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蘑菇男孩168

    大家好,我是蘑菇男孩186。在學習的過程中,有過快樂,有過痛苦,累並快樂著!

    書山有路勤為徑,苦海無涯苦作舟,本意是在讀書、學習的道路上,沒有捷徑可走,也沒有順風船可駛,如果你想要在廣博的書山、學海中汲取更多更廣的知識,"勤奮"和"刻苦"是必不可少的。

    而在於我們理解的延伸意,三人行,必有我師。人生在世,就是在學習種種課題的過程,而世界就是我們的良師,我們在不斷地學習成長。當我們還沒有出生,就開始學習如何呼吸,如果吸收營養。然後我們出生了,開始學習如何聽說讀寫,開始學習語言,開口講話,開始學習如何走路,如何爬行,如何跳躍。 當我們上學了,開始學習語文,數學,英語,物理等自然科學和文藝,為了考試,學習和解決一道又一道的文科理科難題。受完9年義務教育,有些人選擇繼續深造,參加高考,進入大學校園,繼續在知識的海洋裡暢揚,學無止境。 然後我們終於結束學業,開始到社會上參加工作。又開始了新一論的學習,學習如何把教室裡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工作實際中,去真正地為社會的進步做著自己綿薄的貢獻。 又學習如何在職場中與同事更好地相處,學習如何和上級有效地溝通,學習公私分明,學習靈活變通。 而從小到大,整個學習過程中,從家庭教育到學校教育,都離不開了學習如何做人。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人生苦短,如果抱著勞其筋骨,苦其心志的心態來闖蕩,必然柳暗花明,苦盡甘來。

  • 2 # 葛老師教育新智匯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正好對應了“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兩句名言皆突出一個苦字,皆突出了成功的來之不易,其實一個“苦”字飽含了眾多讀書人學有所成的艱辛與磨礪:

    齊白石為了學習刻字磨石成泥,苦到極致;

    京劇名家程硯秋為了學唱花旦,嘴含石子唱出血來,苦不待言;

    知名歌手楊坤,北漂十餘年,搬家50多次,做過木工、水電工、搬運工、汽修工;

    娃哈哈集團的老總宗慶後,當年自己蹬著三輪,沿街叫賣礦泉水;

    馬雲當年的翻譯社入不敷出,也在街頭擺過地攤;

    且不說“頭懸樑,錐刺股”的孫敬和蘇秦,“鑿壁偷光”的匡衡,單說現在為了求學而日夜奔波、不辭勞苦的莘莘學子,我們都能感受到“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的豪邁,眾多的事例告訴我們,苦中作樂也好,苦盡甘來也罷,無不證明學習本身就是一件苦差事!

    一、學習的過程需要體力和腦力的雙重付出,過程當中充滿了枯燥與乏味!

    古代的讀書人,四書五經的書籍遠比我們的更加枯燥,很多的人進京趕考僅僅是路上的行程就要兩三個月甚至半年的時間,想想那是怎樣的一種堅持;不管春夏秋冬,不管颳風下雨,他們一直堅定的奔著自己的人生理想邁進;

    現在的學子雖然不必再遭受長途奔波之苦,然而競爭的殘酷程度有增無減,無數個備考的日日夜夜,有多少人忘記了吃飯、忘記了休息,在他們心裡沒有四季,只有兩季,考前就是升學季,平時就是備考季,用光了多少的筆芯、塗滿過多少張草稿紙、模擬過多少試題,在他們看來只有概念沒有數字!

    二、學習過程中大量需要記憶的東西,需要我們不斷的重複與瘋狂的練習,過程艱辛,無數個希望伴隨著不斷的絕望,迴圈往復!

    語文古詩詞、名家片段、課文,需要背;

    數學的概念、公式、定理,需要背;

    英語的單詞、短語、語法、課文,需要背;

    歷史的人物、事件、年代,需要背;

    高考科目當中有太多需要我們背誦和記憶的東西了,很多的試題會涵蓋眾多的知識點,有一個搞不清楚或含混不清,就會直接導致對於整個試題的不理解,尤其文科,晨讀要背、上課要背、晚自習還要背,甚至很多學生做夢都還在背單詞!

    你以為只要背過了就能解決問題了嗎?大錯特錯,背過了還只是第一步,能不能把知識點正確的運用才是關鍵,尤其數學,幾乎我們都能把公式、定理背個滾瓜爛熟,但是真的到了考場上,仍然很多的問題大眼瞪小眼,為什麼呢?那就是因為高考考查的是綜合運用能力,這一綜合,使得原有的背誦過程的信心滿滿,一下子跌落谷底,所以往往成績最高的,反而不一定是那個記憶力最好的!高考題有時候就是這樣的,無奈,無語加無情!話不多說,來幾道那些年令考生們煎熬的奇葩高考題:

    1“老師祝學生考的都會,蒙的全對”這句話的逆否命題是否正確?證明一下。2把紙折成一個容器煮雞蛋,怎樣才能把雞蛋蒸熟並且燒不壞紙?3有人認為“詩和遠方”是病,病症是覺得所有人都應該追求詩和遠方,認為生活苟且的人應該被鄙視,對此你怎麼看?4如果金毛獅王向你使出獅吼功,你打不過他,應該這麼做?a轉身逃跑b躲進樹林c捂住耳朵d面朝下趴下什麼是獅吼功?用物理知識解釋一下。5為什麼梁山伯與祝英臺會化成蝴蝶而不是比翼鳥或連理枝?6黑板和廁所有什麼關係?井蓋為什麼是圓的?7孔子和老子打架你幫誰?三、學習是一個提升的過程,在這個修煉的過程中,需要克服的不光是知識,還有煎熬與無處不在的孤獨!

