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石道人評紅樓
-
2 # 青蛙依諾
《寄生草》這首詞是元春省親後,寶釵生日宴時,她迎合賈母喜好,點的《魯智深醉鬧五臺山》中的一支詞。當時寶玉見寶釵點這戲,就嘲笑她只知道點這些熱鬧的戲。沒想到,寶釵卻說這戲如果只看熱鬧就白看了,你聽這詞填得極妙。
漫搵英雄淚,相離處士家。 謝慈悲,剃度在蓮臺下。 沒緣法,轉眼分離乍。 赤條條,來去無牽掛。 那裡討,煙蓑雨笠卷單行? 一任俺芒鞋破缽隨緣化!
寶玉聽完,果然一拍大腿叫好。後來,寶玉被史湘雲和林黛玉兩個罵了,夾在中間很難受,就突然想起白天聽的戲文來,只覺得“赤條條來去無牽掛”恰如自己當時的情境,於是便有了他第一次參禪的詩作《參禪偈》:“你證我證,心證意證。是無有證,斯可雲證。無可雲證,是立足境。”
第二天,黛玉又給他加了一句“無立足境,方是乾淨。”寶釵明白了黛玉的心思,拍手叫好,還引用了神秀、慧能兩位大禪師的故事,以阻止他參禪。
這段一方面展現了寶釵的才華,另一方面說明寶釵心靜,能在嘈雜的鬧戲中聽出人生道理,而不被樂器的節奏帶著走,可見她“心冷”如她的房間那樣乾淨雪白。
她經歷父親去世等事情,早已經勘破人情世事,對生命徹悟,從容以待,所以才能平靜地面對後面賈府變故,以及她和寶黛之間的情感糾葛,始終淡然處之。
雖然到後來,她與寶玉“沒緣法,轉眼分離乍”,她還是在寶玉離開後,獨立支撐賈府。(這句分離其實也是寶黛二人的讖語,預示二人終將分離,有情人不能終成眷屬。)
另外,這一段是寶玉參禪的開始,雖然黛玉和寶釵都暗暗阻止他這一行為,但“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已經深入他的心裡,而“煙蓑雨笠卷單行? 一任俺芒鞋破缽隨緣化”,也正是他日後出家的模樣,與神瑛侍者終會迴歸、頑石也終會迴歸一樣,不可阻擋。
所以,這一出看似熱鬧,其實只是作者的又一次草蛇灰線,又一次讖語,也為後續情節推動,寶玉出家的結局,埋下伏筆。
-
3 # 韓I949
我最欣賞其中一句赤條條來去無牽掛,是啊,我們每一個人不是這樣,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什麼功名利祿,什麼情場職場,都是過眼煙雲,看那稚齡少女貌美如花,若干年後不也變成躬背彎腰滿臉皺摺的老媼老嫗嗎,細想起來,何必那麼執著,熱衷,能放下就放下吧
-
4 # 此箋
所謂無心插柳柳成蔭,一向安分隨時、博古通今的寶姐姐竟以一己之力,憑藉一曲《寄生草》唱詞引發了屬於賈府的“蝴蝶效應”。寶釵十五歲生日宴會上,投其所好為賈母點了一出《魯智深醉鬧五臺山》的好戲,《寄生草》即是其中的一曲唱詞。
“漫搵英雄淚,相離處士家。謝慈悲,剃度在蓮臺下。沒緣法,轉眼分離乍。赤條條,來去無牽掛。那裡討,煙蓑雨笠卷單行?一任俺芒鞋破缽隨緣化!”
沒想到一向喜歡旁學雜收的寶玉,只知道《魯智深醉鬧五臺山》的外在熱鬧,卻不知內裡《寄生草》的佛理禪機。在寶姐姐的重磅推薦之下,寶玉聽後拍案叫絕,喜不自禁。在這曲《寄生草》的影響了下,故事情節有了一波三折的發展。
《寄生草》一出,寶釵之博學,黛玉之雅謔,寶玉之痴迷,立刻躍然紙上。
寶釵將笄之年的十五歲生日,賈母掏出二十兩銀子讓鳳姐籌辦。寶姐姐心存感激,所以不管飲食還是點戲,都迎合賈母的喜好。點這出《魯智深醉鬧五臺山》,足以顯現寶姐姐安分隨時的優點,而向寶玉推薦這曲《寄生草》,卻將其博聞強識的功底展露無遺。
寶玉聽後痴迷不已,黛玉打趣他,“還沒唱‘山門’,你倒‘妝瘋’了。”黛玉一語雙關,《山門》即寶釵所點魯智深醉打山門的這齣戲,而《妝瘋》則是崑曲摺子戲中的《綴白裘》,即北曲《詐瘋》。黛玉如此雅謔,才思之敏捷,語言之詼諧,真是無人能及“顰兒的這張嘴”。
《寄生草》引發了“若把黛玉比戲子”之寶玉、黛玉和湘雲的吵鬧風波。
大家看完戲之後,賈母派人叫來自己喜愛的小旦與小丑,意欲打賞他們。其中小旦齡官容貌清麗,在眾人看來頗有幾分黛玉之姿。湘雲心直口快,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樣兒。”寶玉怕林妹妹生氣,便向湘雲使眼色不讓她多言。
