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種類繁多,形態各異,羽色豔麗,有華貴高雅的紫藍金剛鸚鵡,全身潔白頭戴黃冠的葵花鳳頭鸚鵡,能言善語的亞馬遜鸚鵡,五彩繽紛的彩虹吸蜜鸚鵡,小型葵花似的雞尾鸚鵡,小巧玲瓏的虎皮鸚鵡和牡丹鸚鵡等,喜歡什麼鸚鵡可以先看看介紹在做決定。
虎皮鸚鵡
虎皮鸚鵡是鸚形目鸚鵡科的鳥類,又名嬌鳳,屬小型攀禽品種,原產於澳洲的內陸地區,野生的虎皮鸚鵡棲息於林園、草地等處。結群活動,以植物種子等為食,繁殖期為6~1月,營巢於樹洞中,每窩產卵4~8枚,孵化期為18天,性情活潑且易於馴養,在中國是大眾最普遍常見的寵物鳥之一。
金剛鸚鵡
金剛鸚鵡產於美洲熱帶地區,是色彩最漂亮,體型最大的鸚鵡之一,共有6屬17個品種。具對趾足,每隻腳有4只腳趾2前2後。尾極長,屬大型攀禽。原生地是森林,特別是墨西哥及中南美洲的雨林。食譜由許多果實和花朵組成,食量大,有力的喙可將堅果啄開,用鈍舌吸出果肉。在河岸的樹上和崖洞裡築巢。比較容易接受人的訓練,和其他種類的鸚鵡能夠友好相處,但也會咬其他動物和陌生人,壽命最長可達70~80年。
牡丹鸚鵡
牡丹鸚鵡亦稱情侶鸚鵡、愛情鳥等,為鸚形目鸚鵡科鳥類,國內現有9個品種,為較珍貴的人工繁育鳥,常見的品種有琉璃腰牡丹鸚鵡(棕頭牡丹鸚鵡)、黃領黑牡丹鸚鵡(黑頭牡丹鸚鵡)、金紅桃牡丹鸚鵡(桃臉黃牡丹鸚鵡)、小櫻哥牡丹鸚鵡(桃臉綠牡丹鸚鵡)及藍牡丹鸚鵡等品種。
玄鳳鸚鵡
玄鳳鸚鵡又名雞尾鸚鵡,在香港和臺灣多稱玄鳳鸚鵡,是世界上最常見的中型鸚鵡之一,野生種群產自澳洲,繁殖數量多使得玄鳳鸚鵡相當的普遍,手養幼鳥十分活潑,喜愛親近主人。有許多的變種,較常見的是灰色、白色、珍珠等品種,在全世界的總數量超過1百萬只,而且數量仍繼續地成長中,其族群十分穩定且安全。
和尚鸚鵡
和尚鸚鵡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勁有力,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雌鳥比雄鳥小10~20%。上體鮮綠色,前額和胸部淺灰色,腹部淡綠黃色,晚成雛。主要棲息於海拔1000米以下的乾燥開闊林地、有荊棘灌木叢與仙人掌的熱帶稀樹草原、棕櫚樹林、農業耕作區等地區。食物包括各種草,樹木和其他植物的種子、芽和花,以及水果和漿果,偶爾食昆蟲。
橫斑鸚鵡
橫斑鸚鵡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大,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主要棲息在開闊的森林,通常6至30只左右成群活動,偶爾會聚集上百隻或更多,有季節性的遷徙習慣,喜歡棲息在高樹上,不易觀察到它們的活動情形,有時會到農作物園區覓食,天然食物有漿果、種子、水果、昆蟲等,約有2種亞種,外表差異在綠色羽毛顏色的深淺以及黑色橫紋的粗細。
小葵花鳳頭鸚鵡
小葵花鳳頭鸚鵡是鸚形目鳳頭鸚鵡科的鳥類,共有4個亞種,體長35釐米,體羽主要為白色,雪白漂亮,頭頂具形長的聳立型黃色鳳頭冠羽,憤怒時會豎起頭冠呈扇狀,就像一朵盛開的葵花。喜棲息於各種森林、開闊的林地、農地、森林邊緣地區、半乾燥的林地等,食物包括種子、殼類、漿果、堅果、水果、嫩芽、花朵、昆蟲等。一次產2~3枚卵,雌雄鳥輪流孵卵,叫聲嘈雜。
非洲灰鸚鵡
