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經典重溫之似水流年

    第一,三個特殊字的含義。古代人比較注重這個。

    道德經上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所以古代文人墨客都比較講究三這個數字。

    所以才有歷史上三顧茅廬的美談。

    人家一請你,你就出山,顯得你急功進利。怎能得到重用。

    二次出山,就有點虛偽的嫌疑。會讓你假裝清高之感。

    只有三次出山,才顯主人的誠懇態度,和自己的為遠大理想不得不出時機,

    才是恰到好處。

    第二謙虛。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能打敗不可一世的,力能扛鼎的項羽,其是無能之輩。

    可是當人問他的功勞時,他卻說, 漢高祖劉邦和群臣談論楚漢勝敗原因時他卻說: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我不如張良;治理國家,安撫百姓,我不如蕭何;統軍作戰,戰無不勝,我不如韓信。這三人是傑出的人才,我能任用他們,這是我能奪取天下的原因。其不是謙虛的表現。

    第三:要有真正的實力,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沒有點真正的實力來證明 自己,無論什麼時候都不會長久的我想。

    我想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必須先學到了真正的本領,才能更好的適應這個社會。雖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既然伯樂都不常有,自己再不努力成為千里馬,那麼機會不是更渺茫了不是。

  • 2 # 青鳥73835

    古人比較含蓄,毛遂這種不要臉的太少了。都要讓想投奔的人知道了名氣之後再躲一下。

    然後個人簡歷肯定有,人生經歷也要有。關鍵是對投靠的主子有幫助的東西,諸葛亮的隆中對就是典型代表,我能幫你做到哪一步。

    這個比較麻煩。你得先了解這個主子想幹啥,有沒有這個能力,還得按照他的想法做一套計劃書。

    諸葛亮給曹操說隆中對,肯定行不通。因為曹操寶寶是要天下統一的,三分肯定不行。當時只有劉備能接受這個建議。

    還有一個自薦的代表人物,明朝的姚廣孝和尚。他給朱棣說了一句話:送你一頂白帽子帶。朱棣本身是王爺,王帶白就是皇。這個厲害了,一句話點破了朱棣的野心。可是萬一朱棣膽子小呢?洩密了,弄死這孫子。

    這種自薦就很危險。

    自薦的運氣成分很大。不是所有的自薦都能成功。自薦成功了,也不等於走上了成功之路。藺相如厲害吧?成功的創作了幾個歷史故事,然後該讓秦國滅國還是滅國。沒啥商量的。

    我們能看到的成功自薦,都是歷史上成功的範本。不成功的根本就沒機會讓我們知道,但是肯定很多。

    一個明確的思路一個符合這個思路的主公還要有一點點運氣。

    可以明天找村長去,告訴他,給他一頂白帽子。他會打人的,他這個級別只有家裡死了人才帶白帽子。對吧?

  • 3 # 逹文

    行卷與干謁詩:唐代文人的自薦書及其特點

    首先謝謝邀答。所謂自薦書,即是個人為了謀職上位而自我推薦的書文。在中國歷史上,文人自薦書淵源悠久,千姿百態,而其大放異彩的時期,當數最為革新、開放、包容、自信的大唐盛世。在唐朝,除了一般書信形式的自薦書外,有兩種特殊的自薦書形式蔚為大觀:行卷與干謁詩,後世影響深遠。

    (一)行卷:唐代科舉制下獨有的自我舉薦社會風尚

    古代自薦書稱之為“行卷”(或“投獻”),其稱始於唐代。指文人把自己的得意之作投諸名流、顯宦甚至是皇帝,以爭聲譽,以博科舉及第。

    唐代進士考試,主考官閱卷時所遵循的錄取標準有三:現場試卷成績、平日文學名聲和主持考試的禮部侍郎以及自己的熟人的舉薦意見。這就是說,不僅在閱卷現場,考生資訊對主考官完全公開,而且在考試前,主考官人際圈子中的熟人,也可以公開向其推薦考生。因此考生到京城後的第一件事,便是紛紛將自己的文章寫成卷軸,“投獻”於達官顯宦等京師名流,企望獲其青睞,並向主持考試的禮部侍郎或主考官舉薦,從而增加及第可能。而相對於常科,天子下制詔舉選的“制科”考試,既舉士,亦選官,是登上仕途的終南捷徑,但是要求無論薦舉還是自舉,均須由現任官員擔保,於是進士落第舉子、前進士、前資官、現任官等紛紛加入其中,爭相向皇親國戚、朝廷重臣投獻自己的作品。這便形成了京城考前一道頗為獨特壯觀的風景線:文卷如人潮般行來過往,在士子與名流之間投來遞去,故得名“行卷”。

    行卷作為社會風尚流行全國,即“行卷制”,始於唐高宗時期。最初其文體多樣,涵蓋詩詞文賦、傳奇小說等。玄宗以後,由於進士考試逐漸偏重以詩賦為主,因此“行卷”亦多為詩賦 唐詩中很多有名的作品都屬於行卷詩。

