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星矮絲替尚證旨樹
-
2 # 泡茶淘翡翠
“衣冠禽獸”在現代社會是貶義詞,形容道德敗壞,徒有人的外表行為卻如同禽獸。但這個成語由來的時候卻是褒義。
在明朝,官員的官服代表著官員的等級。明代規定,文官官服要繡禽類,武官的官服要繡獸類。這就是成語“衣冠禽獸”的由來。
在明代,文官一品要繡仙鶴,二品要繡錦雞,三品要繡孔雀,四品要繡雲雁,五品要繡白鷳,六品要繡鷺鷥,七品要繡鴛鴦,八品要繡黃鸝,九品要繡鵪鶉。而武官一品二品要繡獅子,三品要繡虎,四品要繡豹,五品要繡熊,六品七品要繡彪,八品要繡犀牛,九品要繡海馬。文武官員一品到四品是穿紅袍,五品到七品是穿青袍,八品與九品是穿綠袍。所以成語“衣冠禽獸”指的是官員的不同等級的服飾圖案不同,禽和獸的圖案代表的是官位的大小,在這時“衣冠禽獸”就是褒義詞。
而到了明代末期,政治環境惡化,官員不為民所用。官場腐敗貪婪,官員魚肉百姓,名聲一落千丈,曾廣受推崇的“衣冠禽獸”,漸漸墮落為“披著人皮的狼”。“衣冠禽獸”便逐漸變成了貶義詞。明代末期,陳汝元的《金蓮記·構釁》裡說:“妝成道學規模,飛語傷人,人人罵我做衣冠禽獸,個個識我是文物穿窬(竊賊)。”清朝的小說家李汝珍在作品《鏡花緣》裡寫道:“既是不孝,所謂衣冠禽獸,要那才女又有何用。”可見在當時“衣冠禽獸”已經是形容徒有外表行為卻如畜生了。自此,成語“衣冠禽獸”便是貶義詞了。被人們一直沿用至今。
下面是有關明朝官服的部分圖片,請參考!
-
3 # 千秋功業
衣冠禽獸一詞來源於明朝官服的款式,文官服飾繡禽,武官服飾繡獸。文官一品繡仙鶴,二品繡錦雞,三品繡孔雀,四品繡雲雁,五品繡白鷳,六品繡鶩鷥,七品繡鴛鴦,八品繡黃鸝,九品繡鵪鶉。武官二品以上繡獅子,三品繡虎,四品繡豹,五品繡熊,六品七品繡彪,八品繡犀牛,九品繡海馬。到明朝後期,官府黑暗,欺壓百姓,巧取豪奪,壞事做盡,百姓民不聊生,衣不遮體,飯不裹腹。老百姓罵髒官衣冠禽獸,意思是披著人皮的狼,後來逐漸延伸,對做壞事的人叫做衣冠禽獸,罵人的話,是貶義詞。
-
4 # 有書共讀
衣冠禽獸這個詞,對於現代人而言絕對是一個貶義詞。它的意思是穿戴著衣帽的禽獸,也指行為卑鄙,如同禽獸的人。總之呢,就不是什麼好詞。
雖然說衣冠禽獸這個詞,現在是一個貶義詞。但是在明代中期以前,它卻是一個寓意美好的詞。
它是地位尊貴,做官的人才能叫做“衣冠禽獸”。所以說“衣冠禽獸”在那個時候還真是個褒義詞。
那有人要問了,那“衣冠禽獸”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呢?別急,有書君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它的來歷。
一、 衣冠禽獸的由來
大家都知道在古代,皇帝都自詡自己是真龍天子,所以把龍就作為了一個具有吉祥和權利代表的動物,並且還把它作為圖案印在自己所穿的衣服上。
這就是代表帝王權利的龍袍,尊貴無比。
皇帝是真龍天子,他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那作為他手下的官員,當然也都是不凡之輩。所以在明代,官員的服飾上也要求印有帶有權利和吉祥象徵的禽和獸。
而大家在看明清的電視劇時,細心的人可能會發現,明清時期的官員衣服前面的補子上都繡有不同的圖案。
是的,從明代起官員分為九品,為了區分官員的級別,皇家就把官員衣服前面的補子給繪上了不同的圖案。
文官呢,就在他們的官服上,根據等級繡上不同的禽,而武官則根據他們的官級,在他們的官服上繪不同的獸。
這個方法還真是不錯,官員等級一眼就能分別出來。
所以衣冠禽獸說的就是這些穿著“禽類”和“獸類”官服的人,這個詞也就成為明代文武官員的代名詞了,也就是指當官的人。這當然是褒義詞了,而且是人人都向往的詞彙呢。
既然說到文武官員的衣服補子的圖案不同,在這有書君就也給大家說說,這明代九品文武官前面的補子上都是繪的什麼吧。
二、 明代九品文武官員官服補子上的圖案
文官一到四品官員都穿緋色的袍子,他們身上分別繡為仙鶴、錦雞、孔雀、雲雁。五到七品官員都穿青色袍子,他們身上分別繡為白鷳、鷺鷥、鸂鶒。八到九品的官員穿綠袍,他們身上分別繡的是黃鸝和鵪鶉。從這看出文官身上繡的都是溫文爾雅的鳥類,補子上的鳥類越珍貴,那麼這個文官的級別就會越高。
而武官一品和二品都是穿緋色袍子,上面繪的都是獅子。
三品四品官員也是緋色袍子,上面非別繡老虎和豹子。五到七品的武官都穿青色袍子,五品繡㷱,六品和七品都繡彪。
八品九品官員都是穿綠袍子,上面分別繡的是犀牛和海馬。從這可以看出,武官身上都是繡的兇猛的獸類。武官級別越高,補子上的獸就越厲害。
由此可見文武官員的官位級別,在他們的官服上可是大作了文章。他們官位越高,禽類就越珍貴,獸類就越厲害。看來明朝在官員服飾上也是動了不少腦筋呀。
但是衣冠禽獸為什麼又成了貶義詞了呢?
