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棍哥觀史

    侍衛這個詞雖然在漢代就已經出現,但皇帝的安保工作在當時並不稱為侍衛,歷朝歷代對於皇帝安保人員的稱呼都有區別,且在不同朝代皆有不同編制。宦官在東漢以前並非都是被閹割的人,比如嫪毐,還與秦始皇的母親私通生下二子。宦官也是隨著歷史的發展逐漸分工細緻,到了明朝都已形成4司8局12監的二十四衙門,所以都是各司其職,休息時間充足。

    古代帝王安保人員的工作時間編制劃分“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周禮·夏官·司馬》

    自古皇帝的安保工作都是一項大事,所以皇帝手中能夠及時調派的軍隊就顯得格外重要,這個軍隊在廣義講就是禁軍。有史料記載的禁軍雛形應該就是周天子所擬定的軍隊編制分配額度,也就是後世常說的“天子六師”。周天子所掌握的六軍就是用以拱衛天子、守備王畿、征伐不臣,這在中國古代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幾乎形成了一個標準,後世幾乎都以“六軍”來代稱禁軍,編制上也依葫蘆畫瓢,比如唐朝時皇帝直屬的北衙六軍。

    隨著時代的發展,各朝代也將禁軍分工更加細緻化,到秦朝時就已經有了內衛與外衛之別,設定“衛尉”統領皇宮各門的屯兵,這叫做內衛,設定“中尉”統領京師駐兵,這叫做外衛。但這種設定有著很明顯的漏洞,也就是內庭除了帝王,沒有任何人可以持刀劍,所以才有了荊軻拿著匕首追著始皇帝滿堂跑的鬧劇。

    到了漢初,漢承秦制設南、北二軍,仍以衛尉率南軍守宮城;以中尉統北軍守京師。漢武帝時從南軍中抽調出精幹將士組成了最早的帝王親衛,稱為“建章營騎”,後更名羽林、虎賁,設中郎將統領。這個建制一直沿襲至三國時期,比如曹操的虎賁中郎將就是自己的兒子曹丕。眾所周知曹操有一支虎豹騎,這是曹操最為彪悍的一支作戰部隊,而曹操再將虎豹騎中的精銳組成了自己的侍衛隊,稱“武衛軍”。

    唐朝的禁軍規模空前強大,我們熟知的南衙十六衛與北衙六軍皆屬於禁軍,其中北衙屬於皇帝直屬,也是最為彪悍的宿衛力量,其中由李淵從親兵抽調的“元從禁軍”,於唐太宗時期演化成“飛騎”,至唐中宗時擴編至萬人,成為皇宮內唯一的騎兵親衛。

    “宋之兵制,大概有三:天子之衛兵,以守京師,備征戍,曰禁軍;諸州之鎮兵,以分給役使,曰廂軍;選於戶籍或應募,使之團結訓練,以為在所防守,則曰鄉兵。”——《宋史·兵志》

    宋朝時期的禁軍與地方軍隊差距越拉越大,大宋禁軍不僅肩負皇帝、京師的安全,更多的承擔了征戰的任務,因為地方的廂兵戰鬥力實在太弱,這也是北宋軍事受到詬病的一個原因。北宋開國時禁軍就有二十萬左右,後來愈增愈多,這與北宋透過節度使立國不無關係,至北宋中葉,禁軍增至八十餘萬人,水滸裡說的並非杜撰。

    元朝的禁軍極具民族特色,總稱宿衛軍,由皇帝親自掌握的“怯薜軍”和樞密院統領的侍衛親軍組成。怯薛軍最早源於成吉思汗時期,他將自己的親從編為衛隊,怯薛在蒙古語裡就是番直宿衛的意思,這也能看出護衛人員的輪值休息體制;而怯薛軍的特殊地位也導致了他們很快成了養尊處優的人群,戰鬥力不復當年,所以到了忽必烈時期又設“五衛軍”,編入樞密院下,由親軍都指揮使統領統領,成為護衛皇帝和宮城的主要力量。後來忽必烈又從各地抽調精英組成二十一衛親軍,分工更為細緻,皇家財庫、儀仗、狩獵、出遊、祭祀等皆有不同的親衛負則安保。

    “錦衣衛,掌侍衛、緝捕、刑獄之事,恆以勳戚都督領之,恩廕寄祿無常員。凡朝會、巡幸,則具鹵簿儀仗,率大漢將軍共一千五百七員等侍從扈行。宿衛則分番入直。朝日、夕月、耕藉、視牲,則服飛魚服,佩繡春刀,侍左右。”——《明史》

    明朝的禁軍則由守備京師的京營和衛戍皇城的上直二十六衛親軍組成,顧名思義,這二十六衛就是皇帝安保的中堅力量。這個二十六衛起初只有十二衛,其中的府軍前衛就是皇帝的近身侍衛,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帶刀侍衛”;錦衣衛也同時具有近身護衛的職責;旗手衛又掌管皇帝的御駕金鼓、旗纛,並隨御駕出入及守衛四門,亦有近身侍衛之責。到了宣德八年又增設騰驤左衛、騰驤右衛、武驤左衛、武驤右衛這四衛,專門負責隨駕護衛。

    “ 天聰年間,設巴牙喇營,為護軍營之始。順治初,詳定營制,初以上三旗護軍參領、護軍校、護軍等守衛禁門,下五旗各守王公府門,遇行圍出征,則八旗一律分撥。雍正七年,始定八旗護軍,均司禁衛。”——《清文獻通考·兵二》

