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慎獨後半生

    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被後世尊為“聖人”。孔子周遊列國宣揚其政治抱負。後來返回魯國潛心於講學和著書,重新修訂了《五經》,撰寫了《春秋》。孔子去世後,弟子們將他的言論摘錄彙集成《論語》,對中國思想界、學術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孔子的思想十分貼近我們普通人的生活,講述了人生大得大失間的成敗智慧。今天是時候重新認識孔子以及以他為代表的儒家學派,讓傳統文化迴歸。“半部《論語》治天下”積澱了幾千年的文化底蘊和人生智慧。深刻研讀《論語》並結合當代社會發展,從而引導我們能夠積極思考,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提高生命智慧,實現人生價值。

  • 2 # 知不足書齋

    孔子對現代中國來說是一個奇怪的現象:幾乎所有的華人都知道他的名字,但是很少有人記得“最神聖的前輩”的智慧和教誨,所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特徵就是社會。現代中國。它對人們的生活和價值觀、道德觀的形成幾乎沒有影響。

    孔子熱最近在社會上的流行和學術界的爭論是非常有趣的。我認為這與孔子周遊世界時的社會背景有一些相似之處。說“禮崩樂壞”、“人心不老”有點嚇人,但如果說現在要適當提倡“自制”。大力推進必須具有現實意義。

    每天我們都能聽到和目睹官員腐敗、故意傷害、奸商、未成年人惡意犯罪等令人難以置信的社會問題。它確實讓人們感到,道德倫理的教育和重建已經達到了比經濟建設和財富積累更為迫切的水平。在這個特殊的歷史時刻,如果我們能用孔子的美譽來輔助道德教育,使“至聖師”名副其實,同時也得到一些啟示,對《論語》中的民族文化遺產和民族性格建設有積極的影響,為什麼不呢?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同意丹推廣《論語》的做法。人們談論傳統文化總比別人好。有人借這個平臺挑錯糾錯,這對公眾是有好處的。

    總之,優秀的傳統文化能使人產生精神歸屬感,以此為基礎的倫理也是基本的倫理。因此,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大環境下,不必誇大孔子的封建屬性,錯失延續文化薰香的良機。

  • 3 # 猛哥厲史

    孔子和論語對今天的人們可以起到反面教材的作用。

    請儒家弟子論述一下,以孔子的偉大,怎麼能到過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滅亡呢?反倒是他從沒去過的秦國統一了中華!你們不是半部《論語》治天下嗎?怎麼就把孔子的祖國魯國治沒了呢?

    孔子說危邦不入,亂邦不居。這是教社會管理者們,如何逃避責任!那國難當頭時誰來保家衛國?日本入侵時,你往哪裡逃呢?而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又是教人只要錦上添花,別雪中送炭。那國家有問題時誰匡復正道?

    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就是說:“愚昧卻喜歡自以為是,卑賤卻喜歡獨斷專行。生於現在的時代卻一心想回復到古代去。這樣做,災禍一定會降臨到自己的身上。”

    可是它天天叫囂“克已復禮”不就是想“回到古代去”嗎?孔子這不又一次自己打自己的臉嗎?!

    《子路》中記載,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葉公所說有點像咱們現在提倡的所謂“大義滅親”,具有法制精神。但孔子認為葉公所說的事情不符合人的本性,它枉顧守法的無辜公民人身被傷害、財產被掠奪的客觀前提,犯了包庇罪,苦了受害者,好了害人者。

    孔子的親親相隱相互包庇,犯法還心安理得理直氣壯山河。仁義道德廉恥都跑哪去了?

