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目前儲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皇宮建築群。故宮始建於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自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遷都北京後,明、清兩代共有24位皇帝在此生活居住和對全國實行統治。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評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建築(建築學)在拉丁文中的涵義是巨大的工藝,說明建築的技術與藝術密不可分。故宮正是一個巨大的建築藝術瑰寶。建築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手段非常豐富,包括空間、形體、比例、均衡、節奏、色彩、裝飾等許多因素,正是它們共同構成了建築藝術的造型美。下面我們就從這些方面來欣賞故宮建築藝術的造型美。空間,是建築的基本形式要素,建築主要透過創造各種內外空間來滿足人們的實際需要,巧妙地處理空間,可以大大增強建築藝術的表現力。
故宮的建築藝術主要是群體組合的藝術,群體間的聯絡、過渡、轉換,構成了豐富的鋪陳展開的空間序列。故宮總體分為南部的前朝和北部的後寢兩部分。南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兩側輔以文華、武英兩殿,是皇帝上朝接受朝賀、接見群臣和舉行大型典禮的地方。三大殿建在高8米多的呈工字形的須彌座式三層平臺上,四周環繞著石雕欄杆,氣勢磅礴,為故宮中最壯觀的建築群,表現出不同凡響的崇高地位。其中太和殿是故宮中等級最高,體量最大的建築,也是中國現存的一座最大的古代木結構殿宇。北半部則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後三宮及東、西六宮和御花園為中心,其外東側有奉先殿、皇極殿等,西側有養心殿、雨花閣、慈寧宮等,是皇帝與后妃、皇子和公主們居住、舉行祭祀和宗教活動以及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
由天安門、端門、午門的前序、太和門的過渡、到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高潮、再經過乾清門的過度到乾清宮的高潮,最後以御花園結尾幾個部分組成,抑揚頓挫一氣貫通。形體,主要指建築物的總體輪廓。故宮的建築氣勢恢弘,規模巨大。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佔地72萬多平方米,建築總面積達16萬多平方米,現存房屋8700餘間。四周環繞高約10米的城牆和寬52米的護城河。城牆四周各設城門一座,南面午門,是故宮的正門,北面神武門,東面東華門,西面西華門。故宮整個建築空間變化豐富,體量雄偉,外觀壯麗,有主有從,顯示出莊嚴肅穆、唯帝王獨尊的宏大氣勢。比例,主要是指巧妙處理建築物各部分之間的比例關係,建築中長寬高的比例,凹與凸的比例、虛與實的比例等,都直接影響到建築美。
故宮整體建築的比例和諧令人讚歎。以中國古代建築外觀上最顯著的特徵——屋頂形式為例,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與保和殿)的屋頂就各不相同。太和殿則是重簷廡殿頂,中和殿為四角攢尖頂,保和殿則是重簷歇山頂。不同屋頂形式的運用,除了封建等級觀念的影響外,也使這三座緊密相連的宮殿,在建築形象上透過明顯的對比而顯得更加鮮明。尤其故宮的四座解樓,其屋頂結構更為複雜、奇巧,各部分比例諧調,簷角秀麗,造型玲瓏別緻,從而成為北京故宮的象徵。均衡,主要指建築在構圖上的對稱,包括建築物前後、左右、上下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均衡對稱常常給人一種嚴肅莊重的感覺,增加崇高的美感。故宮作為一個完整的建築群非常均衡對稱,其中每座建築物都是在一條由南到北的中軸線上展開,整個建築群的中心是高大的太和殿,以此為中心由南向北伸展。
故宮宮殿建築佈局沿南北中軸線向東西兩側展開。節奏,指透過有規律的變化和排列,利用建築物的牆、柱、門、窗等有秩序的重複出現,產生一種韻律美或節奏美,正是在這一點上,建築和音樂具有同在的共同之處,因而人們把它們分別說成是凝固的音樂和流動的建築。中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就曾經專門研究過故宮的廊柱,並從中發現了十分明顯的節奏感與韻律感,從天安門經過端門到午門,就有著明顯的節奏感,兩旁的柱子有節奏地排列,形成連續不斷的空間序列。色彩,也常常構成建築特有的藝術形象,給人們還來獨特的審美感受和難忘的印象。北京故宮主要建築的黃色琉璃瓦頂金碧輝煌、硃紅色的柱子與門窗、簷下處於陰影部位的青綠色略點金的建築彩畫,在白色臺基的襯托下,使建築物各部分輪廓更加鮮明,色彩別具一格,從而使建築物更加富麗堂皇。
在建築上使用這些強烈的色彩而又能得到如此完美的藝術效果,?作為建築物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創造建築也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它可以起到為建築物增輝添彩的作用。故宮的建築十分注意屋頂的裝飾,不但在屋角處做出翹角飛簷,飾以各種雕刻彩繪,還常常在屋脊上增加華麗的走獸裝飾。甚至故宮內各種門上九九排列的門釘,作為裝飾也具有十分濃郁的民族文化內涵。總之,正是透過空間、形體、比例、均衡、節奏、色彩、裝飾等多種因素的協調統一,才形成了故宮建築藝術特有的空間造型美。殿宇樓臺,高低錯落,壯觀雄偉。故宮的建築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優秀傳統和獨特風格,是中國古代建築的經典之作。
