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賢明的帝王之一,被譽為帝王最會用人的楷模。他的許多治國之道為後人所推崇,即就是放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而在他的治國之道之中,又以其最善用人而著名,周文王在用人上很有他的獨到之處,他能慧眼識人,最大限度的使用人才,知道把這些人才放在最適合的位置,形成了上下一心、同仇敵愾的政治集團,使商末周初“三分天下,周有其二”,留下了許多成功用人的光輝範例,其中又以“文王訪賢”的典故最為著名,影響最大,名貫古今。
我們從“文王訪賢”的典故之中,可以清楚看清周文王用人之道的獨到和過人之處,以及他用人之道的幾個基本原則:
一、 慧眼識人,在使用之中揚長避短
姜子牙是一個文武雙全,能安天下的經緯之才,但在“文王訪賢”前,並沒有人能真正的認識到他的價值。在商都朝歌時,商紂王王認為他古板愚腐,不合時宜,只會卜卦算命的雕蟲小技,便以一己之私,要捉拿他,弄的他四處逃亡。在逃回家後,姜子牙之妻馬氏,認為他連最普通的人都會做的小生意都不會做,百無一能,是“天下第一廢人”,跟著他沒有什麼出息,逼著他寫下休書,憤然離他而去。在磻溪垂釣時,樵夫武吉笑話他笨的連魚都不會釣,當姜子牙辯解時,說武吉有目無珠,武吉竟揮拳要打他,弄的他“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十分狼狽。在武王代文王訪賢時,因姜子牙說“釣,釣,釣,大的不到小的到,不釣!”不太搭理周武王,年輕氣盛的周武王認為姜子牙白髮老邁,傲慢無禮,不僅向文王說姜子牙沒有什麼大用,而且阻止周文王去釣魚臺訪賢等等。彷彿姜子牙真的是一個四處碰壁,沒有什麼大用的釣魚老叟。但周文王卻能慧眼識人,從這些現象之中,能看到問題的本質。他認為,興周需要人才,只有人才才能成就大業。
商周之間的競爭最根本的是人才競爭,誰擁有人才,誰就擁有未來,誰得到人才,誰就能得到天下,一切競爭歸到底都是人才的競爭。西岐要想崛起,必須選拔和尋找人才。他還認為,人才並不是什麼都會的全才,只要這個人能夠在某一領域,某一方面能夠進行創造性勞動的人就是人才。姜子牙雖然有許多不如最一般人的地方,但他在統兵打仗,治理天下上,自古到今無人能比,在這方面是千百年來少有的大人才,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常言說“金無足金,人無完人”若求全責備,則無可用之人,揚長避短,則無不可用之人。古人云“駿馬能歷險,耕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舍長以求短,智者難為謀,生財適貴用,慎勿多苛求。”深深懂得長與短的辯證關係、周文王認為,姜子牙雖然有許多地方連最一般的人都不如,但他胸有韜略,滿腹經綸,下通地理,上懂天文。能幫助他興周滅商,奪取天下,是他朝思暮想的天下賢才,所以他力排眾議,親自到釣魚臺去訪賢,請姜子牙出山,成就了名傳千古的佳話。
二、促膝談心,在交談中加深理解
周文王也是一個非常坎坷的人,他因德才兼備,在諸侯之中威望很高,屢屢遭到商殷王的猜忌,一生最美好的時光幾乎都在殷王的牢獄之中度過,直到紂王覺得他老弱多病,風燭殘年,對他王位威脅不大時,才將他放回西岐。周文王回到西岐之後,深知上天留給自己的時間不多,但自己要辦的事卻很多,特別是在西岐後繼有人之上。自己的繼承人周武王雖然精明能幹,但畢竟年輕,沒經過風雨,很容易意氣用事,很需要一個曠世奇才來輔佐他,否則難當大任。他曾在國內為尋找了好久,一直沒有合適的人選,也非常著急,當他聽到有關姜子牙的傳聞,感覺到姜子牙是一個奇才,很可能就是自己要找的人,吸取武王訪賢失敗的教訓,別人去訪,他不放心,他不願意放棄這個機會,不顧自己年邁多病,堅持親自上門拜訪,進行面試考查,一探虛實。
