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賽麥大弘
-
2 # 史論縱橫
自從中國從1840年跨入近代史開始,就沒有消停過,尤其是從1851年到1864年的太平天國運動,更是打破了整個大清王朝的統治秩序。
然而,危中孕育的機育也讓清朝得以開啟近代化的程序,從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的洋務運動,催發了大清王朝最後的中興,同治中興。
今天縱橫就來和大家探討一下,同治去世後的第二年爆發的丁戊奇荒,到底是如何被治理的。
“丁戊奇荒”到底有多嚴重?“丁戊奇荒”被稱為200年不遇,並非誇大其詞,從1876年開始,南方大暴雨,北方大面積乾旱,乾旱過後就是蝗災,導致部分地區顆粒無收,山西、陝西兩省因為地處偏僻,交通不便,受災最為嚴重陝西更是“赤地千里,幾不知禾稼為何物矣……饑民相率搶糧,甚而至於攔路糾搶,私立大纛,上書‘王法難犯,飢餓難當’八字。”
在此時期,清朝經過近代化的洗禮,綜合國力有了一定的提升,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1876年-1878年三年時間,華北發生200年不遇的旱災,死亡人數超過上千萬,然而,清政府竟然能夠從容應對,沒有出現明朝末年天災情況下,國家葬送在農民起義的風暴中,也是值得探究的一個問題。
直隸總督李鴻章針對丁戊奇荒的緊急應對之策?1870年,李鴻章經過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捻軍起義等活動,從湖廣總督調任直隸總督,在以前的文章中,我們已經分析過,直隸總督是清朝總督之首,李鴻章擔此重任,可謂是達到人生巔峰了。
1876年發生的丁戊奇荒正是在李鴻章的任期內,看看這個大清裱糊匠是如何做的。
首先,免稅緩稅饑荒爆發後,受災各省巡撫迅速上報,作為封建王朝受災必然減稅,據當時相關資料記載,在這場饑荒中,清朝免徵的賦稅總額高達1800萬兩,相比於明朝末年的時候,因為饑荒爆發,國家不減免稅收,導致農民起義爆發,為了進行戰爭,甚至還加大對農民的稅負,最終導致政權被推翻。
當然,清朝時期的免稅並不是一味的免除,而是有規定的,就是看受災的程度然後給予減免的力度,受災程度越大,減免的力度就越大。
另外,還有緩徵的,也就是當年受災,次年再徵稅,饑荒爆發當年李鴻章就上奏:請將所有獻縣、遷安等歉收四分村莊應徵光緒元、二年並歉收三分村莊應徵光緒元年糧租屯米、谷豆灶課並河淤海防經費儲備軍晌等項地租及出借倉谷等項一律緩至三年麥後啟徵。
其次,調糧賑濟按照清朝的規定,地方只要遇到水旱災害,立即進行撫卹,不論成災程度多嚴重,老百姓怎麼樣都要進行一個月的賑災糾集,嚴重的進行加賑。
清朝國庫充裕的時候,尤其康熙、乾隆兩朝的時候還能如此,到了晚清的時候,民生凋敝,根本就達不到賑災的條件,在這樣的情況下,李鴻章因時制宜,酌量賑災,根據實際情況,受災嚴重就多給點,受災不嚴重的就少給點,這是為了防止有人從中漁利。
我們從網上看到的關於紀曉嵐與和珅的那個往賑災的米里面摻沙子,實際上也是出於這種考量,李鴻章是藉著這個機會,改變了過去“一刀切”的賑災方法。
在具體實行過程中,李鴻章嚴格要求下面官員公平發放,絕對不能出現,一個地方吃不了,另一個地方不夠吃的現象發生,不怕大家都吃不飽,而是不患寡而患不均。
再次,平抑糧價在緊急救災完成後,老百姓填飽了肚子,後續還是需要老百姓自己來面對災後的局面,災荒年間,奸商囤積糧食,再高價賣出賺錢差價,對於老百姓是巨大的打擊。
李鴻章針對此問題積極調運糧食“ 直隸歉收, 民食維艱, 全賴採運糧石, 藉資平果, 並備販需” 。
李鴻章在洋務運動中引進的輪船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往年運糧從陸路調運極其費勁,而輪船水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最後,災民安撫災荒之年後,大部分農民都外出乞討,流民在一塊的時候就容易發生事情,整不好就弄出一些李自成和張獻忠等人,李鴻章看到直隸地區連年乾旱之後,災民眾多,因此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之一是出錢給在外的災民,讓他們回到戶口所在地;其次是,收養貧民。
