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Forest望成財務
-
2 # 浪裡個浪04
兩個問題:
1. 如果你知道明天股票價格要跌,你賣還是不賣?
2. 如果你知道房價一定跌,你賣不賣房子?
所以,答案很明顯。資產的價值在政局動盪的時候會縮水,理性的做法就是拋棄這類資產,轉而持有更容易保值的資產。而在混亂的時候,恰恰就是貨幣。另原因就是,危機過後,相同的現金將會買到更多的資產。
-
3 # 發財仙人球
現金為王是期貨和股票裡面常用到的詞彙,尤其是對於股票操作,對於打多數散戶而言,僅僅能夠進行單項的交易,只能買漲,那麼當股票市場大跌看不到希望的時候,最好還是拿好自己手中的人民幣,而不是股票。下面的話,我從以下幾點談談我自己對於整句話的理解。
對於職業的從事股票交易者來說現金很重要根據官方統計,截止2018年底,中國職業股民大約有7000萬。也就是說這些人都是都是從事股票交易來賺錢的。現金是職業操盤手的生命,沒有了現金就好似無水之源。更值得注意的是,借來的現金更是不能大幅度折損,因為股票交易70%是靠心態,心態垮了,基本很難盈利。
現金為王,代表的是一種順勢而為的操盤理念,表示著這也操盤手或者是散戶對於股票操作的長期總結。市場並不是一直適合交易的,尤其實市場大部分時間都是用來不斷地觀察的。行情不好的時候活下來,才能等到行情好的時候收穫到豐厚的收益。很多人都是這樣子說的,懂得何時空倉,才是真正的懂得操作股票。
只有你懂得了自己現金的珍貴,才能夠意識到股票交易其實保本最好重要,學會了儲存實力,接下來就是不斷地賺取收益了。儲存現金是為了等待更好的交易機會,等待自己有足夠的資金抓住行情。
我是這樣子認為的,各位你們覺得呢?
-
4 # POS帝圈
現金為王說的是資產的流動性!也就是說,可以直接拿過來就使用的,不需要任何中間過程。
你有房產,有地產,有債券,有時候不能直接使用,你得透過變現,也就是處置變賣交易得到現金才行。
現金為王,也是得看政治經濟環境,如果在動盪的地方,現金不一定是最好的資產,黃金是硬通貨!
現金為王,多用在財務報表上,你看賬上資產是龐然大物,實際可能屬於你自己的資產寥寥無幾,做企業,應該保持足夠的流動性資金,不至於資金鍊發生斷裂,到賬多米諾骨牌效應發生,這個時候,就體現了現金為王的價值所在了!
-
5 # 小黑看財經
現金為王的意思:就是在大勢不好的時候,不輕易做股票,保持持幣狀態,拿著現金最為重要,也有現金在手才能在商戰中取得勝利的意思。
-
6 # 私季物源
2019現金為王更加重要,所有的固定資產將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雖然很多人講,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但這個理財這幾年將基於流動性的理財,也就是以現金為基礎,隨時能提現的理財,而不是投入房產或者其他類不能馬上變現的專案。
現金為王,需要花的時候就知道他的重要,所有需要墊資的,找你借錢的。。。還是少碰吧,因為流動性趨緊,大家都缺錢,我們所有人還沒有經歷過真正的金融危機,所以很多人還很樂觀,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懂得如何珍惜曾經的擁有。
努力賺錢,努力存錢,直到能做到能努力花錢那一天。
回覆列表
人人都知道,現金是維持企業生命的血脈。評估一家企業的表現時最需要看的就是其現金可用性(cash accessibility),換句話說,就是企業在必需的時候能夠使用自由現金的能力。
不過,大多數企業不清楚其現金可用程度,因為其資料收集和報告部門不認為這是需要優先考慮的事情。甚至明明各個部門的業績都比之前要好,但企業的整體情況卻大不如前。反思目前的績效評估方法,更深入地瞭解如何收集、分析和使用資料,或許能幫助創業者更好地理解並解決這個問題。
每期監測和精編中文視野之外的全球高價值情報,為你提供先人一步洞察機會的新鮮資訊,為你提供升級思維方式的深度內容,是為 [ 紅杉匯內參 ]。
過時的價值等式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大多數企業採用的價值等式是像下面這樣的:
績效管理+降低成本=企業價值
