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如曉

    毫不誇張的說,這是我看過最好看的臺劇!沒有之一!個人很喜歡現實題材的電視劇或電影,這部劇真實得讓你絕望,卻又能讓人看見光。

    《我們與惡的距離》改編自三年前臺灣一起真實無差別槍殺案,聚焦於精神障礙犯罪問題。劇中李曉明在電影院隨機開槍掃射,造成9死21傷的慘痛悲劇。劇情圍繞兇手李曉明相關的五個家庭展開,從每個不同角色的人格和情感出發,把不加修飾的多面社會呈現給觀眾。

    整部劇看到一半會有很深的無力感,它揭露了很多現實問題。

    1.“人生而不平等”

    自小我們的課本里寫的,教育體制標榜的都不是這一句。但成年人的世界裡,我們都知道是一句實話。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是被動隨機的。我們無法選擇出身的原生家庭,無法選擇身體裡的基因。人類社會形成的宗族家庭單位,每一代成員的配偶組合基因、家庭經濟條件、教育方式都會影響下一代。

    2.現存司法體制無法做到全面的保障和絕對的公平。

    真正完善的司法體制是保護每一個人都享有人權,包括罪犯。我們應該從王赦這個角色對精神犯罪群體的關注引發一部分思考。司法體制的存在僅僅是為了單一的懲罰犯錯的人嗎?處以死刑,那沒有處以死刑的呢,放出來後不會再犯嗎?瞭解犯罪背後的原因、完善社會體制、預防犯罪和讓罪犯獲得自由後更好的融入社會這些意義也同樣重要。

    3.媒體責任感缺失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劇中披露了很多如今媒體的弊端,收視率與新聞質量之間難以達到平衡。為了求“快”,幾乎可以不求證新聞的真實性,先報道再說。為了“獨家”,毫無隱私意識可言,可以在未經過當事人同意下進行拍攝採訪,還可以公佈民眾家庭住址等隱私。媒體作為具有民眾判斷導向意義的公眾平臺,如若喪失基本的責任感,那形同矇蔽了我們的雙眼。

    縱觀全劇,涉及人類家庭教育和遺傳問題、媒體和司法體制的發展問題、無法被治癒的醫學問題。到底是誰錯了?哪錯了?找不出具體的根本原因,這些也都是憑一己之力難以改變的事情。可是就這樣放棄嗎?

    可是我們還有別的選擇!李家父母后來脫掉了口罩,不再遮掩自己身份。勇敢和受害者家屬道歉,幫助照顧受害者家屬。慢慢地平息了受害者家屬一開始極端憤怒的情緒和獲得了民眾的接納。宋喬安決定戒酒,走進兒子的房間和案發的影院直面創傷,和丈夫敞開心扉修復了感情。重建美滿的家庭,決定不再抓著過去不放。即使自幼被母親拋棄在孤兒院曾經也差點誤入歧途的王赦也成為了懷抱正義理想,堅持幫助特殊犯罪群體的律師。應思聰透過藥物控制已經慢慢適應正常生活,超然的藝術天賦用在了繪畫上得到了出版社的青睞。

    你看,即使這麼難,只要改變,生活還是會變好!我們與惡的距離太近,唯有直面才有一線生機。不是非得原諒誰,而是要放過自己。如果改變世界太難,那先從改變自己開始。

  • 2 # 森木頭

    分享看過後的幾點啟示:

    她不理解自己的老公為什麼要去幫這樣的一群人。王赦的回答是他覺得殺人犯是罪人,但不一定是壞人,特別對於精神有問題自己還沒有病識感的罪犯,馬上殺了他沒什麼作用,因為他就是一心求死的。

    反而說去研究他背後的動因,去善後和預防,對未來才是有意義的。這點思路真的非常超前了。

    精神病

    這部劇還聚焦了精神病患這個社會邊緣群體,有為他們正名的意思。最後精神科醫生宋喬平送患者應思聰出院的時候說,精神病就像高血壓一樣,你要接受可能一輩子要用藥物控制,但沒關係,你還是能和正常人一樣生活。

    劇裡還探討了民眾對精神病患的恐懼化,藉由醫生的口說出傷人案中只有百分之五是精神病,而其中極少數才會攻擊陌生人。

    民眾對精神病患的恐懼,非正常化對待,反而讓他們難以重新融入社會,滋長他們發生危險的風險。

    一開始我看著還覺得挺聖母的,後來慢慢隨著劇情推進,會理解人生而平等,以愛對待他人,好過報以仇怨。

    新聞媒體

    劇裡很多場景都圍繞新聞臺展開,也向我們展示了目前新聞媒體的困局。為了收視率要搶快訊,而快訊往往得不到核實,容易產生假新聞。更有甚者,為了抓熱點,抓爆點,要違背新聞原則的採訪、曝光,讓新聞媒體成為殺人犯。

    李大芝一開始進新聞臺的時候想的是讓大家看到真實的世界,卻一點點發現新聞真的就能夠真實麼?這方面的思考,很契合現在新聞媒體掌握或者引導輿論導向,而往往發現事實不是這樣。

