為血。
誠知匹夫勇,何取萬人傑。
無道吞諸侯,坐見九州裂。
荊軻名留史冊,離不開司馬遷《史記》的功勞(還有劉向)。不過,個人認為,荊軻刺秦是否真有其事,值得商榷。
按照《史記》的說法,燕太子丹為了一勞永逸解除秦國的威脅,禮賢下士請來了著名遊俠荊軻,並配備助手秦舞陽,以割地求和的名義出使秦國,藉機刺殺秦王。可惜陰差陽錯,最終功虧一簣。
然而,我們仔細推敲荊軻刺秦的故事,就會發現其中漏洞不少,甚至可說破綻百出。
簡單的一個常識,古今中外任何成功的刺殺行動,前提就是絕對的保密。正面突擊只能是電影裡的情節,如《英雄》,兩名刺客擊敗三千鐵甲侍衛,近乎神話。
荊軻刺秦的故事從頭到尾就是一個不斷洩密、故意洩密的過程。
首先,燕太子丹找刺客,按理說肯定要找毫無名氣、心狠手辣的死士。怎麼可能找名氣在外的荊軻呢?更不會讓從小惡名遠揚的秦舞陽做他的副手。這不是提醒秦國,我們使團的正副團長都是亡命之徒。
其次,燕太子丹禮遇荊軻,搞得燕國上下都知道。難道不怕引起秦國間諜的懷疑?
第三,讓荊軻、秦舞陽擔任使團正副團長,完全不合情理。要知道割地求和這樣的軍國大事,求和一方肯定得派出重臣,不可能莫名其妙派出兩個沒有任何爵位或官職的無名小輩。這不是再次提醒秦國,來者不善嗎?
第四,最荒唐的一幕就是易水送別。荊軻出使秦國,好基友高漸離等人(刺秦這樣的最高機密,高漸離等平民怎麼知道的?)在易水邊舉辦大型歡送會,一行人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不是公然通知秦國——我們的刺客要來了。
第五,圖窮匕見後,秦國滿朝文武大眼瞪小眼看著荊軻追殺秦王而無動於衷。秦王是以正式國禮接見荊軻一行的,雖然侍衛不能上殿,但文武大臣都在,就算手無寸鐵,但人多勢眾。更何況秦人彪悍勇猛,那麼多人怎麼會害怕荊軻一把小到可以藏在卷軸裡的匕首?再說,秦王身邊除了侍醫夏無且,肯定還有其他服務人員,如太監、宮女,他們手裡肯定會有一些儀仗用具或者生活用品,怎麼可能一個個驚呆了?
綜上所述,荊軻刺秦根本不可信。最有可能是,燕太子丹在使團裡安插了死士,想借機刺殺秦王,但沒等動手就暴露機密,刺殺行動失敗,燕國因此遭到了秦國最憤怒地報復乃至滅國。至於司馬遷,肯定是道聽途說,再加上自己的想象,編出荊軻刺秦的故事。
-
3 # we影片
古人寫了不少荊軻刺秦的詩,我選了陶淵明、王昌齡、蘇軾各一首,看看這些名家怎麼寫的。
首先,介紹一種讀書方法,拿到一本書先只看目錄,想想自己按這個會怎麼寫,再比較自己和作者的思路,既鍛鍊了思考寫作能力,對書的結構內容印象也更深刻。
所以,先別急看詩,想想如果你自己寫,知道荊軻刺秦的故事以後,下筆的重點會放在哪?
—————以下是閉卷思考的分割線—————
一般人大概會注重刺秦搏鬥的場面吧?可無論是陶淵明、王昌齡還是蘇軾,三人的重點都不在於此,因為刺殺秦王本身難度太大,失敗其實並不意外,之所以傳誦千古,可歌可泣,在於捨生取義,義之所在,輕生死,重然諾,士為知己者死,一言可決,不僅有荊軻,還有田光一一太子丹你擔心我洩密?那我自殺!死人不會洩密請你放心!——蘇軾對田光的評價甚至高過荊軻:“荊軻不足說,田子老可驚”,還有樊於期——荊柯你要我的人頭作為見面禮好刺殺秦王?人頭給你!報仇拜託了!
