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神秘黑衣木婉清
-
2 # 老家伊濱的
孔鮒(前264年?-前208年),本名鮒甲,字子魚,魯國曲阜(今山東曲阜)人。秦末儒生,孔子八世孫。
博通經史,文采絕妙,善論古今。居於魏國,與魏國名士張耳、陳餘友好。陳勝在陳郡(今河南淮陽)稱王后,曹咎大力推薦孔鮒(陳人或稱子鮒,或稱孔甲),任為博士。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孔鮒不仕,令其弟子叔孫通出仕秦朝,後召為魯國文通君,拜少傅。
陳勝吳廣領導農民起義,他也從軍反秦,為博士、太師,留在身邊,以備諮詢。後由於陳勝不能聽取規諫,以致起義形勢直轉而下,導致最終失敗,最後在與秦將章邯的戰鬥中戰死,卒年57歲。
從歷史的角度出發,陳勝吳廣是歷史第一個農民揭竿起義成功的代表,是個先河。從“天下雲集響應,嬴糧而景從”就可以看出他們的受歡迎程度。人們普遍支援。其中也有身份原因,因為陳勝是農民,而勞苦大眾也多是農民。從身份上也更近一層。而且百姓不堪忍受秦朝的暴政,他們是民心所向。人們必然支援。人們對他們的做法是肯定的。
-
3 # 文史逆旅
天下苦秦久矣
孔鮒(fù),秦末儒生,孔子八世孫, 《史記.孔子世家》中有寥寥幾句話記載:“子慎生鮒,年五十七,為陳王涉博士,死於陳下”。五十七歲的孔鮒加入陳勝吳廣的起義軍中,最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在秦末起義軍中,陳勝是不得不提的重要人物,隨著陳勝吳廣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在此之際,孔子後裔孔鮒也毅然決然投身陳勝起義軍。天下苦於暴秦無道,可是,敢怒而不敢言。
而率先發難之人陳勝吳廣,又都是是氓隸之人、遷徙之徒,以往是難登大雅之堂的,對天下尤其是讀書人影響有限。但是,孔鮒明白,陳勝大澤鄉起事,無疑是偉大的起義,具有絕對的正義性,孔子後裔應當仁不讓予以支援維護。所以,孔鮒的舉措在當時具有相當高的導向價值:陳勝之舉,不是犯上作亂,而是除暴安良。可貴的是,孔鮒不僅投身起義,而且為之出謀劃策,乃至為之奉獻了寶貴的生命。
孔子的重要思想就是忠君,自幼受到儒學薰陶的孔鮒能夠加入到陳勝麾下,正是說明此時的秦朝已經失去民心,天下苦秦久矣。
-
4 # 王松林
孔鮒是孔子的後代,是個十足的文人,對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所作所為痛恨之極,孔鮒攜帶孔子的禮器加入陳勝的農民起義軍,併為正義事業而犧牲。
孔鮒自己編撰的《孔叢子》中記錄了他的事蹟,其中兩件事可謂彪炳史冊。其一,就是魯壁藏書。要知道,秦始皇時私藏禁書是要砍頭甚至滅族的,然而,孔鮒無所畏懼。好朋友陳餘報信說,秦始皇要燒掉所有的先王典籍,你又是藏書的主人,太危險了!孔鮒淡然一笑,懂我的人都是我的朋友,秦始皇不是,他又怎麼能知道著一切呢?我自會把典籍收藏起來,留給將來需要它的人。此後,孔鮒瀟灑地隱居嵩山,而魯壁中的藏書就成了漢朝儒業最重要的文字來源——可以想見孔鮒此舉對中華文化貢獻之大。
孔鮒敢為天下先,毅然決然投身陳勝起義軍。天下苦於暴秦無道,可是,敢怒而不敢言。而率先發難之人陳勝吳廣,又都是是氓隸之人、遷徙之徒,以往是難登大雅之堂的,對天下尤其是讀書人影響有限。但是,孔鮒明白,陳勝大澤鄉起事,無疑是偉大的起義,具有絕對的正義性,孔子聖裔應當仁不讓予以支援。所以,孔鮒投奔陳勝吳廣一起參加起義,陳勝吳廣當然對孔鮒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並讓他可以直接參與每一次的軍事策劃。孔鮒雖然為農民起義運到盡心盡力,捨生忘死的去奮鬥,但是畢竟他們的隊伍畢竟素質不高,加上後來陳勝吳廣有點狂妄自大,不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最終還是不敵強大的秦國正規軍,孔鮒也因為在一次戰鬥中被章邯計程車兵所殺害,享年57歲。
孔鮒作為中國最正統的儒家傳承人,為了救老百姓於水火中,敢於拋棄忠君愛國的儒家信仰,投身於偉大的革命中,確實不簡單。
孔鮒的舉措在當時具有相當高的導向價值:陳勝之舉,不是犯上作亂,而是除暴安良。可貴的是,孔鮒不僅投身起義,而且為之出謀劃策,乃至為之奉獻了寶貴的生命。
-
5 # 史學長空
孔鮒是孔子的第八代直系子孫。他參加陳勝吳廣起義,主要是為了報仇。“焚書坑儒”是針對儒家,而儒家的鼻祖是孔子。孔鮒感到焚書是侮辱他的老祖。而當時秦始皇的暴政讓百姓苦不堪言。為了推翻秦朝暴政,才參加陳勝吳廣起義。