    新聞媒體有自己的基本底線原則,觀眾能進行辨別,在當今資訊爆炸的社會非常重要。

  • 3 # 娛樂綜藝社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帶給我們哪些啟示?首先我們來介紹一下這部劇的基本情況,《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是由賈靜雯,吳慷仁賈靜雯、吳慷仁等主演的電視劇,主要講述了品味新聞臺編輯臺主管宋喬安(賈靜雯飾)的兒子是二年前李曉明無差別犯罪事件的罹難者,先生劉昭國(溫升豪飾)是網路先驅報的創辦人,夫妻在兒子走後因現實磨難漸行漸遠準備離婚,但11歲的女兒行為卻日漸失序,為了女兒終逼二人必須重新檢視自己身上的傷口。李曉明的辯護律師王赦(吳慷仁飾),在李曉明刑罰定案之後,仍想要了解其犯罪動機,鍥而不捨的他,開啟了眾人命運的連結。

    這部劇的一開始就給我們一個巨大的疑問,那個疑問就是李曉明為什麼犯罪,而這個疑問但最後也沒有解釋清楚。女主的職業也是安排的很有趣,新聞編輯主管。近些年人們越來越崇拜流量,而流量的多少取決於人數觀看的多少,所以現在很多新聞都做了“標題黨”,他們不僅不管事實真相,只為吸引人們觀看,甚至有時只為流量,不惜扭曲事實,只為有看點。所以現在新聞的標題起的越來越誇張。

    男主的職業是一名律師,我們都是知道律師是公正的,他在法庭為好人或者壞人辯論,他尋找一切證據,只為維護自己當事人的權利,而在劇中他為什麼如此努力的想要幫李曉明呢?李曉明是一個無惡不赦的罪人,他的刑罰絕不容辯解,律師也知道這個事實,可是為什麼他還是如此努力呢?有人說律師不好,向李曉明這樣的壞人就應該得到懲罰,就像律師老丈人說的那樣“你在維護他(李曉明)的人權,那被害人的人權呢?”逝人已逝,李曉明也會得到他的懲罰,可是他的懲罰不應該是社會公民威脅法律以後,社會因為輿論而提前讓他接受懲罰。

    在全集所有劇情中離我們最近的一段就是每集開篇是新聞影片評論下哪些或者點贊或者踩評論的“網友”吧。在網路世界裡看到一起無差別的犯罪我們,自以為正義的我們是不是隻需要在鍵盤背後剝奪他生存的意義才是正義?壞人的標準我們要用什麼去衡量,如果一個加害者已經受到了法律的批判,那麼他的家人是不是也需要受到相同的懲罰?這些都是帶給我們的啟示,所以說不了解事實真相的我們請不要做一些偏激發言,請帶著善意去了解這個世界,請不要因為自己的一時之快成為網路世界中對於別人的加害者。謝邀!

  • 4 # 隔壁西瓜君

    一直以來都很喜歡對人性和社會進行探討的作品,人應該是世界上最複雜的生物了,複雜到最先進的AI用最前沿的演算法也算不出來,每個人腦子裡到底在想什麼,他們下一步要做什麼。

    《我們與惡的距離》給到被告的鏡頭非常非常的少,而是把關注點放在了受害者家庭,被害者家庭,社會的反應與輿論上面。劇集裡面出現的各種衝突與對峙,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或者善與惡。有時候覺得受害者家庭很可憐,但是如果把自己代入被害者家庭,一個至親的離去,對一個家庭的打擊又何嘗不大。每個家庭都在問自己,“為什麼是我?”。

    這部劇對我最大的觸動是律師為被告辯護的出發點,不是為了為他洗脫罪名,而是瞭解他的作案動機。讓政府從源頭解決傷害,不是等到傷害發生了再設法補救,因為再怎麼補救道歉,逝去的生命也回不來了,破碎的家庭也回不到最初。

    所以啊,對親近的人的愛要及時說出來,想做的事情不要再三猶豫,陪伴不要一等再等,不要等變化成了變故,才問自己,“為什麼是我?”。

    (對這句臺詞的解讀,我主要是從親情和家庭的方面出發。因為劇中是一位精神病患者說出的這句臺詞,而精神病不是自己能控制的,所以這篇劇評主旨是要及時對親近的人表達愛意,只針對親情與家庭。願世界上所有的精神病患者永遠被愛著,被治癒著。)

  • 5 # 千潯影視

    《我們與惡的距離》主要講述的是,一起精神病患者隨機殺人事件發生之後,受害人家屬、加害人家屬、律師、普通的精神疾病患者以及媒體等,在殺人事件發生之後,他們之間發生的故事,在遭受傷痛的過程中,他們也學會了如何面對痛苦,最終重新開始生活。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賈靜雯、吳慷仁主演的電視劇,這部劇是在2019年3月24播出的,這是一部豆瓣高達9.5

      劇中賈靜雯飾演的是新聞臺編輯主管宋喬安,她的兒子被李曉明槍殺了,因為兒子的死,宋喬安和丈夫劉昭國的關係變得疏離,想要離開。

    珍惜當下懂得平凡是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柴機油的級別用什麼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