周文王到了姜子牙釣魚的地方後,寒暄了幾句之後,立刻放下君王的架子,不顧君臣禮節和自己年老多病,席地而坐,膝蓋挨著膝蓋,親密的交談著心裡話,很快把話題轉到統兵打仗和治國方略之上,採用一連發問對答的形式,來了解姜子牙的治國統軍理念,這大概就是我們今天的幹部進行當面考查談話的最早記錄,並根據其才能量體裁衣,量才任職,力取做到職能相宜,因為大材小用就會浪費人才,而小材大用,其必然難當大任,會給事業造成損失。有人把這次周文王與姜子牙談話做了認真的筆錄,這就是後來《六韜》兵法的雛形。透過這次“面試”審查,周文王對姜子牙的德、才、能有了非常全面的瞭解,知道了許多想知道而不知道的事情,很快拓寬了眼界,發現了姜子牙就是自己朝思暮想要找的天下奇才,後悔自己走了很多彎路,更加堅定了他準備重用姜子牙的決心,這不光顯示了周文王大膽的一面,而且顯示了周文王謹慎的一面,透出了周文王用人之道的過人之處。
三、坦誠相待,躬身拉縴感動天地
周文王自商朝逃回西岐後,痛定思痛,決心興周滅商,他權衡了一下,覺得自己身邊雖然人才濟濟,但缺少一個運籌帷幄,指揮若定,統領大局的帥才,周文王透過與促膝交談,當面考察,發現姜子牙談吐非凡,學識淵博,治國用兵之道無一不精,是自己朝思暮想的大帥才,相見恨晚。他看到姜子牙已經白髮蒼蒼,心中很不是滋味,都怪自己粗心大意,嚴重失職,使一個曠世奇才在自己眼皮底下,釣了十年的魚,白白浪費了十年寶貴光陰,人的一生能有幾個十年啊!從內心感到對不起姜子牙,為了表示自己的內疚和歉意,就做出了一個感動千古的舉動,親自下車為姜子牙乘坐的馬車躬身拉縴,以示坦誠相待。後來人們根據這點演繹出了“八百零八步”的故事和傳說,一直流傳至今。
一個堂堂的君王為一個被通緝的罪犯乘坐馬車躬身拉縴,其坦誠相待程度在古今的君王中能有幾個人做的這一點。“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這不僅使姜子牙死心塌地為興周滅商大業甘效犬馬之勞,而且起到很好的廣告效應,使更多的人才看到周文王以人為本,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鼓勵人才幹事業,是千載難尋的賢明聖主,自然會從四面八方彙集到西岐來,使這裡更加人才濟濟,國力劇增,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見,周文王不僅會用人,而且善於爭取人才之心的高明之處。
四、用人不疑,大膽的使用人才
周文王透過對姜子牙認真的瞭解和考察,發現姜子牙是一個德才兼備的天下奇才,他覺得人才之中有的有德無才,有的有才無德,有的有德有才,有德有才的可以放心大膽的使用,有德無才的人可以監督使用,無德有才的可以限制使用,無德無才的不可大用,而姜子牙既有德又有才,便可以放開手腳,大膽的使用。把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做為衡量人才的重要標準,不維資歷,不維身份,決定不拘一格的選人用人,力排眾議,要拜姜子牙為太師(相當於後來的丞相和兵馬大元帥之職),準備把其放在西岐國最重要的職位之上。
周文王的決定一公佈,立刻遭到了朝野的一片非議。有的認為姜子牙來到西岐,未立寸功,一下子放在最高的位置,必然人心軍心不服,引起混亂,也有的認為姜子牙從商朝而來,是何居心還不清楚,會不會是商朝派來的間諜呢?不光不能重用,而且應該對其進行監視和節制,這給周文王造成了很大的壓力,但是周文王認為在用人時不能人為的劃派,搞小集團,不管他從哪裡來,一律平等,一視同仁,只要出於公心,選才用人,則國無遺賢。他覺得在用人時應該“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不僅要使有職者有權,而且要把權力分給真正能幹的下屬,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人盡其才,才能提高興周滅商行政效能。