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子衿書法

    想象力是書法的源力。書法失去了想象力,就不能稱之為書法,甚至連寫字都算不上。《爨寶子碑》是不是最有想象力的書法作品呢?先不說這個問題。

    藝術,雖然這個詞是現代白話文中,由外來詞彙傳入的。但並不是因為沒有這個詞,我們華人就不懂藝術。《爨寶子》碑距今一千六多年,當時的人,也懂藝術,也有想象力。他們在創作的時候,就一定只會使用毛筆?就不能用刷子?就不可以在刻碑的時候玩點花樣?就不能寫一種異於平時書寫的“美術字”?

    《爨寶子》是石刻,它的創作工具是刻刀。它的這種書體,可以肯定的說,不是當時人們的日常書寫體。而是碑刻時的”美術體”。我們看著這些字是不是很好看?是不是很有藝術性?當然是。他們也是和我們一樣的感覺。但是,是字就一定要使用毛筆嗎?刷子不可以?刻刀、鑿子、錐子不可以?看看下面的圖片中,這些筆畫,正常的毛筆書寫,根本不能完成。事實上也是刻刀雕刻而成。在《爨寶子》碑中,就是點的變化,都讓人眼花繚亂。開啟字帖隨便翻翻看,它的點雖然都是呈三角形,但姿態和結構組合,則千差萬別。除了用毛筆按常規的寫法不能夠寫好這種字型外,發揮一下我們的想象力,不要因為《爨寶子》豐富的想象力籠罩住了大家的思想,就不敢去設想。漫畫大師們的海闊天空般的想象力,不會因現實中缺少參照物,也可以創作出各種各樣的漫畫形象。書法家們卻被一支毛筆捆綁住了心靈智慧的源泉。實在不應該啊!

  • 2 # 詩夜城主

    《爨寶子碑》是具有想象力的書法作品。

    正所謂“書畫同源”,書法中便有畫的樣子,書法是以文字表現的藝術形式,不缺乏“韻”,有“韻”的文字叫做書法,沒“韻”的文字仍然是文字;書法既然是藝術,創作時就必須要有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最早的文字“象形字”就是以“畫”的形式出現的,頗要想象力,比如“火”字就如的樣字,象形字是依靠物象的樣子畫出來的,

    而書法是抽象藝術,要達到一定的書法造詣,就離不開深刻的文化底蘊,底蘊在哪?在於線條筆墨,雖然《爨寶子》是在生硬的石碑上刻出來的,但是同樣要講究運筆,文字的特點離不開想象力,只有想象力才能突顯書法的形美,也只有想象力才能讓書法體現氣勢神韻。

    書法的審美和畫的審美一樣,有主觀或客觀的審美意味,每個書法家的想象力都不一樣,所以書法氣勢也不一樣,創作時不帶想象力的書法純粹只是在寫字,稱不上書法,想象力是一個書法藝術家創作靈感的源泉。

  • 3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以我看,僅僅是故意做作的書法美術字而已,並未表現出來真正的書法藝術美……充其量,只能算是書法更年期的實驗品。不過,當中有些筆法、字法還是有參考借鑑價值的,但是,不能以此作為初學者基本功訓練階段標準臨摹範本! 可以當作研究個性化藝術創作所需的元素…

  • 4 # 文物樑子

    《爨寶子碑》 全稱為"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墓碑",東晉安帝乙已年(公元405年)刻石勒碑。

    此碑於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在雲南南寧(今曲靖)出土。

    諸葛亮徵南於公元225年8月會師曲靖後,直到唐天寶年間的500餘年,曲靖成了當時“南中”(轄今雲南全省、貴州西部、四川南部)的政治、文化與經濟中心。而統治南中的正是爨氏。爨寶子在建寧(今曲靖)任太守時,正是爨氏統治南中時期。爨寶子,字寶子,建寧同樂人(今陸良)。生於晉孝武帝太元五年(380),卒於東晉大亨二年(403)。他19歲時即“弱冠稱仁”,就任建寧太守,同時世襲“振威將軍”職爨寶子任建寧太守之時。

    隸書如果從秦漢開始,至爨寶子去世,已經超過600年,隸書的影響已經非常深遠。從諸葛亮始,也已經160餘年。既然是南中的文化中心,出一兩個書法家不是難事——為太守樹碑立傳,自然是境內一流書家。因此我認為裘錫圭先生認為是隸體寫法,用八分書結構法, 沒成功而成了爨體。從爨寶子碑整體來看,每字每筆及整個章法都是嚴謹的。而且運筆控筆能力極為熟練。說它是一種極富創新意識,因而字型生動,是有道理的。

    但是,為什麼,與正規的標準的隸書有較大差別呢?

    差別在哪裡?一.是蠶頭燕尾波形多被三角形取代。燕兒不僅雙飛,而且三飛四飛。二.是幾乎全為直筆,曲弧筆僅僅出現在最後“吏”字上。三.是出現了橫豎撇捺中的兩頭粗中間細的情形。四.是橫、豎粗細變化較大。

    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結果?

