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翰墨人生

    1,誤判了對手。錯誤認為只要狂轟濫炸,英國就會很快投降,然後利用閃電戰,寒冬到來之前,蘇聯會很快被打垮。美國不會參戰。

    2.輕信了隊友。誤認為義大利、奧匈帝國戰鬥力很強,會為決勝提供有力幫助,沒想到最先倒下的恰恰是隊友。

    3.高估了自己。盲目相信閃電戰的威力,沒有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且戰略縱深較小,容易腹背受敵。

  • 2 # TOM貓咪

    希特勒統一世界的時機太不成熟!至少超前了一百年!即使當年希特勒假真的統一了世界,也會功勞遠遠大於過失,將世界統一為一個整體: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更何況世界經濟的無序混亂髮展是經濟危機的體制性原因!因為世界並沒有成為一個統一體,國家間各行其是。但假設一下,假如世界真形成一個整體,一個超級統一體的國家,國民經濟在中央政府的嚴格調控下,就會大幅度避免經濟危機甚至致命危機爆發的機會。1929年大蕭條和2008年次貸危機都是全球性、致命的!所以,世界如果統一了,會比目前國家間各行其是好得多!那麼,美國作為全球地區動亂戰爭攪屎棍老手。也成為了世界最大的不穩定因素!

  • 3 # 簡簡單單就好的吧

    從根本性質上來講德國是侵略者,給世界人民帶來重大的災難。

    軍事上面來說,前期依賴閃擊戰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進一步擴大戰事之後導致多線作戰,被這個蘇聯拖住了不少兵力錯誤的估計了整體的形式。同時過於依賴這個閃電模式和這個空軍轟炸優勢,導致失去了全殲英軍的機會。

    經濟上來講當時一站過後英法等國家對於德國進行了一些列的制裁,對於德國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雖然在希特勒上臺後以這個軍事化管理制度進行一定程度的經濟恢復。但是並不足以支撐打這種世界級別的戰爭,而且時間過長。

    從軸心國的盟友上來看,義大利後勁不足,導致德國出手相助,對於整體戰局頗有影響。同時日本沒能很好的給蘇聯在北方造成一定的壓力,並且在珍珠島之後,完全陷進了與美軍的戰爭中。對於蘇聯來說是一個天大的好機會!

    核心武器上來講,德國美國都在搞這個核武器,最終美國成功研製出來並且用於了實踐上面。

    二次大戰是一次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也重新劃分了世界的格局同時為大家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和平。

  • 4 # 小方說歷史1990

    二戰初期,納粹德國軍隊在歐洲戰場勢入破竹。但是戰爭後期希特勒卻火速走向戰敗定局。納粹德國的戰敗有多重因素,其中以下原因是最為致命的。1. 敦刻爾克大撤退——希特勒指揮不當敦刻爾克大撤退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軍事撤退行動。1940年5月21日,德軍直趨英吉利海峽,把近30萬英法聯軍圍逼在法國北部狹小地帶。英法只剩下敦刻爾克這個小港可以作為海上退路。敦刻爾克港口是個極易受到轟炸機和炮火持續攻擊的目標,因此形勢萬分危急。如果德國陸軍與空軍及裝甲部隊互相協助攻擊,英法聯軍30萬軍隊就會很快被消滅。然而,希特勒卻命令陸軍不準前進,反而僅僅讓空軍去消滅英法聯軍。由於天氣不佳以及空軍不如陸軍包圍得嚴密,打擊的縫隙太大,1940年5月25日,英軍在敦刻爾克這個位於法國東北部靠近比利時邊境的港口城市進行了當時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且撤退成功。而在這30萬人中,其中的英國士兵久經沙場,是英軍反攻歐洲大陸至關重要的力量。這樣的力量若消失了,二戰結果多了一絲懸念。希特勒為何不讓陸軍來殲滅英法聯軍至今是個謎。2. 巴巴羅薩計劃推遲幾個星期1941年德國準備進攻蘇聯,巴巴羅薩計劃是德國進攻蘇聯的代號。德國部隊調到蘇聯邊境並做好了進攻準備時,與德國友好的國家南斯拉夫發生了政變。為了不使後院起火,希特勒先讓墨索里尼派義大利的軍隊去平叛,但意軍遲遲未能平叛成功。希特勒不得不派部分德軍揮師平叛。平叛成功後他再將這些軍隊調入蘇德邊界,這花費了幾個星期的時間。南斯拉夫的政變而使巴巴羅薩計劃推遲數週。由於蘇聯8、9月份是雨季,接著就是寒冷的冬季。德軍裝甲被凍住,人員凍傷極多。在進攻蘇聯後,德軍最終進到距莫斯科20公里處戛然而止。而德國的弗雷德里希-保羅斯元帥在紐倫堡法庭上證明,德國也就這需要那幾個星期來滅亡蘇聯。3. 戰爭間諜情報資訊不準確希特勒在進攻蘇聯前,情報部門提供的資料是蘇軍兵力約200師左右。但德軍在進攻蘇聯不久就俘虜了蘇軍幾十萬部隊。據瞭解,被俘部隊的番號及正在其它戰場上作戰的部隊番號就已經超過了200個師,而且蘇軍的兵力還在源源不斷地增加。這是因為蘇聯進行了全國總動員,甚至將監獄中的犯人都充斥到前線所至。這也是德軍不能快速消滅蘇聯的重要原因之一。4.進攻目標有誤、組織失當德軍進攻蘇聯時共分三個集團軍,分別是:北方集團軍、中央集團軍、南方集團軍。北方集團軍目標:由東普魯士出發,經德文斯克、奧斯特洛夫,穿越蘇聯中西部(今白俄羅斯)地區佔領或摧毀列寧格勒。中央集團軍目標:由華沙以東出發,經佈列斯特、明斯克、斯摩稜斯克進攻莫斯科。南方集團軍目標:攻往人口密集的農業心臟地帶—烏克蘭,在盧布林至多瑙河口地區攻下基輔,再向頓巴斯進攻。接著攻入南方的俄羅斯大草原直到伏爾加河以及石油豐富的高加索地。

