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饞嘴肥貓鏟史官
-
2 # 愛尚文史
在《三國志》中,陳壽將曹魏的五名外姓將領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並列為魏書第十七。並評價道“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意思就是,曹老闆能夠建立如此功勳,五子良將功不可沒,可以名列前茅。
曹魏的五子良將,並不是曹操進封的官職,而是史官陳壽的一段點評。其中考量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他們對曹魏的總貢獻,他們的軍事能力,他們生前的地位等等。
而李典,落選是必然的……
李典英年早逝,享年三十六。他加入曹營的時間很短,參加的戰役很少,沒有太多的表現機會。所以他一生的功績有限,遠不如張遼、樂進等人。李典死在了人生的打拼期,張遼、樂進等人已然功成名就,所以不可同日而語。
實際上!在同時期,李典並不遜色於張遼、樂進等人。
李典,字曼成,山陽郡鉅野縣人,少時敏而好學,熟讀了各種書籍,不喜歡征戰四方。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大部分時候都是從事的文職工作。
初平年間,李典的伯父李乾率眾追隨曹操,跟隨曹操平定黃巾,攻打袁術,征討徐州。後來張邈、陳宮等反叛的時候,由於李乾不願響應呂布,被呂布的部將李封、薛蘭殺害。曹操讓李乾的兒子李整領軍攻打李封、薛蘭,大破敵軍,封為青州刺史。
這段時間,李典並沒有隨軍……
李整死後,曹操非常欣賞李典的才能,於是讓他接管了李整的隊伍,封為中郎將。後進封為離狐太守。讓他去打理一郡的內外事物。
直到公元200年,官渡之戰爆發,李典才第一次隨軍出征,不過他只負責押運糧草。
曹袁在官渡相持不下,足足三個月之久,兵少糧缺,士卒疲伐,情況極度不妙。李典帶領宗族以及部下將士,沒日沒夜的押運糧草,以供應軍需。袁紹被擊敗後,被升任為裨將軍。
次年,黎陽之戰爆發,曹操令程昱、李典押運糧草。袁尚派高蕃領兵駐紮在河道上游,斷絕了水道。曹操下令,如果水路不通,就從陸路運糧。李典認為可以打贏,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只要對國家有利的事,自己可以做主。於是下令攻打,大破袁軍,打通了水道。原文如下:
典與諸將議曰:"蕃軍少甲而恃水,有懈怠之心,擊之必克。軍不內御;苟利國家,專之可也,宜亟擊之。"昱亦以為然。遂北渡河,攻蕃,破之,水道得通。——參考,《三國志·李典傳》公元202年,李典與夏侯惇、于禁等阻擊劉備於博望坡。劉備主動燒燬營寨撤退,夏侯惇打算率領眾軍追擊。李典認為,敵人無緣無故撤退,肯定是有埋伏,加之南邊道路狹窄,草木濃密,不應該追擊。
夏侯惇並不採納,於是讓李典留守後方,親自率于禁等人追擊劉備。結果果然中伏。正在夏侯惇全軍潰敗之際,李典領兵去救援,劉備見援軍已到,於是撤退。
公元204年,李典隨曹操圍攻鄴城,與樂進攻打壺關,在長平攻打管承,皆大獲全勝。被升任為捕虜將軍,進封都亭侯。後主動遷徙族人一萬三千多口於鄴縣,曹操極度讚揚李典的做法,遷為“破虜將軍”。
公元215年,合肥之戰爆發,李典、張遼、樂進等人駐守合肥,以七千之眾大破孫權的十萬大軍。此戰之後,張遼被升任為徵東將軍,從此仕途坦蕩,平步青雲。李典則銷聲匿跡,默無聲息,或許在合肥對峙期間,他已經是重病纏身了。總之,合肥之後,再無李典,他大概是病逝了。
李典是一員儒將。他深明大義,崇尚學習,尊敬儒雅,好結交博學之士,在軍中常被稱為長者。有長者之風。
-
3 # 大飛熊騎士
李典雖然沒在“五子”裡,但是在《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裡排名第一,這也可以看作了僅次五子的存在了。其實,李典這個人文武雙全,有資歷,甚至對早期起兵的曹操有莫大的幫助,為何不能進入“五子”之選呢?不是李典能力的問題,而是客觀因素導致,有兩個因素讓李典和五子失之交臂。
第一個因素,李典是曹操軍中的一個小山頭,論資歷比五子的徐晃,張遼,張郃要深,但是李典一開始並非作為這個山頭的領袖出現,只是作為這個山頭的一份子而已。這個山頭在李典前,就有經歷過了兩任領袖,一個是李典的叔父李乾,山頭創始人,聚集千家人於乘氏,曹操起兵,支援曹操。後來,曹操遭遇兗州叛亂,李乾由於忠誠於曹操不歸降呂布,最終被殺害。李乾去世後,兒子李整(李典堂兄)接管這支山頭,並且擊敗了呂布手下的薛蘭,李封,對曹操收復兗州有莫大的功勞,所以官至青州刺史,但是不久去世。所以,李典到了此時,才接管了這支山頭。
