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夏慈史

    藩王體系是明朝特有的一種分封制度,當年朱元璋搞這套制度,應該是有公私兩個心理的,公心是當時蒙古等少數民族無法完全剿滅,需要有信得過的人戍守邊疆,藩王是最為得當的任選,自己兒子都信不過,那還能信誰呢?私心就是朱元璋出生平民,本來是沒有根基和勢力的,為了保證王朝的延續和正統,大量分封諸王可以在幾十百年間形成根基血統,保證朱家王朝的合理性。

    但是在外寇包圍北京城,李闖王兵臨城下的時候,明朝的藩王們別說是帶兵勤王了,就連拿出內帑充當軍餉的人都沒有,那麼這又是為什麼呢?

    因為這些藩王原來去做同了一件事情去了,那就是兼併土地、荒淫無道、窮極奢華,但是唯獨不會為大明江山著想,就更說不上什麼為百姓了,在他們眼中打仗是皇帝和官員的事情,和自己是不相干的,自己就是負責享受就行了,其餘的完全不用操心。

    《綏寇紀略》記載下的楚王朱華奎,就上演了這樣極度荒唐無恥的一幕:當急紅了眼的官員們齊集楚王府,磨破嘴皮子求著朱華奎掏些軍費時,朱華奎卻只是淡定的拿出了楚王府那把朱元璋所賜裹金椅子,意思是我這沒錢,就一把裹金椅子,要就拿去,這誰敢拿啊!但是事實是在張獻忠攻陷武昌城後,號稱“沒錢”的楚王宮裡,被張獻忠前後摟走了“金銀各百萬”,以至於“輦載數百車不盡”,連張獻忠都忍不住怒道,有這麼多錢財而不散盡守城,平白的等我來取,不是傻子又是什麼呢?

    這裡我們要問兩個問題,藩王為何這麼有錢?有錢為何又一毛不拔?因為藩王制度有兩大問題,第一是藩王是世襲罔替而不是逐次降級,這導致藩王宗室人數越來越多,明朝中後期的一部分皇家後裔基本就成為了生育的機器,到明朝滅亡時朱元璋的直系後裔,女的不算光男丁就將近10萬。而這些宗室按照制度可以享受祿米,但是又不用做任何事情,幾乎是白拿工資不做事。不做事卻還要佔用國家糧食,單是嘉靖四十一年(1561)離明朝滅亡還有七十七年,明王朝“恩養”宗室藩王祿米的支出,就多達853萬石。這是什麼概念,就以當時的河南省為例,河南全省的存糧只有84萬石,而養活河南一省的宗室藩王,卻需要糧食192萬石,屬於嚴重的入不敷出。

    第二藩王制度在明朝發展中變形了,最早的藩王是不許擁有土地,更不需參與士農工商,也沒有任何行政權利,這主要是朱元璋怕藩王染指國家機器對皇權不利。但是朱棣因為得位不正,所以用提高藩王福利待遇的方式換取藩王對軍事和政治野心的放棄。這導致宗室兼併土地,與國家爭奪田賦稅收,還是以河南省來說,當時有“中州地半入藩府”之說。也就是一半的土地,都掌握在宗室藩王手裡。

    這樣的制度下,藩王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就可以心安理得的驕奢淫逸,自然也不會想到帶兵勤王了,明朝特殊的藩王制度實際上就是明朝致命毒藥,毒性經年累月的散發,最終就和所有的封建王朝一樣,當土地兼併加上天災人禍,一旦老百姓面臨生死存亡,王朝也就是離覆滅不遠了。

  • 2 # 雜史譚

    是啊,天子有難,各地的藩王為什麼不去救援呢?說起來,這個鍋是明成祖朱棣的。

    明成祖是以藩王奪了侄子建文帝的位置,當然也很怕別人有樣學樣。所以在永樂朝,十三位手握重兵的親王近半數被削奪了護衛。不過,明成祖對自己的兒子統兵還是很放心的。結果,在他死後,朱高煦效法其父皇帝朱棣,舉兵反叛其侄皇帝,企圖重溫成祖的美夢,終於再一次證明宗室典兵後患無窮。從宣德朝開始,藩王失去兵權,其王府護衛也被削奪殆盡。

    宣德朝之後,隨著削藩政策的推行,諸王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在森嚴“藩禁”政策的約束下,其活動空間日漸逼仄,所謂“天子攬綱結紐,彝臬日嚴,一不律則奪祿,再不律則奪兵,三不律則奪爵”。這時期的“藩禁”,與朱元璋對親王們的優容簡直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從宣德初年始,親王就藩之後便永無再入京機會,相互之間也不能再相見,甚至不準出城了。

    那麼真的有藩王熱心勤王會怎麼樣呢?答案是很殘酷的。直到明朝滅亡在即的崇禎九年,唐王還因為“請特奉敕收諸砦義勇以靖亂”,立刻被朝廷懷疑準備造反,當做叛徒抓了起來,最後淪為囚徒。

    有了這個血淋淋的例子,就算崇禎皇帝在北京急的熱鍋螞蟻最後上吊,還有哪個藩王敢去救他呢??

  • 3 # 榮耀歷史

    朱元璋將自己的兒子、侄孫共27人分封為藩王,以期護衛大明王朝,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時,大明還有34位藩王,900多位郡王,沒有一個人領兵勤王,這是為什麼呢?

