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6933702971
-
2 # HE觀察
近防炮是艦艇面對反艦導彈和精確制導炸彈的最後一道防線,這種武器已經被科普的太多,不過,軍迷們中還有相當一部分對近防炮並不是很瞭解,大多以為在反艦導彈襲來的時候,近防炮會憑藉其每分鐘數千發的高射速,用20-30毫米彈丸構成一堵牆,這些彈丸包括穿甲彈和高爆彈,等著來襲反艦導彈撞到這堵牆上。
實際上,儘管近防炮的射速較高,有的型號,諸如俄羅斯的卡什坦和咱國的1130,其射速甚至超過了10000發/分鐘,但其備彈量卻很有限,諸如卡什坦的30毫米炮彈備彈量僅2000發,根本無力構成一堵面積比較大的火牆。
近防炮,實際上是在雷達或者廣電系統的指揮下,對來襲反艦導彈進行精確射擊,保證一次發射出去的幾百發炮彈能夠準確的將大多數彈藥擊中目標。而現代反艦導彈,尤其是那些超音速反艦導彈,雖然機動性較差,但其速度卻更快,普遍超過兩馬赫甚至更快,為了保證超音速飛行時候,甚至還要保證有一定的機動性,其彈體結構都得到了加強,加上近防炮的射擊距離十分有限,來襲導彈即便被擊傷,其殘骸也很可能會砸在軍艦上,對軍艦構成嚴重毀傷,這就要求在短暫的射擊視窗,不僅要打得準,還要確保能把來襲導彈徹底摧毀。
剛才說了,現代反艦導彈結構堅固,使用穿甲彈射擊主要就是破壞其結構,打個比方,如何擊沉一艘軍艦最有效,當然是摧毀其主要承力結構,也就是戰艦的龍骨,對付反艦導彈跟這個類似,穿甲彈能最大程度破壞其結構,而不僅僅是彈體表面。因此,現代近防炮使用的彈藥,當然是穿甲能力更強的鎢合金穿甲彈或者貧鈾穿甲彈了。
-
3 # 皇家橡樹1972
當前的近防炮體制採用兩種,一種就是圖片上主流的“加特林”體制,美軍的“密集陣”、荷蘭的“守門員”、我軍的730/1130、俄軍的AK630……都是這種體制的近防炮,炮管口徑通常在20–30㎜,對抗來襲的反艦導彈採取密集彈幕攔截!
由於“加特林”炮通常採用6管、7管甚至11管,加之是轉膛炮電力驅動使其射速非常高 ,最高理論射速都在3000–4200發/分鐘,甚至超過了10000發/分鐘!這樣高的射速就是要應對來襲的反艦導彈,採取“以快制快”的原則,現代反艦導彈飛行速度普遍超過0.85馬赫 ,並且隨著科技的進步超音速反艦導彈是當前的發展主流,2.5–3倍音速的導彈來襲,“加特林體制”必須要將射速提高到8000發/分鐘以上才行, 否則就是徒勞的。除了“加特林”體制的近防炮之外,還有一種是瑞士“千禧年”35㎜口徑的近防炮體制。
“千禧年”近防炮就是在聞名遐邇的瑞士厄利空“天空衛士”高炮基礎上改進的,陸軍/海軍都使用,炮本身集成了發現、跟蹤、精瞄射擊為一體的無人炮塔設計,這樣就大大的減輕了人為干預…但是“千禧年”畢竟是單管火炮,射速肯定不如“加特林”,理論每分鐘射速僅200發左右。
但是瑞士人獨闢蹊徑,採用了炮口程式設計設計,就是在35㎜炮彈的尾部裝了一個可程式設計的線圈和可程式設計引信,當“千禧年”的火控雷達精確跟蹤目標之後,火控計算機控制火炮發射,在炮彈出膛經過炮口的一瞬間,炮彈被炮口的程式設計線圈注入了要攔截目標的資訊程式……使炮彈在接近目標的時候爆炸,並且扇面形拋射出152個鎢合金預製彈片,透過彈片的高速撞擊達到摧毀目標的目的!圖片上尖錐體彈頭的炮彈就是鎢合金(貧鈾合金)穿甲彈瑞士厄利空35㎜炮彈,可以看見銀白色小圓柱就是鎢合金預製彈片。
但不論是“加特林體制”的炮還是“千禧年”炮,它們所使用的穿甲彈和預製彈片基本上都是“鎢合金”,甚至是“貧鈾合金”!