在用人時還應該堅持用人不疑的原則,充分的信任,大膽的使用人才,才能調動下屬積極性,創造性,形成向心力,凝聚力,才能增進團結,上下一心,和衷共濟,幹好興周滅商的大事業。周文王還覺得自己年齡大了,而武王又太年輕,光陰似箭,時不等人,應該把目標、職務、權力和責任分派給下屬,這樣才能使各種人才在其位,謀其事,屬其才,放開手腳,大膽的工作,支援人才幹成事業,真正形成讓人才幹好興周滅商大業的社會環境。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周文王的用人之道在千古帝王之中是少有的,是歷史上少有的賢明君王。在他的運作之下,西岐君臣精誠團結,上下一心,和衷共濟,九牛爬坡,個個出力,使西岐在很短的時間裡崛起,在商末的天下,周佔其二,為最後推翻商紂王朝,建立強大的西周王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雖然西周王朝是在周武王在位時建立的,但是其基礎卻是周文王之時打下的。因此周文王也是西周王朝的實際建立者之一。
由於周文王很善於用人,不僅得到了後代君王的推崇,而且得到社會和民間的一致認可和高度評價。就拿姜子牙釣魚臺來說吧,是姜子牙當年垂釣的地方,主廟應該是姜子牙,但是佔據位置最高,建築規模和級別最大最高的卻是文王廟,這一方面是因為周文王是君,姜子牙是臣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人們普遍認為,姜子牙雖然是曠世奇才,但遇不到周文王這樣識才的人也是枉然,因為世上不知埋沒了多少像姜子牙這樣的人才。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會用人的人要比人才重要的多,因此上人們才在釣魚臺邊修了比太公廟更雄偉的文王廟。所以才形成了今天的這個格局。由此可見周文王用人之道在社會上影響之深。也顯示了社會千百年來對周文王用人之道最高的肯定和認可。
周文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賢明的帝王之一,被譽為帝王最會用人的楷模。他的許多治國之道為後人所推崇,即就是放在改革開放的今天,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而在他的治國之道之中,又以其最善用人而著名,周文王在用人上很有他的獨到之處,他能慧眼識人,最大限度的使用人才,知道把這些人才放在最適合的位置,形成了上下一心、同仇敵愾的政治集團,使商末周初“三分天下,周有其二”,留下了許多成功用人的光輝範例,其中又以“文王訪賢”的典故最為著名,影響最大,名貫古今。
我們從“文王訪賢”的典故之中,可以清楚看清周文王用人之道的獨到和過人之處,以及他用人之道的幾個基本原則:
一、 慧眼識人,在使用之中揚長避短
姜子牙是一個文武雙全,能安天下的經緯之才,但在“文王訪賢”前,並沒有人能真正的認識到他的價值。在商都朝歌時,商紂王王認為他古板愚腐,不合時宜,只會卜卦算命的雕蟲小技,便以一己之私,要捉拿他,弄的他四處逃亡。在逃回家後,姜子牙之妻馬氏,認為他連最普通的人都會做的小生意都不會做,百無一能,是“天下第一廢人”,跟著他沒有什麼出息,逼著他寫下休書,憤然離他而去。在磻溪垂釣時,樵夫武吉笑話他笨的連魚都不會釣,當姜子牙辯解時,說武吉有目無珠,武吉竟揮拳要打他,弄的他“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十分狼狽。在武王代文王訪賢時,因姜子牙說“釣,釣,釣,大的不到小的到,不釣!”不太搭理周武王,年輕氣盛的周武王認為姜子牙白髮老邁,傲慢無禮,不僅向文王說姜子牙沒有什麼大用,而且阻止周文王去釣魚臺訪賢等等。彷彿姜子牙真的是一個四處碰壁,沒有什麼大用的釣魚老叟。但周文王卻能慧眼識人,從這些現象之中,能看到問題的本質。他認為,興周需要人才,只有人才才能成就大業。
