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拙哥
-
2 # 文史工作坊
咸豐不在乎這茬。清朝的統治者自身始終對太監干政保持警惕。清歷代皇帝為了維護皇權, 防止大權旁落, 都能保持高度的警惕,並且能夠主動而嚴厲地採取各種限制懲罰措施。所以皇帝在乎的真的只有權利。
咸豐沒空管這茬。咸豐真的是最苦命的皇帝了。他和他祖上乾隆康熙不能比,咱就不說了。和他父親道光也不能比,道光瀟灑了N年,才爆發了鴉片戰爭。而咸豐繼位的時候,內有太平天國不斷攪擾,長達十幾年,外有英法聯軍侵華,最後自己逃跑,都沒有在紫禁城去世。你說這樣的人有空管褲子的事嗎。軍餉都是幾十萬兩直接出去,還在乎這三百兩?
再說了清代的太監製度可嚴格了,清代的太監監督制度。有制度制服,咸豐操著什麼心那。清代有專門的《欽定宮中現行則例》,太監行路時不準手舞足蹈;不許高聲喧譁;在寶坐或主人面前經過要恭敬快步;遇主人問話要跪拜回奏在宮外遇雨有泥水時。可不跪拜,但要躬身答應。
還有這位題主,你說的太監是指誰呢?是不是和咸豐一起長大的太監呢?如果是這樣,你覺得咸豐會管嗎?
-
3 #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我有一篇文章《道光皇帝一個補丁費銀三千兩,節儉還是浪費?》可做參看,大約也能回答類似的問題,現抄錄如下:
歷史,並不是掩上的書卷,而是標示前路的指標。
如果無法從歷史中吸取教訓,以史為鑑,有所變革和改動,那麼,社會就很難上升,歷史就容易迴圈。
歷史,和所有的事務一樣,既有它的大脈絡,也有它的小細節。弄不清小細節,就看不清歷史的真實;抓不住大脈絡,就找不見未來的方向。
這裡,說一說清宣宗道光皇帝。
關於道光皇帝的詳細史料,可以看正史、讀實錄。此處不贅。
話從道光帝的節儉說起。
關於道光帝的節儉,先看看他自己是怎麼說的:
《大清宣宗成皇帝(道光朝)實錄》實錄67中,道光帝的遺詔中有:
“並躬行節儉為天下先。嗣位之初。即頒手諭。首戒聲色貨利。一切遊觀玩好。稍涉侈靡之事。禁絕勿為。此薄海臣民所共見。”
也就是說,道光帝躬行節儉,在天下人之先,希望自己能帶領一朝的風氣。在他即位之初,他就頒佈了諭旨。諭旨中提出,首先要戒除的就是聲色之娛,戒除對錢財、私利的貪妄;凡是一切遊戲、觀賞、玩樂、嗜好等等物事,只要是稍有涉及奢侈靡費,全都禁絕而不使用。這一切,也是天下人所共同看到、可以一起見證的。
再看看對道光帝的歷史評價:
《清史稿》卷019《本紀十九·宣宗本紀三》中,對道光帝的評價中有:
“宣宗恭儉之德,寬仁之量,守成之令闢也。”
《清史稿》的評價中,首先提到的,就是道光帝的“恭儉”。所謂“恭儉”,就是恭敬簡約。當然,這裡面也有節儉、不放縱的意涵。另外,還需要指出,所謂的“令闢”,指的是賢明的帝王。
簡單總結一下《清史稿》對道光帝的這一句評價:清宣宗有恭敬的態度、節儉的美德;他寬宏大量、仁慈愛人;他是一位守成之君、是一位賢明的帝王。
當然,關於道光帝節儉方面的記述與評價很多,除了清人的記述與評價外,甚至還有北韓人的記述與評價,這裡不一一列舉。
下面,說一則關於道光皇帝節儉及其相關的事情,希望大家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皇室的節儉與浪費。
其實,道光皇帝的這件事情,不同清人的筆記中有過多次的記述。而且,關於道光皇帝的這件事情,後人引述時,多以非笑、譏笑、嘲笑的方式來展示。就我觀察和判斷,這件事情,還是蠻有深意的。對比各家記述之後,我還是覺得,曾任京官、在京師部署就職十九年的何剛德的文字最可取。
下面,就以何剛德《春明夢錄》捲上為依據,來說說道光皇帝節儉及相關的事情。
這件事情,還需從清廷的內務府說起。
話說,清廷內務府和其他衙門一樣,都有各自的事務。其他衙門的事務,一般稱之為庶務。所謂庶務,舊時指部會、機關所主管的各項事務。內務府的職事,有點像是通常所說的賬房。
既然清廷的內務府有似於俗所謂的賬房,那麼,普通賬房的弊病,內務府也會有,而且,內務府的弊病比普通賬房的更大、更驚人。
普通賬房在做事時,會有折價、會有回扣,內務府也有。