    唐代“行卷”,典故多多。其中大詩人白居易早年的一段經歷,形象地詮釋了“行卷”功能,後世津津樂道,廣為流傳。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白居易京師應舉,先去拜見文學前輩,曾任著作郎的顧況(唐代詩人、畫家、鑑賞家),奉上自己的詩集行卷。看到署名為“白居易”,顧況抬眼打量這生疏的年輕人,不由微笑揶揄道:“京城米貴,想白居恐怕不大容易啊!哈哈!”但翻開詩集,他便立馬被第一篇《賦得古原草送別》鎮住了:“咸陽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不由得改口由衷地贊曰:“能寫出這樣的詩句,想白居也是很容易的啊!”並立即向自己的朋友圈贊轉舉薦,白居易由此聲名大振,得中進士,仕途為開。

    唐朝“行卷制”,是對隋朝開創科舉制併兼容舉薦制的繼承創新,後世褒貶不一。而“行卷”卻從此成為了古代自薦書的代稱。

    (二)干謁詩:唐代文人自我推銷的“敲門磚”、“進階石”

    干謁(gān yè):指為某種目的而求見。干謁詩,指文人向達官貴人呈獻的詩作,以展示才華抱負,求得引薦以進身。干謁詩發源於漢,到了唐朝尤為壯觀。其數量高達數百首;其作者隊伍龐大,涉及著名詩人眾多;其不乏經典名作名句,後世傳頌。著名的例項典故有:

    1、孟浩然《臨洞庭湖贈張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孟浩然苦學多年,進京趕考,卻名落孫山。於是他給丞相張九齡寫了這首五律,委婉表達了希為聖朝效力之急切心情,期求得到援引推薦。

    2、朱慶餘《閨意獻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朱慶餘進京趕考,有幸得到時任水部員外郎的大詩人張籍的賞識,張籍索要朱慶餘作品二十六篇讀後,讚賞不已,向同僚極力推薦。儘管如此,朱慶餘還不放心,於是揭榜前寫了此詩呈給張籍,以試探考試結果。此詩借新婚之後的脈脈情事,把自己比喻成即將拜見公婆的新媳婦,把張水部比喻成舅姑(公婆),探聽虛實。比喻通俗貼切,別出心裁。張籍看過,大為賞識,回詩一首《酬朱慶餘》:“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豔更沉吟。齊紈未是人間貴,一曲菱歌敵萬金。”把朱慶餘和他的詩作分別比作“越女”和“菱歌”,算是給他吃了顆定心丸。

    3、說項。晚唐著名詩人項斯,出名前聽說國子祭酒楊敬之“性愛士類”,樂於提攜後輩,便於會昌三年(843)攜詩作謁見楊敬之,楊大為欣賞,特贈詩誇讚:“幾度見詩詩總好,及觀標格過於詩。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項斯“由是顯名”,“詩達長安”,次年便“擢上第”。從此“說項”(指替人說好話或說情)作為詞彙沿用至今。

    4、王維《獻始興公》:“寧棲野樹林,寧飲澗水流。不用食梁肉,崎嶇見王侯。鄙哉匹夫節,布褐將白頭。任智誠則短,守仁固其優。側聞大君子,安問黨與仇。所不賣公器,動為蒼生謀。賤子跪自陳:可為帳下不?感激有公議,曲私非所求。”“始興公”是張九齡的封號。此詩道出了天下士子干謁的共同心聲:自己懷抱才德,希望遇到正直秉公之人,得到公平公正舉薦,如果熱衷於苦苦巴結王侯而上位,那就失去了“匹夫節”。

    (三)干謁詩/行卷詩:作為唐人獨有自薦書的特點

    行卷,實質上即是干謁行為,所以行卷詩應是干謁詩之一種類。唐人干謁詩作為當時歷史發展和時代的產物,所具有的特點是:

    1、干謁成風,無所不在,涵蓋當時士子入仕進身的方方面面:科舉、薦舉、銓選、調遷、入幕等等。此外,多為自薦,也有代他人干謁的。

    2、主題單調,著意奉迎,具有含蓄委婉的美學特徵。由於閱讀物件位高權重,在使用言詞方面限制多多,創作中往往耗盡士子才思,且多以比體為之,其寫作技巧不可謂不高超。

    3、伯樂鮮有,機緣不定,仕途無常釀就多多懷才不遇悲劇。儘管干謁實質上是一種乞憐行為,為世人所輕蔑,更有違文人清高本性,為了實現抱負,卻不得不為之。而在嚴酷的現實中,王維式的理想前景,卻往往不能實現。杜甫獻《三大禮賦》,雖得玄宗讚賞,卻為時相所忌,蹉跎十餘年尚是白丁,為此他不得不不斷地干謁權貴,以期早日授官,在這方面存詩最多。李白一生寫有大量干謁詩,以求取薦舉入仕,結果換來的卻是曇花一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貓鼠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