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042898638258

    魯智深,梁山泊第十三位好漢,十員步軍頭領第一名。魯智深原名魯達,是經略的提轄,因為見鄭屠欺侮金翠蓮父女,三拳打死了鎮關西。被官府追捕,逃到五臺山削髮為僧,改名魯智深。魯智深忍受不住佛門清規,醉打山門,毀壞金身,被長老派往東京相國寺,看守菜園,因將偷菜的潑皮踢進了糞池,倒拔垂楊柳,威名遠揚。魯智深在野豬林救了林沖,高俅派人捉拿魯智深,魯智深在二龍山落草。後投奔水泊梁山,做了步兵頭領。宋江攻打方臘,魯智深一杖打翻了方臘。後在杭州六合寺圓寂。

    花和尚魯智深是一部《水滸》中最具光彩的好漢。

    不說是“最具光彩的好漢之一”,而只說是“最具光彩的好漢”,是因為以在下的眼光來看,魯智深是水滸世界裡唯一一個真正具有俠義精神的人。

    換一句話來說,就是如果拿金庸、梁羽生筆下的武俠人物的行事作衡量標準,那麼水泊梁山一百單八將中魯智深是唯一可以入選新派武俠小說的人物。

    再換一句話來說,就是:魯智深是一百零八人中唯一真正帶給我們光明和溫暖的人物。

    在第二回中,魯智深,準確一點說那時還應叫魯達,一出場便是“大踏步”地走來。僅這“大踏步”三字,就已預顯出此人一生的慷慨磊落。果然,從他的身影在水滸世界裡出現以後,從打死鎮關西,到大鬧野豬林,一路散發著奮身忘我的精神:在酒樓上一聽到金氏父女的哭訴,便立即對李忠、史進道:“你兩個且在這裡,等灑家去打死那廝便來。”被兩人一把抱住好歹勸住後,又慷慨資助金氏父女,當晚回到住處,“晚飯也不吃,氣憤憤的睡了”,這種人間鬼蜮的齷齪行徑在他那慷慨鹵莽而又闊大的心地裡無疑激起了如火的義憤(這種義憤在其他好漢身上並不多見甚至可以說十分少見,他們更多的是一己的快意恩仇),終於,他憤然而往打死鎮關西,從此踏上亡命之旅,上演了一出出如火如荼的壯劇;直到上了梁山,去少華山欲與史進等人會合時,一旦聞聽史進被華州太守捉入獄,又立即不顧武松等勸阻,毅然孤身深入險地去行刺,以致身陷囹圄。這就是魯智深,他所奮身干預的事情,沒有一件和他切身相關,關涉到他個人利害,而他無不慷慨赴之,這才是十足烈火真金的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也難怪,金聖嘆評魯智深為一百單八將中上上人物,又道:

    “寫魯達為人處,一片熱血直噴出來,令人讀之深愧虛生世上,不曾為人出力。”

    說得真好。又如臺灣學者樂衡軍先生在《梁山泊的締造與幻滅》一文裡說到了魯智深,有一段話,飽含著感情,說道:

    “魯智深原來是一百零八人裡唯一真正帶給我們光明和溫暖的人物。從他一出場不幸打殺鄭屠,直到大鬧野豬林,他一路散發著奮身忘我的熱情。……他正義的赫怒,往往狙滅了罪惡(例如鄭屠之死,瓦官寺之焚),在他慷慨胸襟中,我們時感一己小利的侷促(如李忠之賣藥和送行)和醜陋(如小霸王周通的搶親),在他磊落的行止下,使我們對人性生出真純的信賴(如對智真長老總坦認過失,如和金翠蓮可以相對久處而無避忌,如梁山上見著林沖便動問‘阿嫂資訊",這是如武松者所不肯,如李逵者所不能的),而超出一切之上的,水滸賦給梁山人物的唯一的殊榮,是魯智深那種最充分的人心。在渭州為了等候金老父女安全遠去,魯智深尋思著坐守了兩個時辰;在桃花村痛打了小霸王周通後,他勸周通不要壞了劉太公養老送終、承繼香火的事,‘教他老人家失所";在瓦官寺,面對一群襤褸而自私可厭的老和尚,雖然飢腸如焚,但在聽說他們三天未食,就即刻撇下一鍋熱粥,再不吃它——這對人類苦難情狀真誠入微的體悟,是《水滸》中真正用感覺來寫的句子。這些瑣細的動作,像是一陣和煦的微風熨貼地吹拂過受苦者的灼痛,這種幽微的用心,像毫光一樣映照著魯智深巨大身影,讓我們看見他額上廣慈的縠皺。這一種救世的憐憫,原本是締造梁山泊的初始的動機,較之後來宋江大慈善家式的‘仗義疏財",魯智深這種隱而不顯的舉動,才更觸動了人心。水滸其實已經把最珍惜的筆單獨保留給魯智深了,每當他‘大踏步"而來時,就有一種大無畏的信心,人間保姆的呵護,籠罩著我們。……”

    是的,每當魯智深大踏步而來時,就有一種大無畏的信心,人間保姆的呵護,籠罩著我們,這話說得真好。還有一節,樂先生沒有說明的是,花和尚雖疾惡如仇,卻從無李逵兩把板斧排頭砍倒一片百姓的兇殘,也沒有武松鴛鴦樓連殺十五人的血腥,在他“禪杖開啟生死路,戒刀殺盡不平人”的個人行俠旅程裡,從沒見他的禪杖揮向無辜弱小,這在梁山眾好漢中也屬罕見。總之,這是水滸世界裡唯一一個真正具有純正俠者胸懷的好漢,如果水滸世界裡少了魯智深,那麼它在品格上將是一大降低。但是這裡接下來要說的是,魯智深形象在後來被接受的過程中,發生了作者始料不及的變化。就是在後來一些人心中,出現了一個文化化的魯智深,哲學化的魯智深,再準確點說,就是狂禪化的魯智深。

  • 2 # 使用者1042898638258

    魯智深,梁山泊第十三位好漢,十員步軍頭領第一名。魯智深原名魯達,是經略的提轄,因為見鄭屠欺侮金翠蓮父女,三拳打死了鎮關西。被官府追捕,逃到五臺山削髮為僧,改名魯智深。魯智深忍受不住佛門清規,醉打山門,毀壞金身,被長老派往東京相國寺,看守菜園,因將偷菜的潑皮踢進了糞池,倒拔垂楊柳,威名遠揚。魯智深在野豬林救了林沖,高俅派人捉拿魯智深,魯智深在二龍山落草。後投奔水泊梁山,做了步兵頭領。宋江攻打方臘,魯智深一杖打翻了方臘。後在杭州六合寺圓寂。