非洲灰鸚鵡屬於大型鸚鵡,是典型的攀禽,對趾型足,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鳥喙強勁有力,可以食用硬殼果。尾巴短,頭部圓,面部長毛,喜攀爬,不善飛翔。非洲灰鸚鵡是已知的幾種可以和人類真正交談的動物之一,這也使得它們成為知名度最高的寵物鳥之一,主食各類種子、堅果、水果、花蜜、漿果等。
虹彩吸蜜鸚鵡
虹彩吸蜜鸚鵡共有21個亞種,體長25~30釐米,羽色鮮豔。體重120~130克。嘴為桔紅色,腳為藍灰色。頭頂、下頜及臉頰部為深藍色。枕部和頸上部有紫褐色和黃綠色的環帶。背部、翅膀和尾羽為綠色。胸部為紅色,並具有黑色的帶狀塊斑,腹部、兩脅為暗綠色,並有紅色橫斑,尾下覆羽為黃色。鳥喙比一般鸚鵡的長、更特別的是細長的舌頭上有刷狀的毛,稱為刷狀舌,方便該鸚鵡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棲息在低地森林、開闊林地和公園中,以花粉和花蜜為食,也吃種子、果實和昆蟲。
亞歷山大鸚鵡
亞歷山大鸚鵡是亞洲最大的長尾鸚鵡,共有5種亞種,身長依照不同亞種為56~62釐米,體重198~258克。分佈地區十分廣闊,橫跨數個國家,野生鳥棲息於海拔900米以下各種乾燥與潮溼的地方,包括森林、農作物區、紅樹林、椰子園等地。外表有點類似環頸鸚鵡,但是體型明顯大的多,且翅膀上有明顯紅斑,有不錯的學話能力,天性溫和,人工飼養可訓練學會一些技巧,出現許多顏色的變種。
玫瑰鸚鵡
玫瑰鸚鵡屬共有8種鸚鵡,最明顯的特色是羽毛的花紋,其一是背羽呈扇形,其二是面頰皆是有顏色。所有的玫瑰鸚鵡背上都是以黑色為主體,而在每一個羽毛邊則有對比色以呈現出扇型的感覺,然後在臉頰上也都會有著一塊對比的顏色飾片存在著。依據種類的不同,這些顏色有可能是綠色、紅色、黃色、白色、或者是藍色的。但這種特色是每一隻玫瑰鸚鵡都可以見到的。
藍頭金剛鸚鵡
藍頭金剛鸚鵡是小型金剛鸚鵡中最稀少,最不普及,身價最高,知名度最低的神秘種類,與一般金剛鸚鵡的不同處是其臉頰裸面部位呈灰黑色,但幼鳥時期仍是呈現白色裸面,此一特徵會隨年紀增長而改變。繁殖季大多成對或是兩三隻一起行動,通常都是在飛行中被人看見,以堅果類、種子類、蔬果類為必備的日常食物,人工繁殖的藍頭金剛容易馴服且相當健壯,適應力良好,與一般金剛鸚鵡一樣很愛啃咬且破壞力強,適當的洗澡會保持其羽毛色澤及健康。
紅額鸚鵡
紅額鸚鵡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大,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鳥體為綠色,胸部、腹部和尾巴內側覆羽為黃綠色,前額、頭頂、眼睛後方延伸的條狀羽毛均為紅色。羽毛豔麗,具粉絨羽。晚成雛。棲息於森林、棕櫚樹林、開闊的平原以及林地、農耕區等。通常成對或是小群體活動,主要的食物為水果、漿果、種子、堅果、花朵以及植物嫩芽等。
花頭鸚鵡
花頭鸚鵡是中型鳥類,僅有2個亞種,體長26~36釐米,體重85~90克。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大,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頭部粉紅色,到了頭部後方、頸部均變為藍紫色。體羽主要為黃綠色,上體顏色較深,翅綠色。雌雄鳥頭部顏色有別,雄鳥為玫瑰紅,雌鳥呈灰藍色。晚成雛,主要棲息於約1500米的森林地帶、次要林區和部份被開墾過的地區、乾燥以及潮溼的熱帶草原等地,以堅果、漿果、嫩枝芽、穀物、種子等為食。 藍翅金剛鸚鵡
