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能量平衡德行天下

    悖論其實就是人類自身解釋不了自身而設計出來的不符合邏輯的結論,從方法論的角度考慮,悖論一般都是不同角度看問題的結果。悖,字面意思為違反常規,常規為自然執行之規律,違反自然執行規律的理論稱悖論。自然界沒有悖論,只有人類解釋不了的現象,只有人類才會有悖論。謝謝閱讀

  • 2 # 貓先生內涵科普

    費米悖論。本貓最喜歡的悖論!但題主問的卻是另外一個?費米悖論再推動一下,當然就是二律背反啦!

    星光亮如白晝,不如外星人滿天飛舞!說實在的,只需五十萬年,文明必然就可以擴散!但是,我們現在居然還是獨自等待,十分令人失望呢!

    其實呢,薛定諤的貓,也是一個堪稱悖論的存在!霍金同學都話,誰要提起這貓,他就去拿手槍!嚇得本貓立即結題!

  • 3 # 一老沈一

    (費米)

    這是個有“標題黨”嫌疑的題目——費米悖論哪有什麼細思極恐之處,人類的科技水平還沒發展到那個程度而已——所有悖論,包括其他所謂“細思極恐”的事情,都是人們自己嚇唬自己罷了。

    一,費米悖論。

    1,費米是義大利出生的美籍物理學家,被譽為“原子時代主要開創者之一”,1938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是美國研製第一顆原子彈(曼哈頓計劃)的主要參與者,因癌症逝於1954年。

    2,所謂“費米悖論”,源於他1950年和其他科學家的聊天。他們在聊有沒有外星人。別人說,按照地球產生了人類的條件,宇宙中肯定有其他星球符合這樣的條件。費米接話說:那外星人在哪兒呢?事後有人分析,這是一個悖論——如果有外星人,我們怎麼能見不到;我們沒見到,但能證明沒有外星人嗎?大致是這樣。沒什麼可“細思極恐”的吧?

    3,後來,的確有不少人試圖解釋這個問題,還列出了幾十種可能,並提出了計算機率的公式。概括起來,無非幾種情況——外星人來過了,地球人不知道;外星人沒來過,自有沒來的原因;根本沒有外星人;有外星人,他們來不了,地球人也還沒能力去找他們。

    4,這件事,有不小動靜,但在主流科學界,好像並未引起更大關注——真正的大科學家,自己手頭的活兒都很多,忙著呢,顧不上去研究這個。權威的百科全書什麼的,比如《不列顛百科全書》也沒有收錄這個詞條。維基百科有。

    二,其他悖論。

    1,悖論(paradox),是指一個命題,聽起來是真的,但卻被有說服力地駁倒了;或者聽起來是荒謬的,卻終於得到了證實。由於人們對一個命題真實或荒謬的最初看法是可以改變的;同樣,對一個命題否證的說服力也是可變的——因此,悖論有不同的程度。對於那些只有放棄某些已經確立的原理才能解決矛盾的極端的悖論,人們稱之為“矛盾命題”。對某些人能稱之為矛盾或悖論的命題,對另外信念不同或見解不確定的人可能就不成為矛盾或悖論。

    2,古希臘厄里亞的芝諾,在公元前450年前後,提出了不少悖論,著名的有“飛矢不動”——芝諾和學生的問答:一支射出的箭是動的還是不動的?”“那還用說,當然是動的。”“確實是這樣,在每個人的眼裡它都是動的。可是,這支箭在每一個瞬間裡都有它的位置嗎?”“有的,老師。”“在這一瞬間裡,它佔據的空間和它的體積一樣嗎?”“有確定的位置,又佔據著和自身體積一樣大小的空間。”“那麼,在這一瞬間裡,這支箭是動的,還是不動的?”“不動的,老師”“這一瞬間是不動的,那麼其他瞬間呢?”“也是不動的,老師” “所以,射出去的箭是不動的?”大約同時的中國名家惠施也有“飛鳥之影,未嘗動也”的說法。芝諾另一個著名的悖論是飛毛腿阿基利斯永遠追不上鳥龜,不多贅述。

