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九夏濤聲

    英雄氣短,苛責書,——何來“焚書坑儒”奪豪邁?亂世紛爭,腦殼被書跑馬,不諳《觀滄海》!死不足惜!

    被書遺忘的梟雄罷了!

  • 2 # 逆風搖曳

    梁元帝蕭繹(508-554),是梁武帝蕭衍的第七子。552年11月在江陵即皇帝位,在位僅三年,554年西魏攻陷江陵,被俘遇害。

    在中華文化史上,有幾位著名的父子文人,前有三國時的“三曹”,後有北宋的“三蘇”;南朝時的梁氏父子也佔有一席之地,他們是梁武帝蕭衍與他的三個兒子——昭明太子蕭統、簡文帝蕭綱與梁元帝蕭繹,而蕭繹又是“四蕭”中的佼佼者,其文學成就堪稱翹楚。據《梁書·元帝本紀》記述:“既長好學,博綜群書,下筆成章,出言為論,才辯敏速,冠絕一時。”其生平著述多達20種,共400多卷。最重要的著述是《金樓子》,《隋書·經籍志》錄有十卷,後存六捲入《四庫全書》子部。現代作家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引用他的《採蓮賦》描述江南採蓮的情事。在歷史上,他向來就有“才子皇帝”之稱。

    他喜歡藏書,更是痴迷讀書。他經常讓左右侍從讀書給他聽,而且“晝夜不絕”,即使熟睡,但若有讀錯或故意欺騙,他總是立刻驚醒。在江陵的時候,借抄私家藏書一直不輟;平定侯景之亂後,收取文德殿藏書及其他公私典籍七萬多卷,到他在江陵即位的時候,其藏書已達十四萬卷。

    但就是在江陵城破之夜,他命令高善寶一把火燒掉這些非常不容易輯錄聚集的十四萬卷古今圖書,從而造成自秦始皇焚書以來最大的一次文化史上的浩劫。當有人問他為何焚書,他回答道:“讀書萬卷,猶有今日,故焚之!”胡三省感嘆“帝之亡國,故不由讀書也”,清人王夫之在其《讀通鑑論》中直言梁元帝是自取滅亡,並且強調“非讀書之故,而抑未嘗非讀書之故也”。

    梁元帝躲進東竹殿,命令舍人高善寶把自己收藏的古今圖書十四萬卷全部燒燬。這次焚書,大量珍貴的典籍、古書被付之一炬,從數量上說,梁元帝毀滅了傳世書籍的一半;從質量上說,他所毀掉的是歷代積累起來的精華,損失無法估量,史稱四大焚書之一。

    讀書應該明智,讀聖賢書更應懂得親情的重要與治國安邦的原則。但藏書那麼多、讀書那麼多、援筆立就的蕭繹卻顯示出政治上的昏庸甚至弱智、倫理上毒狠異常的人格分裂。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讀書與行事如此分離?原因可能有四:

    其一,他讀書未能懷有濟世的偉大理想。王夫之感慨為:“取帝之所撰著而觀之,搜尋駢麗,攢集影跡,以誇博記者,非破萬卷而不能。”其意是蕭繹讀書的主要目的只是為了向人誇示自己讀書讀得多。我們在讀唐宋八大家的文字時,明顯感覺到那些讀書人有一種積極出仕的人生奮鬥理想,他們確實在強調“文以載道”的文字及其在宦途中的積極用世;也只是在自己遭受打擊或貶謫之時才生髮出一些“獨善其身”的感慨。就蕭繹本人而言,即位前擔任一方諸侯的時候,還是有些作為的,他15歲到19歲擔任丹陽尹期間,與三五好友詩歌唱和,並積極推動文學改革,為政上有“良政之名”,當地百姓還給他立“善政碑”,由大才子裴子野撰文;但一旦登上權力的峰巔便任意殺戮,遇上戰事也不會識鑑並重用賢能之人了。

    其二,他只是死讀書,讀死書,而未能行萬里路,去採民風察民情,體驗黎民稼穡之苦,最起碼經歷一些旅途之艱險和勞苦,嘗試一些苦的滋味。他只會在其哥哥蕭綱的倡導下,做個文壇副領袖創作些與百姓無關聯的宮體詩甚至豔體詩。他只知這十四萬卷書是自己的私有財產,一旦城破自己不再能擁有的時候,便肆無忌憚地讓人絕情地焚燬殆盡。

    其三,可能與他的生理缺陷有關,他從小就失去一隻眼睛,而且還多少受到了不少人的奚落和暗諷。他的正妃就是歷史上聞名的所謂“徐娘半老”的徐氏,這位徐妃在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中被寫成一個“醜而妒,又多失行”的女人,而且還樂意給貴為湘東王的蕭繹戴綠帽子。蕭繹也是三年“一至其室”,每當徐妃聞知蕭繹要來,便以“半面妝”等待蕭繹,所謂“半面妝”就是因為蕭繹瞎了一隻眼而徐妃只化好半面臉的妝,因此蕭繹只能憤怒而出,但就是這樣,徐妃還是與蕭繹生有一子一女,但很可惜,其子蕭方等卻因為其母的原因得不到蕭繹的歡心,甚至最後被蕭繹故意安排去討伐驍勇善戰的河東王蕭譽,而在意料之中的戰敗中淹死。這些遭遇應該給蕭繹造成嚴重的心理陰影,使得他多疑懦弱,遇事不果斷;而真正大權在握便無情地肆意殺戮了。甚至西魏大軍圍城的時候,還要讓人棒殺那些在監獄中的幾千死囚犯。

