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地緣谷

    凡是細心觀察過中國地理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中國的三大半島,指的是遼寧省的遼東半島、山東省的山東半島和廣東省的雷州半島。

    然而大多數人都聽說過遼東、山東這兩大半島;對於雷州半島,反而更多是第一次聽,甚至有些人都把這個半島稱之為“海南半島”,問到為什麼時,聽到了一個好笑卻好像沒什麼錯的答案:

    “因為在海南省上面啊!”

    寂寥至此,應該全國也沒幾個地區了吧。

    但雷州半島並非一直如此寂寥,唐宋時代,雷州港“30裡皆可泊舟,東通閩浙,南出瓊崖”,“衙署驛鋪大備,橋樑津渡皆通”,興旺一時。

    其實,上世紀80年代時還有一句諺語“北有青島,南有湛江”。雷州半島曾經並不寂寥,甚至一度是廣東省第二大城市,僅次於廣州;只是這關鍵的幾十年,逐漸落後於時代的步伐。

    相比遼東、山東兩個半島大哥,想到山東,我們會想到青島啤酒、海爾兄弟;想到遼寧,我們會想到鞍山鋼鐵、大連重工。而雷州半島,卻乏善可陳。雷州半島的寂寥,實質是如今當地經濟發展較為緩慢、本土文化影響力落後的一個縮影罷了。

    雷州半島的對外城市主要是湛江;山東半島的對外城市主要是青島。俗話說的好,“蛇無頭不行,鳥無頭不飛”,“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在80年代抓住對外機遇視窗最重要的“頭”和“將”便是對外開放沿海城市。

    沿海開放城市代表了對外開放成效的最高水平,而“最高水平”的效果,直接決定了本省其他城市敢不敢去學習,去開放,從而跟上時代的步伐。

    湛江和青島先天有許多類似的地方:

    從地理角度看,青島是位於山東半島的港口城市,湛江則是位於雷州半島的港口城市,論港口優良程度,兩者都屬於頂級的深水港。

    從歷史背景看,青島曾是德國租界,有著良好的城市基礎建設。

    德華人在青島的建設上不遺餘力,德華人佔據青島的13年時間裡,投入了5000萬馬克的巨資,把青島從一個沿海的小漁村打造成了當時享譽世界的“東方瑞士”。

    湛江曾是法國租界,廣州灣也曾是南中國最繁華的商埠之一。

    法華人在湛江停留了整整45年,霞山海濱路一帶有許多法華人留下的西式建築,主要包括法國公署樓、維爾多天主教堂、法國匯理銀行等優良的房屋設施。

    據《申報》第二卷第八期的《廣州灣一瞥》記載:“俱樂部裡、酒店裡,有異邦的的紳士們、太太們在喝酒、跳舞、歡聲喧騰於內,音樂聲悠揚於外……”在當時尚且貧窮的中國可窺見當時湛江的繁華。

    從經濟基礎看,新中國成立之初,青島是山東第二大城市,湛江是廣東第二大城市(五十年代就擁有港口、機場和火車站,高校數量在全省至今仍僅次於廣州)。

    從發展機遇看,1984年5月,湛江和青島又同時被列入全國首批14個對外開放沿海城市。

    可以說,在改革開放初期,湛江和青島是在同一起跑線上的。

    問題出在了80年代的湛江的發展戰略上。

    1985年,在國家鼓勵沿海城市發展工業出口創匯、各地都致力於城市經濟發展大計的背景下,剛剛被確定為全國沿海開放城市的湛江卻提出了“兩水一牧”的發展口號,將資金和精力重點投放在水產、水果和畜牧業為代表的農業方,而不是亟待建設的港口、鐵路和招商引資。

    工業和出口對於當時的城市建設有多重要呢?

    以80年代整個亞洲的經濟發展最璀璨的星,“亞洲四小龍”為例:

    “亞洲四小龍”的英文翻譯不是” four Asian dragons”(四頭亞洲龍),而是"NewlyIndustrial Economics“(新興工業經濟體);這個定義是利用西方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會,吸引外國大量的資金和技術,迅速走上發展道路,成為東亞和東南亞地區的經濟火車頭之一,工業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不可否認的是,“兩水一牧”對促進湛江的水產、水果和畜牧業發展當然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把“兩水一牧”作為一個對外開放城市的發展戰略,這無疑嚴重地耽誤了湛江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程序。

    直到1999年,當廣東全省工業佔GDP比重突破50%的時候,湛江工業佔其GDP的比重都僅為37.4%。

    當珠三角城市紛紛設立“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料裝配、來樣加工;補償貿易)辦公室的時候,湛江卻設立了一個“兩水一牧”辦公室。湛江忽略了自己的港口、鐵路、機場,忽視了首批對外開放沿海城市的優惠政策,把發展的腳步停留在雷州低經濟效益、低附加價值的農牧業上,選擇了全球工業化鏈條上最低價值的一條道路。

