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敏哥說歷史

    清朝康熙皇帝死後,安葬的陵寢叫做景陵。景陵位於河北遵化的清東陵內。康熙一生妃嬪眾多,因此,在景陵內專門設定了一個妃園寢,安葬他的眾多妃嬪。這座妃園寢裡,一共安葬了康熙的48位妃嬪。但奇怪的是,園寢裡竟然有一個空空如也的墳包。相對於皇帝、皇后的陵寢,妃嬪的陵寢要簡單得多,她們擠在一起,每人一個墳包,類似於今天的公墓。但即便如此,她們的陵寢也不會胡亂建造的。一個蘿蔔一個坑,為何會有一個坑裡沒有蘿蔔呢?

    有人懷疑是被盜墓賊盜了。其實並非如此。這個墳包裡原本安葬了一位妃子。只是,後來這個妃子移葬到了別的地方。什麼地方呢?與康熙合葬在了景陵內。這就奇了怪了。皇帝一般只與皇后合葬。一個妃子,怎麼能夠有幸與皇帝合葬呢?這個妃子,是敏妃。她在康熙三十八年就死去了,然後葬進了景陵的妃園寢。敏妃有個兒子,叫做允祥,排名十三,人稱十三爺。

    康熙晚年,他的這幫兒子為了爭奪帝位,曾經分成了幾派,其中,老十三允祥與老四胤禛最親密,是四爺一黨的。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老四胤禛最終得到了皇位,也就是雍正皇帝。雍正皇帝這個人性情偏冷,再加上此前奪嫡產生的芥蒂,因此,他對大多數兄弟都心懷痛恨,唯獨對老十三允祥寵愛有加。他不但冊封允祥為世襲罔替的鐵帽子親王,而且在他死後,還允許他把名字從允祥改回了原來的胤祥——雍正登基後,按照慣例,其他兄弟為了避皇帝名諱,就把“胤”改成了“允”。後來,只有允祥一人被允許改回了胤祥。

    不僅如此,允祥的生母敏妃,也沾了兒子的光:雍正元年,雍正皇帝因為允祥的生母地位不高,因此大筆一揮,把敏妃從“妃”提升為“皇貴妃”,地位僅次於皇后。然後,趁著康熙安葬的時候,雍正又特賜敏妃與康熙合葬。就這樣,已經死去二十多年的敏妃,離開了景陵的妃園寢,被請進了景陵,與康熙皇帝合葬在了一起。另外四位與康熙合葬的,全是皇后,分別是孝誠仁皇后、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和孝恭仁皇后。其中,孝恭仁皇后是雍正皇帝的生母,死於雍正元年。

  • 2 # 史海甄客百曉生

    一、康熙景陵地宮佈局

    眾所周知,康熙帝的帝陵在清東陵,名為“景陵”,而景陵地宮之內,共葬有六人,他們分別是康熙帝、四位皇后(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孝昭仁皇后鈕祜祿氏、孝懿仁皇后佟佳氏以及孝恭仁皇后烏雅氏【雍正生母、追封】)以及一位皇貴妃(敬敏皇貴妃章佳氏)。

    景陵

    而在此之前,清朝的四座帝陵之中,只有皇后才能與皇帝合葬。如此,自景陵起便正式開啟了清朝帝陵之內亦可祔葬皇貴妃的傳統。如其後的雍正朝敦肅皇貴妃年氏、乾隆朝淑嘉皇貴妃金佳氏、哲憫皇貴妃富察氏等都是祔葬帝陵的案例。

    那麼這位首次祔葬帝陵的皇貴妃一生當中又有何功績,可以在去世之後得此殊榮?我們先從其生平開始講起。

    二、敬敏皇貴妃生平

    顧名思義,能葬在康熙帝陵之內,自然是康熙後宮當中的一份子。章佳氏雖然出自滿洲鑲黃旗這樣的上三旗,但因出身不高(父親為參領海寬,包衣世家),所以只能在到達年齡之後(13—17),參與由內務府組織的一年一度的選秀活動,所幸的是,憑藉自身的年輕與美貌,章佳氏在由剛入宮時的宮女身份不久後就成為庶妃(妃位,沒有具體名號),很快分別在1686、1687、1691年為康熙誕育一子二女,由此可見在康熙心中,這位從未有過具體名號的妃子還是佔據一定地位的。

    康熙劇照

    不過可惜的是,終章佳氏一生,康熙都未改變其庶妃的身份,當然這主要跟康熙本人的性格有關,他是一個非常注重血統的皇帝,所以出身的高低直接會影響后妃的封號等級,章佳氏在這方面自然不佔優勢。

    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章佳氏去世,康熙“深用軫懷”,追諡其為“敏妃”。在此需要宣告的是,按照祖制,只有當朝皇后與皇貴妃薨後才能被賜予諡號,即使如貴妃之尊位也得經請求“特旨恩封”才可以,所以庶妃可以獲得諡號的,僅章佳氏一人而已。由此也算是彌補其生前未能在名號上有所進展的遺憾。

    康熙劇照

    三、雍正的破例

    章佳氏去世之後,根據史料的記載,康熙明確將其葬入了景陵妃園寢之中,那為何最後她會被遷入到景陵地宮之內,這就不得不說到他的兒子和繼位的雍正皇帝的關係。

    不論從出身家世還是受寵程度來看,章佳氏都不如身份尊貴的孝昭皇后親妹溫僖貴妃鈕祜祿氏、誕育五子一女的榮妃馬佳氏等人,而之所以最後可以和康熙葬在一處,一切都因為她所生的獨子之功。