藍翅金剛鸚鵡是分佈在南美洲東部及中部的金剛鸚鵡,壽命可以長達50~60歲,面部黃色,但飼養下的則會變成白色,分佈與巴西東部及南部、巴拉圭東部及阿根廷東北部,棲息在常綠林及落葉林,主要吃種子、果實及堅果,受到伐林的影響,也曾被捕獵作為寵物,數量下降,列為近危物種。
澳洲國王鸚鵡
澳洲國王鸚鵡是鸚形目鸚鵡科的鳥類,共有2個亞種,是體型最大的澳洲長尾鸚鵡,也是體型最大的王鸚鵡,雄鳥頭部至胸腹部為紅色,雌鳥為綠色。主要棲息在海拔1600米以下的山區森林中,會隨著氣候的變化而有遷徙的行為,繁殖期間主要棲息在潮溼濃密的森林、峽谷區森林、開闊的尤佳利樹林、草原林地、河流旁的森林等地區,食物包含了水果、漿果、種子、堅果、花朵、蔬菜、植物嫩芽、昆蟲幼蟲等,會至果園及農田內覓食,而造成農產品損失。
長尾鸚鵡
長尾鸚鵡是鸚形目鸚鵡科的鳥類,共有5種亞種,鳥體為綠色,喉嚨、胸部和腹部為黃綠色,眼睛和鳥喙之間藍黑色,頭頂深綠色,頭部兩側和頸部為玫瑰紅色,主要棲息於森林地區、紅樹林區、沼澤區、雨林邊緣、次要林區、部分被開墾的地區、棕櫚園區,偶爾也會前往市郊,在公園或者花園的高大樹木上休憩,以水果(露兜樹和木瓜樹的果實)、種子、花朵、植物嫩芽、樹木嫩葉等為食,有時候會前往油棕櫚園覓食,造成作物相當程度的損害。
紅尾黑鳳頭鸚鵡
紅冠黑鳳頭鸚鵡共有5個亞種,體長從50釐米到68釐米不等,體重能達到600至900克左右,壽命可能達到50年以上,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因其雄鳥尾部的一片鮮紅色羽毛而得名,雌性的尾部為桔黃色羽毛,喙為肉色,不同於雄鳥的黑色喙,平時生活在樹上,偶爾到地面上活動,群居鳥類。主要以植物種子為食,也會食用水果、堅果、花朵、昆蟲,常在桉樹上築巢。
鸚鵡種類繁多,形態各異,羽色豔麗,有華貴高雅的紫藍金剛鸚鵡,全身潔白頭戴黃冠的葵花鳳頭鸚鵡,能言善語的亞馬遜鸚鵡,五彩繽紛的彩虹吸蜜鸚鵡,小型葵花似的雞尾鸚鵡,小巧玲瓏的虎皮鸚鵡和牡丹鸚鵡等,喜歡什麼鸚鵡可以先看看介紹在做決定。
虎皮鸚鵡
虎皮鸚鵡是鸚形目鸚鵡科的鳥類,又名嬌鳳,屬小型攀禽品種,原產於澳洲的內陸地區,野生的虎皮鸚鵡棲息於林園、草地等處。結群活動,以植物種子等為食,繁殖期為6~1月,營巢於樹洞中,每窩產卵4~8枚,孵化期為18天,性情活潑且易於馴養,在中國是大眾最普遍常見的寵物鳥之一。
金剛鸚鵡
金剛鸚鵡產於美洲熱帶地區,是色彩最漂亮,體型最大的鸚鵡之一,共有6屬17個品種。具對趾足,每隻腳有4只腳趾2前2後。尾極長,屬大型攀禽。原生地是森林,特別是墨西哥及中南美洲的雨林。食譜由許多果實和花朵組成,食量大,有力的喙可將堅果啄開,用鈍舌吸出果肉。在河岸的樹上和崖洞裡築巢。比較容易接受人的訓練,和其他種類的鸚鵡能夠友好相處,但也會咬其他動物和陌生人,壽命最長可達70~80年。
牡丹鸚鵡
牡丹鸚鵡亦稱情侶鸚鵡、愛情鳥等,為鸚形目鸚鵡科鳥類,國內現有9個品種,為較珍貴的人工繁育鳥,常見的品種有琉璃腰牡丹鸚鵡(棕頭牡丹鸚鵡)、黃領黑牡丹鸚鵡(黑頭牡丹鸚鵡)、金紅桃牡丹鸚鵡(桃臉黃牡丹鸚鵡)、小櫻哥牡丹鸚鵡(桃臉綠牡丹鸚鵡)及藍牡丹鸚鵡等品種。
玄鳳鸚鵡
玄鳳鸚鵡又名雞尾鸚鵡,在香港和臺灣多稱玄鳳鸚鵡,是世界上最常見的中型鸚鵡之一,野生種群產自澳洲,繁殖數量多使得玄鳳鸚鵡相當的普遍,手養幼鳥十分活潑,喜愛親近主人。有許多的變種,較常見的是灰色、白色、珍珠等品種,在全世界的總數量超過1百萬只,而且數量仍繼續地成長中,其族群十分穩定且安全。
和尚鸚鵡
