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雲焦點說

    因為它很多時候就是用來打獵的,雖然也曾經在軍隊中用過,但是到了清朝,為了利於他們的統治,認為這麼好的射擊武器,不可以大範圍使用,所以被摒棄。

    射擊時聲音很大,被擊中的物體像蜂窩一樣,有密密麻麻的彈孔,它是用鐵砂做子彈,加上一把黑火藥,(這樣一旦火藥裝填重複,會炸膛的)殺傷面很廣,適用於近戰,在明末出現了火繩槍,關於它的由來,說法很多。

    有一說是從土耳其進貢的槍支改造而來,還有人說是從日本傳過來,當年戚繼光抗擊倭寇,他寫道是由倭寇傳來,但是倭寇並不等同於日本人,是指襲擾東南沿海的外華人。

    小時候聽大人們講過,被他打中,後果很嚴重,根本沒辦法清理完傷口,以前有人用這個打兔子,結果忘記槍膛裡有火藥,又裝填了一遍,開槍時炸了膛,被炸斷了手,打獵還是用的比較多吧。

  • 2 # 庾沉香

    老式的我槍效能比較低劣,而且射程又不遠,裡面灌注的是槍殺一類的東西,所以這樣的東西作為戰爭來說,確實有一點點的落後。

    那種火槍從一研製出來就被人看不起,很多人覺得這就應該是在打獵的時候打鳥用,因為,賣散的鐵砂可以造成大面積的傷害,但卻不適合戰場上使用這種情況,所以很多人都覺得你如果用這樣的槍,其實就是打鳥的,而不是戰爭的時候用

    當然,我們說管它叫鳥槍,也是一個詼諧的搞笑的說法,真正的,老式火槍很殺傷力還是很大的,只是相比較後及先進的槍來說,他實在是太古老。鳥槍也算是一個不錯的說法。

  • 3 # 和風漫談

    老式火槍應該被稱作鳥銃。在中國古代槍和銃是兩種武器,槍特指的冷兵器裡面的長槍、紅纓槍等,與長矛、大刀、槊等是同一型別的兵器。

    而火銃是金屬管形射擊火器,是熱兵器中的一種。中國元朝在宋代突火槍的基礎上發明了火銃,分為單兵使用的火銃和大型火銃等。

    ▲火銃

    後來明朝嘉靖年間,火繩槍傳入中國。明朝政府覺得不錯,於是下令仿製火繩槍。仿製成功後將這種火器稱為鳥銃。

    ▲鳥銃

    相對於火銃,鳥銃身管更長,有準星和照門,有一個鉤狀槍機,槍機上可以夾持一段陰燃的火繩,扣動扳機時,火繩落下點燃火藥,將槍管內的彈丸發射出去。火銃是直的,發射時士兵要雙手持銃,鳥銃則不然,它有槍托,士兵可以一手持託,一手託槍,所以射擊精度比雙手持握的火銃要高得多。

    ▲夾火繩的槍機

    因為射擊精度高,可以擊落飛鳥,所以被稱為“鳥銃”。另外其槍機像鳥嘴,也被稱為“鳥嘴銃”。

    到清朝後期時,鳥銃改稱鳥槍。這種槍在民間裝備量很大,使用時間也很長,後來習以為常,就把老式火槍都統稱為鳥槍了。

  • 4 # 真兄弟旗艦店

    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鳥銃精確度很高,早期火銃射擊精度很差,即使外國的火槍射擊精度也是如此,這也是西方發展排隊槍斃的陣法的原因。如果當時法軍裝備鳥銃,英國的龍蝦兵只能成為靶子!

    點此檢視圖片摺疊原因

    鳥銃(鳥槍)可以射落飛鳥,精確度在當時是極高的,所以得名鳥槍。

    明朝工部尚書範景文讚歎鳥槍道:"後手不用棄把點火,則不搖動,故十發有八九中,即飛鳥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

    另一種說法是,鳥銃又名鳥嘴銃,簡稱“鳥銃”,槍膛的點火結構在點火的時候如鳥嘴啄水,這是最早的“打擊”式點火裝置,是現代槍支擊火裝置的鼻祖!

    有人說鳥槍威力弱小,只能打鳥而聞名,只能說明他的無知。西方的火槍高速發展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火銃能夠破西方重騎士的板甲,殺傷力驚人。所以即使當時的火銃發射速度遠低於弓箭,射程一不差上下,西方軍隊依然大批次裝備火銃,一舉把哥特式盔甲的西方重騎士打的丟盔棄甲。

    現代美華人做實驗,用弓箭射擊2戰的頭盔,箭不能入,只能射出一個劃痕,用火銃一槍把頭盔打穿!

