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石首一沙永斌

    魚有三病:腸炎病、赤皮病、和爛鰓病是為“老三病”;細菌性併發症(赤皮、爛鰓、腸炎併發症)、病毒性出血病、肝膽綜合症等,為“新三病”.一、腸炎病:1、病原體 為腸型點狀氣單胞菌.2、症狀識別 解剖病魚,可見腸道發炎、充血,呈紅色或粉紅色;肛門紅腫,鱗片鬆弛,輕壓腹部或從頭提起,有黃色黏液或血胸膿流出;腸壁內血管擴張、充血;發病初期,頭部色素逐漸國深,直至呈黑色,離群獨遊,遊動緩慢無力.3、發病規律 流行季節為4-10月份,其中4-6月份主要危害成魚,8-10月份主要危害當年魚種.本病常與赤皮、爛鰓、寄生蟲等病併發.最先發病的魚身體均較肥壯,因此貪食是誘發病因之一.另外,魚池條件惡劣、汙染層厚、有機質含量高、餌料質量差等均易誘發此病,一旦發病,延緩時間較長,死亡率較高.4、預防措施 (1)嚴格控制良好的養殖水環境,加強飼養管理;(2)定期施放生石灰或含氯消毒劑,殺滅病原菌;(3)確保投餵不變質餌料.5、治療措施 (1)每天每kg魚�佑閿貿μ亓榛蠣鵓�0.1g製成藥餌全天投餵,連續2-3天即可控制病情;(2)每天每kg魚加氟哌酸(50-100mg)或磺胺噻啶(100-200mg)或大蒜(10-30g)製成藥餌投餵,每天1次,連續5-6天,亦可治癒此病. 二、赤皮病:1、病原體 為熒光假單胞菌.2、症狀識別 病魚體表區域性或大部分出血、發炎,鱗片剝落,尤以魚體兩側和腹部較為多見.“三病”併發時,表現症狀主要是肛門紅腫,腸道發炎,呈紫紅色;鰓絲腐爛,黏液增多;鱗片鬆動脫落,鰭條充血、末端腐爛.3、發病規律 全年均可發病,發病最適水溫為25-30℃;因飼養管理不當贊成魚體損傷或體表因寄生蟲寄生最易引發此病;在北方地區,因越冬魚體凍傷,入春後易造成發病和流行.4、預防措施 (1)日常管理措施要恰當,避免魚體損傷;(2)養殖之前,先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大劑量殺菌清池;(3)魚苗入池前,用5-8mg/L漂白粉溶液浸洗30分鐘左右或用5%食鹽水洗浴5-10分鐘;(4)養殖過程中,每月用生石灰30-50g/m水體或強力消毒劑1g/m水體,全池潑灑1-2次.5、治療措施 (1)內服藥餌,每天每kg魚加魚用腸特靈或磺胺噻啶0.1-0.2g,或氟哌酸30-50mg拌餌投餵,連續4-5天,一般病情會自然消失;(2)全池潑灑漂白粉精(含有效氯60%)0.5g/M水體,或漂白粉(含有效氯30%)1-1.5g/m水體,或三氯異氰尿酸(含有效氯80%以上)0.3-0.5g/m水體,每天或隔天1次,連用5-7天.三、爛鰓病: 1、病原體 為柱狀纖維黏細菌.2、症狀識別 病魚鰓絲腐爛,末端軟骨外露,鰓瓣變灰白或白色,鰓瓣邊緣附著汙染或大量黏液;鰓蓋內表皮充血,嚴重時中間表皮被腐蝕成圓形或不規則透明孔,通常稱“開天窗”,常離群獨遊,行動遲緩,游泳乏力,逐漸體色變得暗黑,停止攝食,失去活力而死亡.3、發病規律 水溫15℃以下時較少發病,20℃以上開始發病,流行最適水溫為28-34℃對1-2齡魚危害最重,終年均可發病,常與腸炎、赤皮和寄生蟲病併發.4-10月份為發病流行期,6-9月份為發病高峰期.4、預防和治療措施,與赤皮病完全相同.四、細菌性併發症:該病的致病菌是由多種細菌引起的,包括腸型點狀氣單胞菌、魚害粘球菌、熒光假單胞菌等,患此病的魚,發病症狀兼具赤皮、爛鰓和腸炎三種症狀;病魚體色發黑,頭部發黑,離群獨遊;反應遲鈍,腹部膨大,兩側常有紅斑,明顯“蛀鰭”,肛門紅腫突出,成紫紅色,輕壓腹部,有黃色黏液和血膿流出.剖開腹部,可見腹腔積液,腸壁充血發炎,後腸尤甚,腸黏膜細胞往往潰爛脫落,並與血液混合而成血汙,充塞於腸管中;肝臟亦常有紅色斑點淤血;病魚鰓絲點狀充血,末端腐爛,軟骨外露,致使邊緣發白,鰓絲上帶有黏液和淤泥,嚴重時鰓蓋骨表皮充血,發炎,腐爛,中間部分往往被腐灼成一圓形透明小窗,俗稱“開天窗”;體表局部發炎,鱗片鬆動脫落,以腹部兩側為明顯,鰭基充血,末端腐爛,鱗片脫落或鰭條腐爛處常有水黴寄生.此病一年中均有可能發生,特別是在5~9月份最甚. 防治方法:(1)徹底清塘消毒,實行“四消”、“四定”;(2)不要直接施用未經發酵的動物糞便;(3)不要投餵腐敗變質的飼料;(4)魚種放養前用3%的食鹽水浸泡消毒;(5)用0.2ppm二氧化氯或0.3ppm溴氯海因或0.4ppm強氯精等消毒藥定期全池潑灑;(6)每40公斤飼料用大蒜素100g,拌飼連續投餵7天;(7)每40公斤飼料用恩諾沙星100g,拌飼連續投餵3~5天,第一天用量加倍.