和尚鸚鵡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勁有力,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雌鳥比雄鳥小10~20%。上體鮮綠色,前額和胸部淺灰色,腹部淡綠黃色,晚成雛。主要棲息於海拔1000米以下的乾燥開闊林地、有荊棘灌木叢與仙人掌的熱帶稀樹草原、棕櫚樹林、農業耕作區等地區。食物包括各種草,樹木和其他植物的種子、芽和花,以及水果和漿果,偶爾食昆蟲。
橫斑鸚鵡
橫斑鸚鵡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大,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主要棲息在開闊的森林,通常6至30只左右成群活動,偶爾會聚集上百隻或更多,有季節性的遷徙習慣,喜歡棲息在高樹上,不易觀察到它們的活動情形,有時會到農作物園區覓食,天然食物有漿果、種子、水果、昆蟲等,約有2種亞種,外表差異在綠色羽毛顏色的深淺以及黑色橫紋的粗細。
小葵花鳳頭鸚鵡
小葵花鳳頭鸚鵡是鸚形目鳳頭鸚鵡科的鳥類,共有4個亞種,體長35釐米,體羽主要為白色,雪白漂亮,頭頂具形長的聳立型黃色鳳頭冠羽,憤怒時會豎起頭冠呈扇狀,就像一朵盛開的葵花。喜棲息於各種森林、開闊的林地、農地、森林邊緣地區、半乾燥的林地等,食物包括種子、殼類、漿果、堅果、水果、嫩芽、花朵、昆蟲等。一次產2~3枚卵,雌雄鳥輪流孵卵,叫聲嘈雜。
非洲灰鸚鵡
非洲灰鸚鵡屬於大型鸚鵡,是典型的攀禽,對趾型足,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鳥喙強勁有力,可以食用硬殼果。尾巴短,頭部圓,面部長毛,喜攀爬,不善飛翔。非洲灰鸚鵡是已知的幾種可以和人類真正交談的動物之一,這也使得它們成為知名度最高的寵物鳥之一,主食各類種子、堅果、水果、花蜜、漿果等。
虹彩吸蜜鸚鵡
虹彩吸蜜鸚鵡共有21個亞種,體長25~30釐米,羽色鮮豔。體重120~130克。嘴為桔紅色,腳為藍灰色。頭頂、下頜及臉頰部為深藍色。枕部和頸上部有紫褐色和黃綠色的環帶。背部、翅膀和尾羽為綠色。胸部為紅色,並具有黑色的帶狀塊斑,腹部、兩脅為暗綠色,並有紅色橫斑,尾下覆羽為黃色。鳥喙比一般鸚鵡的長、更特別的是細長的舌頭上有刷狀的毛,稱為刷狀舌,方便該鸚鵡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棲息在低地森林、開闊林地和公園中,以花粉和花蜜為食,也吃種子、果實和昆蟲。
亞歷山大鸚鵡
亞歷山大鸚鵡是亞洲最大的長尾鸚鵡,共有5種亞種,身長依照不同亞種為56~62釐米,體重198~258克。分佈地區十分廣闊,橫跨數個國家,野生鳥棲息於海拔900米以下各種乾燥與潮溼的地方,包括森林、農作物區、紅樹林、椰子園等地。外表有點類似環頸鸚鵡,但是體型明顯大的多,且翅膀上有明顯紅斑,有不錯的學話能力,天性溫和,人工飼養可訓練學會一些技巧,出現許多顏色的變種。
玫瑰鸚鵡
玫瑰鸚鵡屬共有8種鸚鵡,最明顯的特色是羽毛的花紋,其一是背羽呈扇形,其二是面頰皆是有顏色。所有的玫瑰鸚鵡背上都是以黑色為主體,而在每一個羽毛邊則有對比色以呈現出扇型的感覺,然後在臉頰上也都會有著一塊對比的顏色飾片存在著。依據種類的不同,這些顏色有可能是綠色、紅色、黃色、白色、或者是藍色的。但這種特色是每一隻玫瑰鸚鵡都可以見到的。
藍頭金剛鸚鵡