    一言以蔽之:大量使用方筆,切入起筆或正——圖三,或測——圖四。同時也不停地“捻管”。

    圖二中的“中”字,可能都是方筆起落,因而幾個壁畫粗細基本一致。

    現代書法家的爨體大字有時被稱作榜書。因為使用圓筆切入,也多出現三角形,這是控筆能力較強的緣故。稍有偏差,又有了魏碑的味道。後三幅是國務院參事,中國作協會員忽培元先生的爨體作品,在當今書壇頗具代表。

    瞎說獻醜了,請批評。

  • 5 # 大悔憶智冰

    我對“二爨”不甚瞭解,也沒有臨過。但是久聞大名,知道“二爨”乃古代書法之“高雅藝術”,搞書法的人們都是很崇拜的,以致認為,好像誰臨過“二爨”就不是一般書法愛好者了。

    確實,別說臨,讀帖都很難。

    為什麼說《爨寶子》最有想象力?

    關於《爨寶子》最富想象力這個問題,姑且從創造性和想象力與新字型的關係粗淺地談談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爨寶子碑俗稱“小爨”碑,立於東晉大亨四年(404年),碑額題“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之墓”。碑的主要內容是敘述爨寶子的生平、家世及其政績。

    碑文字型雄勁古樸,用筆方折,有漢字由隸書向楷書過渡的的痕跡,書法史上常將此碑稱為“小爨”,與南朝爨龍顏碑並稱為“二爨”。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評其“端樸若古佛之容”,形容其字型精神宛若古剎之佛,神采威嚴,古茂樸厚。

    想象力是文學藝術創造的基本條件,在書法裡,想象力愚以為即點畫、結體、章法和整體藝術追求的預想。《爨寶子》由隸入楷,創造新的字型,當然需要創造性,而這創造性在書法就是新字型的想象力。關於這一點,顏真卿有一段名言:

    欲書先預想字形,佈置令其平穩,或意外生體,令有異勢,是之謂巧。

  • 6 # 汶水才子

    《爨寶子碑》系東晉時期所刻的一名碑。出土較晚,清乾隆年間在雲南南寧出土。有人說《爨寶子碑》是最有想象力的書法作品,我的看法如下:

    一是任何書法字型都是在具有想象力的基礎上誕生的。自甲骨文到今天為止漢字演變發展過程,每種字型都具有想象力,否則不會演變出這麼字型的。每種字型有每種字型的特定歷史階段和特定的審美觀,也涉及特定歷史時期字型演變推動者的審美和創新能力,決定了篆隸楷行草諸多字型的美豔多姿。

    二是瞭解《爨寶子碑》出現時代,方能研究其推陳出新和具有想象力的背景。先看其朝代更替,公元263年魏滅蜀,265年魏國大族司馬氏奪魏政權建立西晉。280年晉滅吳,此後塞外“五胡”匈奴、鮮卑、羯、氏、羌趁虛而入,316年西晉亡。五胡十六國大混戰。西晉宗室司馬睿在南京建立東晉王朝。百餘年後東晉大將劉裕奪司馬政權建立劉宋王朝,與隨即又經歷短暫齊、梁、陳三個短命朝代,合稱“南朝”。同期,北方拓跋氏結束五胡十六國分裂建立北魏。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後又被北齊和北周代替。581年北周大臣楊堅代周稱帝國號為隋。8年後隋滅南方陳朝,結束南北朝分裂統一全國。

    可見在北魏統一北方期間,出現的字型多見石刻,如摩崖、墓誌、碑碣、造像記,盛行於北朝元魏,稱之北魏體,簡稱魏碑或北碑,體現漢文化與鮮卑等文化的融合,字型雄勁、自然渾樸為特徵。

    《爨寶子碑》立於南朝時期,為南朝碑首,有南碑瑰寶之譽。書法介於隸書和楷書之間,隸書向楷書轉變的有力證據。也為現雲南即南朝時期當地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和文化的結合提供了研究載體,也證明了漢人與當地少數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形成的獨一無二的新字型。

    是否最具有想象力的作品問題?該碑質樸凝重且靈動,古樸且超俗,筆畫方勁,下筆如切金削玉,此字型的出現確實是一種智慧和想象力的趣味結合的結晶,字型非隸似隸,近楷非楷,方筆崢嶸歲月靜好,天真神態氣魄感人。堪稱字形想象力的一絕。至今被眾多人喜愛和臨習。

    但從漢字書法發展看,魏晉書法推陳出新,富有想象力,完成了書體演變的過渡階段,魏晉時期篆隸楷行諸體具備了,日臻成熟,鍾繇、王羲之堪稱楷模。上承接兩漢,下啟隋唐,推動書學逐漸成為一門專門的學術。

  • 7 # 書法線上課堂

    爨寶子這個碑歷來受到追求奇肆奇崛書風的人的特別關注和偏好。從清民以來,取法、學習這塊碑的代不乏人,其中突出的大家,比如像沈曾植、康有為,後來還有王世鏜、秦咢生、賴少其、劉雲泉、歐廣勇和朱新建等人,都對這塊碑下過很大的功夫。因為這塊碑在雲南,又極具個性,給後學者以很大的想象空間。

    這塊碑的特點是它保留了正好由隸書向楷書轉變過程的形貌和意趣。具有高古,雄強,厚重,又有地處邊遠地區的樸實、稚拙和奇肆的風采。學習它的人,都想借此來塑造自己特別的、個性化的書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愛因斯坦發明原子彈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