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國史趣
-
2 # 浮沉的歷史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一句流傳千古的送別名句,襯托出來“荊軻刺秦王”這一悲壯的刺殺事件。眾所周知,荊軻的刺殺最後是以失敗告終的,這個結局是十分令人感道惋惜的。有人認為如果荊軻在刺殺之前,等到了他要等的那個人,那麼刺殺秦王的行動或許就可能會成功。
在《史記·刺客列傳》中,描述了這樣一件事情“荊軻有所待,欲與俱,其人居遠未來。”大意是說,荊軻在等待一個人要和他一起去刺殺秦王,但是那個人住的地方十分遙遠,一時間還沒有到來。荊軻等待的是誰?史書上沒有記載,但是有三個人很有可能是荊軻要等的人,分別是蓋聶、魯勾踐和高漸離。
這三個人首先我們可以排除一個人,那就是高漸離,因為高漸離是荊軻在燕國認識的好朋友,如果是要等的人是高漸離的話,同在燕國的荊軻根本不需要等待。
其次,魯勾踐也是可以排除的。因為在《刺客列傳》的最後,還特別出現了魯勾踐留下一段評價荊軻的話,其中沒有顯示出任何魯勾踐也要參加此次刺秦王行動的跡象,有的只是對於荊軻刺殺技術不行的感慨。
剩下最大可能的一個人就是蓋聶,因為蓋聶此前與荊軻有過交往,兩人也談論過劍術,荊軻也認識到了蓋聶的劍術十分厲害。所以蓋聶在這三個人中,很有可能是荊軻要等的那個人。
以上的僅僅是我個人一點的猜測,僅供參考。另外我要說的是,有不少的人認為荊軻此舉實際上是在拖延時間,其實並不真的想去刺殺秦王。我可以明確的說,這個猜測是無稽之談,作為一個義士的荊軻不可能這麼做的。
荊軻在做刺殺前的準備中,對燕太子丹說需要兩件東西來完成這次任務,一件是燕國督亢的地圖,另一件則是秦國叛將樊於期的人頭。荊軻見在太子丹不忍樊於期自殺情況下,主動去找樊於期要求他自殺來得到他的人頭,僅憑這一點就可以證明荊軻是抱著決心去刺秦的,否則荊軻完全不必去主動找樊於期。
-
3 # 平凡的世界0430
《荊軻刺秦王》中寫道:”荊軻有所待,欲與俱,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這一句留下了千古之謎,荊軻在等誰?有人推測是蓋聶,高漸離,魯勾踐,狗屠。然而一句”其人居遠未來”,就把高漸離和狗屠剔除了,荊軻,高漸離,狗屠人稱”燕北三友”,常廝混一處,而魯勾踐是趙國邯鄲人,也不遠,所以這三人不符”居遠”的條件。衛國蓋聶是”居遠”,但《史記》中記載了荊軻和蓋聶有過過節,蓋聶甚至看不起荊軻。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所以荊軻也不會向蓋聶求助
。
那麼荊軻在等誰呢?《史記》中記載刺殺秦始皇的行動共三次,除了荊軻,高漸離,就是博浪沙一錐的滄海君和張良。張良的祖父,父親都曾幾任南韓宰相。南韓在荊軻刺秦之前已滅亡,張良失不能繼承父業,喪失了顯赫榮耀的地位,所以他心存亡國之恨,並把仇恨集於一點——刺殺秦始皇。《史記》中這樣記載:”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那荊軻等待的人會不會是張良?荊軻刺秦發生在公元前227年,張良生於公元前250年,此時正是23歲的熱血青年,而韓地離燕國遠。雖然荊軻可去韓地約張良,但畢竟不如燕國同去來得穩妥。綜上,荊軻等的很可能是張良。博浪沙之錐發生在荊軻刺秦之後,也正是張良重新物色力士滄海君繼續刺殺秦始皇之舉。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4 # Abbas
如題,《史記·刺客列傳》記載如下:
荊軻既至燕,愛燕之狗屠及善擊築者高漸離。荊軻嗜酒,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於燕市,酒酣以往,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於市中,相樂也;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荊軻以燕國使者並副使秦舞陽入秦朝拜。聶聞,謂左右曰,荊軻此去事必不諧。左右奇之,聶曰,昔者,荊軻至榆次見吾。吾觀其人,言過其實志大才疏,見小利而不顧,為大事則惜身。故以目攝之,以驗其心,若其誠心求教,吾惜其才,願以劍法相授。然此子離席即去,此乃莊周先師所語“匹夫之怒”也,故知其非成事輩耳。……魯句踐已聞荊軻之刺秦王,私曰:“嗟乎,惜哉其不講於刺劍之術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為非人也!”同樣,《資治通鑑·秦紀》記載如下:
荊軻許之。於是舍荊卿於上舍,太子日造門下,所以奉養荊軻,無所不至。及王翦滅趙,太子聞之懼,欲遣荊軻行。荊軻曰:“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誠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奉獻秦王,秦王必說見臣,臣乃有以報。《戰國策·燕策》的相關記載:
荊軻有所待,欲與俱,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頃之未發,太子遲之。疑其有改悔,乃復請之曰:“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丹請先遣秦武陽!”荊軻怒,叱(chì)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僕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遂發。那麼,“荊軻有所待,欲與俱,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中的“其人”就近是誰呢?