普通賬房存在花賬現象,內務府也不例外。所謂花賬,指的就是虛報不實的賬目。
內務府之中,到處都是弊端。這些弊端,比起普通賬房來,要用程度來描述的話,那就是:內務府的種種弊端是普通賬房的百倍以上。
清廷內務府的弊端現象,並不是清朝一家,自此而上,由此以下,各個朝廷都有,只是,嚴重程度不一樣而已。而且,此類弊端的嚴重程度,也不見得就是近不如遠、今不比昔。還有,這類弊端,在一個朝代之中,也不僅限於某個帝王主政時期,而是每個主政者都會有。所以說,監督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對那些掌握公共資源的人。一定要先假設他們是會鑽空子、尋漏洞的,然後,從制度和律令上來進行制止。
內務府的弊端,在以節儉著稱的清宣宗道光時,也不可能絕跡。
據說,道光帝非常崇尚節儉,而且一直宣揚節儉的美德。
道光帝平常所穿的衣物,材料都是湖縐。
湖縐呢,是浙江湖州出產的一種絲織品。這種絲織品,在練染之後,表面會起明顯的皺紋,所以,稱之為湖縐。
因為道光帝簡樸節約,他的一條褲子,穿了很久都不捨得換新的。道光帝的褲子穿久了,褲腿的膝蓋處就磨破了一塊。侍候的人要給皇帝換一條新的褲子,道光帝堅決不肯,說是:
這條褲子還好好的,就膝蓋破了那麼一點點,縫補一下,還是可以穿的。
而且,他一直堅持,不願意做新的。
當然了,皇帝不能穿了褲腿膝蓋破掉的褲子到處走、不能這樣破破爛爛地去上朝、去見滿朝的臣工吧。於是,就按照皇帝的旨意,命令內務府負責對褲子進行縫補。
內務府得了差使,馬上執行皇命,對道光帝的褲子進行了縫補。縫補之後,內務府向內廷報賬,縫補費用開價紋銀三千兩。
道光帝看到賬單,大怒:這不是糊弄朕嗎?
縫補褲腿膝蓋處一個小小的破洞,竟然報賬三千兩銀子,這不是拿朕當傻瓜嗎?
大怒之後,道光帝嚴厲詰責內務府: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內務府負責縫補褲子的主管回答道:
“皇上所穿的褲子,不是普通的湖縐,而是屬於有花的湖縐。為了縫補妥帖,為了花樣、花色能夠和皇上褲子一致,為了縫補得天衣無縫。內務府執行縫補的差役,在縫補過程中,找了很多湖縐,很少有可以和皇上褲子膝蓋磨破處的花頭恰好匹配、彌合無痕的,前前後後,一共剪了幾百匹的湖縐,才把這個差使辦好。所以,花三千兩銀子,還是節約著來的!”
這樣的回答,一般人聽了,都會覺得合乎情理。想來,皇帝也會無話可說吧。
至於這個事情怎麼處理,沒有詳細的資料,也就無從得知了。
由此事件,可以簡單看出,其實:
一來,標榜是一回事,實際情況又是一回事;
二來,上面的宣傳是一回事,下面的執行又是另外一回事;
三來,上面無論如何制定規則,下面都會想出對策;
四來,最重要的是,上面要抓大事、明世情,才不至於闇昧;下面才不會絞盡腦汁想法子應付、或者做表面文章、或者搞形式主義;
五來,一切的問題,最終都是體制和制度的問題。
清宣宗道光皇帝縫補褲腿的事情,只是一個小小的例子。由此推想,當時的其他事情的狀況如何,大概也就可想而知了。
話說到這裡,再延伸一下。
清德宗光緒帝時,有一次,光緒帝在書房與其師傅翁文恭(翁同龢)閒談。閒談之間,光緒帝問師傅道:
“師傅每天早上起來,進內廷的侍候,吃的是什麼點心啊?”
翁文恭回答道:
“每天早上吃三個果子(即雞蛋包)。”
光緒帝接著說道:
“師傅每天早上的點心,要花費九兩銀子啊!”
光緒帝之所以這麼說,大概是因為御膳房報賬時,一個雞蛋報價三兩銀子。
簡單查閱資料,據有人推算,說是清光緒帝時期,一兩銀子可以買750個雞蛋。此可作參考,不知道這個結果準不準確。
話說,那個時候,內廷基本上都是由孝欽太后(慈禧)掌管的。孝欽太后是生長在寒門的,民間的瑣事,她都知道得清清楚楚。就這樣,內務府都敢矇蔽。
看來,內務府的弊端,已經積重難返了。
看來,大清王朝的弊端,也已經積重難返了。
回覆列表
三百兩銀子,對太監來說,已是一筆很大的收入,對皇帝而言,實屬不足掛齒,又何必為此區區小事而搞到大家都不高興呢?更何況太監只是利用為自已服務的方便貪點錢。對自己並無惡意更無加害之心,連這點寬宏大量都沒有,他怎麼做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