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tud白丁

    軍備競賽與戰爭 沒有必然關係。

    對等的軍備,反而抑制戰爭發生。

    由於雙方成本增加,收益不確定,所以雙方都採取慎重態度。

    戰爭對於傷亡的個體,傷害巨大。對於和平時期的積累者,亦有損害。但是對於其他大部分人,甚至民族,都有頗多益處。

  • 2 # 光明啟

    軍備競賽的目的是什麼?

    二種:一是防衛,二是為了戰爭。

    但終極目的是戰爭。

    不為戰爭,幹嘛使勁搞軍事投入?人、物財、物、科研投入多大,成本多大,不就是為了消滅對方嗎?

    防衛,你造槍我造炮,比著勁來;你徵兵,我擴軍。

    戰爭,當防衛競賽達到一定程度後,劍拔弩張,戰爭就以兩種形式爆發:一是偶然的擦槍走火(又是必然),雙方立即在區域性開幹,繼而不可收拾打成全域性投入(導彈上千上萬公里,就沒有了前線後方,也沒了區域性);二是一方覺得時機到了並能有勝把握,主動發起。當然,也有判斷失誤的。

    美蘇是兩大集團,雙方以軍事集團組織對峙,一個是美歐北約條約國,一個是蘇聯華沙條約國。之所以未發動戰爭打起來,原因有三:一是雙方都勢均力敵,彼此都難有勝算;二是常規武器時代,打起來傷及太多太大,平民生命財產、國家設施,會無差別被毀(不像現在出現了高科技精準制導),特別是核武器的產生(一旦一方冒天下大不韙使用,必遭毀滅性報復,核戰就成了滅國滅族滅子孫三代的大災難),雙方不可承受之重;三是聯合國建立,目的就是防止第三次世界大戰,雖然對立,但聯合國內部機制起了作用,英美法蘇都在常任裡,雖彼此相爭相鬥,但也有對話喝茶降火交流化解。

  • 3 # 8910俯視天地

    美蘇軍備競賽到達巔峰狀態,沒有引發直接戰爭,主要還是沒有贏家。美蘇核武器可以將地球覆蓋幾十次,如果發生核戰,人類很有可能同歸於盡,戰爭已失去意義。美國的決策者比蘇聯領導人高明,最終蘇聯因為軍備競賽導致經濟崩潰,以及其他一些問題積重難返而解體。美國搞垮蘇聯,不戰而勝,是在特殊情況下的一個成功模式。蘇共不重視民生經濟,一門心思發展常規武器、核武器。核武器又不能當飯吃,如果使用只能與美國同歸於盡。一些常規戰爭,蘇聯也沒打贏。忽視民生,軍事方面沒有佔到便宜,蘇共破產國家解體,主要還是決策失誤。只有自己先立於不敗之地,然後再幹其他事,一些武器裝備夠用就行,不能光想制服別人,也要為自己想想。

  • 4 # 資訊所長

    軍備競賽就是為了戰爭而準備,但是同時也能避免戰爭!兩次世界大戰從某種意義上來看,的確是軍備競賽的產物。但在核武器出現後,兩個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之間的軍備競賽就幾乎不可能再引發戰爭,因為雙方都明白:下一場戰爭可能就是毀滅地球的戰爭,如此大的代價,是美俄所不能承受的!

    所以美蘇之間的軍備競賽,目的不是為了打戰,而是要拖垮對手!由於蘇聯在這場軍備競賽當中,實力沒有美國雄厚,所以被美國拖垮,不光失敗,還導致了蘇聯解體,美國成為唯一的一個超級大國,成為最大的勝利者。

    試想如果沒有核武器的約束,和兩次世界大戰之前一樣,美蘇都是在常規武器方面進行軍備競賽,競爭無非就是兩點:數量和效能!效能差不多的武器,就會試圖在數量上面壓制對手,所以二戰前期西方強國都在大量建造武器。不過不管是哪個國家,依靠常規武器並不能取得絕對的優勢,不能像核武器那樣威懾對手,所以當某個事件引發連鎖反應後,沒有核武器,第三次世界大戰依舊不可避免。

    所以要得益於核武器的出現,才讓世界整體和平,即使有軍備競賽,也無法引起戰爭!在二戰結束後七十多年,世界再也沒有爆發大規模的戰爭,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間雖然明爭暗鬥,但是軍事衝突幾乎沒有,即使是嚴重的古巴導彈危機,美蘇之間也沒有爆發戰爭,可見雙方對於核武器的忌憚。

    核武器雖然是一個威力巨大的武器,但同時也能維護世界和平,一起祈禱它永遠不被使用,因為一旦使用,世界末日就可能要來了!

  • 5 # 皓月千山

    軍備競賽能否引發戰爭?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裡面牽涉到許多因素和變數,是否最終變成戰爭,這在本質上是無法確定的,雖然軍備競賽的目的就是要發動戰爭,但是假如雙方的資訊透明,並且軍事能力極為相近的情況下,發動戰爭就成了玉石俱焚、得不償失的事情,如果假設雙方都是理性人,那麼軍備競賽還真的有防止戰爭的作用。

    但是,在現實的情況中,這種情況幾乎不會存在,敵對的兩方通常都會調動各種資源,儘量使自己處於有利態勢,以達成戰術上的突然性,然後開戰。當然也有因為國內矛盾不可調和,需要透過對外戰爭來轉移的,這是另一個話題,這裡不再展開,還是回到軍備競賽上來!