第二個因素,正是李典身上揹負太多,李乾李整的舊部都拖於李典之手,所以文武雙全的李典對打仗沒有多少興趣。《三國志.李典傳》提到,李典愛學問,追求儒雅,也不喜歡和其他將領爭功。合肥之戰,張遼,李典,樂進三人是誰也瞧不上誰,但是孫十萬來襲,敵眾我寡,三人皆有守土之責。李典表現得慷慨激昂,國事為重,和張遼,樂進大破孫權,成就了合肥之功,可見李典能顧大局,識大體的特質。曹操北定河北之後,就在鄴城建立了另外一個的統治中心,另一個是許都,而鄴城代表更像是曹魏的系統,許都代表還是東漢的系統,於是李典主動要求把宗族都遷移到魏郡。李典這麼做,目的很明確,就是離曹操近,讓曹操放心。
所以,李典在曹魏軍中的身份是特殊的,不但是一員大將還是一個山頭,和李典類似的還有一個人,就是臧霸,但是從曹操親進度來看,顯然曹操會更信任李典。再看“五子良將”,張遼,張郃屬於降將,在曹魏軍中沒有資源,只能依靠自己的實力打出來,徐晃也類似。樂進是最早加入曹營,屬於元老,但是拔於行伍之間,沒有資源,所以作戰勇猛。比較特殊的是于禁,屬於曹操的貴人鮑信的系統,有能力,有威重,要不是不投降,肯定是五子之首。先不說能力,單單加入曹營的條件就和李典有區別,人生目標也不一樣。
但是,後來五子將領中的四子(除于禁外),李典,臧霸都全部入選了太廟,所以,曹魏對他們的功績還是相當的認可的。所以,對李典,臧霸這樣的小山頭首領來說,能得到認可和信任,進不進五子反倒不是那麼重要了。
回覆列表
在曹魏陣營中,李典確實是個比較令人惋惜的將領。他並未能進入“五子良將”的行列。李典是山陽鉅鹿人,很早就歸附曹操了。曹操當年刺董失敗,逃回家鄉,樹起義旗,招兵買馬,這個時候李典就投奔到了曹操麾下。和樂進、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同時期到達,算是元老級別的人物。
但李典的武藝不算太高,在曹軍陣營中,也只能排到後面。咱們看一下李典上陣廝殺的戰績:
1.葛陂之戰,李典飛馬衝入敵陣,黃巾軍將領黃劭措手不及,被李典生擒;
2.濮陽之戰,李典與許禇、典韋、夏侯惇、夏侯淵、樂進一同六將圍毆呂布,將呂布打退;3.新野之戰,李典出戰趙雲,約戰十數合,李典“料敵不過,撥馬回陣”;
4.博望坡之戰,曹軍遭到火攻後,李典在逃跑途中被關羽攔住,李典“縱馬混戰,奪路而走”;5.合肥之戰,李典慫恿樂進突襲孫權,樂進砍斷賈華、宋謙的雙戟,宋謙追趕樂進,被李典一箭射中心窩而死。
6.合肥城中,李典生擒東吳間諜戈定。
按照李典的戰績來看,他曾經在趙雲馬前支撐十餘合,“料敵不過”後拔馬回陣,說明勉力狀態下,應該還能多堅持幾個回合。這樣的武藝肯定要低於徐晃、張遼和張郃,比樂進也有所不如。但肯定要強過於禁(于禁八九合就敗給馬超)。李典這個人比較有文化,他愛讀書,雖然年輕,卻有“恂恂長者”之風,行事謹慎,大局觀強。
在《三國演義》的第三十五回中,曹仁得知呂曠、呂翔征討劉備失利,雙雙喪命,曹仁想興師復仇,李典勸說,認為兩人是過分輕敵而導致敗亡,應該按兵不動,向曹操請求支援,但遭到曹仁的嘲諷,並強令他一同出戰,結果再次戰敗,損兵折將。在《三國演義》的第三十九回中的博望坡之戰,夏侯惇輕敵冒進,李典又發現“南道路狹,山川相逼,樹木叢雜,倘彼用火攻,奈何?”趕緊通知夏侯惇,但為時已晚,全軍遭到火攻,大敗而潰不成軍。
在《三國演義》的四十二回長坂坡之戰,張飛斷後,拆斷當陽橋,曹操下令追擊,李典勸說“此恐是諸葛亮之詐謀,不可輕進”,曹操強行追擊,被關羽伏擊。
這說明李典是個很細緻謹慎的將領,對戰場上的細節觀察入微。但李典和張遼的關係不好,個人之間鬧過彆扭,但在東吳大軍攻來之際,李典也能放下個人恩怨,“典豈敢以私憾而忘公事乎?願聽指揮”,而與張遼坦誠相待,密切配合,共同創造了“威震逍遙津”的大捷。
所以說,李典也是顧全大局,公私分明的君子。
李典36歲年紀輕輕就去世了,他死前所受封的最高職位是“破虜將軍”,這個軍銜比較低微。
咱們看一下五子良將生前最高軍職:
張遼――前將軍
樂進――右將軍
徐晃――後將軍
于禁――左將軍
張郃――徵西車騎將軍
李典的那個“破虜將軍”的職位,張遼在北征烏桓時就已經獲得了,而李典跟隨曹操最早,在軍中升職卻最慢,確實令人遺憾。這也許與他性格謙遜,總是將戰功讓給別人有很大關係。
但是,以“破虜將軍”這樣的軍職,當然不可能進入五子良將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