    1、藩王手上沒有兵力

    很多人提出質疑,藩王沒有兵力,那麼朱棣是如何發動靖難之役的?

    沒錯,在靖難之役前,藩王是有軍權的,他們的軍權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王府所屬衛隊,3000~10000不等,這部分是藩王可以直接調動的;

    第二部分是九大塞王節制的邊軍。九大塞王指的是北疆防禦蒙古人設立的九大藩王,包括燕王、寧王、慶王等等,他們擁有提兵專制的權利,地方防衛部隊平時由他們訓練,可隨時調遣抵禦外敵。

    朱棣上位後,他對藩王軍權過大深有體會,但是他無法直接削藩,只得迂迴將邊疆的藩王逐漸遷往內地,比如說寧王從北疆改封到南昌,避免了他們與邊軍有染,然後逐步削減他們的護衛,只保留基本防護,有的藩王甚至沒有防護部隊。比如說明武宗期間的第四代寧王朱宸濠作亂,他也要先賄賂劉瑾等人,讓明武宗恢復他的衛隊,他才有軍隊作亂,否則只能心裡想想。

    所以到明朝末年,藩王手上基本沒有什麼兵力了。

    2、藩王腐化嚴重

    明朝的藩王是確確實實的太平王爺,只要不犯致命錯誤,就會時代榮華富貴,因為他們有如下特點:

    第一點:明朝藩王世襲罔替,藩王的世子還是藩王,這在其他朝代很少見的,比如說清朝,王爵能世襲罔替的只有十二個鐵帽子王。

    第二點:朝廷給予豐厚的爵祿,藩王一年的爵祿達到1萬石,衣食無憂。

    第三點:朱棣在軍權方面限制了藩王,就在經濟方面安撫他們,一來賜予了他們大量的土地,而來允許在經濟方面有所特權,即土地兼併或者插手政府專營商業等等,這就為藩王積累了大量財富。

    到明朝後期,傳承數代的藩王們,積累了巨量財富,他們既沒有遠慮,又沒有近憂,還有花不完的錢,同時還不能有政治抱負,只能在物質世界中沉淪腐化,怎麼可能指望他們還能橫刀立馬?

    3、與中央感情疏遠

    明朝的藩王世襲罔替,每代皇帝會封新的藩王,也會撤掉部分犯錯誤的藩王,但是整體來說,到了明朝末年,很多藩王與皇帝的血緣關係已經非常遠了。比如說肅王、代王、蜀王等等都是朱元璋時期就設立了,他們與崇禎皇帝的血緣關係可能只剩下“朱”姓了。他們怎麼可能冒著生命危險去救崇禎呢?

    所以明朝末年已經腐化嚴重的藩王們沒有意願、也沒有能力去對抗李自成的十數萬大軍,更不會主動勤王。

  • 4 # Crazy灬歷史

    藩王們為何不勤王保駕,主要還是因為明朝後期的軍隊私有化,已經不聽調遣,加之崇禎做的一些事讓將領寒心,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軍隊軍閥化

    之所以沒人願意勤王,是因為很多實權將領都是依靠鎮壓農民起義起家的,在這個過程中軍隊成為私人性質的了,開始軍閥化,這些將領都是以自身利益為重。

    崇禎讓將領寒心

    崇禎帝太過刻薄,像忠心朝廷的盧象升被大臣楊嗣昌和太監高起潛合夥坑死,崇禎帝還被矇在鼓裡,直到楊嗣昌死後盧象升才被撫卹。孫傳庭對於朝廷何等忠心,卻因為崇禎帝的錯誤指揮而戰死潼關,崇禎帝竟然懷疑孫傳庭詐死潛逃,沒有給予贈蔭。忠心朝廷的大將下場如此,其他本來就軍閥化的將領又怎麼會對朝廷忠心,這也是不願意勤王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惜崇禎帝這一生,想要中興明朝卻成為亡國之君,本可以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卻是生性多疑,導致忠心朝廷的沒有好下場,而重用的多是奸臣,最後號召天下勤王從者寥寥無幾,只能淒涼落幕。

  • 5 # 秦皇漢武

    當然有勤王保駕的藩王,唐王朱聿鍵就是。崇禎九年,清軍攻打北直隸,朱聿鍵即上疏請求帶兵勤王,在未獲允許的情況下私自募兵千人,結果清軍沒碰到,卻被朝臣彈劾,崇禎皇帝盛怒治下廢其為庶人,關進了鳳陽宗室監牢。

    所以,不是沒有藩王保駕,而是自朱棣起兵靖難以後,對藩王掌兵防範非常嚴密,“藩王不掌兵”已經被列為了國家制度,你在王府裡吃喝玩樂沒人管你,但你私自募兵那就是重罪,即使你的目的是為了保衛大明王朝,那也不行。

    當然,雖然不能私自募兵,但出錢資助官軍抗敵卻是可以的,比如周王朱恭枵,就拿出自己的50萬兩白銀私房錢,捐助軍民抗擊闖軍,開封軍民士氣大振,擊退了李自成大軍的圍攻,李自成本人也被射瞎了一隻眼睛(也有說法是僅射傷了面頰)。對於周王的這一行為,崇禎皇帝是大為讚賞的,稱讚他“此高皇帝神靈憫宗室子孫維城莫固,啟王心而降之福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家修路徵地補償有什麼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