    說到章佳氏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所生的這位皇子,大家一定不會陌生,他就是著名的康熙皇十三子、後世大名鼎鼎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怡賢親王胤祥。

    胤祥劇照

    而作為繼位者的雍正來說,胤祥雖然與其並非一母所生,但關係卻比自己的親兄弟胤禵要好上一百倍,而且在雍正爭儲一事上,胤祥從小到他一直是四哥的鐵桿粉絲和追隨者。也正因如此,在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康熙駕崩後,雍正在什麼都沒做的情況下,先封自己這位好兄弟為和碩怡親王(連拔四級)。

    而作為胤祥生母,章佳氏也得到了雍正非比尋常的尊敬,不僅在1723年(雍正元年)六月二十五追封其為敬敏皇貴妃(由妃到皇貴妃,又是連升兩級),並且在同年的九月初一這一天將康熙帝、自己生母孝恭仁皇后烏雅氏以及從景陵妃園寢遷出的敬敏皇貴妃章佳氏三人一同葬入景陵地宮之內。

    景陵妃園寢佈局圖(畫紅圈者即為先前葬入章佳氏的寶券,現已為空券)

    小結:

    雍正為了回報好兄弟多年以來的支援與輔佐,不惜突破祖宗家法,將兄弟之母以皇貴妃之身祔葬帝陵,這是任誰也想不到的,畢竟章佳氏已在景陵妃園寢中長眠了20多年,即使本著“死者為大”的思想也不宜再行搬遷。

    但因為自己生了個好兒子,生前沒有受到多少恩寵的她,最終在身後卻得到無上榮光,所以,事實充分證明,“母以子貴”的說法並非只有在丈夫那裡可以實現,能讓一國之君為其開創先例,實在是令人羨慕不已。

  • 3 # 歷史課課代表

    清朝並沒有“只有皇后才能和皇帝合葬”的祖制,並且在整個清朝也有很多妃子獲得了和皇帝合葬的殊榮,但是也並不是每個妃子都有資格與皇帝合葬的。就比如乾隆皇帝的裕陵地宮內,不僅葬有乾隆皇帝和孝賢純皇后、孝儀純皇后兩位皇后,還有慧賢皇貴妃、哲憫皇貴妃、淑嘉皇貴妃三位皇貴妃。這三位皇貴妃在乾隆皇帝心中的地位非同尋常。才獲得了和皇后一樣與皇帝合葬的殊榮。

    相比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的地宮中就比較簡單一些了,與康熙皇帝合葬的除了孝誠仁皇后、孝昭仁皇后和孝懿仁皇后之外,還有一位妃子,她就是敬敏皇貴妃,非常有意思的是,這位所謂的敬敏皇貴妃與康熙皇帝合葬並非出自康熙皇帝本意,甚至可以說,康熙皇帝壓根不知道這件事兒,甚至連敬敏皇貴妃也不知道自己死後會獲得與皇帝合葬的榮耀。因為這一切,都是康熙皇帝的繼承人雍正皇帝所為。

    康熙一朝並不受寵的敬敏皇貴妃:

    敬敏皇貴妃雖為皇貴妃,但是這個皇貴妃的封號確實在其死後多年由雍正皇帝追封的,這並非因為敬敏皇貴妃有多麼重要,也並非他多麼受康熙皇帝寵愛。實際上在康熙一朝,敬敏皇貴妃並不受寵愛,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物,因為在康熙一朝,她連一個正式的封號都沒有,始終以庶妃的身份居於宮中,即便在其生下了康熙皇帝的第十三個皇子之後,她的境況依舊沒有改變,康熙皇帝雖然對於后妃的晉升比較吝嗇,但是並非對於所有的嬪妃都是如此,那些受到康熙皇帝重視和寵愛的嬪妃通常也是能夠得到晉升的,就比如雍正皇帝的生母德妃烏雅氏,就是在康熙十八年時單獨受封的。

    敏妃章佳氏出身低微,初入宮禁時為宮女身份,後來獲得康熙皇帝的寵幸,成為庶妃,並先後為康熙皇帝誕下和碩怡親王允祥、和碩溫恪公主、和碩敦恪公主三個子女,但是這並沒能改變章佳氏的境況,章佳氏在康熙一朝沒有封號,還知道康熙三十八年因病去世,才被康熙皇帝念及侍奉皇帝多而被追封為敏妃,這一切唯一的解釋就是她不被皇帝所喜愛。

    雍正即位後母憑子貴的敬敏皇貴妃:

    在康熙一朝姥姥不親舅舅不愛的敏妃,到了雍正時期,沒想到時來運轉了。雍正皇帝即位後,怡皇十三子胤祥因為擁立之功而被雍正皇帝所重用,不僅胤祥被加封為世襲罔替的和碩怡親王,就連胤祥已經去世了二十多年的母妃章佳氏不也沾了光,章佳氏的棺槨此時葬在景陵的妃園寢,雍正皇帝下詔將已經入葬了二十多年的章佳氏的棺槨從景陵妃園寢啟出,並將其葬入景陵地宮,與康熙皇帝合葬,敏妃章佳氏也被雍正皇帝追封為皇考皇貴妃,諡號敬敏。此時康熙皇帝的地宮之中已有三位皇后,敏妃以皇貴妃身份葬入景陵地宮,成為了與康熙合葬的唯一一位妃子。敏妃生前姥姥不親舅舅不愛,死後卻因為兒子的緣故被遷葬到了一輩子沒喜歡過自己的康熙的地宮之中,與其長久相伴,這實在不能不說是一種諷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人之力保全中華文明?耶律楚材如何保護漢人不被蒙古人屠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