藍頭金剛鸚鵡是小型金剛鸚鵡中最稀少,最不普及,身價最高,知名度最低的神秘種類,與一般金剛鸚鵡的不同處是其臉頰裸面部位呈灰黑色,但幼鳥時期仍是呈現白色裸面,此一特徵會隨年紀增長而改變。繁殖季大多成對或是兩三隻一起行動,通常都是在飛行中被人看見,以堅果類、種子類、蔬果類為必備的日常食物,人工繁殖的藍頭金剛容易馴服且相當健壯,適應力良好,與一般金剛鸚鵡一樣很愛啃咬且破壞力強,適當的洗澡會保持其羽毛色澤及健康。
紅額鸚鵡
紅額鸚鵡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大,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鳥體為綠色,胸部、腹部和尾巴內側覆羽為黃綠色,前額、頭頂、眼睛後方延伸的條狀羽毛均為紅色。羽毛豔麗,具粉絨羽。晚成雛。棲息於森林、棕櫚樹林、開闊的平原以及林地、農耕區等。通常成對或是小群體活動,主要的食物為水果、漿果、種子、堅果、花朵以及植物嫩芽等。
花頭鸚鵡
花頭鸚鵡是中型鳥類,僅有2個亞種,體長26~36釐米,體重85~90克。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大,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頭部粉紅色,到了頭部後方、頸部均變為藍紫色。體羽主要為黃綠色,上體顏色較深,翅綠色。雌雄鳥頭部顏色有別,雄鳥為玫瑰紅,雌鳥呈灰藍色。晚成雛,主要棲息於約1500米的森林地帶、次要林區和部份被開墾過的地區、乾燥以及潮溼的熱帶草原等地,以堅果、漿果、嫩枝芽、穀物、種子等為食。 藍翅金剛鸚鵡
藍翅金剛鸚鵡是分佈在南美洲東部及中部的金剛鸚鵡,壽命可以長達50~60歲,面部黃色,但飼養下的則會變成白色,分佈與巴西東部及南部、巴拉圭東部及阿根廷東北部,棲息在常綠林及落葉林,主要吃種子、果實及堅果,受到伐林的影響,也曾被捕獵作為寵物,數量下降,列為近危物種。
澳洲國王鸚鵡
澳洲國王鸚鵡是鸚形目鸚鵡科的鳥類,共有2個亞種,是體型最大的澳洲長尾鸚鵡,也是體型最大的王鸚鵡,雄鳥頭部至胸腹部為紅色,雌鳥為綠色。主要棲息在海拔1600米以下的山區森林中,會隨著氣候的變化而有遷徙的行為,繁殖期間主要棲息在潮溼濃密的森林、峽谷區森林、開闊的尤佳利樹林、草原林地、河流旁的森林等地區,食物包含了水果、漿果、種子、堅果、花朵、蔬菜、植物嫩芽、昆蟲幼蟲等,會至果園及農田內覓食,而造成農產品損失。
長尾鸚鵡
長尾鸚鵡是鸚形目鸚鵡科的鳥類,共有5種亞種,鳥體為綠色,喉嚨、胸部和腹部為黃綠色,眼睛和鳥喙之間藍黑色,頭頂深綠色,頭部兩側和頸部為玫瑰紅色,主要棲息於森林地區、紅樹林區、沼澤區、雨林邊緣、次要林區、部分被開墾的地區、棕櫚園區,偶爾也會前往市郊,在公園或者花園的高大樹木上休憩,以水果(露兜樹和木瓜樹的果實)、種子、花朵、植物嫩芽、樹木嫩葉等為食,有時候會前往油棕櫚園覓食,造成作物相當程度的損害。
紅尾黑鳳頭鸚鵡
紅冠黑鳳頭鸚鵡共有5個亞種,體長從50釐米到68釐米不等,體重能達到600至900克左右,壽命可能達到50年以上,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因其雄鳥尾部的一片鮮紅色羽毛而得名,雌性的尾部為桔黃色羽毛,喙為肉色,不同於雄鳥的黑色喙,平時生活在樹上,偶爾到地面上活動,群居鳥類。主要以植物種子為食,也會食用水果、堅果、花朵、昆蟲,常在桉樹上築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