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宮外史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出自西漢時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所說的“三戶”歷來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指楚國始祖熊鬻,姓羋,熊氏,其後裔有三大姓:昭(昭陽)、屈(屈原)、景(景差)三氏(三戶)。

    另一種是指地名:三戶(今河北臨漳西)。亡秦的決定性戰役就是在三戶水一帶展開,楚將項羽率軍戰勝秦軍主力,並接受其投降。

    無論指哪一種三戶,都代表了一種滅秦的堅定信念。

    一、項羽,劉邦,韓信不屬於熊氏三戶的範圍,但都屬於楚華人。

    1、韓信,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陰區)人。

    淮陰,春秋末,屬吳。吳被滅後屬越。周貞定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45年),楚國屢侵泗水流域,淮陰歸屬時越時楚,後來終屬楚。

    2、劉邦,生於戰國時期魏國的豐邑中陽裡(今江蘇豐縣)。

    豐邑,周朝並徐州於青州;豐邑隨徐州隸屬於青州。春秋時期屬宋,宋桓公立,封蕭叔大心於蕭,此時豐邑為其支封。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齊、楚、魏共伐宋;宋康王逃走,死於溫地,豐邑遂屬楚。

    3、項羽,祖籍原為周朝分封的項國,姬姓,子爵,又稱項子國。都城在今河南省沈丘縣槐店回族鎮西郊。魯僖公十七年(公元前643年)為魯國所滅,僅存項地名。公元前256年,魯國為楚考烈王所滅,項屬楚。一說為齊桓公所滅。

    項國子孫以國為氏,稱項氏。項橐(tuó)曾八歲服孔子。項燕出生於下相(今江蘇宿遷),為楚將,生子項梁,梁兄子項籍。

    雖然三人不屬於楚三戶,但都屬於楚華人。如果按“亡秦必楚”來看,應該說是對的。

    二、楚義帝熊心,羋姓,熊氏,名心。楚懷王熊槐之後。

    項羽劉邦領導的起義軍尊義帝為首領,也就是說,劉項起義軍是在一地的領導之下,推翻了暴秦。這也屬於“亡秦必楚”。韓信雖然不算起義將領,但也參加了反秦戰爭。

    總之,以原楚國民眾為主力,以其他地方民眾為輔助的幾十萬反秦起義大軍,用了三年的時間,最終滅掉了暴秦。可以認為,“楚雖三戶,滅秦必楚”的讖語,是應驗了。

  • 2 # 老曹講史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說法,首見於《史記 項羽本紀》,記錄了一段范增與項梁的對話,范增說:

    “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我們首先假設“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不是出自范增杜撰,而真的是楚國一位叫南公的人說的。那麼對此話中的“三戶”,後世有三種理解。

    後世對於“三戶”的解釋有分歧

    第一種解釋認為“三戶”指的是楚國的三大氏族。

    楚國的王族姓羋,本支為熊氏,旁支分為昭、屈、景三大氏族。這裡需要解釋一下,先秦時期,“姓”、“氏”可不是一個意思,貴族不但有“姓”,更要有“氏”。氏可以變,但姓不能變。所以在楚國,除王族熊氏姓羋以外,昭、屈、景三大氏族也都是羋姓,是王族的近支。

    第一種解釋就認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意思是:哪怕楚國只剩下昭、屈、景三個氏族,也一定能滅亡秦國。

    中國現代著名史學家錢穆先生就持這種觀點,他認為即使陳勝吳廣喊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但他重立諸侯國,所任用的依然是故國的貴族。何況生活在秦以前的楚南公,在楚南公的時代,“興滅繼絕,復國報仇”是王族義不容辭的責任。楚南公不把期望放在楚國三大氏族身上,而寄託在不知道是誰的三戶小民身上,這是不合情理的。

    詳見錢穆《屈原居漢北為三閭大夫考》之“[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辨”

    第二種解釋認為“三戶”只是形容詞,用以表示楚國滅亡秦國的決心。

    第二種解釋認為“三戶”只是用以形容人少,“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意思就是哪怕我楚國只剩下三戶人家,也一定要滅亡你秦國。表明的是一種決心和態度。

    自古以來,持這種觀點的學者佔多數。我個人也比較認同這種觀點。古人在表述事情的時候,常常把數字當做形容詞來用,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師”,“卷我屋上三重茅。”在這裡“三戶”指的是人少的意思,並不是特指具體的三戶人家。

    第三種解釋認為“三戶”指的是地名

    這種解釋認為“三戶”指的是楚國宗廟所在地,大約在現在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水庫一帶,戰國時期這裡有楚國的一座城池,名叫“三戶城”。

    另有一種引申說法,認為“三戶”指的是河北臨漳一帶的三戶水,理由是項羽在這裡徹底擊敗了章邯的主力部隊。

    個人覺得這種說法太過於牽強了。首先秦滅亡的標誌應該是西路軍在劉邦的率領下進入關中。項羽擊垮章邯雖說重創了秦帝國,但還遠不能說秦就此滅亡。更重要的是三戶水遠在河北,關楚國什麼事。

    仔細分析“楚雖三戶”,這個“雖”字後面跟著地名,這句話是很難通順的。

    究竟是誰應驗了“楚雖三戶”的預言?