    花和尚魯智深是一部《水滸》中最具光彩的好漢。

    不說是“最具光彩的好漢之一”,而只說是“最具光彩的好漢”,是因為以在下的眼光來看,魯智深是水滸世界裡唯一一個真正具有俠義精神的人。

    換一句話來說,就是如果拿金庸、梁羽生筆下的武俠人物的行事作衡量標準,那麼水泊梁山一百單八將中魯智深是唯一可以入選新派武俠小說的人物。

    再換一句話來說,就是:魯智深是一百零八人中唯一真正帶給我們光明和溫暖的人物。

    在第二回中,魯智深,準確一點說那時還應叫魯達,一出場便是“大踏步”地走來。僅這“大踏步”三字,就已預顯出此人一生的慷慨磊落。果然,從他的身影在水滸世界裡出現以後,從打死鎮關西,到大鬧野豬林,一路散發著奮身忘我的精神:在酒樓上一聽到金氏父女的哭訴,便立即對李忠、史進道:“你兩個且在這裡,等灑家去打死那廝便來。”被兩人一把抱住好歹勸住後,又慷慨資助金氏父女,當晚回到住處,“晚飯也不吃,氣憤憤的睡了”,這種人間鬼蜮的齷齪行徑在他那慷慨鹵莽而又闊大的心地裡無疑激起了如火的義憤(這種義憤在其他好漢身上並不多見甚至可以說十分少見,他們更多的是一己的快意恩仇),終於,他憤然而往打死鎮關西,從此踏上亡命之旅,上演了一出出如火如荼的壯劇;直到上了梁山,去少華山欲與史進等人會合時,一旦聞聽史進被華州太守捉入獄,又立即不顧武松等勸阻,毅然孤身深入險地去行刺,以致身陷囹圄。這就是魯智深,他所奮身干預的事情,沒有一件和他切身相關,關涉到他個人利害,而他無不慷慨赴之,這才是十足烈火真金的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也難怪,金聖嘆評魯智深為一百單八將中上上人物,又道:

    “寫魯達為人處,一片熱血直噴出來,令人讀之深愧虛生世上,不曾為人出力。”

    說得真好。又如臺灣學者樂衡軍先生在《梁山泊的締造與幻滅》一文裡說到了魯智深,有一段話,飽含著感情,說道:

    “魯智深原來是一百零八人裡唯一真正帶給我們光明和溫暖的人物。從他一出場不幸打殺鄭屠,直到大鬧野豬林,他一路散發著奮身忘我的熱情。……他正義的赫怒,往往狙滅了罪惡(例如鄭屠之死,瓦官寺之焚),在他慷慨胸襟中,我們時感一己小利的侷促(如李忠之賣藥和送行)和醜陋(如小霸王周通的搶親),在他磊落的行止下,使我們對人性生出真純的信賴(如對智真長老總坦認過失,如和金翠蓮可以相對久處而無避忌,如梁山上見著林沖便動問‘阿嫂資訊",這是如武松者所不肯,如李逵者所不能的),而超出一切之上的,水滸賦給梁山人物的唯一的殊榮,是魯智深那種最充分的人心。在渭州為了等候金老父女安全遠去,魯智深尋思著坐守了兩個時辰;在桃花村痛打了小霸王周通後,他勸周通不要壞了劉太公養老送終、承繼香火的事,‘教他老人家失所";在瓦官寺,面對一群襤褸而自私可厭的老和尚,雖然飢腸如焚,但在聽說他們三天未食,就即刻撇下一鍋熱粥,再不吃它——這對人類苦難情狀真誠入微的體悟,是《水滸》中真正用感覺來寫的句子。這些瑣細的動作,像是一陣和煦的微風熨貼地吹拂過受苦者的灼痛,這種幽微的用心,像毫光一樣映照著魯智深巨大身影,讓我們看見他額上廣慈的縠皺。這一種救世的憐憫,原本是締造梁山泊的初始的動機,較之後來宋江大慈善家式的‘仗義疏財",魯智深這種隱而不顯的舉動,才更觸動了人心。水滸其實已經把最珍惜的筆單獨保留給魯智深了,每當他‘大踏步"而來時,就有一種大無畏的信心,人間保姆的呵護,籠罩著我們。……”

    是的,每當魯智深大踏步而來時,就有一種大無畏的信心,人間保姆的呵護,籠罩著我們,這話說得真好。還有一節,樂先生沒有說明的是,花和尚雖疾惡如仇,卻從無李逵兩把板斧排頭砍倒一片百姓的兇殘,也沒有武松鴛鴦樓連殺十五人的血腥,在他“禪杖開啟生死路,戒刀殺盡不平人”的個人行俠旅程裡,從沒見他的禪杖揮向無辜弱小,這在梁山眾好漢中也屬罕見。總之,這是水滸世界裡唯一一個真正具有純正俠者胸懷的好漢,如果水滸世界裡少了魯智深,那麼它在品格上將是一大降低。但是這裡接下來要說的是,魯智深形象在後來被接受的過程中,發生了作者始料不及的變化。就是在後來一些人心中,出現了一個文化化的魯智深,哲學化的魯智深,再準確點說,就是狂禪化的魯智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新型環保塑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