    在戰爭的關健時刻,希特勒沒有聽從其它將領將南方或北方集團軍的部分部隊充實到中央集團軍,以實現快速佔領莫斯科的目標。他反而是將中央集團軍的部分部隊調到南方集團軍,搶佔烏克蘭的糧倉和石油重地,致使蘇聯的象徵首都莫斯科遲遲沒被攻下。使蘇聯人民仍有不敗的精神依託與德軍進行頑強的抵抗。這也不能不說是希特勒敗亡的原因之一。

  • 5 # 東斯坦因

    希特勒太喜歡冒險了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希特勒作為一個政治家,對於發動戰爭應當要通盤考慮,未算勝,先算敗,才是不敗之理。可是希特勒卻更喜歡孤注一擲,鋌而走險。因此,希特勒也被稱為現代歷史上最大的戰爭冒險主義者。

    比如,法國戰役時,時任德國A集團軍參謀長的曼施坦因提出:以阿登森林地帶為突破口,出奇制勝,一舉打敗英法。這個方案受到德國陸軍高層的一致反對,因為阿登森林的地形很不利於,裝甲部隊的展開,而奇襲行動一旦失敗,德軍進攻受阻,很可能會將戰爭變成一戰那樣的消耗戰,這對德國極為致命。不過,希特勒在知道這個計劃後,大喜過望,力排眾議,批准了曼施坦因的透過阿登森林奇襲的作戰計劃。結果希特勒這次豪賭贏了個盆滿缽滿,38天就將法國打趴下了。

    希特勒與容克貴族矛盾重重

    希特勒出身低微,這導致很多容克貴族都歧視希特勒。在軍隊的容克貴族中就有很多人蔑稱希特勒為“波西米亞下士”。

    雖然希特勒代表的納粹黨與容克貴族,為了打破《凡爾賽條約》的枷鎖,使德國重新崛起的願景走到了一起。但是雙方矛盾只是被一致的利益,所暫時掩蓋。隨著時間越來越長,雙方的矛盾不斷加深。

    德國自沙恩霍斯特創立總參謀部以來,德軍總參謀部一直都是德國軍隊重要的職能部門。到了老毛奇任德國總參謀長時,德國總參謀部更是獲得了軍隊的指揮大權,哪怕是德皇也無法逾越過總參謀部,直接對軍隊進行指揮。希特勒上臺後並不信任容克貴族掌管的德國國防軍,為了削弱容克貴族的影響力,增加個人威信,希特勒建立了黨衛隊和最高統帥部,實質上架空了總參謀部。

    作戰中,希特勒總是喜歡外行指導內行

    希特勒士兵出身,沒接受過系統軍事理論學習,又不是不出世的軍事天才,可是卻偏偏喜歡到處指手畫腳。最終導致德國的軍事戰略被希特勒弄成了一團亂麻。甚至盟軍都認為留著希特勒,對於盟軍的作戰更加有利,從而放棄了暗殺希特勒。

    1941年8月上旬蘇德戰場,德軍攻佔斯摩稜斯克,是通往莫斯科路上一個重要據點,但斯摩稜斯克的戰鬥阻礙了德軍的攻勢直到9月中旬,有效地瓦解了閃電戰的戰術。其後,古德里安的裝甲部隊到達莫斯科外圍,但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命令他轉向南方去支援龍德施泰特指揮的南方集團軍群對烏克蘭首府基輔的攻擊。從而給了斯大林喘息的機會。

    而在施陶芬貝格的刺殺行動之後,希特勒再也不信任德國軍官團,更是完全剝奪了軍官團的指揮權,前線任何部隊的調動都必須經過希特勒的同意才可以。德國至此在沒有翻盤的可能。

    希特勒的民族政策太偏激,把很多人都推到了德國的對立面

    希特勒的民族政策的民族政策很偏激,他認為只有日耳曼人是最優秀的。包括猶太人、吉普賽人在內的很多民族都受到了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政權的迫害。

    比如德國境內的華人華僑在從1933年到1945年的納粹德國時期,還是遭到了納粹黨政府對其大規模的、系統性的迫害。二戰結束時,整個德國只剩30個華人。

    希特勒偏激的民族政策把很多人都推到了德國的對立面,甚至德國內部不少人也對希特勒殘酷的民族政策不滿。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NBA總決賽出現嚴重誤判,導致比賽走向有偏差,引起球迷不滿,會不會重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