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象眼觀天下
-
2 # 獨上西樓21882002
我不知道你說的魏國這支軍隊叫什麼?如果你是說魏武卒,那麼你應該再去好好看看這支軍隊是誰建立的,誰領導的,這個人的下場如何?如果不是魏武卒,那麼魏國我不知道還有什麼厲害的人帶領過牛逼的軍隊。龐涓可一早就被孫臏KO了。
-
3 # 潘不安講究史
說的是魏國的魏武卒吧,現在的問題怎麼都像是標題黨呢?還要人猜的。
歷史上魏武卒是由有兵家亞聖之稱的吳起創立的,充分體現了吳子“兵不在多在治”的兵家思想。從誕生開始,魏武卒的數量都不多,有考證認為,最多時不會超過二十萬。
吳起時期,魏武卒的數量一直控制在五萬左右,保證全部是精銳中的精銳。
《荀子·議兵》中記載:
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魏武卒宅。意思就是魏武卒選擇有嚴格的標準,士卒需要穿三層鎧甲,用十二石的強弩,每人背50只弩箭,再背長戈,帶頭盔佩劍,每人帶三天糧食,半天就行軍百里。這種標準的軍隊,完全是一直非常精銳的重甲步兵。
在以戰車為主的當時,逐漸這樣一直龐大的重步兵軍團,是任何其他諸侯國不敢嘗試的。另外魏武卒有著非常優越的待遇,即使是奴隸,成為魏武卒後馬上就會獲得很高的社會地位,不僅能分到住宅和百畝良田,除了負責兵役和相關後勤外,全家的徭役賦稅會被免除。依靠軍功還能獲得爵位的提升和其他物質獎勵,而且根據軍功家屬也會得到相應的獎勵。這些條件都導致了魏武卒只是魏國獨創,不能被其他國家複製。
在吳起的訓練下,魏武卒不僅裝備精良,戰力強大,更是一隻紀律嚴明的部隊。一次,魏秦交戰,一個士兵未得發令,衝上前去殺了兩個敵人回來,但吳起卻以不服軍令將其斬首。
因此兵書《尉繚子》記載:“有提七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吳起也。”
公元前389年,秦國起兵50萬討伐魏國的西河郡,吳起以尚未立過功的五萬魏武卒,加上戰車500,騎兵3000,徹底擊潰秦軍。
此後吳起和秦國大小64戰,盡奪秦國河西之地,使秦國在很長時間內不敢東顧,成為“諸侯之恥”
在吳起的率領下,魏武卒威震華夏,但是魏文侯死後,吳起受到排擠出走楚國,魏武卒也開始走向下坡。
前期,魏武卒在龐涓的率領下依然屢勝趙齊等國,但是公元前341年,馬陵之戰爆發,龐涓被齊軍伏擊戰死,魏武卒元氣大傷,魏國國力也因此迅速衰弱。
到公元前293年,伊闕之戰中白起大敗魏韓聯軍,斬首24萬,魏武卒損失殆盡,徹底退出了歷史。
魏武卒為什麼不僅不能統一天下,反而被歷史淘汰呢?
第一,依然是吳起所說的“兵不在多在治”,任何武器要看掌握在誰的手中,在吳起手中可以是一把所向披靡的神器,但如果新的統治者掌握不好,反而容易自傷。
第二,魏武卒要求過於嚴格,吳起時期始終控制在五萬以內也是出於成本的考慮。數量過多的魏武卒,對於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很大的經濟負擔,而且每戰死一個重新補充非常困難。當有經驗的老兵死傷殆盡,新兵過多時,魏武卒就會失去戰力。
第三,魏武卒的待遇太好了,導致後期魏武卒每個人都是地主,一旦自己戰死,現有的一切都可能失去,這導致了魏武卒上戰場後畏首畏尾,只能打順風戰,一遇逆境就迅速潰敗,以至出現了伊闕之戰中爭相逃跑的景象。
最後用孟子的話來回答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 -
4 # 乖乖驢
統一天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能說先前這支軍隊為魏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這種優勢沒有很好的傳承下去!沒有好的政治手段和戰略佈局相結合!最終只能被消耗掉了!