    五、肝膽綜合症:當前,草魚肝膽綜合症是草魚養殖中常見的一種疾病,發病初期,池中病魚漂游池邊,反應遲鈍,食量減少,目測體表無明顯症狀,僅有少部分魚的眼球及眼眶發紅,鰓絲腫脹,鏡檢無寄生蟲;解剖發現,腸道無食,肝臟腫脹,呈白色、綠色或黃色,這均是肝膽綜合症的症狀,嚴重的肝臟呈糜散狀與腸黏膜及脂肪粘連在一起,充塞於胸腔,膽囊有時腫大變黑,有時膽囊變無,腹水嚴重.發病一段時間後,死魚數量激增;該病發生原因較複雜,投餵變質飼料,飼料中脂肪含量超標或長期投餵含喹乙醇飼料,養魚水體受銅、氨等物質汙染都會引發肝病.防治方法:(1)注意合理的放養密度;(2)不投餵腐敗變質的飼料;(3)不要直接施用未經發酵的動物糞便;(4)經常注入新水或使用生物製劑,改善水質;(5)用0.2ppm二氧化氯或0.3ppm溴氯海因或0.4ppm強氯精等消毒藥定期全池潑灑.(6)經常清除飼料殘渣及建立魚飼料的檢驗制度,保持飼料新鮮,防止飼料中蛋白質及脂肪氧化;(7)用肝膽寧100g+大蒜素100g拌飼40kg製成藥餌,連喂5~7天. 六、病毒性出血病:患病早期,從外觀觀察,病魚的口腔、腹部、鰓蓋、眼眶、鰭條及魚體兩側呈輕度充血癥狀.剖開腹腔,腸道內尚見少量食物.隨著病情的發展,上述體表充血現象加劇,骨肉呈現出血癥狀,眼眶周圍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紅腫.剖開腹腔,由於內臟器官受到損害,導致腹腔內積有黃色或紅色腹水,肝、脾、腎腫大,腸壁充血、充氣且無食物.鰓灰白顯示貧血,有時呈紫色且腫脹,嚴重時鰓絲末端腐爛.3~4月份,病魚出現的體表發炎充血癥狀是:頭部、嘴、鰓蓋、眼眶以及體表兩側、腹鰭下和尾柄等處為甚,有的病魚可見突眼,鰓貧血,內臟器官伴有不同程度的發炎,有時也可見到腸道內充氣膨脹.5月後的病魚症狀是體表多以鰓蓋下緣、鰭基和內臟充血發炎,有時口腔骨肉也同時充血發炎.該病在草魚養殖中廣泛流行,水溫在 9~36℃之間均有可能發生,尤以28℃時發病最為嚴重,往往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因此,這是流行地區最廣、季節最長、危害最大的一種流行病. 防治方法:(1)徹底清塘消毒,實行“四消”、“四定”;(2)經常注入新水或使用生物製劑,改善水質;(3)用0.2ppm二氧化氯或0.3ppm溴氯海因或0.4~ppm強氯精等消毒藥定期全池潑灑;(4)內服10%恩諾沙星100g+三黃散200g拌飼40kg,連喂5~7天.

  • 2 # 鄂東三農

    草魚養殖一直都有死魚,脫魚鱗,爛魚鰓怎麼辦?這種病是草魚的細菌性鰓病,是由魚塘水質惡化,導致細菌滋生而形成的,是非常厲害的病害。

    第一,草魚細菌性鰓病的症狀:草魚鰓絲粘液增多發黑,鰓部粘滿汙垢(細菌分泌物、各種細菌、藻類、腐殖質和泥土等等),嚴重時的鰓絲腐爛,露出魚骨條。魚剛發病時,脾氣爆炸,導致草魚的魚鱗受傷損壞脫落,魚病嚴重時就會慢慢死亡。

    第二,草魚細菌性鰓病的病原:是投餵草魚草料過多,草渣殘留量太多,草魚大量糞便淤積,在高溫條件下,發酵腐爛,使魚塘水質惡化,刺激草魚鰓部組織,同時大量的有害病菌滋生,引起粘球菌、柱形菌和其它細菌感染,使魚鰓部發炎而至。

    第三,草魚細菌性鰓病的防治方法:①草魚草料投餵一定要按照魚體重的5~6%的日投餵量,不能超標。另外,草料要以鮮嫩為宜,避免投餵過老草料,造成殘渣過多,在高溫時腐爛發酵,影響水質。②養殖適量的底層魚類,清除草魚糞便,減輕水質汙染。③在魚塘水溫達到10℃以上時,要經常調節水質,消毒滅菌,減少病害。a,要經常排放汙水,灌注新水,調節水體,改善水質。b,並且使用超菌淨A型處理藥劑處理汙染水體,消毒滅菌,殺滅病原菌。c,使用增氧裝置攪水增加上下水層的水體交換量,擴大超菌淨A型處理藥劑的消毒滅菌效果。④使用0.3~0.4ppm的超菌淨A型處理藥劑全塘均勻潑灑,效果非常良好。也可以使用漂白粉或者使用含氯製劑,全塘潑灑,來消毒滅菌和防治病害,其效果也是非常明顯的。⑤投餵殺菌藥劑拌適口性強的魚餌,或者使用三黃粉另加抗生素類藥物,拌適口性口感強的魚餌投餵,每天分早晚投餵兩次,直至魚病消失為止。

    總之,草魚在養殖過程中,由於水質惡化,細菌大量滋生,魚鰓感染上細菌性病害而造成的,透過改善水質、魚塘藥物殺菌和藥餌治病來解決病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儒家文化中的傳統孝道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