    1992年的春天,中國又迎來新一輪發展高潮。

    珠江三角洲龍騰虎躍,哪怕不提廣州,都有“華南四小虎”足以稱道,與湛江隔海相望的海南特區建設也熱火朝天,每天都有闖海南的人流浩浩蕩蕩路過湛江。

    湛江追悔莫及,終於決定採取新的發展戰略:“以大港口帶動大發展,以大工業推動大起飛,以大市場保障大繁榮,以大科技實現大升級,以大綜合促進大進步。”這十個“大”,深刻表現出了湛江人民急於迎頭趕上的心理。

    但無論如何後悔,事實上的差距已經擺在那,統計表明,從1995到1999年,湛江經濟年平均增長速度為6.9%,已經低於廣東省10.2%的平均增速,甚至低於全國8.3%的平均增速。

    湛江港在1979年的貨物吞吐量為1062萬噸,與上海、天津、廣州、青島、寧波、大連、秦皇島一起名列全國八大港口之一;1991年的吞吐量為1589萬噸,依然保持全國八大港口地位;但到1998年的時候,湛江港的吞吐量跌至1414萬噸,倒退為80年代初的水平,湛江港的地位下滑至全國第十幾位。

    曾經遠遠落後於自己的珠三角小兄弟現在已經與湛江平起平坐,甚至不落下風。

    相比於兩大半島兄弟,雷州半島因為湛江的戰略失誤幾乎完全處於下風。

    遼東半島早已利用雄厚的工業基礎、特有的口岸優勢以及良好的城市環境優勢確定了”下一個30年“的目標,確立”大大連“的戰略目標、堅持”產業強市,工業先行“,緊緊圍繞”以港興市“,活躍了整個遼東半島的經濟和人才。

    山東半島則堅持”全面經濟國際化戰略“,大力推進經濟結構轉型,社會資訊化、電子化建設,以名牌企業作為標籤,建設城市品牌,從而推動整個山東省的區域經濟發展。2011年,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得到國家批覆,成為中國第一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坐擁半島優勢,依託青島等深水良港,山東也走在一條光明的道路上。

    而這某種程度上,確實反映了湛江對外開放後發展戰略的失誤。

    湛江如今吸取了前車之鑑,也提出了與大連類似的”工業立市,以港興市“的發展戰略。想法雖然很美好,但湛江畢竟已經不在80年代的黃金年代了,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錯過了風口,鳳凰也難飛。

    那雷州半島真的沒希望了嗎?並非如此,只是有諸多困難:

    · 面對的競爭對手多且強

    先不提省外,光是粵西地區,茂名、陽江兩地與湛江類似,都以臨海工業為龍頭,由於地理位置接近,腹地重疊,接收的貨物大部分都來自中國西南地區,發展機遇與湛江相似,港口碼頭建設呈現同質化,其競爭十分激烈。

    再說省外,廣西抱團發展的北部灣三大港口:防城港、欽州港、北海港執行“三港合一”戰略,已然組成廣西北部灣國際港務集團,整合三個港口資源,打出“組合牌”。在廣西北部灣總體規劃中,防城港以大宗散貨運輸為主,欽州港則著力建設集裝箱幹線港,而北海港重點發展商貿、旅遊運輸業務。

    這不僅僅實現了功能配置,結束港口重複建設,更避免內部惡性競爭,合力發展的結果就是北部灣港(8.65,-0.23%)吞吐量超過湛江港,且發展勢頭強勁,呈現泰山壓頂之勢。

    相比之下,粵西三港口的協同發展、科學分工還在路上。

    · 人才的困難、基礎設施的困難

    相比珠三角優厚的人才政策,資金匱乏的湛江很難給出更好的優惠政策來吸引人才,許多湛江籍企業家在珠三角投資的原因,往往是珠三角的教育、醫療更加完善,相比湛江更具備完善的基礎設施。

    在潮汕和粵北山區都被連入高鐵網路時,湛江在2018年才連通起深湛高鐵,此前一直依靠的都是高速公路和普通鐵路,這也嚴重拖慢了”湛江速度“。高鐵已然成為了新時代的經濟“大動脈”,“動脈”的遲來對湛江的影響自然不言而喻。

    儘管當前條件不利,儘管有諸多困難,但湛江這座可以說既“先發”又“後發”的城市,仍在乘風破浪,以不服輸的勇氣奮力直追。

    參考資料

    中國三大半島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研究 . 張爭勝

    中國三大半島的比較分析和區域協調 . 朱堅真、張力

    湛江市學青島推崛起行動方案解讀之二 . 廉江人民政府官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實現兩臺電視機共享一個機頂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