商周之間的競爭最根本的是人才競爭,誰擁有人才,誰就擁有未來,誰得到人才,誰就能得到天下,一切競爭歸到底都是人才的競爭。西岐要想崛起,必須選拔和尋找人才。他還認為,人才並不是什麼都會的全才,只要這個人能夠在某一領域,某一方面能夠進行創造性勞動的人就是人才。姜子牙雖然有許多不如最一般人的地方,但他在統兵打仗,治理天下上,自古到今無人能比,在這方面是千百年來少有的大人才,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常言說“金無足金,人無完人”若求全責備,則無可用之人,揚長避短,則無不可用之人。古人云“駿馬能歷險,耕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舍長以求短,智者難為謀,生財適貴用,慎勿多苛求。”深深懂得長與短的辯證關係、周文王認為,姜子牙雖然有許多地方連最一般的人都不如,但他胸有韜略,滿腹經綸,下通地理,上懂天文。能幫助他興周滅商,奪取天下,是他朝思暮想的天下賢才,所以他力排眾議,親自到釣魚臺去訪賢,請姜子牙出山,成就了名傳千古的佳話。
二、促膝談心,在交談中加深理解
周文王也是一個非常坎坷的人,他因德才兼備,在諸侯之中威望很高,屢屢遭到商殷王的猜忌,一生最美好的時光幾乎都在殷王的牢獄之中度過,直到紂王覺得他老弱多病,風燭殘年,對他王位威脅不大時,才將他放回西岐。周文王回到西岐之後,深知上天留給自己的時間不多,但自己要辦的事卻很多,特別是在西岐後繼有人之上。自己的繼承人周武王雖然精明能幹,但畢竟年輕,沒經過風雨,很容易意氣用事,很需要一個曠世奇才來輔佐他,否則難當大任。他曾在國內為尋找了好久,一直沒有合適的人選,也非常著急,當他聽到有關姜子牙的傳聞,感覺到姜子牙是一個奇才,很可能就是自己要找的人,吸取武王訪賢失敗的教訓,別人去訪,他不放心,他不願意放棄這個機會,不顧自己年邁多病,堅持親自上門拜訪,進行面試考查,一探虛實。
周文王到了姜子牙釣魚的地方後,寒暄了幾句之後,立刻放下君王的架子,不顧君臣禮節和自己年老多病,席地而坐,膝蓋挨著膝蓋,親密的交談著心裡話,很快把話題轉到統兵打仗和治國方略之上,採用一連發問對答的形式,來了解姜子牙的治國統軍理念,這大概就是我們今天的幹部進行當面考查談話的最早記錄,並根據其才能量體裁衣,量才任職,力取做到職能相宜,因為大材小用就會浪費人才,而小材大用,其必然難當大任,會給事業造成損失。有人把這次周文王與姜子牙談話做了認真的筆錄,這就是後來《六韜》兵法的雛形。透過這次“面試”審查,周文王對姜子牙的德、才、能有了非常全面的瞭解,知道了許多想知道而不知道的事情,很快拓寬了眼界,發現了姜子牙就是自己朝思暮想要找的天下奇才,後悔自己走了很多彎路,更加堅定了他準備重用姜子牙的決心,這不光顯示了周文王大膽的一面,而且顯示了周文王謹慎的一面,透出了周文王用人之道的過人之處。
三、坦誠相待,躬身拉縴感動天地
周文王自商朝逃回西岐後,痛定思痛,決心興周滅商,他權衡了一下,覺得自己身邊雖然人才濟濟,但缺少一個運籌帷幄,指揮若定,統領大局的帥才,周文王透過與促膝交談,當面考察,發現姜子牙談吐非凡,學識淵博,治國用兵之道無一不精,是自己朝思暮想的大帥才,相見恨晚。他看到姜子牙已經白髮蒼蒼,心中很不是滋味,都怪自己粗心大意,嚴重失職,使一個曠世奇才在自己眼皮底下,釣了十年的魚,白白浪費了十年寶貴光陰,人的一生能有幾個十年啊!從內心感到對不起姜子牙,為了表示自己的內疚和歉意,就做出了一個感動千古的舉動,親自下車為姜子牙乘坐的馬車躬身拉縴,以示坦誠相待。後來人們根據這點演繹出了“八百零八步”的故事和傳說,一直流傳至今。
一個堂堂的君王為一個被通緝的罪犯乘坐馬車躬身拉縴,其坦誠相待程度在古今的君王中能有幾個人做的這一點。“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這不僅使姜子牙死心塌地為興周滅商大業甘效犬馬之勞,而且起到很好的廣告效應,使更多的人才看到周文王以人為本,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鼓勵人才幹事業,是千載難尋的賢明聖主,自然會從四面八方彙集到西岐來,使這裡更加人才濟濟,國力劇增,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見,周文王不僅會用人,而且善於爭取人才之心的高明之處。
