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躍888
-
2 # 龍紋桃核
我們小的時候就盼著過年。有新衣服穿,有好吃的,家庭條件好的還能有幾毛壓歲錢。那個時候想想都挺開心的。現在陪你過條件都好了啥也不缺。所以就感覺淡了好多。回家也就是陪陪家人。
-
3 # 此刻心情累
這個其實並不矛盾,想回家是因為家裡有父母,有兄弟姐妹,或者有孩子,有溫馨的家。覺得沒有年味,是因為都長大了,沒有小時候那種感覺了,而且大家工作都忙,就那麼幾天,到處拜年吃飯,再者,有催婚的,七大姑八大姨都會問,就像小時候去拜年,都會問成績考得怎麼
-
4 # 芥末哥哥77
在這個經濟年代,春季都是給有準備的人過的。如果賺的滿滿的,肯定會迫不及待的過年回家。如果賺不到錢說真的過年就是遭罪
-
5 # 把我推進深海菇娘你真善良
其實過年沒有變,是自己變了,可能是成長,讓我們揹負了更多的責任!不能像小時候一樣,只要玩的開心,吃飽喝足就行,沒有煩惱無憂無慮!
-
6 # 嘿黑梅
過年也是每天24小時,有什麼特殊的嗎?
能會當然好
不能回也不錯。獨享一段美好時光
-
7 # 世紀情影視
現在很多人會有所感慨,過年,似乎漸漸沒了從前那種感覺,不再如從前那般美好,簡單的說,那就是年味沒了。
那麼到底什麼是年味?簡單的說就是全家團圓的喜樂氣氛。它是家家戶戶貼春聯掛紅燈籠的那片祥和;它是母親忙前忙後端上桌的一盤熱氣騰騰的餃子;它是年夜飯時圍坐桌前敬長輩的一杯酒;它是長輩獎勵給晚輩的那一疊壓歲錢;它是孩子們調皮的嬉戲中點燃煙花爆竹後飄進鼻內的一縷幽香;它是親朋好友迎來送往喧寒問暖其樂融融的關懷;它是跟兒時同伴追著逛廟會看戲看社火表演追憶童年時那份親切;它是父老鄉親們見面相互拜年送出的聲聲祝福……這就是年味!
那為什麼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抱怨:年味沒了?
作家馮驥才先生曾說過:濃濃的年味,其實是被我們的無知所消解的。年味,不是物質是豐盛,而應該是文化的豐盛。它緣於我們對自己的文化及其價值的無知,對人的精神生活需求的無知。 我們缺少的並不是對“年”的感情,而是“年”的新方式與新載體。我們要設法把“年”從生活中的必不可少,變為文化上的必不可少。使傳承千載的生活的“年”,完美地轉化為未來文化的“年”。
過年,離不開辦年貨,在物質匱乏的年代,跟著父母去趕集辦年貨,那是非常興奮的一件事情,想必很多人應該有跟我一樣的感受。趕集辦年貨的時候,我們可以為了一件新衣服滿嘴的甜言蜜語哄父母開心;可以穿行在熱鬧的人群中同小夥伴們嬉戲;可以用自己並不健壯的小身體扛起沉甸甸的年貨從而去父母那裡換來幾塊零錢買自己喜歡的小糖果……在那個年代,只有過年,才能夠如此的奢侈,只有過年,才會儘可能的去吃好一點、穿好一點,因為過年,還承載了更深的內容,用新面貌、新氣象去開啟新的一年,新的希望。而在物質豐富的今天,穿衣吃飯已經不再會如以前那般迫切,老百姓富足了,過去那般光景也註定只能留在回憶裡。如果還是按照之前的標準來看,現在幾乎可以說是天天在過年,所以,對年味的理解,也是與時俱進的。
想必很多人都有這樣一個感受,內心非常想過年,可又抱怨年味淡。這說明,我們對待過年的感情,並沒有淡,相反,變得比以前還要深厚。那怎樣才能讓年味不淡呢?那就需要我們去對過年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過年,首先得是精神上的,在物質豐富的今天,更要清楚的明白這一點。物質上的富足並不能填補精神上的空洞,吃好穿好這並不是過年的全部。過年的本質沒有變,變的是承載它的載體,過去老百姓沒錢、窮,對過年的訴求大多源於物質,加之中國數千年崇尚農耕等歷史客觀原因,老百姓新年的願景之中大多會出現諸如“五穀豐登”“風調雨順”“六畜興旺”等字眼;一些春節民俗、祭祀活動中也有很多的祭天、祭地祈求來年有個好年景等類似活動;醫療衛生條件的落後老百姓對疾病的恐懼,出現了很多祈求神靈保佑、消災解難的活動……總之,在這樣一個告別過去,面對未來的特殊時刻,老百姓用各種方式去表達自己對未來美好的願景,一切生活的理想都在這個時刻煥發出來。在過年的日子裡,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年,實際是一種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種努力理想化的生活。而當生活和理想混合在一起,就有了年的意味。 年文化的內涵是什麼?我用四個字來概括———驅邪降福。喜慶、吉祥、平安、團圓、興隆、長壽、富貴……這些都是年的意蘊,它們凝聚了人們對生活、對生命的所有的美好祝願。如今,過年很難再營造出一年一度生活享受的高峰。年的意蘊和勁頭就隨之滑落下來,年意就出現了一大片空白。