這個等式中的“價值”可以體現為各種形式,包括盈利能力、資產收益率、資產流動性、股票價格、每股收益或任何其它(特別是非現金的)指標。其隱含的假定是:企業價值等於企業中的個體績效綜合,而這一價值可以透過消除供應鏈的浪費行為來最大化。
只要不專門去思考現金的問題,這一等式當然很有道理。
對於個人和團隊層面的績效管理,許多企業不能有效利用它來驅動企業層面獲得持續性的成功,原因在於它們所採用的價值等式已經過時。
眾所周知,一張漂亮的損益表背後,很有可能是一家缺少正向淨現金流的企業。很多企業高管一心鑽研如何實現盈利能力、資源生產、資產利用、頂尖的收入水平和其它各種指標,忽視了現金。結果不出意料:損益表變好看了,但是資產負債表卻難看了,最後企業由於付不起錢瀕臨倒閉。
到處都有水
但沒有一口是能喝的
現金可用性是評估企業表現時最需要看的一個指標。企業不僅需要正向淨現金流來保證持續運轉,同時也需要它能看得見、摸得著,用起來不費勁。
儘管自由現金流屬於現金可用性的一部分,但現金可用性和自由現金流不完全一樣。在某些情況下,企業暫時性地缺乏流動資產或不具備一定量的自由現金來支配,是因為它已經把現金投資於自己的業務裡。另一些情況下,雖然企業的現金流入大於現金流出,但是銀行法、出口限制及貨幣限制卻使得企業幾乎不可能有效地將其利用起來。名義上,企業具備必要的流動資產,但實際上卻不是如此。打個比方來說就是:到處都有水,但沒有一口是能喝的。
過去,企業一般透過向外部資源借貸來解決缺乏可用現金這一問題。只要企業有能力償還債務,這也不是什麼糟糕的策略。甚至,大多數國家都有稅收鼓勵政策,以鼓勵企業採取這種做法,因為第三方支付的債務利息可以抵扣所得稅。
與此同時,企業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利潤。在很多情況下,已經形成了這樣的迴圈:企業越來越依賴銀行等外部資源,利用它們提供的貸款難度低的現金來獲得鉅額利潤,以償還日益增長的債務。本來這都不會有什麼問題,但如果利率上漲,同時債務到期,導致企業難以為繼,就會出問題。
現金可用性本來就應該時時刻刻受到企業的關注,但由於過去以來的關注點一直都是自由現金流,而不是可用的自由現金流,因此沒有標準化的財務報告、比率或指標來衡量或評估它。通常,公司並不理解這一點——為何他們認為對整體戰略而言是正確而有效的做法,實際上會損害企業?
答案是,因為這些做法會影響現金可用性。
“現金電網”
每個企業都有進賬,有支出。企業生命週期中,這種財務平衡在迴圈往復。
企業中,現金的流動方式與電流傳輸類似。要將電從發電廠輸送給使用者,電力公司需要電網。但值得注意的是,透過電網輸送給使用者的電能總是要少於電廠所產生的電能。這是因為,電流的輸送需要損耗電能,這就是輸電成本。
若電網維護不當,則電網的輸電效率就會降低,進而提高輸電成本。日積月累,到達使用者家中的電量會越來越少,電力公司的利潤也不翼而飛。最後,連發電廠可能都必須要透過其他渠道購買電能(意不意外?)。最糟糕的是,由於電網本身十分複雜,其中的問題難以知曉,企業甚至可能完全不會意識到低效的電網在榨取它們的錢財。
現金也是如此。多數的財務報告都既不會告訴你哪些錢是真正可以拿到手的,也不會告訴你要將現金投入其所需的地方要付出多大的代價。
為什麼部門業績在提升,
整體績效卻在下降?
現有價值等式中的關鍵前提在於個人績效的累增會帶來集體績效的累增。這與保齡球隊類似——每個保齡球手的得分加起來,總分最高的隊獲勝。但是,偶爾也會出現的現實情況是,即便單個個體、所有個體或所有業務部門都提高了績效,但產生的結果仍可能對整體不利。
因此,我們需要新的價值等式,它透過將可用現金量最大化來持續增加股東價值。具體內容為:
不斷增加的股東價值
=可用現金量最大化
=最佳化內外關係、專注於現金收支+
有目的導向的資料設計和洞見深刻的報告+
有助於將行為與策略融為一體的績效管理措施
為實施這一價值等式,企業需要掌握“微妙的科學和精確的藝術”,將那些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業務關係都緊密聯絡起來。對於那些創造價值、提高利益的關係,企業需要在它和它所引起的交易中進行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