    清朝的帝王護衛以及京師宿衛也極具民族特色,或者說帶有嚴重的排外色彩,是以滿蒙八旗為核心的宿衛體系。皇宮侍衛專從上三旗子弟中選拔,設領侍衛內大臣統領,掌管皇帝身邊的侍從和守衛,直到康熙時才有了漢人侍衛。級別較高的御前侍衛、御前行走,只有滿人擔任,這是皇帝身邊最為親近的侍衛,稍次一級的是乾清門侍衛、乾清門行走是漢人的上限。與此同時,如上虞備用處負責隨侍皇帝遊獵等,機構設定更為細緻,分工更為明確。

    輪休體系

    古代的皇帝侍衛或者親衛都保持在較大規模,一般來說與京畿守備形成中央軍事核心,周王朝時以“天子六師”震懾諸侯大公的外部勢力,這一點說明中央軍事力量在規模和力量上必須要具備防止意外的能力。所以到了帝王的安保工作上,人員的充沛是必不可少的,一般在古代的宿衛都會帶有值、番等字眼,這就是一種輪流值班的體制。唐朝的府兵番上輪值就是從大的時間上來規定府兵進京宿衛的時間,多則三個月,少則一個月,皆以兵府的規模和其與京師的距離定奪,如500裡5番。

    從更細緻的時間安排安保工作就具體到每日的輪值,這一點在清朝的侍衛輪值體制中表現的尤為明顯。清朝由領侍衛內大臣統領侍衛親軍,6名領侍衛內大臣分成6班,率領各班侍衛輪番更值。6班中,每班再分兩翼,共12班,每班設班領1人,署班領24人。按輪值的門戶所在位置又分為內班、外班。內班在內廷乾清門、內右門、神武門、寧壽門值班,外班在外廷太和門值班。6個侍衛班組,每12日為一個週期,在這12日內,前4日在圓明園值宿,後2日在紫禁城值宿,剩下的6日則是休沐之暇。

    侍衛有專門的值班室,如乾清宮前面的兩排房舍,各留有一間侍衛班房。這個值班房正是侍衛換班輪休的場所,一般來說侍衛需要晝坐門禁,夜守扃鑰,因此這種值班房的設定更顯得人性化。與此同時,皇帝每日身旁設20人制的豹尾班侍衛,10人手執豹尾槍、10人佩儀刀,平時為儀仗,隨駕時亦有護衛之責。皇帝出遊時在侍衛六班中,輪二班或三班隨駕出行保護安全,此輪流護衛與宮廷護衛類似,亦有晝夜更替輪換,皇帝行營旁設兩廂供侍衛輪值,24人一輪守衛在御營四周,由內大臣1人,散秩大臣2人帶班,御營黃幔城外圍起網城,網城內由3名侍衛什人長分三班,共領30名侍衛輪流值守。

    古代宦官的設定與作息

    宦官起初並非全是閹割之人,到了東漢時期才徹底淪為“閹人”。宦官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也逐漸分工細緻,並逐步成為某些領域的專業人力資源。常說的貼身宦官也有各種分類,總體說來都是為了帝王排憂解難或者照顧所需。唐高宗時,改殿中省為中御府,以宦官充任太監,少監,至此宦官才有了“太監”的稱呼。

    明朝時有國子監,欽天監,上林苑監,統稱外三監,與此同時又設內十二監,即司禮監,內官監,司設監,御馬監,尚膳監,御用監,直殿監,印綬監,尚衣監,都知監,神宮監,尚寶監,這內十二監統統由宦官管理。由此可以看出宦官的職責分類,可以說是品類齊全,各司其職。司禮監為內監之首,以掌印太監為首領,次則為秉筆太監,這類太監在明中後期演化成皇帝硃批的好幫手,說白了就是為皇帝分擔國政工作。當然,作為皇帝最親近的太監一般都是“大伴”這類,也就是陪伴幼年至成年的太監,這類太監隨著皇子繼承皇位,最終都會成為司禮監掌印,如馮保。

    混到一定級別的大太監幾乎也沒有什麼輪休之說,一般陪侍在皇帝身邊,皇帝休息時自有小太監拍大太監的馬屁,伺候著大太監休息,皇帝有臨時性安排皆會令品階低的內侍太監通報招至。再者來,皇帝起居之類,皆演化成相關機構管理,如清代敬事房,從皇帝衣食住行到翻牌子、送妃子,體貼入微,無需貼身太監過多幹涉。敬事房之類又由內務府統管,人員編排輪值皆自成體系,太監總體上比宮女自由一些,探親有假,享受當朝的“休沐”假期。

    一般來說,皇帝的親近太監只要不犯錯,皆會服役到皇帝駕崩,畢竟這等高位也不會主動提出退休,而繼任者一般也不會用前任大太監,如慈禧駕崩,李蓮英很快就出宮安享晚年。而普通的太監則有一定服役期限,如現在的多少歲提不到一定級別,就等著到年齡退休是一個道理。宮廷內部會對退休的太監進行一次性買斷遣散,發放養老費用,並不得繼續留在宮中生活。有的太監懂得理財,所掙工資會在宮外接辦房產、田產,以供養老所需;有的則簡單的將錢財捐入寺廟,以供出宮之後有個藏身之所。

    綜上,無論是親衛還是貼身太監,都有一定的休息時間,在工作時間上一般都有特定機構或者人員編排,這樣也是為了保質保量的完成他們身肩的責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鉤熗炒蓮花白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