    特別是鳥銃真如所言的能打鳥的高超精準度,完全碾壓西方火器!

    西方當時採用排隊槍斃就是火槍精準度是在太差!要是使用鳥槍應對英國龍蝦兵二三十才開槍的距離,以鳥槍的精準度完全能把龍蝦兵打的丟盔棄甲!

  • 5 # 火器工坊

    鳥槍,也叫鳥銃,是明清時期華人對火繩槍的一種稱呼。

    鳥銃的得名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銃管加上彎型的槍托之後,其外貌特別像飛鳥的鳥喙;另一種說法是鳥銃能夠擊中天上飛鳥,故而得名。不過二者取其一的話,我是更願意相信第一種。因為在膛線出現以前,火槍的精準度實在是不敢恭維,如果可以輕易打中飛鳥,那恐怕就是來復槍了。

    關於鳥銃是如何進入中國的,這裡就不多說了,總而言之鳥銃的傳入對中國軍事的衝擊力度是非常可觀的。據《明會典。火器》記載,兵仗局在嘉靖三十七年傷制了第批鳥鈧1萬支,銃身都由銃管、瞄準裝置、扳機、銃床、彎形銃託構成。

    鳥銃管是鳥統的主要構件,其材料的優劣以及製造工藝的精粗,是鳥銃質量好壞的關鍵。鳥銃銃管用精鐵製作,據《籌海圖編·鳥咀銃》記載,此種精鐵,是按10斤粗鐵冶煉1斤精鐵的比例煉成的,只有用這樣的精鐵製成的銃管才能堅固耐用,不會在射關時發生炸裂。製作鳥統管的方法通常先用精鐵捲成一大一小的兩根鐵管,以大包小,使兩管緊密貼實,爾後用鋼鑽鑽成內壁光滑平直的銑管。鑽銑工藝很精細,每人每天只 能鑽進1寸左右,大致一個月鑽成支。如果工藝粗糙,鑽成的管壁厚薄不均,就會產生膛小阻卡彈丸或膛大彈丸射出無力等弊病, 以致不能保證發射的威力和安全。這種方法在《兵錄·鳥銃總說》中有詳細記載。

    銃管制成後,再於前端安上準星,尾部設定照門,前後對準,構成端正無斜的瞄準裝置。銃管的尾部內壁刻有陰螺旋線,以陽螺絲釘旋入旋出,旋入時起閉氣作用,旋出後便於清刷內壁。管口外部呈正八邊形,後部有藥室,開有火門,火門外有蓋,以保持藥室內火藥乾燥潔淨。完整的銃管制成後,安於銃床上。銃床刻成凹形管槽,使銃管貼合嵌人,前端伸出床外約2寸。銑床後部連線約7寸長的彎形槍托,成為手柄,其上安有龍頭形扳機和撥軌。扳機與藥室一起構成發火裝置,其點火發射方式與歐洲的火繩槍相似。銃床的側背安插一根搠杖,用作裝填彈藥和清理銃管內壁。鳥銃製成後須試射三次以上,若不發生故障,才可以作為合格製品交付軍隊。當然這些嚴苛的標準,在萬曆中期便已經被腐敗的官場捨棄了。

    清朝以後,鳥銃的叫法逐漸減少,在很多文獻上,已經開始專稱為鳥槍,比如兵丁鳥槍、番腸鳥槍、重型鳥槍等等。

  • 6 # 瘋狗的輕武

    其一是明朝範景文有寫到“後手不用棄把點火,則不搖動,故十發有八九中,即飛鳥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

    這個說法是強調鳥銃有火繩擊發機括(就是扳機帶動火繩),因此射手不用像以前火門槍那樣一手持槍、一手持燃燒物去點火門,雙手持槍更穩,而且便於瞄準。甚至可以射落飛鳥而得名