    軍備事關一個國家的生存,只要面臨戰爭的風險,總是要消耗一個國家大量的人力物力及各種資源,如果兩個國家進行軍備競賽,本質上已經是一種戰爭,因為巨大的軍備投入不能轉移為國民的福利,就算最終沒有發生戰爭,也就意味著這些投入徹底消失了,除了沒有軍人的生命損失,工廠工人、繪圖板前的工程師,實驗場上科研人員、所有這些人的辛勤勞動,全部成了無效的工作,這和在戰爭中被敵人摧毀並沒有什麼不同。

    山人上網,看到過俄羅斯的坦克墳場和美國的軍機墳場,那視覺感受是震撼的,那也是無數人的聰明才智、青春熱血的結晶,最終變成了一堆廢銅爛鐵,這對雙方來說都是一個悲劇,如果軍備競賽的資源入民生領域,奧巴馬的全民醫保的夢想不至於最終流產,俄羅斯年邁的婦女卡杜金娜也不會向梅德韋傑夫下跪,僅僅是為了在冬天得到一點熱水!

    當年,蘇聯和美國的軍備競賽並沒有暴發成直接的戰爭,這種沒有暴發戰爭而雙方只是進行大規模軍備競賽的狀態被稱為冷戰,現在回過頭來看,這場史上最大規模的軍備競賽也是有失敗者的,(如果兩個國家進行了長久的軍備競賽,綜合國力較差的一方還是會敗下來的,這種效果,和進行戰爭得到的結果也很類似!)作為冷戰的最終失敗者,蘇聯受到的打擊一點也不比衛國戰爭少!它失去了五千萬的人口,約五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同時國家形象徹底破產,除了還有一大堆在冷戰當時遺留下來的一堆過時的武器,漸漸變成了一個無足輕重的國家。這種軍備競賽造成的後果之慘烈,真的不輸於一場大規模的戰爭!

  • 6 # 奮鬥的高富帥

    1888年,威廉二世繼任德意志皇帝,他在隨後的很多大政方針上和俾斯麥出現了不可調和的分歧。久而久之,威廉二世對俾斯麥越來越疏遠,很多事情的決策也都不再找這位德意志統一立下汗馬功勞的人商量了。兩年之後,已經完全心灰意冷的俾斯麥向威廉二世提出了辭呈,並很快獲得了批准。

    隨著俾斯麥的離開,威廉二世不再尋求與更多國家結盟,而是開始在全球範圍內爭奪殖民地,德國和俄國的同盟條約也因為俾斯麥的下野而沒有續約,這為日後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失敗埋下了伏筆。法國則乘虛而入,在1892年與俄國正式結成了“法俄同盟”。1904年,英國與法國簽訂了“摯誠協議”,雖然這個協議不是軍事同盟,但透過這份協議,英法兩國最終走到了一起。之後在法國的一再撮合之下,英國和俄國在1907年就它們之間的殖民地糾紛達成了共識。同年,法,英,俄三國面對德國咄咄逼人的擴張態勢,宣佈結為三國同盟,以共同應對德國帶來的威脅。至此,歐洲大陸分裂成了協約國、同盟國兩大陣營,爆發大規模戰爭的危險與日俱增。

    兩大敵對陣營展開了激烈的軍備競賽,戰爭機器的規模越來越大。德國在1900年開始大規模擴充海軍力量,力圖突破英,法兩國海軍在海上可能對德國採取的封鎖。而作為老牌海上強國的英國為了鞏固其海上力量的優勢,從1905年開始建造排水量高達17900噸的,“無畏”號戰列艦。由此拉開了各國海軍競相建造超級鉅艦的序幕。而當德國於1907年宣佈自己開始建造類似的“無畏”號戰列艦的時候,英國則立即決定採取2:1的建造比例進行對抗,即德國建造一艘無畏艦,英國就建造兩艘,在該型戰艦的數量上始終對德國保持兩倍的優勢。陸軍方面,從1880年到1913年,德國的常備軍數量從42萬最終擴充到87萬,法國從50萬擴充到80萬,俄國從80萬擴充到140萬,而奧匈帝國軍隊則從27萬猛漲至80萬,由此可以看出當時軍備競賽的激烈程度。

    無畏艦

    此外,兩大陣營還在一些敏感地區發生了直接的糾紛與衝突。1905年3月31日,威廉二世在出訪摩洛哥港口丹吉爾時宣稱德國將“保護”摩洛哥的“獨立”,由此引起了法國的強烈不滿,德法兩國關係徹底陷入僵局。

    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發生了部落起義,法國藉機派兵攻佔其首都非斯。德國於同年7月1日以保護本國商人為由,出動“豹”號戰艦駛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爾,與法國軍隊形成了對峙局面,戰爭一觸即發,但最終由於英國站在法國一也,德國不得不選擇了退卻,被迫承認法國為摩洛哥的宗主保護國。

    這兩次摩洛哥危機讓本來劍拔弩張的德法關係陷入了更加危險的境地,而隨後發生的巴爾幹危機則最終將兩國拖入了戰爭的泥潭,併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天會有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