    如果非要說項羽、韓信、劉邦應驗“楚雖三戶”的預言當然也說的通,但我覺得如果非要認為“三戶”就是三個人的話,那為什麼把楚懷王熊心排除在外?可能很多人認為楚懷王熊心是傀儡,不值一提。但是在劉邦入關之前,至少從項梁去世到項羽大敗章邯這一階段,熊心是起著決定性的領導作用的。

    楚懷王熊心在亡秦中的作用

    楚兵已破於定陶,懷王恐,從盱臺之彭城,並項羽、呂臣軍自將之。以呂臣為司徒,以其父呂青為令尹。以沛公為碭郡長,封為武安侯,將碭郡兵。《史記》

    看史記這段記載,項梁死後,楚懷王熊心遷都彭城,把項羽和呂臣的軍隊合併,自己率領,並按自己的意志任命官員。

    在趙王請求救援時,“懷王乃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而項羽向懷王提出想要加入劉邦的西路軍時,“懷王諸老將皆曰:’………’卒不許項羽。”

    從這些記載我們可以看出以下事實:

    當時的楚懷王是有完全的領導權力的。他不但可以整合項羽的軍隊,而且能夠拒絕項羽的請求。攻秦方略是在懷王的主導下出臺的,從任命項羽為副將,到拒絕項羽跟隨劉邦出征就可以看出,當時項羽對懷王的影響力不大。當時新立的諸侯王,一旦有了地盤就打自己的小算盤,出工不出力,甚至有的連工都不出。而楚懷王是把亡秦大業放在首位的,他的楚軍也一直是亡秦的主力。

    綜上所述,楚懷王熊心在亡秦過程中,始終奉行著滅亡秦國的核心方針,並領導制定了積極的滅秦方略。

    楚南公沒有理由厚韓信薄熊心“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史記 項羽本紀》

    再看一下楚南公說這翻話的背景,范增說的很清楚,是因為楚懷王(這個楚懷王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國君,叫熊槐)與秦昭襄王在武關會盟,結果被秦國扣為人質,最終死在了秦國。楚華人對楚懷王的遭遇非常的同情,故此才說出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話來。

    如果說這話時楚南公真的預見到秦國的滅亡,那麼無論是出於忠君愛國,還是出於同情熊槐,或者出於公心,都沒有可能不把熊槐的後人,楚國王族,滅秦的領導者熊心同志算在“三戶”之內吧。

    而韓信至少有一半的功績是在楚漢相爭的時候立下的,說他對於劉邦、對於大漢江山的建立有很大的功績沒有錯,但要說起“亡秦必楚”來,恐怕他多少也算楚國的敵人。

    所以我認為應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預言的是楚國雖然被秦國滅國,但楚國的後人還在,並且重建了楚國,滅亡了秦國。

  • 3 # A三杯茶

    我覺得這只是一個湊巧而已,只是滅了秦國很多年後人門才發現他們三個都是江蘇人,所以才有了後來的那句話。說白了秦朝末年的起義和韓信關係並不大,是人家項羽和劉邦的事,

    項羽天生的貴族,所以威望很大,但這個人自認為有錢,又會帶兵,還有扛鼎的實力,所以把所有人都不放在眼裡,自然也包括韓信,因此韓信在投靠項羽的那幾年,和兵頭沒什麼區別,得不到重用,自然也不會展示自己的軍事才能。

    劉邦在大多數影視劇中給人的形象是地痞無賴,臉皮特別厚,就算你抽我兩巴掌,我求你的事你還得給我辦,和項羽比他沒實力,和韓信比他沒才能,但這樣的人他最後竟然是勝利者,你說奇怪不奇怪?一點都不怪,看看劉邦手下的那些人就知道了,他雖然沒什麼特別突出的才能,但是他能網羅天下英才為我所用,這本身就是一個很牛逼的本事。

    說說三者的目標,在一開始起義時,項羽和劉邦就是奔著皇帝的位置去的,二韓信就是奔著做個將軍去的,目標不同,所以結果也不同,雖然在後來韓信在劉邦麾下大放異彩,但他依然臣服於劉邦,就算到最後大有三分天下之勢,但他還是念在劉邦對他的好沒有反叛,這足以說明他的目標不是做皇帝,只想光宗耀祖。

    這就說明滅秦還是以劉邦和項羽為主,不存在“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說法,只是後人發現了這一巧合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龍魚不開口怎麼辦還能混養嗎要分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