    ↑老式火門槍得這麼擊發,精度高就有鬼了

    其二是,鳥銃在史書中還有個稱呼為鳥嘴銃,這個鳥嘴是用來形象的描述火繩機括擊發時如鳥啄水

  • 7 # 酒哥680

    老式火槍不一定都稱為“鳥槍”……

    火槍,有官制也有民造,也分長槍短槍,槍管口徑也有粗細,槍瞄子長的稱抬杆,鳥槍。

    鳥槍,顧名思義是打鳥用的火藥槍,也有稱線鳥的,這種火槍沒標尺沒準星,沒膛線,直藥鐵砂,槍管長。

    有個笑話形容說;當初的老輩人嫌火槍短,很難打著鳥,就想把槍管加長了,直接懟到鳥屁股上……

    當然,這是笑話,但想法不錯,可是槍身太長了不僅不方便攜帶,太沉太重也拿不動啊,於是,設計者就將鳥槍槍身的長度定為三米(供參考)。

    因為是火藥散砂,槍管是鐵製,用久了,槍口處就難免被火藥鐵砂炸磨變薄,對此要將槍口薄壁鋸掉,或磨平。

    這也說明後來人們看到的同款老舊鳥槍,為什麼槍管長短不一的原因。

    再說中長槍火槍,應該稱它為獵槍,也有人叫它步式火槍,這種火槍相比長管鳥槍在使用上方便多了,而槍托後槍把已經不在是錐形一把攥了。

    起初有人用這種槍單珠(鋼珠)射捕獵物,因命中率低,後來很少有人再用鋼珠了,畢竟射散砂面積大,即便沒有擊中耙心10環,起碼也捎它個耙子邊啊。

    另外就是單手式火槍,簡稱手槍,這種槍也叫腰別子,有單管的,也有雙管的,這種火槍既不是為打了鳥,也不是為了捕獵動物,與其說是為了防身,倒不如說是為了殺人……

    我喜歡鳥槍是因為小時候在爺爺家見過鳥槍,也常跟著叔叔去打鳥,記得一次叔叔把鳥槍架在一個牆頭上,瞄準了樹上一群家巧兒(麻雀),只聽“嘭”地一聲,沒看到槍管噴出去的火球,卻看見鳥槍的機頭被一股紅火炸開了,與比同時叔叔“啊”了一聲把鳥槍扔在了地上,用雙手捂住了臉,大約過了有半個鐘頭,叔叔才將手挪開,哇,叔叔的半面臉又黑又亮,臉腫得都變形了……

    後來聽爺爺說是槍砂懟的太瓷實了,槍內的火藥燃爆後推不動槍砂,爆炸的回力掀開了機頭,火藥從引火處爆噴出來……

    (圖片全網,侵刪)

  • 8 # 文藏

    《大清律例》規定:“各省深山邃谷及附近山居驅逐猛獸,並甘肅、蘭州等府屬與番回錯處毗連各居民,及濱海地方應需鳥槍守禦者,務需報明該地方官,詳查明確,實在必需,準其仍照營兵鳥槍尺寸製造,上刻姓名、編號,立冊按季查點。”也就是說,為了防賊,防野獸的需要,民間可以擁有鳥槍,不過必須向官府上報,獲得持槍證明。

    中國古代火器,主要包括火箭、火球、火銃、火槍、火炮等等,其發明和使用當在火藥出現以後。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對人類文明史有著巨大的貢獻。火藥,最初多用於煉丹和燃放煙火,而應用在軍事上,則是後來的事。唐朝末年的“發機飛火”,據北宋初人許洞的解釋,就是火箭、火槍之類的東西。

    壽字火繩槍 清 長132釐米 內徑1.4釐米(火繩槍的構造比較簡單,即變手持火繩點火為火繩槍機點火,這是清代軍隊裝備中最普遍的一種火槍,御用品中也屢見不鮮。它是在火機翹首處(即龍頭)夾架一根火繩,使用時先點燃火繩,然後扣動板機,使火繩下落,觸燃火門烘藥,又迅速引燃槍膛內的火藥,產生巨大壓力,推促彈丸飛出槍口。)

    燧發槍 清 長176釐米 內徑1.6釐米(顧名思義,“燧發”,是採用了上古時期燧石摩擦、打擊發火的原理,把原來屬於附件的火石、火鐮等發火工具都裝到槍上,成為一套結構,即發火槍機。這種槍,在明崇禎年間華懋康所著的《軍器圖說》中被稱之為“自生火銃”,清代典制文獻稱為“自來火槍”。康煕皇帝很喜歡這種槍,在御製五種槍中,就有三種是自來火槍,這是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的結果。)

    扣刨擊發槍 清 長132.5釐米 內徑1.2釐米(在燧發槍向後裝擊針式步槍過渡時期,曾有一種新型武器,叫作擊發槍,清文獻和檔案上稱之為“銅帽槍”。它的火門採用完全閉鎖式,上裝螺絲母固定一個小寶塔形嘴,再裝內含擊發火藥的銅質火帽,這樣就徹底解決了火藥易被風雨打溼的問題。龍頭端首內陷並略大於火帽徑,靠大小壓簧加大龍頭向下砸擊的力量,完成點火過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國王室是英華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