我們學過化學都知道 ,固態鋼的密度是7.8噸/立方米, 而鎢是19.35噸/立方米(鈾19.05噸/立方米)鎢的密度是鋼的2.5倍!由於密度高並且非常堅硬,鎢這種金屬在工業加工上特別適合做切削刀具……而應用到彈藥上則是極好的穿甲材料,基本上是穿甲彈材料的首選,但是鎢價格昂貴還很脆,必須新增其他韌性好、耐腐蝕的金屬與它一起冶煉(或者採用燒結法),這樣才能降低成本和提高鎢穿甲彈的韌性!鎢穿甲彈打擊裝甲目標形象的比喻就是“熱刀切黃油”,非常高的炮口初速使其與空氣高速摩擦,打在裝甲上“穿與燒蝕”同時進行……,正是由於“鎢彈”的高硬度,近防炮穿甲彈或者預製彈片都使用它,因為敵人來襲的反艦導彈已經距離自己的戰艦3–4㎞的距離了,甚至更近!如果近防炮不能一擊中的、完全摧毀,那麼反艦導彈對於戰艦的損害可想而知!所以近防炮必須使用“高硬合金炮彈”穿透反艦導彈的外殼,破壞裡面的制導裝置、其他電子儀器、機械控制裝置……只有這樣才能消除來襲反艦導彈的威脅。被35㎜炮摧毀的“幼畜”(小牛)靶彈,可以看到靶彈的彈體完全被擊穿,並且灼熱的彈片已經將內部裝置燒燬了。
另外,高密度材質彈藥在飛行過程中由於重量較重,它的飛行是比較穩定的,彈道比較平直,受海面“橫風”的影響較低,要知道海面的風非常大,吹偏小口徑彈藥的飛行軌跡是正常現象,而採用密度高的金屬製造彈頭重量不輕、在發射藥的推力下受此影響會小一些,加之持續2–3秒時間的一次射擊,可發射200發以上的彈藥,非常密集也消除了部分彈著點略微偏離的問題。
正在給“密集陣”彈鼓內裝填20㎜炮彈,當然“加特林炮”不一定都使用“鎢穿甲彈”,也可以使用爆破燃燒彈,不打導彈也可以打其他目標,比如:恐怖分子/海盜駕駛的小艇。
總之,近防炮或者預製彈片使用鎢合金是因為這種金屬的高密度、高硬度的特性 ,而美軍使用“貧鈾彈”則是美國國內鎢資源比較少 ,戰時出現“被禁運”就麻煩了!所以,只好尋找與鎢特性差不多的金屬材料來替代,而美國是核武器生產、核工業大國,提取U235之後剩餘的U238(貧鈾)庫存非常多,將其製成穿甲彈芯也是另闢蹊徑、廢物利用。
-
4 # 使用者65132557589
回答問題:每分鐘射速超過萬發的近防炮為什麼要用價格高昂的鎢芯彈?
眾所周知,近防系統基本上是以射程在20公里左右的近防導彈與射程在2公里左右的近防炮組成的。
在敵方火炮、導彈越過近防導彈的攔截空隙時,只有近防炮能形成軍艦的最後一道防線,阻止敵火接近我艦了。
世界上著名的近防炮有美國的MK-15型“密集陣”近防炮,俄羅斯的AK-6-30型近防炮,中國的pj/11-30型“海盾”近防炮……
我們就以國家的“海盾”為例講解一下,1130近防炮是11管30毫米炮,射速每分鐘10000發炮彈,每秒射速166發炮彈,使用鎢芯穿甲彈,每枚造價1000元,其裝備有自主的掃描雷達與紅外追蹤雷達。
攔截方式為彈幕撞擊攔截,具體流程如下:雷達掃描到敵火併連結紅外追蹤雷達進行追蹤,到達射程近防炮開炮射出炮彈形成彈幕進行攔截。該炮可以攔截的最大距離為3.5公里。
其使用的鎢芯穿甲彈,擁有更加強大的穿甲能力,相比較普通彈頭它有更高的破壞力與更快的飛行速度,去提高它的射速上限去提高攔截效果的。一次攔截2.5秒約400枚炮彈可攔截約40個目標,耗資40萬元。1130有兩個彈倉共1280枚炮彈,可支援其攔截3次,耗資120萬元。在敵致命導彈來襲時花120萬來保護幾十億的軍艦的生存,是十分值得的。
且近防導彈的造價也不低廉,一枚也要個40萬元與近防炮一次攔截的費用相當,且近防炮能更有效的攔截更多目標(但射程低),再加上近程防空導彈與中遠端防空導彈的配合,就可以更大限度的提升軍艦的生存能力了。
綜上:近防炮用價格高昂的炮彈是十分值得的。
-
5 # 軍武次位面
目前,大部分近防炮用的穿甲彈都是鎢合金彈芯的脫殼穿甲彈或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但眾所周知的是,鎢合金彈芯的脫殼穿甲彈或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價格都十分昂貴,那對於射速每分鐘上千發或上萬發的近防炮來說,為何要用昂貴的鎢合金彈芯的脫殼穿甲彈或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就是為了最大限度毀傷來襲的導彈,我們都知道,現代導彈尤其是用於反水面艦艇的反艦導彈其大部分殼體都較厚,因此,如果採用鋼芯的脫殼穿甲彈或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由於其穿透能力較低,因此未必能有效穿透大部分現代反艦導彈較為厚實的殼體,相對來說,鎢合金彈芯的脫殼穿甲彈或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穿甲能力更強,因此,可以保證穿透大部分現代反艦導彈的殼體,而對於近防炮來說,由於其基本上已經是水面艦艇的最後一道防線,因此,在這個情況下,其就必須保證對來襲導彈做到“一擊必穿”甚至是“一擊必殺”,否則水面艦艇就會面臨著被反艦導彈命中甚至擊沉的危險。
故而,綜上述而言,近防炮用較為昂貴的鎢合金彈芯的脫殼穿甲彈或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就不難理解了,畢竟相比于軍艦本身的價值來說,鎢合金單芯的脫殼穿甲或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的價格根本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回覆列表
最後一道屏障,肯定要保證損傷或擊毀來襲目標。
現在很多反艦導彈都是穿甲彈頭和延時引信,目的是為了穿透軍艦外層在內部爆炸。要保證擊穿來襲導彈就用合金彈頭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