孔鮒是秦末時期的儒士,博通經史,居住在魏國,與陳餘,張耳這些名士都是好友。而孔鮒不進入仕途。可他的學生叔孫通在秦朝為官。
在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接受宰相李斯的建議,“罷百家以尊法術”。主張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學而誹謗朝政。秦始皇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書。
孔鮒的好友陳餘告訴他:“秦將滅先王之籍,而子為書籍之主,其危矣哉!”孔鮒:“吾為無用之學,知吾者唯友,秦非吾友,吾何危哉!”他把《論語》,《尚書》《孝經》等十多冊書籍藏在家的牆壁裡。而自己隱居嵩山。在此仍然開學授館。門下學生有百多人。
在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陳餘把孔鮒推薦給陳勝。陳勝聽到陳餘的話後,派人前往請孔鮒出山相助。孔鮒見到陳勝後,知道報仇的機會來了。
“現在若想定天下稱王侯,最關鍵的是要有人才,多多招納賢師智友,孫子的八世孫,現居魏地,其人雖居亂而能正其行,繼承鑽研儒家的祖業,不為時局的變幻而左右。其父曾做魏國丞相,以聖賢之道輔佐戰國。不貪圖名聲而見利忘義。將魏國治理得井井有條。孫鮒其人,通人博識,足可安天下而料未來。若能請到此人,則可稱王天下,而無敵手了。”
此時的孔鮒已是55歲的老人了。孔鮒當時在戰國就有很高的名望,在學識與品德方面。都受人尊敬。有了他的加入,當時有很多儒士也紛紛的加入陳勝的隊伍。
孫鮒國痛恨秦朝對孔子的書進行嚴禁與銷燬。以及對儒生的迫害,反秦的意志非常的強烈。果然不負眾望,幫助陳勝策劃了西取關中,六路分擊,使秦軍首尾不能相顧的作戰策略。
當陳勝的軍隊進入關中後,他開始飄了。自以為咸陽指日可攻下。這次遭到秦朝的將領章邯的阻擊,瘋狂的反撲下,陳勝節節敗退。
最後陳勝的軍隊全軍覆沒。而孔鮒也被章邯殺害。
-
6 # 寄暇學宮
孔鮒參加陳勝起義,標誌著儒家不再堅持自己的信念,邁出了轉變的第一步。從此之後,儒家再也沒有了孟老夫子的脊樑,變成了卑躬屈膝主動依附強權。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之後,迅速地奪取了不少城池,然後建立了張楚。由於秦朝的反應遲鈍,陳勝的聲勢越來越大。
面對突如其來的強大武裝力量,一時之間還看不到秦朝有任何應對。此時唯一能夠自保的方法,就是加入他們的隊伍。
孔鮒也就是在陳勝聲勢最強大的時候加入的。
此時孔鮒的弟子叔孫通尚在秦朝擔任博士,如此一來儒家就完成了兩面下注的佈局。
秦二世胡亥得知了陳勝起義的訊息後,就召集了叔孫通等人詢問對策。儒生們都說:“陳勝那是聚眾造反,請陛下火速發兵把他們剿滅!”秦二世胡亥聽到儒生們如此說,立刻就落下臉來了。
叔孫通一見趕緊上前道:現在哪裡還有什麼造反的?他們只不過是一幫盜賊而已!很快各地官員就會把他們逮捕問罪的!”秦二世胡亥聽到後轉怒為喜。
秦二世胡亥再問那些儒生,有說是造反的,有說是盜賊的。說造反的都被抓起來下獄了,說盜賊的無事放回。叔孫通由此得到了獎賞。
叔孫通透過胡亥的這件事兒,覺得自己的這一注壓錯了,於是就抓緊收拾行李跑路了。
隨著胡亥啟用章邯對起義軍進行剿滅,陳勝很快就兵敗身亡了。孔鮒也就是在這兵荒馬亂之中被殺了!
兩面下注雖然以失敗而告終,但是孔鮒當年精心選出的叔孫通依然還在發揮作用。
叔孫通先是投到了項梁那裡,項梁兵敗身亡後就跟隨著楚懷王;楚懷王被項羽架空之後,叔孫通就又跟隨項羽。
等到楚漢相爭開始之後,劉邦攻了過來,叔孫通又投靠了劉邦。透過這麼年的磨練,叔孫通的眼光終於鍛鍊了出來,自此一直跟隨著劉邦。
叔孫通這一注終於壓對了!
司馬遷評曰:“叔孫通希世度務,制禮進退,與時變化,卒為漢家儒宗。”自此之後,儒家的卑躬派越來越興旺,脊樑派漸漸凋零。
最初的外族入侵,只是劫掠一番便退去。自從儒家開始誰來就依附誰,外族入侵後就開始就地紮根了。因為儒生們賦予了他們正統性!
外族入侵時,孔家分成南宗、北宗。南宗依附於南宋,北宗則是金來降金,元來降元。
孔家能夠延續至今,全來自於孔鮒的依附強權策略!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回覆列表
說明了秦的暴政讓儒家讀書人都不能容忍了。轉型期歷史確實陣痛很多,這是秦無法預料,也無法阻止的!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即便這樣,知識分子也要揭竿而起,秦滅亡的必然性也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