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梧桐樹邊羽

    這個問題有意思。

    我們知道分辨格律詩平仄有一句俗語“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一三五不論我們不說,因為跟題主問題無關,而且也不一定準確,關於這一點前面寫過一篇文章專門回答。

    關鍵是“二四六分明”。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也就是說格律詩的二、四、六位置上的平仄是固定的,分明的,用錯了的話就是出律的。二四六位置的平仄也是兩兩音節平仄切換的關鍵位置。

    所以任意一個七言律句在二四六的位置都是“平、仄、平”或者“仄、平、仄”,如果在四、六位置可平可仄,就會出現“平、平、仄”或者“平、仄、仄”,這就是失替,是格律詩的大毛病。這首詩就只能劃入古風了。

    比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仄仄平平平仄仄”,關鍵位置是“仄、平、仄”,這就是一個典型律句。

    而徐凝的《廬山瀑布》首句“虛空落泉千仞直”,“平平仄平平仄仄”,關鍵位置是“平、平、仄”,這就不是律句了,所以這首就是古體詩。

    不過回答成這樣,題主肯定不滿意。因為既然有這種有違于格律基礎知識的問題,肯定是題主發現了有些格律詩並沒有遵守這種規則。

    實際上確實是有的。

    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平平仄平仄”,二、四都是平聲,王勃的“無為在歧路”,“平平仄平仄”,也是這一樣。李商隱的七絕《寄令狐郎中》:“休問梁園舊賓客”,“平仄平平仄平仄”,關鍵位置為“仄、平、平”。

    這種現象還真挺多,但是這種現象不是出律,所以這些詩還是屬於格律詩。

    因為“平平仄平仄”是平仄基礎格式“平平平仄仄”的變格,叫做“鯉魚翻波”。為什麼會特意把這種格式列出來成為一種變格?因為這種格式在唐詩中大量存在,特別是試帖詩中非常多見,我們也可以把它看做是第三字平變仄後,第四字仄變平的拗救,這種句內拗救完全不影響整首詩的平仄格律推導,念起來也還通順,沒有什麼問題。

    所以單獨列出一種格律詩的變格來,專指這種四、六位的平仄變換。

    那麼我們在創作格律詩的時候,如果起句是“平平平仄仄”這種正格,假如詩意需要第四字為仄音,那就可以使用“鯉魚翻波”,整首詩還是近體格律詩。

    比如我們起句“春風香百里”,這就是正格,如果我們改成“春風去無影”,這就是變格了。這是沒有問題的,具體看詩意來。

    這種條件下才會發生格律詩第四、六字可平可仄的現象。

  • 2 # 高樂中國

    五言:平平仄中仄;

    七言:中仄平平仄中仄。

    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可平可仄赫然在列!這個句式一經列出,估計要顛覆絕大多數詩詞愛好者的詩律觀和對詩律的認知理解,尤其是驚呆那些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為真理圭臬的所謂格律理論行家,尤其尤其是那個只知道四種正格和這個聖經“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格律噴客”——他就是憑著這樣的“理論”胡搬亂套,噴遍整個網路詩壇,過足嘴癮,噁心他人愉悅自己!

    那麼,五言“平平仄中仄”、七言“中仄平平仄中仄”這種句型,有根據有來歷嗎?當然有!其實也很簡單,無需“慢慢道來”,三言兩語的事。

    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中在論述“平平平仄仄”這種正格句型的變格的時候,明確的表示可以變為“平平仄平仄”這種句式。另外,他又在《詩律餘論》中補充了“平平平仄仄”這個句式還可以變為“平平仄仄仄”。這兩個變格的共同特點就是第一字必須是平,不能可平可仄。

    把這兩個變格綜合起來看,就是:

    五言:平平仄中仄

    七言:中仄平平仄中仄

    以詩聖杜甫的詩為例,試舉幾例。

    一 .平平仄平仄:

    ① 不見(近無李白訊息)(唐·杜甫)五律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小拗救)

    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

    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變格仄平仄)

    ②九日五首(唐·杜甫)七律

    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

    竹葉於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仄平仄)

    殊方日落玄猿哭,舊國霜前白雁來。

    弟妹蕭條各何往,干戈衰謝兩相催。(仄平仄)

    二. 平平仄仄仄:

