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許願城英漢教學群

    我的意見是這樣的。

    現在的老師不缺少教學技巧,也不缺少思想,更不缺少批判性思維,他們缺少的是改變現狀的行動和機會。

    特別是在中小學中這種現象更加明顯。就說英語教學吧,誰不知道,現在我們教的是聾啞盲英語? 畢業的學生說不出話,看不懂東西也聽不懂東西,哪個老師不著急呢? 哪個英語老師不是滿滿的一腔批判性思想了?但是他們行動了嗎?他們做什麼改變來改革我們的英語教育了嗎? 不會有的。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現在的英語教育的大方向就是應試考試,誰能夠抓得緊,誰能夠傳播更好的考試技巧,誰的分數就會更高,所以就會受到家長和社會的認可。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人再去抓什麼聽說讀寫譯,家長,學校和學生遲早不會認可他的。他總會有一天會被趕去當門衛,做清潔工或者當食堂阿姨的。不是說那樣的工作不好,但是老師自然有老師的工作!

    所以,剛出來的老師可能會有一些稜角,一腔熱情,想培養出一些未來的愛因斯坦,愛迪生,但是一張一張試卷,就像一張一張聖旨,時時刻刻在提醒他,你一定要讓學生考好了,別的你不要胡思亂想。

    這就是我們現在的現狀。 我們也希望透過高考的指揮棒來改變這一切。但願明天會更好。

  • 2 # 安達兄

    技巧是謀生的手段。

    思想和批判性思維不是謀生手段,是精神層面的昇華。

    於漪先生所言非虛,這個現象所顯現的不單單是教師本身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整個時代的悲哀。

    古言:“天地君親師”,師者地位在百業之上,甚至可以說非百業,而與天地、君皇,父母並列。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師者要維護的絕非一日三餐,苟活於世,而是真正的師道莊嚴。

    有了這樣的崇高地位,有了這樣的使命責任,才會有真正的師者思想和批判。

    除此,自然只剩下與三教九流同等的位置,不外乎討個生活而已。既然是討生活,當然是利字當頭,五斗米堪折腰亦,又何言思想與思維呢?

    所以,於漪先生提出的這個現象不能單單從教師本體上去看,而要從時代背景的總體環境中去看。

    我們一定要明白!

    是中生代時期的特殊環境孵化出了恐龍,也是環境的變異滅絕了恐龍。而並非恐龍造就了環境和時代。

    ……

    嗚呼,唏噓,其言也難盡哉!

  • 3 # 全腦開發程老師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搞清楚於漪是誰?

    於漪,1929年2月出生於江蘇鎮江,1951年7月畢業於復旦大學教育系,曾任全國語言學會理事,全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副會長,長期躬耕於中學語文教學事業。2018年11月入選100名改革開放傑出貢獻物件,12月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改革先鋒稱號。2019年9月17日被國家授予“人民教育家”的榮譽稱號。不敢勇於嘗試是現今學校教學的現狀

    我們經常會聽到現在的學校屬於批次化生產的模式,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

    無論是小學、中學,為了保證整個學校的教學進度統一,同時也是為了整個教學模式的統一,避免出現類似於超綱、超標準的情況,會給每一位任課老師發相應的課程導學案,在其中會對課堂目標、教學重難點等資訊做詳細的規定。

    這種做法規範了教學標準,可以說任何一位老師如果不能上課的時候,其他老師可以迅速補充上,而且從整體教學內容銜接上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也同時給一部分有想法、想要在教學模式上進行創新的教師增加了困難。

    曾經和一位熟識的高中政治老師韓老師講給我講述過她在政治教學的改革歷程。作為一名長期從事教學的政治老師,她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很多學生對於政治的學習仍然屬於機械式的記憶,而對於各個知識點以及各個案例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很清楚,但這往往才是政治教學和考核時候的重點。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韓老師和學校領導進行溝通,準備將思維導圖引入到教學環節當中,但卻因為學校擔心無法保證最終教學效果而被拒絕了。不甘心的韓老師只好悄悄在自己所帶的學生中進行試驗,並且只佔用課堂一小部分時間,大多時間都在課後。

    經過兩年的實踐,只帶畢業班的韓老師所帶的學生政治成績都非常出色,這才引起了學校領導的重視,並且將思維導圖和學科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進行學校教學改革的一部分。韓老師這才放下自己懸了兩年多的心,不用再偷偷摸摸地進行思維導圖結合政治的教學。

    雖然這個事情發生在幾年前,現在的學校在教學環節中可能會有一些新的嘗試,但整體在學校管理理念方面,還是沒有跳出原先的因循守舊的窠臼。所以,有些老師在想嘗試教學方式及理念改進的時候,還是擁有較大的阻力。