湘雲對此大為不快,收拾東西要回家,與寶玉大吵了一架。這番爭吵又被黛玉聽到,加上之前寶玉使眼色黛玉也看到,黛玉與寶玉又爭吵起來。如此一來,好心的寶玉里外不是人,湘雲怪他偏心,黛玉怨他多事,只能是啞巴吃黃連,有口難言。
《寄生草》為寶玉參悟禪機,和釵黛說禪作好鋪墊。
寶玉本來是出於善意的一個眼色,卻弄巧成拙,成為黛玉與湘雲之間的夾心餅乾。心灰意冷的寶玉,想到白天聽到的《寄生草》唱詞,從“赤條條來去無牽掛 “之中參悟禪機。
頗具慧根的寶玉,先是做了一首佛偈:
“你證我證,心證意證。是無有證,斯可雲證。無可雲證,是立足境。”
怕眾人不解其中意,寶玉也填一支《寄生草》也寫在偈後:
“無我原非你,從他不解伊。肆行無礙憑來去。茫茫著甚悲愁喜,紛紛說甚親疏密。從前碌碌卻因何,到如今,回頭試想真無趣。”沒想到黛玉看後,將在“無可雲證,是立足境”續寫了“無立足境,是方乾淨”,將這佛偈的佛理禪趣一語道盡,就連寶釵也盛讚“這方悟徹”。如此續寫,寶玉與黛玉關於佛理的慧根與悟性,高下立判。
而寶釵由此想到惠能“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的由來,與眾人娓娓道來,使得寶玉自愧不如,笑稱再也不敢談禪。如此看來,釵、黛不只有蕙質蘭心,更具有寶玉都無法企及的佛理禪心。
《寄生草》為下文黛玉“西廂記妙詞通戲語,牡丹亭豔曲警芳心”相照應。
“聽曲文寶玉悟禪機”,那是寶玉的佛理禪心。一曲《寄生草》,能讓寶玉在與湘雲、黛玉的誤會爭吵中參悟禪機,那是寶玉“正邪兩賦”秉性所致。同樣地,黛玉聽到“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和“你在幽閨自憐”等戲文,不免如痴如醉,心痛神馳,黯然銷魂。
一個是悟禪機,一個為警芳心,說明了寶玉與黛玉之間是超越世俗的靈魂之愛,有著堅實的思想基礎,那是對萬事萬物的悲憫之心。他們對生命的悲涼感悟,源自心有靈犀一點通,源自天性裡就有的“正邪兩賦”。
《寄生草》為最終寶玉出家,黛玉香消玉殞和寶釵來去無牽掛埋下伏筆。
寶玉能從《寄生草》裡參悟禪機,說明佛家的空無思想深深吸引著寶玉。最終黛玉魂逝瀟湘館,是《寄生草》裡“沒緣法,轉眼分離乍”的寫照;而寶玉最終選擇皈依佛門,則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的寫照。
最終寶玉身披大紅猩猩氈的斗篷,光頭赤腳走在大雪茫茫之中,正是“那裡討,煙蓑雨笠卷單行?一任俺芒鞋破缽隨緣化”的詩意寫照 。只不過這種隨緣自適的灑脫,不只屬於寶玉,也屬於那個居住著雪洞一般“山中高士晶瑩雪”的寶釵。
《寄生草》從思想主題上是對“都頭一夢,萬境成空”的精彩照應。
“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像極了曹公筆下的“落了一片大地白茫茫真乾淨”。寶玉出家,帶走了對於塵世所有的情與愛。而賈府的樹倒猢猻散,也讓這場大雪掩蓋了所有的興與衰。是非,成敗,榮辱,愛恨,皆成空。
這是對小說“到頭一夢,萬境成空”的照應。紅樓一夢,不過是繁華落盡之後的悲涼,喧囂過後的空冷。而這種悲涼與空冷並不是小說結局裡才有的情感底色,而是行文之中隨處可見的悲喜交加。於繁華處見悲涼,就像這曲《寄生草》,是熱鬧背後隱匿的空無。
總之,《寄生草》的唱詞,推動了小說情節一波三折的發展,照應了小說“到頭一夢,萬境成空”的思想主題。從寶釵點戲,到湘雲、黛玉、寶玉發生爭吵,再到寶玉參禪而黛玉與寶釵點評,環環相扣,扣人心絃。
終究,“赤條條,來去無牽掛”,是屬於生而為人所共有的生命悲劇。紅樓一夢,演繹了一場懷金悼玉的終身之誤,也告訴了我們浮生若夢、一切轉眼成空的悲涼之理。既然都是赤條條來去,又何必在愛恨榮辱裡過度沉迷呢?
回覆列表
書中多次提到出家避世的立場,或者說下場
先是賈敬,“好燒丹鍊汞”不務正業,作者對其態度是“首罪寧”“皆從敬”,甚至明火執仗的大罵其“不肖子孫”
其次,在不同的猜謎,對詩場景,暗示惜春供奉佛前“海燈”,隨智通尼姑出家“鐵檻寺”“饅頭庵”等細節
最重要的是賈寶玉多次提到,為了林黛玉出家當和尚,“變成個大王八為黛玉駝碑守墓”等情節,我們知道紅樓夢故事是前後呼應,先做讖,再暗示,再應事的寫作手法
所以,賈寶玉最後的結局是與“寄生草”“出家”的結局應讖前後遙相呼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