三、 衣冠禽獸怎麼又變成了貶義詞
那是因為到了明代中晚期的時候,朝政是非常混亂的,甚至會出現皇帝很久都不上朝的現象。
而且後來的明朝也是是宦官專政的朝代,像有名的宦官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賢,他們的專權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吧。
他們是整得朝綱是一片的烏煙瘴氣,因為朝廷的混亂,也出現了一些官員貪汙腐敗、四處搜刮民脂民膏,皇城之外是民不聊生。
這老百姓當然是不願意了,他們開始對這些朝廷的官員是恨之入骨。所以這些朝廷官員從這個時候,也成了百姓的謾罵物件。
漸漸地衣冠禽獸這個成語就開始有了貶義的意味,不再是一開始人們所向往的那個美好的詞彙了。到了明朝末年的時候,這個詞語就完全化成了貶義詞。
這個在明末小說家陳汝元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到,有一句話就寫到“人人罵我做衣冠禽獸”。
從這看來這個詞是徹徹底底地淪陷了,再也拔不出來了。
到了清代以後,衣冠禽獸一詞就已經泛指外表衣帽整齊,行為卻如禽獸的人。
以至於到現在,我們就一直沿用著它的貶義意思。哎,一個美好向往的詞,到最後卻淪為了貶義詞,這到底是誰的過?
-
5 # 民國年間那些事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這樣解釋衣冠禽獸:“穿戴著衣帽的禽獸,指行為卑劣,如同禽獸的人。”可見在今天語境下,衣冠禽獸是個標準的貶義詞。但在古代,衣冠禽獸的含義與現在不同,是個褒義詞。
我們且從衣冠這個詞談起。衣冠從字面理解就是衣服和帽子,但古代有個規矩,凡是士以上的才有戴冠的資格。這個“士”通俗的解釋就是有地位的人,比如士大夫,所以衣冠或衣冠人物便成了縉紳或者名門世族的代稱,中國歷史上有兩次著名的“衣冠南渡”,一是東晉時期,二是南宋時期,促進了江南經濟文化的發展,這個衣冠指的就是縉紳。後來衣冠又逐漸演變為斯文、禮教和文明,比如古人稱我們中華民族為“衣冠文物之邦”;前幾年有個書法家朋友送我一幅書法“民國衣冠”,這個衣冠也是文明或斯文的意思。
歷史上的衣冠南渡
明朝建立後,官員的官服上要繡上表示品級的裝飾,這種裝飾稱為補服或者補子,文官服裝繡鳥禽,武官服裝繡上猛獸。清代也沿襲了這種規矩,當時一品官文繡鶴,武繡麒麟;二品官文繡錦雞,武繡獅子;三品官文繡孔雀,武繡豹子;四品官文繡雁,武繡老虎;五品官文繡白鷳,武繡熊;六品官文繡鷺鷥,武繡彪;七品官文繡鸂鶒,武繡彪;八品館文繡鵪鶉,武繡犀牛;九品官文繡練雀,武繡海馬。
清代官員補服,你能看出這是文官還是武官?幾品官?
所以衣冠上繡上禽獸是地位很高的象徵,衣冠禽獸由此也成為一個褒義詞。直到近代,人們才從字面上解釋這個詞語,衣冠禽獸也成了穿衣戴帽的禽獸,變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貶義詞。
-
6 # 語見
衣冠禽獸一詞在辭海和成語詞典等很多工具書中幾乎都被解釋為貶義。
比如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辭海》中,即非常直接地解釋為:衣冠禽獸,比喻品德敗壞的人。謂這種人虛有人的外表,行為卻如禽獸。
出自明·陳汝元《金蓮記·構釁》:“人人罵我做衣冠禽獸,個個識我是文物穿窬。”常用來指道德敗壞的人,說他們徒有人的外表,行為卻如同禽獸。
由於品級不同所以所繡的動物也是不一樣的,具體點的說就是文官的話,從一品到九品分別是 仙鶴,錦雞,孔雀,雲雁,白鷳,鷺鷥,鴛鴦,黃鸝,鵪鶉。
原來到了明朝的後期,由於朝廷的腐敗,貪官汙吏橫行,這些貪官仗著自己手中的權力大肆的魚肉百姓,漸漸的這些老百姓就這直接把這些穿著禽獸衣服的官員等同於了那些強盜土匪。
回覆列表
文飾禽 武飾獸 這是對官員服飾的一種要求 衣冠禽獸的冠字在當時應做動詞用 只是身份的象徵 無其他意義 要說褒義詞 試問哪本文獻裡用禽獸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