-
5 # 沉140769451
魏武卒建於吳起之手,吳起手中未曾一敗,但吳起走了,就談不上無敗績了。只能說吳起未曾一敗。魏武卒先敗於秦,後亡於齊孫臏之手。
-
6 # 盪漾的可樂
然而這隻部隊人數極少。在雖然訓練嚴格戰法先進。你不可能用一隻幾萬人的部隊做滅國大戰,特別是秦國這種尚武大國魏國根本惹不起。平時打打鬧鬧還好說要是在關中秦地別說吳起的幾萬武卒了六國攏一塊都不一定能滅秦。
-
7 # 一點點歷史
看到題目的第一反映這支從無敗績的魏國大軍就是鼎鼎大名的“魏武卒”。史書記載“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實際上就是我們所說的重灌步兵,如此精銳的部隊配上一個優秀的領導吳起,成就了“魏武卒”戰無不勝的神話。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之後魏文侯被周天子正式冊封,由於魏國的地理位置處於四戰之地,憂患感極強,所以魏文侯開始了他的改革,治國任用李悝、翟璜為相,統兵任用樂羊、吳起等為將,魏國成為了戰國七雄中第一個富強的國家。
在魏國稱雄期間“魏武卒”發揮了極大的價值,題目中說到的擊潰秦軍50萬這件事在史書中確實有記載,但是僅出現在吳起所著的《吳子》一書中,此戰名為“陰晉之戰”,魏國大獎吳起以五萬大軍擊潰秦軍五十萬。
熟知歷史的人都知道,在史書中關於戰爭的描寫基本都有誇大的成分,無論從戰績還是戰果來看,五萬魏軍能夠戰勝五十萬秦軍也有著很多客觀因素。
首先,兵員素質相差很大,“魏武卒”可以說是當時的特種兵,武器裝備和兵員素質在當時都是首屈一指的,而號稱五十萬的秦軍不過是一群臨時徵召計程車兵。
其次,戰爭不僅僅是戰場上雙方士兵的比拼,更是綜合國力的較量,當時魏國能人無數,類似於吳起這樣的能人還有好幾個,魏國更是七雄中最早強盛起來的,反觀當時的秦國在綜合國力上和魏國是無法抗衡的。
魏國是戰國初期最早崛起的國家,但是卻沒有笑到最後,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魏國地處中原,四戰之地,易攻難守,強大的魏國曾經攻佔秦地六百里,但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魏國大後方長期處於群雄環伺之下,無法徹底放開手腳。而最終統一六國的秦國則不同,秦地處西方,佔函谷關可拒六國。
其次,魏國雖然初期強大稱雄中原,但是缺乏長期的戰略眼光,只滿足於稱霸而沒有放眼天下,憑藉武力的強大四處用兵,樹敵無數,雖然成就了霸業但是也埋下了很多隱患,魏國多次在進攻別國的關鍵時刻被秦國偷襲後路。
最後,還得說根本原因,秦國透過改革成為了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透過“商鞅變法”帶來了制度的先進性,這就是秦國最終能夠統一六國的基礎,魏國雖然也經歷過改革但是更多隻是體現在經濟和軍事方面。
-
8 # 零守護
魏武卒是魏文侯時期名將吳起建立的重步兵軍團,曾無敵於天下。魏武卒要求攜帶長矛腰繫鐵劍,同時日行軍五十里還能保持戰力,因此戰鬥力極高。鼎盛時期,魏武卒也只有5萬,可謂是精英中的精英。
公元前389年,秦國發動陰晉之戰,50萬秦軍被5萬魏武卒擊潰,全軍覆沒,用了幾十年才恢復元氣。期間76次戰役64勝,是戰國初期最強的軍事力量。
但是,魏國卻沒有一統天下,這當然不是因為魏武卒。魏文侯後,吳起出走魏國。公元前341年,齊國在馬陵之戰大敗魏軍,魏武卒從此退出歷史舞臺。
在魏武卒最強盛的魏文侯時期,魏文侯的目的只是成為一代霸主,像齊桓晉文一樣。之後的魏武侯與魏惠王,都與魏文侯的想法如出一轍,沒有擺脫春秋時期的思想。因此,魏國雖然是戰國初期最強的國家,但是並沒有滅掉各國統一天下的想法。
-
9 # 南陽新樓市
歷史往往就是這樣,強大的實力,並不能決定自己未來的命運,要順應潮流,順應歷史的發展,秦國正是做到了這一點,最終實現了統一六國的時代任務,開創了歷史的輝煌。
-
10 # 亨達航天
您難道不知道西北是神州開門嗎?也不知北方乃包藏之地。西北風煞盡萬物更生嗎?所以生氣最無情。為周易諸爻所忌者生門也。無天之氣,何來人之氣。
回覆列表
戰國末期,秦國滅亡楚國時,出動的兵力最大也不過是60萬,這已經是秦國的傾國之兵,也就是最大動員能力了。
秦趙長平之戰,是一場戰略大決戰,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規模極大的戰爭,秦昭王徵調了全國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集中到長平戰場,不過也就是60萬人。
如果魏國怎麼可能擊敗秦軍5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