    3,使後來人曾經比較頭痛的,是古希臘梅加拉的歐維裡澤的“說謊者”悖論——“我是正在說謊"的人正在說真話,當且僅當他正在撒謊。這是一個真正的矛盾命題。這樣的矛盾命題後來出現了若干變種。其導致學術界關於邏輯達成比較一致的認識——這樣的悖論,要求人們修改某些基本假定。最有名的修改,是真和假這兩個概念,假若能不受限制地應用到一種理論的句子中去,其只能屬於另一種在某些方面更為廣泛的理論。 4,大哲學家、大數學家羅素,提出過不少悖論,例如“理髮師”悖論——一個理髮師只給不自己刮鬍子的人刮鬍子——把他給不給自己刮鬍子呢?這不是一個矛盾命題,倒像是羅素在開玩笑。他最著名的是“羅素悖論”——由所有不包含自己作為元素的集合構成的集合是不存在的。因為如果存在的話,則一個集合是該集合的成員且僅當他不是該集合的成員。這裡深深困擾人們的是,按照先入之見,人們能夠闡明的每個集合成員的條件決定了一個集合。為了說清楚什麼樣的成員條件確實決定集合,各種公理集合論便應運而生了——除非修改以往的公理。 三,總結一下。

    1,按照世界上通常對悖論的理解,真正的悖論,就是指“矛盾命題”。如此來看,費米悖論並不屬於真正的悖論,因為解決他的問題,不需要放棄已經確立的原理。

    2,非“矛盾命題”的悖論,是比較好解決的。例如,芝諾的“飛矢不動”,運用微積分很好解釋;“飛毛腿追不上烏龜”,其實不過是無窮多個不斷減少的量之和等於一個有限量的問題。羅素的“理髮師”悖論,用反證法即可駁倒他。

    3,目前所有悖論,包括“矛盾命題”,都是邏輯問題。前面說到的歐維裡澤的“說謊者”悖論,即是一個邏輯問題,只是傳統形式邏輯無法解決而已。後來,波蘭猶太裔數學家、邏輯學家塔斯基在數理邏輯方面的建樹;以及捷克數學家、邏輯學家哥德爾提出的“哥德爾定理”,解決了這個問題。 4,“羅素悖論”,實際涉及到集合論進一步發展的問題;包括1900年福爾蒂和康托爾等數學家提出的“證明了必須有一個最高階無窮數”的悖論,也屬於集合論範疇。解決類似問題,只能靠數學家們的繼續努力了。

    5,科學的問題只能靠科學的辦法解決。費米悖論並不“細思極恐”,只是人類的科技水平還沒發展到那個階段。其他有關科學的悖論,不管是不是“矛盾命題”都不“細思極恐”。最後說一句,“薛定諤的貓”應該不屬於悖論範疇。

  • 4 # 天才瘋子藝術家

    其實大多數細思極恐或高深莫測的悖論都是吃飽了撐的。沒有實現的可能,也沒有實際利用價值。要不然怎麼叫悖論呢。

  • 5 # 遇見H未來

    其實我認為費米悖論並沒有那麼細思極恐!我個人認為很細思極恐的理論倒是有兩個,第一就是“缸中的大腦”,第二個則是“薛定諤的貓”。這麼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這兩個理論有哪些細思極恐的地方吧:

    缸中的大腦:

    我們都知道自己時時刻刻所想、所做和所見都是由於大腦處理電訊號反饋給我們的,那麼這樣看來其實我們日常的所有不管真假都是大腦說了算嘍?這樣曾經就有個科學家提出了這樣一個遐想理論說:既然我們的大腦賦予了我們日常的一切所想、所見與所做。那麼假如有一天你的頭被一個瘋狂的科學家砍掉之後在腦組織沒有死亡之前把你的腦子浸泡在一個裝有營養液的缸中,目的是不讓腦子壞死。之後這個科學家用導線把你的腦子與一臺電腦連線起來,最後大腦與電腦組成一個整體。那麼這時這個瘋狂的科學家在電腦中程式設計一組程式碼,程式碼的內容假設是你明天一天中的所做、所見與所想,再把這些資料透過導線轉化成電訊號反饋給大腦,這樣你大腦中未來一天的行程就被安排好了。在這種情況下,誰又能告訴我們現人類所生活的這個環境是真實的嗎?還是說我們人類只是更高階文明模擬真實的試驗品呢?而我們所有日常的悲歡離合、生老病死都是高階文明譜寫的程式碼得到的反饋罷了……