    缺少思想,也是現有教學體系中的弊端

    1988年,剛上初中的時候我們的語文老師是一名年近6旬的老太太,一頭銀灰色的短髮,顯得異常幹練。

    在三年的語文教學中,不僅僅給我們傳授了語文學習的很多方法、技巧,讓我們學會如何學習語文,如何快速抓住一篇文章的重點,如何用最短的時間寫出一篇優美的文章,如何在辯論中讓聽眾快速抓住你的思想,更教會我們如何用更高維度的視角來看待語文。

    在三年的語文學習中,謝老師成功地讓語文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的必須,而不僅僅是課堂上的那些內容。

    所以,我們在授課過程中不僅是要讓孩子們明白如何去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我們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同樣的,在整個K12教學體系中,對於某些主觀型別的題目的判定其實也是比較坑人的。流傳最廣的段子就是鞏高峰的那篇被用作2017年浙江高考語文卷閱讀理解的《一種美味》。

    其實,這類具有一定主觀意向的題目,需要結合個人的知識面、思想等多個方面才能做出正確的理解,答案未必就是唯一,但以高考的嚴謹性而言,如果選項不對,即便是思想再正確,其實也是錯誤的,畢竟答案是以出題者自己的觀察角度給出的。

    但進入大學後就未必了。還記得當時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課堂上老師問了我一個問題“時間的運動和空間的運動能不能分離開來?”當時我的答案是“可以分割”,同時還列舉了“我們要一分為二地看待問題”的領袖言論作為佐證。當時教我們馬原的大學老師並沒有批評我,而是讓我坐下後,對“時間和空間的運動不能分割”這個觀點再次進行了闡釋。如果還在高中階段,我估計是要被罰站的。

    沒有激發學生的主動思考能力,只是處於被動吸收知識,培養的只是沒有獨立思想的答題機器,而不是我們國家建設需要的多重人才。

    過多強調所謂“標準答案”,缺少批判性思維是現行教學體系中的通病

    在我們現行的教學體系中,更多的採用客觀評分標準,這個答案是唯一的,當有時候產生歧義的時候,老師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以標準答案為主”。

    但就是因為這麼一句“以標準答案為主”,培養了多少聽話的寶寶,但卻扼殺了多少具有獨立思維的天才?我不知道,我能知道的是在這句話之下,很多原本豐富多彩、非常有趣的答案變成了唯一,而散發著五彩光芒的想象力逐漸變成了單一的顏色——標準答案。

    當國外的孩子在查詢資料的時候,我們的孩子在背誦九九乘法表;當國外的孩子在編寫小論文的時候,我們的孩子在按照框架結構的要求進行作文素材的填充,當國外的小孩子在為自己的新奇的想法而歡呼雀躍的時候,我們的孩子在按照標準答案的要求進行錯題改正,但有可能這個解法是正確的,只是中間有一個步驟有那麼一點點偏差而已。

    在長期“強調標準答案”的過程中,我們損失了很多,不僅是部分老師缺失了足夠的耐心,不能夠起到引導孩子學習的作用,反而是拉著孩子走;部分家長只顧指著孩子的作業說寫錯了,而忽略了其實參考書也有可能印錯……

    結束語

    現在的老師,不缺少教學技巧,而是缺少思想和批判性思維,這句話是對我們的警醒!

    隨著AI時代的來臨,人工智慧將會給我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巨大的變化,現在的世界缺少的不是知識,因為每個學科的資料庫都足夠的龐大,計算機的檢索速度要比我們人類的速度要高出無數倍,這個差距是無數個數量級。

    這個世界缺少的是如何在現有基礎上進行創新,從而對這個體系進行升級的人,這個升級有可能大幅提升對現有體系應用的效率,從而讓我們的應用變得更便捷,或者更加人性化。所以,對於人的想象力和自主性有著更為深刻的要求,這是中國夢實現的關鍵,也是時代的要求。

    所以,重視單一的學科培訓,而忽視了對孩子大腦的訓練,忽視了對孩子想象力的訓練,將會為孩子將來的發展套上一個無形的枷鎖。這就需要我們去不斷地努力研究我們的體系,擴大我們的宣傳,擴大我們的影響,從而讓更多的孩子能夠接受科學、系統、嚴謹的全腦培訓體系,同時也讓更多的人能夠參與進來,為中國夢的實現,為迎接人工智慧時代的來臨創造堅實的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鬥破蒼穹》12話,青鱗什麼時候成為天蛇府的聖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