    其四,蕭繹不仁,這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原因。據《金樓子》自述,蕭繹非常喜歡寫詩作文,他的母親對他說:“夫政也者,生民之本也。爾其勖之!”希望他作為王侯要首先重視學習為政之道,而不是急於詩賦著述。年輕時的他還能想到他母親的諄諄教誨,年長後便沉浸在浩如煙海的文字中而忘卻這些良言了。韓愈在《原道》中說“博愛之謂仁”,心中充溢愛心並能施愛於人才能稱為“仁”,而蕭繹“舍侯景之大仇,而亟戕其骨肉”,這都是他心中據有不仁之情,難怪王夫之感慨“不仁者,未有能保其地利者也”。儒家向來提倡並踐行仁愛精神,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蕭繹連家人都不愛,就不能指望他去愛天下之人了!

  • 3 # 亭殿閣

    回望歷史,縱觀所有帝王,有時不得不感嘆,許多時候,一個朝代的沒落並不是帝王無能,而只是那個帝王的才華不在於政治上,比如南唐後主李煜,明明是該做個流芳百世的詩詞大家,無奈生在帝王家,最後落得違命候之名妻離子散毒酒穿腸;又比如明熹宗朱由校,明明是個好木匠,親力親為修繕的宮宇連最好的工匠都自嘆不如,可偏偏年少繼位,他選擇了無為而治任由政黨相爭民不聊生,從他開始,明朝無異於拱手送與他人城池……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而今天要說的梁元帝,堪稱這方面之最。

    《琅琊榜劇照》

    表裡不一的性格,眾說紛紜的軼事,邊緣化的歷史描述,這是大多數人對梁元帝蕭繹的印象。他生於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飄渺煙雨中,其父親是與沈約、謝朓、範雲等人被稱為“竟陵八友”的蕭衍,才華出眾不說,還赤手空拳打下了江山,有父如此,兒子蕭繹自然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作為第七子,蕭繹一開始被封為湘東郡王,而他的人生,以他四十歲為分水嶺,四十歲之前的他,簡直如同開掛,翻遍史書,能到達他那個高度的人,可以說寥寥無幾——詩詞歌賦,文學曲藝,琴棋書畫這些對他都不算什麼,樣樣精通,除此之外,他在玄學、相馬當年還皆有所成,何為天賦異稟?說的就是蕭繹。

    《職貢圖》

    如果說上面的描述太抽象了,甚至有誇張之嫌疑,那麼接下來就舉幾個例子以方便理解。《金樓子》是他撰寫的,而這本書是南北朝時期的一部重要子書,其影響力之大,貫穿古今;他愛好養馬,為此撰寫了一部研究馬的著作《相馬經》,他在相馬方面甚至超出伯樂的美名;作為一個文人,還是在極其重文輕武的南北朝時期,他自學成才,鑽研武學,然後筆墨一揮寫下了兵書《玉韜》,至今令人嘖嘖稱奇……他不僅僅會寫,他還會畫,留下了《職貢圖》,他還會研究醫術並且留下著作,他愛好圍棋,還是其中高手······他,堪稱無所不能。

    不過,以上都只是四十歲之前的蕭繹,他的人生在四十歲之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變化從侯景之亂開始,他靠侯景之亂登基為王,而在這之後,他的所作所為,為後人所詬病——身為人子,他本該恪守孝道,可是卻在侯景之亂中,任由父親梁武帝被外賊活活餓死;他酷愛讀書,光是藏書就有十四萬卷之多,可他卻在自己登上皇位之後,將西魏擾邊境而失了城池一事,責怪於自己讀書太多,一怒燒盡十四萬書籍;在位三年,當最後亡國之時,面對兵臨城下的危機,他卻不聞不問,反而是朝堂召集眾臣子講解老子,賣弄文學,讓城中數萬百姓成了他的陪葬品……他不是一個合格的帝王,兒子,甚至也不是一個好丈夫,所以才有了她的妻子徐昭佩,徐娘半老風韻猶存的風流韻事……

    蕭繹的人生,前後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反差大的令人不敢相信,卻又不得不相信,畢竟史書上寫的清清楚楚,這些都是他做過的事,然而,卻又不得不令人心生疑惑,為何他前後反差這麼大,性情突變?莫非是他登基之後,有了精神疾病?筆者認為,答案很簡單,那就是真實的蕭譯其實敏感而自卑。

    蕭繹有才,可是他生來只有一隻眼睛,外表的缺陷其實使得他無法與人正常的交往,哪怕是面對他自己的妻子,同時這也能解釋為什麼他在外交上的表現如同弱智,他長期只與書為伍,做任何事情都入迷,所以他養馬,他研究兵書,他畫畫,這一切都不是因為他要附庸風雅,而是因為他內心的孤獨與寂寞無處排遣,他聲名鵲起,可隨著名氣水漲船高,他也越來越封閉自己,當他登基為王之後,他開始營造了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用以麻痺自己,所以,在他的國度裡,他肆意妄為,不顧及任何人,最後還要百姓為他慘死……這樣的他,可恨又可憐,在史書裡最終難下定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罷魚怎麼燜鮮而不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