    薛定諤的貓:

    薛定諤的貓是著名的奧地利物理學家薛定諤提出的一個遐想實驗:實驗中講到薛定諤將自己心愛的貓放到一個不透明的箱子內,而箱子的內壁上用一種衰變機率為50%的元素拉著一把斧頭,斧頭的下邊是一瓶毒藥。把這些佈置好之後就把箱子密封了,這時誰也不知道箱內的情況,而這種元素的衰變機率為50%。密封后的箱子內部現在就會有兩種情況存在①元素衰變,斧頭砸碎毒藥瓶毒死貓。②元素沒有衰變毒藥瓶沒被砸碎貓還活著。這時我們也稱這隻貓處於一種生死的疊加態。那麼這時我們如果開啟這個箱子,呈現在我們的面前肯定是一種確定的狀態了,要麼貓被毒死,要麼貓沒被毒死。這個假想實驗想告訴我們一個物體(包括人類在內)在平時其實可能是處於一個疊加態,而當有意識參與才會呈現出一種確定的狀態。那麼這個實驗是人把貓放進箱子裡,那麼反過來的話要是我們人類其實也是被另一種高階文明放到了這樣的箱子內了呢?那我們平時的生活會不會也處於生死的疊加態,而高階文明特意去觀察我們的時候我們也會呈現出一種確定的狀態生或者死呢?比如說高階文明在某人X歲打開了一次箱子,這次剛好這種元素沒有衰變那這個人還活著,過了20年高階文明又去打開了這個箱子,而這次這種元素衰變了,那麼呈現在高階文明的眼前就是這個人死了,那麼這時這個人的年齡便是X+20歲,也就是他的一生了。

    其實這些理論有時候讓我想起來還真的有點瑟瑟發抖。難道我們真的只是活在虛擬的世界?難道我們真的命運真的會被其他事物決定?大家在論區也說說自己的想法唄!

  • 6 # 柏拉圖和食鐵獸

    忒休斯之船悖論:昨天我殺了人能判今天的我有罪嗎?

    這個思想實驗最初是由希臘哲學家普魯塔克提出來的。忒休斯是古希臘的大英雄,雅典人將其從克里特島歸還時乘坐的船留下來作為紀念。隨著時間的推移,船上的木板開始腐爛,雅典人便拆掉壞木板換上新的木板。久而久之,這艘船的每塊木板都被換了一遍。

    那麼問題來了,更換木板後的船還是之前的那艘忒休斯之船嗎?(為了方便和後面的區分,我們稱之為船A)

    如果是同一艘船,它和原來的船又有哪些共同之處?如果不是同一艘船,那麼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再是原來的船,是在更換第一塊木板之時,還是在更換了所有木板之後?

    在古希臘,赫拉克利特、蘇格拉底、柏拉圖都曾經討論過相似的問題。比如赫拉克利特有句很有名的話: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在他看來,河水一直在流動,兩次踏進的河流中的河水必然發生了變化,所以兩次踏進的河不再是同一條河。

    雖然赫拉克利特的出發點是“萬物皆變,無物常駐”的生滅變化說,但同樣也道出了忒休斯之船同樣的問題:即如何定義物質的同一性,物質在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不同狀態是否屬於同一物質,界定的標準是什麼?

    洛克的襪子,說的是洛克有一雙襪子,穿得時間久了出現了破洞,於是他便用布在襪子上打了一個補丁,後來補丁越來越多,最後原來的襪子都破損了,整個襪子都是由不同顏色和布料的補丁組成,那麼此時這個襪子還是之前的襪子嗎?祖父的短柄斧也是類似的場景和問題,此處就重複講述了。

    值得一提的是,霍布斯對忒休斯之船問題進行了擴充套件,十分有趣:如果用忒修斯之船上取下來的老木板重新建造一艘新船,我們稱之為船B。那麼兩艘船中哪一艘才是真正的忒修斯之船?

