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花月人我
-
2 # 半壺老酒不醉
縱觀張載一生,讓世人最津津樂道的就是“橫渠四句”了,它道出了一個讀書人最崇高的治學理想,為後世讀書人樹立了一個典範、一個豐碑。至於對他的評價,我個人認為他就是一個讀書人,一生都在追求“修齊治平”路上的人。
張載(1020~1077),字子厚,因其家住陝西都縣橫渠鎮,又曾在那裡講學,所以學者稱其謂“橫渠先生”。
宋天禧四年(1020年),張載出生於長安(今西安),其名出自《周易·坤卦》:“厚德載物”。
張載在父親張迪病逝後,帶著五歲的弟弟張戩,與母親一起護著靈柩,欲跋山涉水歸葬祖籍大梁(今河南開封),但因戰亂滯留於郿縣橫渠。張載在為父守孝期間,日以繼夜勤奮研學。
宋仁宗慶曆元年(1041年),年近二十一歲的張載寫成《邊議九條》,並向時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主持西北防務的范仲淹上書,陳述自己的見解和意見。不久,范仲淹在延州(今延安)軍府召見了張載。
張載聽取范仲淹的勸誡,苦讀鑽研儒家、佛家、道家、法家之經典,長年累月探究其深刻含義,為他的學說體系積澱了豐厚的底蘊。
嘉祐二年(1057年),三十八歲的張載赴汴京(今開封)應考。此次科舉考試,被譽為千年科舉“龍虎榜”,此榜不僅後來出了九位宰相,還湧現了名列唐宋八大家的蘇軾、蘇轍、曾鞏,及宋代理學大家張載、程顥等,而此次主考官正是大名鼎鼎的歐陽修。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張載進士登第,先後任祁州(今河北安國)司法參軍、雲巖縣令(今陝西宜川境內)著作佐郎、籤書渭州(今甘肅平涼)軍事判官等職。
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神宗召見張載,問他治國為政的方法。
當時王安石執政變法,想得到張載的支援,但為張載婉拒,遂漸引起了王安石的反感。後張載其弟張戩因反對變法而與王安石產生激烈矛盾,於是張載便辭官回到郿縣橫渠。
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張載完成《正蒙》一書,這是他的代表作,是中國哲學史上的重要典籍。
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受宋神宗相召回京任職,病逝於路上。
回覆列表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大儒。
比貶岳飛捧秦檜的所謂歷史研究者,強不知道多少倍。胸懷器局大的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