四、用人不疑,大膽的使用人才
周文王透過對姜子牙認真的瞭解和考察,發現姜子牙是一個德才兼備的天下奇才,他覺得人才之中有的有德無才,有的有才無德,有的有德有才,有德有才的可以放心大膽的使用,有德無才的人可以監督使用,無德有才的可以限制使用,無德無才的不可大用,而姜子牙既有德又有才,便可以放開手腳,大膽的使用。把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做為衡量人才的重要標準,不維資歷,不維身份,決定不拘一格的選人用人,力排眾議,要拜姜子牙為太師(相當於後來的丞相和兵馬大元帥之職),準備把其放在西岐國最重要的職位之上。
周文王的決定一公佈,立刻遭到了朝野的一片非議。有的認為姜子牙來到西岐,未立寸功,一下子放在最高的位置,必然人心軍心不服,引起混亂,也有的認為姜子牙從商朝而來,是何居心還不清楚,會不會是商朝派來的間諜呢?不光不能重用,而且應該對其進行監視和節制,這給周文王造成了很大的壓力,但是周文王認為在用人時不能人為的劃派,搞小集團,不管他從哪裡來,一律平等,一視同仁,只要出於公心,選才用人,則國無遺賢。他覺得在用人時應該“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不僅要使有職者有權,而且要把權力分給真正能幹的下屬,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人盡其才,才能提高興周滅商行政效能。在用人時還應該堅持用人不疑的原則,充分的信任,大膽的使用人才,才能調動下屬積極性,創造性,形成向心力,凝聚力,才能增進團結,上下一心,和衷共濟,幹好興周滅商的大事業。周文王還覺得自己年齡大了,而武王又太年輕,光陰似箭,時不等人,應該把目標、職務、權力和責任分派給下屬,這樣才能使各種人才在其位,謀其事,屬其才,放開手腳,大膽的工作,支援人才幹成事業,真正形成讓人才幹好興周滅商大業的社會環境。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周文王的用人之道在千古帝王之中是少有的,是歷史上少有的賢明君王。在他的運作之下,西岐君臣精誠團結,上下一心,和衷共濟,九牛爬坡,個個出力,使西岐在很短的時間裡崛起,在商末的天下,周佔其二,為最後推翻商紂王朝,建立強大的西周王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雖然西周王朝是在周武王在位時建立的,但是其基礎卻是周文王之時打下的。因此周文王也是西周王朝的實際建立者之一。
由於周文王很善於用人,不僅得到了後代君王的推崇,而且得到社會和民間的一致認可和高度評價。就拿姜子牙釣魚臺來說吧,是姜子牙當年垂釣的地方,主廟應該是姜子牙,但是佔據位置最高,建築規模和級別最大最高的卻是文王廟,這一方面是因為周文王是君,姜子牙是臣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人們普遍認為,姜子牙雖然是曠世奇才,但遇不到周文王這樣識才的人也是枉然,因為世上不知埋沒了多少像姜子牙這樣的人才。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會用人的人要比人才重要的多,因此上人們才在釣魚臺邊修了比太公廟更雄偉的文王廟。所以才形成了今天的這個格局。由此可見周文王用人之道在社會上影響之深。也顯示了社會千百年來對周文王用人之道最高的肯定和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