    由此我們可以提出一個問題:維持事物變中之不變的根本是什麼?是形式還是組成元素?

    約翰.洛克

    組成元素是否是根本?

    如果將組成元素看做事物的根本,那麼經過木板替換的船A與原有的忒休斯之船完全不是同一艘船,那是不是可以說用原有舊木板重新建造的船B就成了忒休斯之船呢?

    顯然不是這樣的,因為這裡存在著一個量變的問題

    如果說組成元素是決定物質同一性的根本,那麼忒休斯之船在換掉第一個木板的時候,甚至是經過一點磨損的時候,它就已經不再是原來的船了。

    擴充套件開說,任何事物都在不斷變化不斷損耗,那是否便不存在物質同一性和連續性的問題了呢?

    以人體來說,我們的身體都是由基本粒子構成的。從我們誕生那一天起,一刻不停地進行著新陳代謝,新陳代謝的速度比我們一般人想象的快得多。今天組成你身體的粒子,與昨天有很大不同,和十幾年前相比更是完全不同。

    那麼當所有粒子都重新替換後,你是否還是你?再比如,如果你因為意外失去了一條腿,那你是否還是你?

    或者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我把一個桌子的所有材料拆解開來,然後毫無遺漏地重新組合成了一張床,兩者組成元素完全一致,那是否這張床就是原來的桌子呢?顯然也不是。

    因此,無論從正反兩個角度去論述,物質的組成元素(無論如何細分)都無法作為物質不變的標準。

    那,到底是什麼呢?

    亞里士多德的形式因

    亞里士多德認為可以用描述物體的四因說解決這個問題。構成物質的材料是質料因,物質的設計和形式是形式因,形式因決定了物體的本質。基於形式因,忒修斯之船還是原來的船,因為雖然材料變了,但船的形式因沒有變化,因此無論如何更換木板,這艘船仍是原來的忒休斯之船。同理,一個人無論如何新陳代謝,他始終是他自己,不是別人。

    亞里士多德

    從我們日常習慣來看,這種說法確實更為靠譜,那麼是否形式因是保證物質連續統一性的關鍵呢?

    在我看來,也並非如此,亞里士多德對於形式因的定義比較籠統,它是材料所要呈現的樣式或概念,這屬於哲學範疇的定義,對於實際事物的界定意義不大。

    比如,如果透過更換木板,我將這艘船增大了許多,或者增加了許多新的部件,改得連它親媽都不認識了,按照四因說,這艘船所要呈現的形式發生了變化,即形式因改變了,那麼它是否還屬於原來的船。

    同樣一個人身體變殘疾了,或者整過形了,他是否還是原來的他呢?再極端點,他的意識進入到了一個機器上面,他還是自己嗎?

    顯然如果單純以形式因不變去判斷物質的不變性也是不恰當的?

    如此而言是否就意味著物質不存在同一性和連續性呢?

    你可能要說,不存在就不存在,有什麼影響嗎,無非都是哲學家的語言遊戲罷了。

    那就大錯特錯了。

    荒謬的殺人無罪說

    舉個簡單的例子,張三跟李四借了兩萬塊錢,兩年後張三要李四還錢,李四說:借錢的是兩年前的我,現在的我身體發生了變化,模樣也變了許多,已經不是兩年前的我了,所以我不需要還你錢。

    張三說:這是狡辯,你再怎麼變還是你自己。即便你身體變了,你還有思想還有靈魂,這是不變的。

    李四說:錯了,我的思想和靈魂,在這兩年裡變化更大,我的價值觀發生了改變,我的性格變化了許多,要不怎麼可能這麼無恥呢?

