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大夢解千愁

    不知道你喜歡什麼型別的書籍。我給你推薦幾本宋代的小說吧,個人覺得經典的:

    1、宋代最坑小說:《新宋》作者阿越。不知道多少人等待了多久才看到結尾。

    2、宋代最聰明的小說:《大宋的智慧》作者是孑與2。孑與的幾本歷史穿越小說還是挺不錯的。

    3、宋代最詩情畫意的小說:《步步生蓮》 作者月關。江山如畫,美人如詩,娑婆世界,步步生蓮。

  • 2 # 瀚梅堂

    我現在讀的是鄧廣銘著作的《宋史十講》。鄧廣銘是宋史大家。

    第一講:論趙匡胤

    第二講:宋太祖太宗皇帝授受問題

    第三講:宋朝的家法喝北宋的政治改革運動

    第四講:北宋募兵制度及其與當時積貧積弱和農業生產的關係

    第五講:王安石變法革新的精神支柱

    第六講:南宋初期對金斗爭中的幾個問題

    第七講:愛國詞人辛稼軒

    第八講:宋代文化的高度發展和宋王朝的文化政策

    第九講:略談宋學

    第十講:北宋中葉一群失意官僚的聚餐會。

    我崇尚宋代美學,但一定要從客觀歷史中學習宋代美學。

    你我都要做一回宋人,回到文藝復興的那個時代,以及那個時代的自由,尊嚴和審美。

  • 3 # 桐琴候月

    《宋史》:496卷。元脫脫(1314~1355)等撰,《宋史》修於順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三月到五年(公元1345年)十月,是紀傳體宋代史,全書有本紀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傳二百五十五卷,共計四百九十六卷,約《宋史》:496卷。元脫脫(1314~1355)等撰,《宋史》修於順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三月到五年(公元1345年)十月,是紀傳體宋代史,全書有本紀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傳二百五十五卷,共計四百九十六卷,約五百萬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宋史》的記事起於宋太祖建隆元年(960)趙匡胤稱帝,迄於趙昺祥興二年(1279),共320年曆史。編修準備了五六十年,材料主要是刪削宋國史,參考歷朝實錄及立傳人的子孫家譜、行狀等。《宋史》史料豐富,不乏珍貴的史料。但由於《宋史》修撰者匆匆急就,在史料的裁剪、史實的考訂、文字的修飾、全書體例等方面存在不少缺點,如一人兩傳,無傳而說有傳,一事數見,有目無文,紀與傳,傳與傳,表與傳,傳文與傳論之間互相牴牾等,這使它在二十五史中有繁蕪雜亂之稱。中華書局校點本為較好的版本。

    《三朝國史》:北宋呂夷簡等撰。一百五十卷。記載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歷史,計有帝紀十卷,志六十卷,列傳八十卷。景德四年(1007),真宗詔修太祖、太宗兩朝史,宰相王旦監修,王欽若、陳堯叟、趙安仁、晁迥、楊億、路振、崔遵度為編修。每成一二卷,皆先進草本,帝覽後,多所改易。大中祥符八年(1015)書成,凡百二十卷,目錄一卷。天聖五年(1027),仁宗詔修真宗朝史,與前兩朝史併為《三朝國史》。呂夷簡、夏竦、朱綬、劉筠、陳堯佐、王舉正、李淑、黃鑑、謝絳、馮元為編修,王曾監修,曾罷,夷簡代之。擇司天官編綴天文、律曆志,夷簡、竦撰帝紀,餘皆編修官撰錄。八年,書成。視三朝實錄,增益頗多。已佚。

    《兩朝國史》:北宋王珪等撰。一百二十卷。熙寧十年(1077)詔修仁宗、英宗兩朝正史,以宰臣吳充提舉,宋敏求、蘇頌、王存、黃履、林希同為編修官。元豐五年(1082),書成,監修王珪奏進,凡紀五卷,志四十五卷,列傳七十卷。事蹟較實錄為多。

    《四朝國史》:南宋官修。二百五十卷。記神宗、哲宗、徽宗、欽宗四朝歷史。紹興二十八年(1158),纂修神、哲、徽三朝正史,乾道二年(1166)紀成進上。四年,又進欽宗本紀,詔通為四朝國史。淳熙淳熙七年(1180),修史王希呂奏志成,李燾之力為多。召修列傳,垂成而燾卒。孝宗命洪邁專典之。十三年,成列傳八百七十。全書修撰近三十年。《中興四朝國史》:卷數不明,包括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理宗寶祐五年(1527年)修成。《東都事略》:紀傳體北宋史。南宋孝宗時王稱(以前曾長期誤作“王偁”)撰。因為北宋建都開封(今屬河南)﹐稱京﹐故書名《東都事略》。全書一百三十卷﹐起自宋太祖趙匡胤﹐終於宋欽宗趙桓﹐計帝紀十二卷﹐為各代帝王在位時的大事記﹔世家五卷﹐記敘后妃和宗;列傳一百零五卷﹐載各種人物共六百九十七人事蹟﹔附錄八卷﹐列舉遼﹑金﹑夏﹑西蕃﹑交址的情況﹐沒有表和志。

    《隆平集》:二十卷,清兩江總督採進本。舊本題宋曾鞏撰。該書主要記載北宋太祖至英宗五朝之事,又立傳二百八十四,各以其官為類。前有紹興十二年《趙伯衛序》。其記載簡略瑣碎,頗不合史法。現有四庫全書本。