透過義賑的方式,讓官紳捐款,創辦各種用於收養貧民的場所。除了保證難民在災荒中保住性命,也要保證災區儘快恢復生產,這才是長久之道。
李鴻章在總督直隸期間,除了開展洋務運動,還大力抗旱救災,可以說,一場二百年不遇的旱災,能夠不被人所記得,也說明這場災難治理的成功之處。
在賑災的過程中,李鴻章採取了一系列非常規手段,比如為了籌錢,不惜公開出售一些朝廷官職,如此“大逆不道”之事,也就李鴻章能夠幹得出來,李鴻章救災是一個比較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有機會再和大家做深入交流。
-
3 # 坐古談今
丁戊奇荒是提問者說的兩百年一遇的大旱災,遍佈直隸、山東、河南、山西、陝西、蘇北、皖(安徽)北、隴(甘肅)東、川(四川)北等地區。其中,最為嚴重的是山西和河南,因此,丁戊奇荒又被稱為“晉豫奇荒”“晉豫大飢”。直隸屬於受災較輕地區。
(1)丁戊奇荒總體介紹
該饑荒是從1875年到1879年分階段在上述地區延伸。1877年、1878年兩年最為嚴重,災荒範圍也最廣。因為這兩年分別為丁丑年、戊寅年,所以稱為丁戊奇荒。
這次災荒曾有一首悲慘的民歌流傳下來,是為《荒年歌》:還有些,兇惡徒,緊在後邊。用鋼刀,割人肉,天良不念;銼腦子,開肚臍,摘下心肝。起初首,吃死人,頃刻微見;到後來,吃活人,千古稀罕。各路上,行走人,吊心吊膽;惟出門,把刀槍,帶在身邊。怕的是,遇惡人,暗中放箭;人吃人,犬吃犬,令人心寒。
(2)河北雖然災害較輕但問題也很嚴重,歷史有啥就要說啥,李鴻章也算盡力了:賣官鬻爵、挪用北洋軍費救災
從1875年到1879年,直隸共發生水災、旱災358起。例如河間府就有災民200多萬人。因此,李鴻章對災荒等重大事務當然要盡心盡力。例如走訪災區也比較勤奮,救災的辦法如上奏朝廷減稅、勸有錢人捐錢等問題就不用說了都是常規專案,李鴻章比較特殊的主要是做了兩件事:
清東陵建築群
其一:賣官鬻爵,籌集6萬6千527兩。
其二:挪用軍費16萬兩,其中海防經費11萬兩,練餉等5萬兩。
可以說,李鴻章人脈比較廣相對於其他省份從未受災省份、災害較輕地區籌集糧食等做得還是比較好的。利用上述錢財購買了大量糧食物資,對災荒減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但對於實際老百姓“感受”仍然受到批評,例如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蓋叫天的家鄉在保定府,受災也比較重。家鄉水災嚴重,百姓就怒罵李鴻章稱其為“王八精”,意思是轉世禍害人。
其實,有些更多的要賴清廷。
(3)清廷已經腐敗透頂,李鴻章對於貪腐問題處罰也比較輕
同治皇陵也就是清惠陵修建於1875年到1878年,正好與丁戊奇荒相應和,該陵墓共耗資435萬9111兩。李鴻章挪用軍費、相關行政費用共計27萬兩。也就是這筆錢就比李鴻章賣官鬻爵、挪用軍費所籌集的22萬兩還多。
當然,李鴻章作為清朝的官員,當然修建陵墓、皇帝大婚、慈禧過生日都是政治事件,當然不敢怠慢。
但我要說的是:為什麼左宗棠挪用軍費給老百姓救災、翁同龢籌集大婚過生日就是罪過,李鴻章就很少有人提及?
不是批評李鴻章,而是批評“批評左宗棠和翁同龢的人”,心沒放在正地方。
最後的問題就是李鴻章一生對貪腐問題抓得不嚴,用人只重家族利益、地緣利益、黨派利益、是否聽話等原因,對個人官德人品不太重視。再加上直隸這個地方離京師太近,和皇族、各大臣關係關於接近,人際關係比較複雜,所以,貪腐問題一直比較嚴重。
回覆列表
大清光緒初年華北大旱,稱為“二百年未有之災”。從1876年到1879年,直隸(今河北)、山東、海南、山西、陝西等省,持續4年遭受大面積乾旱,農產絕收,餓殍遍野,易子而食。因飢餓、疫病致死1300餘萬人。史稱“丁戊奇荒”。1875年初,年僅4歲的光緒剛剛登基不久,北方很多地方先後出現了乾旱跡象,北京和直隸一直到冬了沒有下雨☔️。一年後旱情加重,以直隸、山東、河南、山西、成主要災區,北至遼寧、西至陝甘、南達蘇皖,形成一片旱區,1877年,華北旱情急劇升級,尤其是山西,樹皮草根都吃完了,有的饑民將石頭磨成粉和成面狀吃下,肚皮撐破。“丁戊奇荒”為什麼會造成上千萬的人員死亡,既有天災也有人禍。李鴻章等人“洋藥不能禁其來”,不如“開洋藥之禁以相抵”,鴉片成為合法經營,各地大量種植鴉片,糧食減產。大災面前無糧救災,出現了走西口,闖關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