    張三無話可說,一刀把李四捅死了。

    半年後張三被捕,法官宣判張三的罪,張三不服氣地說:無論我的身體還是我的心靈在這半年的時間都變化了許多,我已經不是半年前的我了,殺人的是彼時的我不是此時的我,你不能判我有罪。

    那法官如何去判呢?顯然,張三不能以這樣的理由逃脫懲罰,即便張三逃亡了十年,變化得再多,仍然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由此可見,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必須要為事物的同一性尋找一個不變的標準,否則很多事情都會變得混亂不堪。

    那這個標準是什麼呢?我認為既不是組成元素,也不是單純的形式,而是“概念”。

    事物背後的概念

    這裡的概念不只是簡單的命名,比如這艘船叫“忒休斯之船”,他叫“張三”。它是對物質各種性質的一種抽象概括。

    我們以蘋果公司舉例。蘋果公司從成立之初,無論是領導人、員工、辦公地點還是員工都變了許多,然而無論它如何變化,只要它沒有破產,它始終是蘋果公司。

    這裡的“蘋果公司(無論名字是否變化)”就是對這家高科技公司的概念,它是人們對於這家高科技公司的人員、產品、架構、理念等所有屬性的一個高度概括,是所有屬性結合的抽象整體。這個抽象整體是不隨屬性變化而變化的,是這個公司保持不變的根本。

    柏拉圖

    那麼對於實在之物呢,我認為有些類似於柏拉圖的理念。柏拉圖認為我們所感所察的種種事物都是不真實的變化的表象,在這些表象背後存在著一個理念世界,這個理念世界中的事物才是真實的不變的。

    我認為決定事物不變的根本正是這種理念,當然區別在於這種理念不是柏拉圖認為的實際存在之物,而是對於物質特徵的抽象概括。

    比如決定忒休斯之船是其所是的是它背後的一個理念,這個理念是人們對其組成元素、形式、功能、目的進行的一種抽象概括,它是決定事物同一性的根本,上面提到的元素和形式因都是這個理念的屬性,這些屬性無論如何變化,它的理念都不發生變化。所以忒休斯之船無論怎麼變化,它始終是它自己,哪怕破爛不堪,腐爛成泥。

    當然這種理念說更多的是一種哲學假想,難以在實際生活中說明問題。那在實際生活場景中如何判斷一個事物的同一性呢?

    人和事物同一性的判斷標準

    我認為要將事物分為兩類去對待:

    一類是無意識的物質,如忒休斯之船和上面所說的蘋果公司,這類事物只具有物質(廣延)上的一元屬性,保證其同一性只關注物質層面的變化和連續性:

    1.物質的形式因不變,即物質的整體結構未發生大的變化,比如這艘船的木板雖然經過了不斷替換,但其整體結構並未發生變化;

    2.具備在時空上的連續性,即物質在空間和時間上的存在和變化連續不間斷的,所以像霍布斯所說的那個用舊木板重新建造的新船就不再屬於原來的船。

    另一類是具有意識的事物,主要指人,這類事物具有物質(廣延)和意識(心靈)二元屬性,因此在判斷不同時空中是否具有同一性前,還需確定判斷一個人是其所是的是意識還是身體。

    這個問題相比物質的同一性而言要好回答一些,我們可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

    我們在一些影視劇中經常會看到兩個人因為某種巧合互換了身體,張三的意識佔據了李四的身體,李四的身體佔據了張三的身體,那麼此時具有張三意識的李四身體到底是張三還是李四,這個問題想必沒有太大爭議,儘管此時張三的身體已經完全不同,但只要他的意識還是張三的意識,那麼他就是張三。

    同理,如果我們透過某種手段將張三的意識傳入一臺超級計算機之中,即便在生物學上這臺計算機已經不算一個人,但它仍是張三無疑。

    由此可見,決定一個人是其所是的是意識,而非身體。

    基於此,保證一個人在不同時空中連續同一性的問題就等同於了意識連續同一性問題,而無需考慮身體因素。

    我個人的看法應該具備兩點:

    一是連續性,意識在時空中的無間斷和認知上的延續性,包括記憶、性格、價值觀、知識、情感等等各方面的連續不間斷。

    二是唯一性,假如有一種我們尚不理解的技術,將一個人的意識完全複製出來並且將其上傳到另一具相同的肉體中,那麼哪個是他本人呢?在這種情況下,我認為複製出來的意識已經屬於另外一個人,因為意識屬於流動變化的,在複製那一刻兩段意識可能會完全相同,但複製出來的一瞬間,兩段意識就因為各種因素影響產生了分歧,便屬於了兩個完全不同的主體。

    因此綜上所述,人類與其他事物相比,由於意識的存在,不能一概而論。意識在判斷事物連續同一性的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會得肛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