所以,也就不難理解,陶淵明從“君子死知己”開始,用了全詩一半的篇幅重點描寫易水壯別、慷慨赴義,最後以“心知去不歸,且有後世名”點出“壯士一去不復還”的悲壯,突出了戰國豪俠的輕生重義,清人張潮評語為:“寫壯士,鬚眉如畫,狀易水,蕭森之氣悽然。”
送別之後,是荊軻的飛蓋入秦與秦庭一擊,詩人沒有像送別那樣大費筆墨,著力描寫的也不是行刺細節,而是荊軻“登車可時顧,飛蓋入秦庭”這種義無返顧、慷慨赴死的氣概,這正是後來華人所缺乏,或者說,秦漢之後失去的,所謂魏晉風度,竹林七賢,不過是裝瘋賣傻、寄情山林,說白了就是逃避現實,以田園牧歌著稱的陶淵明,內心深處,又何嘗不想金剛怒目,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呢?
《詠荊軻》【晉】陶淵明
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嬴。
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
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
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
雄髮指危冠,猛氣衝長纓。
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
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
心知去不歸,且有後世名。
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
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
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
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
《雜興》 [唐] 王昌齡
握中銅匕首,粉銼楚山鐵。
義士頻報讎,殺人不曾缺。
可悲燕丹事,終被狼虎滅。
一舉無兩全,荊軻遂為血。
誠知匹夫勇,何取萬人傑。
無道吞諸侯,坐見九州裂。
《和陶詠荊軻》[宋] 蘇軾
秦如馬後牛,呂氏非復嬴。
天欲厚其毒,假手李客卿。
功成志自滿,積惡如陵京。
滅身會有時,徐觀可安行。
沙丘一狼狽,笑落冠與纓。
太子不少忍,顧非萬人英。
魏韓裂智伯,肘足本無聲。
胡為棄成謀,託國此狂生。
荊軻不足說,田子老可驚。
燕趙多奇士,惜哉亦虛名。
殺父囚其母,此豈容天庭。
亡秦只三戶,況我數十城。
漸離雖不傷,陛戟加周營。
至今天下人,愍燕欲其成。
廢書一太息,可見千古情。
-
4 # 使用者藍天翱翔
戰國鋒煙起禍殃,
狼虎爭霸各一方。
秦兵佔趙攻燕地,
子丹謀軻刺秦王。
-
5 # 王雨艽詩詞
[七律]荊軻刺秦王
萬古蕭蕭易水歌,長流一曲誦荊軻。
圖籌太子迴天夢,命運英臣赴地魔。
功敗垂成徒恨少,忠奸立見豈傷多。
投湯蹈火行肝膽,總教來人仰烈卓。
-
6 # 老街味道
問題:怎麼才能能將《荊軻刺秦王》寫成一首詩呢?
..........
前言很早以前寫過關於荊軻的一首詩和一首詞,拿出來請詩友們指正,
這是我最早學習填詞時的作品,遣詞造句有些生硬不通處,例如變徵、終教識荊軻一類。
楚強擁項羽。 燕弱寄荊軻囂張易水氣,平平仄仄仄,三仄尾是唐詩常見的律句變格。但首句:楚強擁項羽(仄平仄仄仄),是早期格律詩不嚴謹時的句式,盛唐以後這樣寫就算是出律了。
三、早期格律詩的不嚴謹處例如《澗南即事貽皎上人(唐·孟浩然): 弊廬在郭外,仄平仄仄仄。
弊廬在郭外,素產惟田園。左右林野曠,不聞朝市喧。釣竿垂北澗,樵唱入南軒。書取幽棲事,將尋靜者論 。注:左右林野曠,仄仄平仄仄,是正常的拗句,下句按照規矩救拗無誤:不聞朝市喧。
又如李白《聽蜀僧濬彈琴 / 聽蜀僧浚彈琴》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鍾。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蜀僧抱綠綺,仄平仄仄仄; 峨有仄韻之音,上聲二十哿。
結束語一詩一詞,記錄了自己學詩的歷程。格律詩是學習詩詞的基本功課,先熟悉基本的四種律詩句式和四種詩體,然後明白三仄尾、鯉魚翻波,救孤平,救拗等,基本就算入門了。
回覆列表
詠荊軻
陶淵明
燕丹善養士,志在報強嬴.
招集百夫良,歲暮得荊卿.
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
素驥鳴廣陌,慷慨送我行.
雄髮指危冠,猛氣衝長纓.
飲餞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
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
心知去不歸,且有後世名.
登車何時顧,飛蓋入秦庭.
凌厲越萬里,逶迤過千城.
圖窮事自至,豪主正怔營.
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