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佛說WAI

    莊子拒絕楚王做官應該是在惠子死後。 惠子生前在梁國做國相,也就是魏國。魏國處於中原地區,而莊子時常與惠子往來,按照古代的交通水平,莊子自然不可能身處楚國。 從惠子相梁的表現可以看出惠子對莊子才能的肯定,而後一個故事則表達出兩人各有所樂的態度。莊子與惠子的交往中應該也能夠遍察各國情形,尤其是像魏國身處利益爭奪核心的國家。 惠子死後,莊子稱沒有能夠像言談的人,可能因此才遠離了中原到楚國隱居,受到楚王青睞。莊子樂道是一種看破了爭鬥、眷戀以後的泰然,對楚王的拒絕自然是可以理解的。

  • 2 # 史上人事

    因為莊子不想在亂世中去獲取名利。莊子正處於戰國中期,諸侯們紛紛變法,攻伐劇烈。在一個亂世中,一個高尚的人,僅能免刑耳,或者說苟全性命於亂世。

  • 3 # 河東來

    當時並沒有宰相的概念,只有儒家的領軍人物稱之為太傅,如果當時讓莊子去當太傅相當於是降級使用,太傅是領導儒生的,是儒生的頭,而莊子身份是方士,是可以訓御君王及百官的存在,而道家最高人物是太師,三公首位。

    儒家的太傅,必須在帝王及太師代表的道家人物的領導下開展工作,只有太師才有可能擁有現在所謂宰相擁有的職權,大家看一下姜子牙就知道,太傅一般只相當於書記官的頭,太師才是裁判者的老二,帝王則是裁判者的老大。

    所以,史書上記載蘇秦佩六國相印,這是可行的,因為當時六國的總太傅,只不過相當於六國書記官的總頭領而已,地位也相當於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各國另有太師負責運籌帷幄。

    叫一個一直管人的人去接受他人的管理,這是一種心理折磨,沒有幾個人可以透過這個考驗。

    莊子最大的失意是沒有當上道家人物的頭,指點江山,激昂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實現“君無為,而臣有為”,主宰一方諸侯國大政,所以寄情山水,作“逍遙遊”去了。

    其實,莊子與孔子、惠子、墨子的煩惱基本類似,就是他們的出身,他們都是商人後裔,屬於周王朝分封的宋華人,按照周公劃分的社會階層,士農工商,他們被諸侯國國君視為第四等。

    商人作為王朝的延續,在治國的理念方面,應該說比周王朝更為成熟,道家(宗教階層)其湧現出了莊子,名家(宗教輔助階層)其湧現出了惠子,儒家(文士階層)其湧現出了孔子,墨家(武士階層)其湧現出了墨子,可以說群英薈萃,但無法完全施展其報復,只能短暫湧現其才能,但由於周王朝的提防,商人普遍受到排擠,無法大展拳腳,飲恨終生。

  • 4 # 盤達菌8a9W

    人們總是推己及人的,自己喜歡錢,便以為別人也喜歡錢。自己喜歡當大官,便以為別人也想當大官。有人和自己同行,愛錢的擔心對方是要和自己搶錢,愛官的以為對方要跟自己搶官。其實人家可能是散個步。所以莊子不當楚國的宰相的原因很簡單,對他來說當楚國的宰相和當個自由人比,實在是更喜歡自由而已。

    有人說你這是不是自命清高,也有人說真世外高人也。不好意思的說一句,這其實就好比給了你一個蘋果和一個梨,你選愛吃的那一個一樣,不存在高不高尚、清不清高之說。孟老夫子說的好: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看到沒有,兩個都是我愛吃的,不能都得到就選我更愛吃的,對我來說價值更高的那個。然後才是: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說的很明白啦,對於自己生和義都是想要的,不能兼得就要更有價值的那個,和只能拿一個就拿熊掌是一樣的。不是說寧可犧牲更有價值的生而取義,而是選擇對自己更有價值的義,這個可是有根本區別的哦。所以每個人在面臨不得不的選擇的時候都會選擇對自己更有價值的自己更喜歡的那一個,凡人如是,聖人亦如是。至於其他人認為某個人很高尚居然放棄了高位、居然放棄了更有意義的生存下去云云,那隻能說明作出此種評判的人自己更喜歡高位,更喜歡生存,而把自由和義當作了沒有價值的東西。

    從人性上來說這兩種人其實沒有區別,在面臨了選擇的時候都選擇了自己想要的。只不過前一種人想要的對於大家來說是有益處的,所以被讚揚謳歌傳頌,後一種人做的對於大家是有害處的,所以被鄙視而已。

    那麼對於莊子他老人家來說也是一樣,莊子外篇 秋水 中說:

    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累矣!” 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 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 ”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塗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 中。”