故宮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目前儲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皇宮建築群。故宮始建於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自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遷都北京後,明、清兩代共有24位皇帝在此生活居住和對全國實行統治。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評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建築(建築學)在拉丁文中的涵義是巨大的工藝,說明建築的技術與藝術密不可分。故宮正是一個巨大的建築藝術瑰寶。建築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手段非常豐富,包括空間、形體、比例、均衡、節奏、色彩、裝飾等許多因素,正是它們共同構成了建築藝術的造型美。下面我們就從這些方面來欣賞故宮建築藝術的造型美。空間,是建築的基本形式要素,建築主要透過創造各種內外空間來滿足人們的實際需要,巧妙地處理空間,可以大大增強建築藝術的表現力。
故宮的建築藝術主要是群體組合的藝術,群體間的聯絡、過渡、轉換,構成了豐富的鋪陳展開的空間序列。故宮總體分為南部的前朝和北部的後寢兩部分。南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兩側輔以文華、武英兩殿,是皇帝上朝接受朝賀、接見群臣和舉行大型典禮的地方。三大殿建在高8米多的呈工字形的須彌座式三層平臺上,四周環繞著石雕欄杆,氣勢磅礴,為故宮中最壯觀的建築群,表現出不同凡響的崇高地位。其中太和殿是故宮中等級最高,體量最大的建築,也是中國現存的一座最大的古代木結構殿宇。北半部則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後三宮及東、西六宮和御花園為中心,其外東側有奉先殿、皇極殿等,西側有養心殿、雨花閣、慈寧宮等,是皇帝與后妃、皇子和公主們居住、舉行祭祀和宗教活動以及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
由天安門、端門、午門的前序、太和門的過渡、到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高潮、再經過乾清門的過度到乾清宮的高潮,最後以御花園結尾幾個部分組成,抑揚頓挫一氣貫通。形體,主要指建築物的總體輪廓。故宮的建築氣勢恢弘,規模巨大。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佔地72萬多平方米,建築總面積達16萬多平方米,現存房屋8700餘間。四周環繞高約10米的城牆和寬52米的護城河。城牆四周各設城門一座,南面午門,是故宮的正門,北面神武門,東面東華門,西面西華門。故宮整個建築空間變化豐富,體量雄偉,外觀壯麗,有主有從,顯示出莊嚴肅穆、唯帝王獨尊的宏大氣勢。比例,主要是指巧妙處理建築物各部分之間的比例關係,建築中長寬高的比例,凹與凸的比例、虛與實的比例等,都直接影響到建築美。
故宮整體建築的比例和諧令人讚歎。以中國古代建築外觀上最顯著的特徵——屋頂形式為例,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與保和殿)的屋頂就各不相同。太和殿則是重簷廡殿頂,中和殿為四角攢尖頂,保和殿則是重簷歇山頂。不同屋頂形式的運用,除了封建等級觀念的影響外,也使這三座緊密相連的宮殿,在建築形象上透過明顯的對比而顯得更加鮮明。尤其故宮的四座解樓,其屋頂結構更為複雜、奇巧,各部分比例諧調,簷角秀麗,造型玲瓏別緻,從而成為北京故宮的象徵。均衡,主要指建築在構圖上的對稱,包括建築物前後、左右、上下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均衡對稱常常給人一種嚴肅莊重的感覺,增加崇高的美感。故宮作為一個完整的建築群非常均衡對稱,其中每座建築物都是在一條由南到北的中軸線上展開,整個建築群的中心是高大的太和殿,以此為中心由南向北伸展。
故宮宮殿建築佈局沿南北中軸線向東西兩側展開。節奏,指透過有規律的變化和排列,利用建築物的牆、柱、門、窗等有秩序的重複出現,產生一種韻律美或節奏美,正是在這一點上,建築和音樂具有同在的共同之處,因而人們把它們分別說成是凝固的音樂和流動的建築。中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就曾經專門研究過故宮的廊柱,並從中發現了十分明顯的節奏感與韻律感,從天安門經過端門到午門,就有著明顯的節奏感,兩旁的柱子有節奏地排列,形成連續不斷的空間序列。色彩,也常常構成建築特有的藝術形象,給人們還來獨特的審美感受和難忘的印象。北京故宮主要建築的黃色琉璃瓦頂金碧輝煌、硃紅色的柱子與門窗、簷下處於陰影部位的青綠色略點金的建築彩畫,在白色臺基的襯托下,使建築物各部分輪廓更加鮮明,色彩別具一格,從而使建築物更加富麗堂皇。
在建築上使用這些強烈的色彩而又能得到如此完美的藝術效果,?作為建築物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創造建築也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它可以起到為建築物增輝添彩的作用。故宮的建築十分注意屋頂的裝飾,不但在屋角處做出翹角飛簷,飾以各種雕刻彩繪,還常常在屋脊上增加華麗的走獸裝飾。甚至故宮內各種門上九九排列的門釘,作為裝飾也具有十分濃郁的民族文化內涵。總之,正是透過空間、形體、比例、均衡、節奏、色彩、裝飾等多種因素的協調統一,才形成了故宮建築藝術特有的空間造型美。殿宇樓臺,高低錯落,壯觀雄偉。故宮的建築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優秀傳統和獨特風格,是中國古代建築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