1.是高漸離嗎?
根據記載不會是高漸離。因為在赴秦之時,高漸離擊築為其送行。
2.是魯勾踐和蓋聶嗎?
魯勾踐和蓋聶都是習劍之人。尤其蓋聶,更是愛劍如命,是戰國末時的有名劍客,根據《史記》的記載荊軻是曾去拜見國蓋聶的,但是因為蓋聶用眼睛瞪他(荊軻嘗遊過榆次,與蓋聶論劍,蓋聶怒而目之。)便離開了;同樣,在荊軻拜見魯勾踐時,也是如此,因為魯勾踐的態度等而離開。
可見,荊軻刺秦王絕非一時的衝動,也並不是為一時的成名,所以說,荊軻刺秦是有其歷史背景和原因的。正可謂,時勢造英雄。
但是,荊軻究竟等的人是誰呢:透過以上分析,個人覺得,荊軻等的那個人,不是要等他來,而是等的自己心中那份遺憾:沒能和蓋聶及魯句踐學習劍術的遺憾。正是這份遺憾,他期望二人中能有一人來……所以個人認為,他等的就是二人中的任何一個人。
歷史就這樣,無情的捉弄俠士。
-
5 # 遠方的牽掛177245674
等的人就是蓋聶。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已給出了明確答案。
《東周列國志》107回“獻地圖荊軻鬧秦庭,論兵法王翦代李信”中記載:
太子丹曰:有趙人徐夫人匕首……裝以待荊卿久矣。未知荊卿行期何日?”
荊軻曰:“臣有所善客蓋聶未至,欲侍之以為副”。
你可能會說《東周列國志》是馮夢龍寫的歷史小說,不足為據。其實《東周列國志》最早是明嘉靖、隆慶年間餘邵魚所著《列國志傳》。馮夢龍“本諸左史,旁及諸書”,加以改編,改名為《新列國志》,凡餘邵魚疏忽或遺漏的地方,都根據史書做了訂正。清代乾隆年間,蔡元放又對此書做了訂正、修改,改正了謬誤,更符合於史實。可以說馮夢龍和蔡元放治學著書還都是很嚴謹的,《東周列國志》也是一部幾近於歷史真相的書,絕非當前戲說歷史之濫觴可比。
如果蓋聶有《東周列國志》記載加持而不能認定為是荊軻所等之人,那麼高漸離、魯勾踐、宋意則更是牽強附會之臆斷。
回覆列表
歷史就是這樣玄妙,留下疑惑讓後人來燒腦和補腦。
這是荊軻“待吾客與俱”原文:
“荊軻有所待,欲與俱,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頃之未發,太子遲之。疑其有改悔,乃復請之曰:‘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丹請先遣秦武陽!’荊軻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僕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遂發。”(《戰國策·荊軻刺秦王》)那麼荊軻到底等待的是誰呢?
先說蓋聶:
“荊軻嘗遊過榆次,與蓋聶論劍,蓋聶怒而目之。荊軻出,人或言復召荊卿。蓋聶曰:‘曩者吾與論劍有不稱者,吾目之;試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荊卿則已駕而去榆次矣。使者還報,蓋聶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攝之。’”(選自《史記·刺客列傳》)從這裡我們看到兩人的關係很不友善。此後的記錄中,也沒見過二人交好,因此沒有理由猜測兩人達成過一同刺殺秦王的共識,所以蓋聶可排除。
再說高漸離: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戰國策·荊軻刺秦王》)看到沒?荊軻易水離別,高漸離就在送別荊軻的現場,彈琴呢!所以可排除。
再說魯句踐:
“荊軻遊於邯鄲,魯句踐與荊軻博,爭道,魯句踐怒而叱之,荊軻嘿而逃去,遂不復會。”(《史記·刺客列傳》)這位和蓋聶一樣,從後續的史料中,我們同樣也沒見過二人交好,因此沒有理由猜測兩人達成過一同刺殺秦王的共識,所以也可排除。
正因為一個個地排除了荊軻要等待的那個人,我們才愈發對荊軻刺秦王易水離別倍感悲壯,總遺憾如果荊軻等來這個“欲與俱”的人,事情也許不會是這個結果!但是,我要說,這也許正是原文作者的高明之處,荊軻要等的或許另有其人,或者只是作者平添悲情煽情之舉的玄妙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