    學習的過程很多的時候要克服的不光是學習本身帶來的體力和腦力的付出,更重要的是這個過程還是一個非常煎熬,沒有趣味的過程,需要我們自身時刻跟自身作鬥爭!

    尤其現在的競爭異常的激烈,萬馬齊過獨木橋,誰都想勝出,所以學習的過程中,正所謂文人相輕,彼此誰都不服誰,往往會在心裡暗自較勁,面和心不和,由此帶來的是相互之間的隔閡與距離,讓我們倍感孤獨與寂寞,古話說“人在高處不勝寒”,學習越是在頂端的人,越是會有這樣的感覺!

    一起來看看那些孤獨過的名人:

    ①、81歲金庸關起門來苦讀五年,86歲完成學業,獲得劍橋大學博士學位,他是孤獨的;

    ②、李安剛到美國的時候,沒有片子拍,踏踏實實在家讀了七年書,最終獲得了奧斯卡獎,他是孤獨的;

    苦中作樂是一種學習的精神,不管有多少的心靈雞湯的澆灌,學習的過程是苦的,這一事實不容置疑,人生實苦,學習實苦,能堅持、能隱忍,我們方能最終悟道,最終嚐到苦盡甘來的喜悅!

  • 3 # 思銘865

    韓愈的勸學名言“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自問世以來激勵了代代學子,韓愈在教育界也因此功不可沒。確實,學習不是容易的事,它需要勤奮刻苦,沒有恆心沒有毅力難以成功,若非一番寒徹骨,難得梅花撲鼻香。

    不過韓愈名言強調的更是學習方法問題,學習方法應因學習內容的不同而有區別,學習方法特別地應因學習者以年齡為代表的身心特點而有區別,不能所指模糊籠統而論。

    A 小學階段的學生,注意力不能長時地集中,在學習時應以良好習慣的養成為重點,再輔以興趣之激發。追求快樂是人的天性,特別是年齡小的孩子;如果動輒說什麼“苦作舟”,或者在學習實踐中讓他們有“苦作舟”的感受,比如因學習任務沒完成而被吼等,他們不能從學習中得到快樂時,到了中學階段,他們會從被吼生變成厭學生。

    此時正確的學習指導原則應該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樂作舟”;具體的指導措施無論形式怎樣,都要讓他們從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快樂。

    B中學階段的學生,注意力的有效集中時間要長於小學生;指導他們學習時,在強調學習習慣養成的基礎上,逐步加強毅力的培養。這時在學習的路上,要給他們樹立學習榜樣,及時提振學習動力;社會上的各位朋友會注意這樣的現象,在小學中學與大學的三個學段,以中學校園中裡的各種標語口號、名言警句、學習偶象最多,並且越成功的中學越是如此;實際上,因果關係應該倒過來,不是名校因成功而如此,而是名校因如此而成功;學校之所以這樣做,是為提振學生學習的動力培養毅力而服務的。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是這時的學習指導原則。雖然如此,由於追求快樂是人的天性,況且學生們身心發展的水平是參差不齊的;所以同是中學階段,初中階段與高中階段的學習指導原則也是有區別的。學習激勵原則,初中以物質激勵為主;高中以精神激勵為主,“學霸”、“學神”等這些讓人景仰膜拜的稱呼,多半是在高中階段產生的。

    C 大學階段的學生,身心發展基本成熟,注意力普遍地都能長時集中,他們都能明白學習對於自己的意義。對於他們來說,“為誰學”的問題已經解決,“怎樣學”成了大學生最關心的問題。

    那麼大學階段應該怎樣學呢?大學階段普遍的特點是學習難度大,內容艱深,並且不同專業之間,區別也很大。這時對於有的專業來說,繼續以勤為徑、以苦作舟仍能解決問題;而對另一些專業來說再以苦作舟,恐怕就難以解決問題了,想衝到研究生、博士生的高度,必須釐清學問上各概念間的邏輯脈絡,善於思索。實際上,以思為具,是最省事的學習方法,在學習過程中,學得輕鬆自在的人,多半是熱愛思索的人。大學階段“思”在學習過程中所佔的分量越來越重,特別地要想成為象釋迦牟尼、孔子、老子、牛頓、愛因斯坦等那樣開宗立派的聖者級別,更是非思不可達。這時學習的指導原則應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思作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第二次世界大戰,希特勒最終失敗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