    《金陀粹編》:《十一年(1218),包括《高宗皇帝宸翰》、《經進鄂王行實編年》、《經進鄂王家集》、《籲天辨誣錄》、《天定錄》。係為其祖岳飛辨冤而作,輯有高宗御札、朝廷命令、公牘、札子,岳飛表奏、戰報、詩文,作者和時人所述岳飛事蹟與軼事等。有關岳飛功績及其冤獄昭雪情況,莫不詳於是編。於研究南宋和戰之爭,亦頗可採。惟取材每有歧異,難盡憑信。至清代岳飛裔孫嶽士景重訂正續兩編各八卷,另於續編補入《續百氏昭忠錄》八卷、《姓名考》二卷。於是兩編分刊。五十八卷本有康熙間刊本、浙江書局本等。

    《伊雒淵源錄》:十四卷。宋朱熹(詳見《周易本義》條)撰。本書主要記載宋理學家周敦頤、程頤、程顥及其門下弟子的言行。書成於乾道九年(1173)。自此,宋人談道學者分為兩派,門戶分明,水火相爭。《宋史》道學、儒林諸傳,多以此書為藍本。續補者有明謝鐸《伊洛淵源續錄》六卷,清張伯行《伊洛淵源續錄》二十卷。版本有明成化九年(1473)序刻本,清康熙中呂氏寶誥堂刊《朱子遺書》本以及成都志古堂刻本(山東友誼出版社《孔子文化大全》叢書據以影印)等。《宋名臣言行錄》:共七十五卷,由南宋朱熹、李幼武撰寫,朱熹撰前集十卷,後集十四卷,李幼武撰續集、別集、外集五十一卷。該書彙編了散見於文集、傳記中的宋代重要人物的事蹟,共收入北宋以及南宋人物二百二十五人。《宋名臣言行錄》的前集、後集,為李衡校勘、刪節《八朝名臣言行錄》後的版本,雖然體例變動不大,但正文、註文卻大幅度縮減,甚至誤校,亦有註文混入正文的情形。今印行的前集,其原書名為《五朝名臣言行錄》,後集為《三朝名臣言行錄》,二書並稱為《八朝名臣言行錄》。若不包含附傳的人物,收入的北宋人物共97人,前集收入55人,後集收入42人。收入的名臣根據其侍奉的北宋各朝依序排列下來,該書一共有八朝,朱熹先後分編五朝與三朝。五朝為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和英宗,三朝為神宗、哲宗和徽宗,北宋九朝獨缺欽宗這一朝。

    《名臣碑傳琬琰集》:一百零七卷。南宋杜大珪編。杜大珪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光宗時鄉貢進士,生卒年不詳。本書成於光宗紹熙五年(1194),是從諸家別集及實錄、國史中輯錄出二百二十一中大臣的傳紀資料,上起太祖建隆、乾德,下迄高宗建炎、紹興,共錄碑傳之文二百五十四篇,分為三編。上編二十七卷,主要為神道碑;中編五十五卷,主要為墓誌銘、行狀;下編二十五卷,主要為別傳。其去取甄別,雖不無可議,然皆全錄原文,儲存了大量不見於他書的原始資料,可補正史之不足。本書最早版本有宋刊本,現藏美國哈佛大學漢和圖書館。宋刊遞修本藏於天一閣。《四庫全書》據浙江孫仰曾家藏宋本著錄。此外,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編纂外取諸書已軼之文八十篇,編有《琬琰集刪存附引得》三卷,1938年版,臺北成文出版社1966年影印。

    《京口耆舊傳》:陵(後改建業,即今南京市),京口即成為國都之門戶。考《宋史·地理志》,京口轄丹徒、丹陽、延令、金壇四縣,神宗熙寧五年改延令為鎮,並於丹陽。是書採京口名賢事蹟,各為之傳。始於宋初,迄於端平、嘉熙間。體例全仿正史,每為一傳,首尾該貫,軼聞逸事,較史為詳,事實多可依據,有裨於史學。原書久佚,清修《四庫全書》時,從《永樂大典》中輯出,釐為九卷。

    《敬鄉錄》:十四卷,元吳師道編纂。該書收集了南朝梁至宋末金華地區人物的史料。每人有一小傳,附錄其所作詩文。

    《昭忠錄》:不著撰人姓名。一卷。記南宋末抗元鬥爭人物事蹟,自紹定四年(1231年)元兵破馬嶺堡至南宋殘餘勢力滅亡(1279年),共一百三十人,多《宋史》所未載。其記張世傑及謝枋得事,亦較諸書為詳。此書有清抄本,清羅以智校 (現藏上海圖書館)、《四庫全書》本、《墨海金壺》本、《守山閣叢書》本及《叢書整合初編》(史地類) 本等。

    《浦陽人物記》:明宋濂撰,二卷。浦陽,江名,今浙江境內,源出浦江縣。浦江唐代稱浦陽,宋濂為浦江人,此書即記其家鄉人物。此書於至正元年(1341)撰寫,卷首載有凡例,說明材料取自史傳、郡志、縣經,以及家譜、墓碑等。全書分忠義、孝友、政事、文學、貞節五目,共記29人,有宋16人。現有天一閣藏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類為什麼不再次登月,到底第一次登月是假的還是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