    使中國變成一個人情社會,人情大過法,關係大過理。進而形成宗族勢力小圈子。到了當代演變成了黑社會。

    蠕家上位之後,華人的一種惡劣傳統就登上了大雅之堂了:到底什麼是正義、真理、公德、良知、法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怎麼將自己想要達到的邪惡目的狡辯成“正義”。長此以往,道德淪喪、人心險惡在中國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 4 # 松坡說

    孔子(公元前51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原名孔丘,字仲尼。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儒家學說創始人,在中國歷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前上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和重要地位。孔子不但是中國兩千多年的“至聖先師”,還是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一。

    1988年,在巴黎有75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發表聯合宣言,呼籲全世界,21世紀的人類如果想要生存,就必須汲取兩千多年前孔聖人的智慧。由此可見,孔子思想對後世之人的重要意義。

    再說孔子的思想。

    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其弟子將他一生的主要言論整理成冊,至今影響著後人。那就是《論語》,其還成為儒家學派的經典。

    在政治思想方面,孔子認為“天下殊途同歸”,君子“以同而異”。孔子《易經》中強調“王用三驅”的厚生、博愛思想;強調“方其正也,直其義也”的公平正義的思想等。孔子主張“仁”和“禮”,即仁者愛人和克己復禮,要實現仁和禮,必須遵循中庸之道,對於與人交際方面有實際價值,而且對於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也有指導意義。

    如今,中華思想的精髓多來自於《易經》的德道。就天下殊途同歸,君子以同而異,其思想精華也是中國加強國家交流,建設和諧外交的有力思想武器。

    在經濟思想方面,孔子主張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孔子所謂的義,指的是一種社會道德規範,孔子主張將“義”擺在首要地位。《孔子·子罕》中有“罕言利”,在《孔子·理仁》中有“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在《論語》中也有記載,弟子樊遲想要學農,被孔子稱為是小人。孔子認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擔的是更大的責任,他想讓學生成為價值的承擔者,而不是一個農民。

    在教育思想方面,孔子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性相近,習相遠”的教育理念。他認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讓平民也能受到教育,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

    孔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這句話說明孔子對君子的教育,他教育目的是培養從政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因此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在美學思想上,孔子提倡“詩教”,即把文學藝術和政治道德結合起來,把文學藝術當作改變社會和政治的手段,也是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孔子將“美”和“善”統一,將形式與內容統一,這對後世文藝理論也有深遠的影響。

    綜上所述,孔子提倡“仁義”、“禮樂”、“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為體”的哲學思想,使儒學思想深入華人的生活、文化領域中,影響後世兩千年,對於當今的世界和平和構建和諧社會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 5 # 緣木求愚

    這個問題比較感興趣,每個人的認知會有很大區別,論語是儒家創始人的語錄,主要闡述孔子思想、道德以及傳承文化。

    先說儒家與儒教的區別,儒家文化內涵有很大區別,我們國內一般叫儒家,但是國外雖然也叫儒家,但其實是儒教。儒家和儒教其實有很大不同,儒家一種是信仰,儒教一種是思維方式。

    儒家提倡信仰的是一種順民理念,提倡的是道德標準,君權神授,是人神不分的,所以道德由統治階級定義,便於統治,歷代君主把每個治下人的權力佔為己有,造成統治有權,而被統治者無權,民眾既然無權,當然不會愛君主、愛國家。這也是儒家在近代衰敗的根本原因。

  • 6 # LosAngeles55993796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思想散文集。早在春秋後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其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成;孔子去世以後,他的辮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並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集腋成裘,最終在戰國初年彙輯論纂成書,因此稱“論”。《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

    孔子思想和論語依然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企業家從中尋找成功學的方法論,哲學家從中學習思辨之美,政治家從中領悟治國之綱要, 而我們普通人更是可以以其為行為之準則。

    無論科技如何進步,人類都必須面對自己內心,面對人情社會這張網,因此孔子思想和論語不但不會隨著時間而消逝,反而會越來越被人們所追捧,因為我們需要這種智慧的聲音,純粹的思想去解開內心的結。

    最近在讀論語,讀到的一些妙語同大家分享:

    1. 人在時間,有所取,必須有所予;

    2. 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3. 德不孤,必有鄰;

    4. 君子欲訥於言, 而敏於行;

    5. 朝聞道,夕死可矣;

    6. 千金置宅,萬金買鄰;

    。。。

    還有太多太多,推薦大家都讀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經歷了911恐怖襲擊後之後,大型恐怖襲擊在美國就很少見了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