    ①送舍弟頻赴齊州三首(唐·杜甫)五律

    風塵暗不開,汝去幾時來。

    兄弟分離苦,形容老病催。

    江通一柱觀,日落望鄉臺。(變格仄仄仄)

    客意長東北,齊州安在哉。

    ②南鄰(唐·杜甫)七律

    錦裡先生烏角巾,園收芋粟不全貧。

    慣看賓客兒童喜,得食階除鳥雀馴。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兩三人。(仄仄仄)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對柴門月色新。

    以上是試舉詩聖杜甫的幾首律詩,都含有“仄中仄”的形式。還有一種拗救的句式,出句拗,對句救 。以五言為例,七言只需在五言前加中平即可。五言是仄起仄收拗,對句平起平收第三字當仄而平救,即:

    中仄中中仄,(平)平平仄平。

    需要說明的是,如果出句第四字或三四倆字同時當平而仄時,是大拗,對句必須救,不救即出律;如果僅僅是出句第三字當平而仄時,是小拗,可救可不救,救法同大拗。所以在拗而救的情況下,第四字又是可平可仄!括號中的“平”,有時候對句相救又本句自救時也可以是仄聲字。拗救的例子如: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臺煙雨中。(大拗救)

    還有:

    一身報國有萬死,

    雙鬢向人無再清。(對句相救又本句自救)

    等等。

  • 3 # 老街味道

    問題:請教詩壇各位大師,在詩律中,有沒有哪句格式中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是可平可仄的?

    前言

    俗話說“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是學習格律詩創作時應該記住的兩句口訣,不過,這兩句僅供參考,並不是完全正確。

    在古人的格律詩中有變格有拗句,因此題主說的”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確實有平仄的變化。

    一、五言第四字 有平仄的變化

    1、平平平仄仄, 變格平仄的變化

    這種句式叫平起仄收式,第一個字平仄不拘,中平平仄仄。第四個字必須是仄聲。例如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不過這種句式有一個變格:鯉魚翻波:平平仄平仄,第三、四兩個字的平仄顛倒使用,因此第四個字必須是平聲。例如駱賓王: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平平仄平仄、中仄仄平平。

    2、中仄平平仄 拗句平仄的變化

    這個句式是仄起仄收式,這種句式第四個字必須是平聲,例如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不過這種句式有幾種拗體律句的變化:

    1)中仄仄仄仄 (第一個字平仄不拘)

    例如李商隱 :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仄仄仄仄仄,中平平仄平。

    可以看出,第四個字是仄聲。

    2)中仄平仄仄

    例如白居易詩: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仄仄平仄仄,中平平仄平。

    可以看出,第四個字也是仄聲。

    3、平收兩種句式 第四字必須是固定平仄聲

    小結,格律詩除了上面兩種”仄收“基本句式外,還有兩個平收的基本句式:

    中仄仄平平、平平中仄平(或救孤平:仄平平仄平)。

    這兩種句式,第四個字必須是固定的,一個必須平,一個必須仄,否則就是古體詩了。

    二、七言第六字平仄的變化

    看完了五言,也就明白的七言,道理是一樣的,無非前面加了兩個字。

    1、中仄-平平平仄仄, 變格平仄的變化

    第六個字應該是平聲,但是變格(鯉魚翻波)就是仄聲:中仄-平平仄平仄,

    例如秦韜玉

    苦恨年年壓金線,中仄-平平仄平仄

    第六個字是平聲。

    2、中平-中仄平平仄 拗句平仄的變化

    1)中平-仄仄仄仄仄,

    例如陸游:

    一身報國有萬死,中平-仄仄仄仄仄

    又如杜牧:

    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平-仄仄仄仄仄

    第六個字是仄聲。

    2)中平-仄仄平仄仄,

    例如黃庭堅七律:

    舞陽去葉才百里,中平-仄仄平仄仄。

    第六個字是仄聲。

    結束語

    以上幾個例子都出自呀格律詩仄收的兩種律句,基本句式的四、六是固定平仄的,但是變格與拗句,平仄會有變化。

    學習格律詩的基本句式的時候,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有助於快速記憶。學習救拗與變格的時候,就要注意平仄的變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土超女排決賽第五戰銀行3比0擊敗對手,如何評價本場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