    有人願意和龜死了之後把殼放到楚王的廟堂上收藏一樣去做丞相,有的人卻願意效法那些寧願活著在泥水裡打滾的活法。

    秋水篇隨後又說道: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於 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 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 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鵷鵮過之,仰而視之曰:‘嚇!’ 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惠子覺得丞相的位置就是珍饈美味,恨不能是個鳥兒路過就是要和自己搶,必欲除之而後快。莊子覺得丞相位置就和那些只落在梧桐樹上,只吃竹子的果實,只喝最甘甜的清水的鳥兒看到有鳥兒在吃死耗子一樣厭惡。

    所以我只能說莊子拒絕相位,只是因為他不喜歡相位。他不會用世俗的價值觀來衡量所謂相位的價值,而隨心所欲的選擇了他更想要的自由。世俗之人舉得他損失大也好,覺得他傻也好,覺得他自命清高也好,甚至覺他高尚和偉大也好,和他沒有半毛錢的關係。這個和孟子所謂舍魚而取熊掌、捨生而取義沒有本質的區別。

    以上是作者一點不成熟的看法,希望有識之士互相關注,共同交流提高。

  • 5 # 峰峰說史

    莊子家境貧寒,因為貧困使得他不得不到南方尋求做事的機會。楚威王聽說莊子才學很高,才思敏捷,能言善辯,就派使者去遊說莊子來自己的國家做官,但是莊子因為喜好自由就沒有接受楚威王的請求。

  • 6 # 無相君

    按一般人在世俗中對人生的追求來看,國王親自派人來發offer,聘請為相,待遇可以說是一下子,從窮鄉僻壤掉到金銀園子裡了,恨不能腳下生風,直奔相位,完成畢生功名大業,以慰平生。

    但是,我們看問題,如果想要理解某種現象,為什麼是這樣而不是那樣,首先得懂得換位來思考,站在莊子的角度上,面對相位之邀,他看到的是什麼呢?

    他看到的是,身居相位,便不得自由,雖受萬千寵仰,卻難免為事所累,受人所制。

    有句話是說,鳥獸有食而臨湯殂,白鶴無糧而天地寬。我們看莊子的文章,如逍遙遊這篇文章,恣意無涯,不著邊際,卻表現出莊子對自由的絕對追求。像莊子這樣,對事情的出發點考量點是,我做這件事的代價如果跟自由衝突,免談。

    從他回答使者所用的楚國神龜這個例子,正說明了這一點。

    神龜死了三千年,被楚王供在廟裡,受人祭祀,然後反問使者,神龜是願意這樣受人供祀,還是活在爛泥池裡自在呢?

    答案不言而喻。

  • 7 # 犀牛國學英才通識

    莊子繼承了老子的道家學說,並將其發揚光大。

    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一下道家學派的學說:清淨無為。在所有道家的學生當中,他們並不主張入世,更希望回到的是遠古人類的生活,他們認為,人類如果沒有慾望的話,就不會有戰爭!

    而道家學說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本就是一個亂世,每一個國幾乎每天都在思考著如何吞併其他國家或者如何不被其他國家吞併,而這一切都是因為當時統治者的慾望所造成,誰來幫助這些統治者完成他們的慾望呢?不就是這些當官的大將軍或者謀士?

    當時很多的農民,奴隸以及官員,他們畢生所學都想要去功成名就,成就一番霸業。但是暴力的征伐給農民帶來的生活確實非常艱苦的,所以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每一個學派都有自己治國的學說,例如,商鞅所在的秦國用法家學說最終統一了六國!

    而道家主張的是清靜無為,他們希望統治者管理好自己的地盤,讓老百姓過上安寧,祥和的生活。道家學說當中有一個詞叫做反智,就是希望每一個人都不要那麼聰明,統治者更笨一點,農民也都笨一點,這樣的話,大家就不會去精於算計,也不會想著去追求更高的官位!

    而莊子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是屬於那種有能力、能治國,但不願意出山的人,莊子,有一個好朋友叫惠子,名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在梁國當丞相的時候,曾經有人就和他說莊子可能會來搶你的位置,但莊子把丞相這個位置比喻為腐肉,而把自己比喻為鳳凰,可見莊子對當官是沒有任何興趣的。

    之後楚王的確請人去請莊子出任當官,莊子,當時問兩個士兵:楚國有一隻神龜能活三千餘歲,它在死了之後被楚王供奉在廟堂之上,只要有人想要長生不老,都會去拜這隻神龜,那麼,如果你是這隻烏龜,請問你是願意死了之後被供奉呢?還是願意在爛泥灘裡面搖尾巴呢?很多人都是願意在泥潭當中搖尾巴的!

    所以學過道家思想的學者,都是不會出任當官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道德和法律在你的生活之中,對你的影響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