但是,我們細心一點就會發現一個問題,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過年一切的美好的願景也罷、理想也罷,都指向兩個方向:家和國。這與中國數千年家國觀念是分不開的。概括一下,也就是說老百姓的根本訴求在於:平安健康、家庭和睦、生活美滿、民族團結、國家昌盛。這樣看來,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對過年的根本訴求沒有變,變的是我們還將過去把物質作為“年文化”的載體,已經不合時宜了。
現如今老百姓物質得以富足、交通通訊變得便利、醫療衛生條件得以改善,社會在高速的發展,生活節奏也變得更快,漸漸的我們開始變得麻木,學會習慣,在這樣一個大時代中,變淡的不僅僅是年味,實際上根本在於我們的人情味淡了。各種節日,你可以打一通電話或者發一條朋友圈給家人朋友送去祝福,可這不如相聚時片刻的陪伴;你可以買一大堆禮物送給父母,可這不如茶餘飯後給他們捶捶背揉揉肩;你可以約上三五好友走進酒店擺一桌有排面的大餐,可這不如相約家中各自一杯清茶親切的寒暄;你可以衣錦還鄉又捐款又捐物支援家鄉建設,可故土之上卻沒有你親手栽種的一棵樹苗……過年也如此,故鄉,就在那裡,家,就在那裡,還是那段你熟悉的路,可是你們之間的距離,卻變遠了。
要留住年味,首先就要留住自己的人情味。
這觀點可能有很多人不理解,甚至不理解,不過我們可以嘗試去那麼做,也許你會發現,年味,其實也沒有變。過年透過各種傳統的方式與形式表達人們對生活的願望、情感、理想與追求。無論是貼春聯、吃年夜飯、祭祖,還是守歲,燃放鞭炮,拜年等等,這些年文化的方式代代延續,其實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它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心理,也就是團圓、親情、祥和,此中包含著無比強大的民族的凝聚力和親和力。這些,是我們的老祖宗留給我們寶貴的文化財富,是我們民族的至寶。過度追求物質的今天,似乎談文化有些空洞,這是對文化價值的無知,文化往往與物質緊密相連,個人認為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文化對於物質的促進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所以,如果將過去把物質作為載體的年稱之為物質年,那現在的我們卻需要將文化作為載體,去過一個文化年。
過年了,放下你的手機,關上你的電腦,我們就拿過年習俗中最簡單的幾個習俗打個比方。比如貼春聯,現在大多家庭的做法都是直接買成品,拿膠水膠布一貼,完事,可事實上呢?個人認為失去了貼春聯的樂趣。你完全可以自己動手呀,買上紙筆,跟家人一起,一邊聊聊新年的願景,一邊嘗試著自己創作,相信最終作品才是你們最真實的情感表達,而不是千篇一律的一味模仿。再比如掛燈籠,你也可以帶著孩子,自己來一次手工製作,一邊可以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一邊在製作的過程中可以給孩子講一講這一習俗的知識,也是對文化的一種傳承。再比如,好多地方過年都有廟會、社火表演等各種民俗文化活動,好多人過年都選擇宅在家裡,那為什麼不出去“湊湊熱鬧”呢?逛逛廟會、聽聽戲、看看社火表演,在“湊熱鬧”放鬆身心的同時是不是也可以學習瞭解一些傳統文化知識,間接的為這些民俗文化的傳承發揚做了些小貢獻。再說說年夜飯、包餃子之類,這種情況可能在城市中更多一些,每到過年前各種商家的宣傳引導,很多家庭會選擇走進餐廳、酒店提前去訂年夜飯,餃子也省事,商場超市直接買速凍餃子,還有更省事的辦法,是不是還可以點個外賣,連門都不出了,可我想說,這樣的年你不是每天都在過嗎?你何不同家人們自己動手去做呢?過年很多習俗,重點並不是這件習俗本身,而是這個過程。“拿來主義”思想指導之下的過年,那不叫過年,那頂多叫“被過年”。
留住年味,說起來簡單,在這樣一個快節奏的時代,真正做起來,也不見得簡單。我們無法選擇這個時代,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如何去面對這個時代,過年也如此,我們可以先去找到自己的年味,進而共同去促使這個時代留住年味,魅力中國年,我們共同去尋找。
-
8 # 手機使用者52482947539
五,六十年代的人是追求理想,由於經濟差,生活沒著落,所以盼過年,追求著美好的那一天,現在呢,家裡的大人希望自已的子女,今後過的好一點,至於前途,理想,什麼為社會服務,為國家創造財富等等,都扯淡了?
回覆列表
哈哈
我就是這樣想的,個人覺得想回家,是因為家裡有父母,一年了應該去看望一下,畢竟能陪在父母身邊的日子越來越少了。不想回去是因為自己過得不那麼好,反正我是因為17年創業失敗,18年努力打工剛有一點點剛剛好能照顧自己的積蓄,不想讓父母看到自己的沮喪,也不想為了讓父母安心編制一個接一個的謊言,所以今年打算以去物件家見她父母為由不會老家了,給他們打點錢,等自己稍微好點了再回去。
真心不想讓疼愛自己的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