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夫耕耘
-
2 # 湖湘燭光
學生學習能力當然要透過考試來分辨,靠分數說話。但是我認為,老師按教學大綱完成教學任務即可,不要為了賺錢搞什麼補習班,透過補習來提高學生考分是愚蠢的,這並不是學習能力的真實反映,這麼做其實破壞了好的教育秩序,我們的教育應該培養出自然優秀的人才。至於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不過是說明,優秀的人永遠都是少數!
-
3 # UU49298428
第一個問題如果反過來想:不用考試的話,用什麼來衡量學生的能力、學習的效果?自隋代興科舉以來,考試製度歷經了無數變遷才形成,其利弊之爭從其誕生之日起抑或從未間斷過,也尚無更好的辦法取而代之。
第二個問題我從幾個方面來解讀。三生萬物:凡多於三的人或事,我都會分為好、中、差。孔子72賢者我都記不住,就記得冉有季路賢、宰我朽木不可雕。我會本能地貼上好和差的標籤以方便記憶,其他就容易忘卻。
所謂賢或許是場"意外"。按進化論或演化論(個人傾向於演化)來說,人先天資質已由父母定下:學習這事兒,有人能,有人不在行;有人一學就會還能舉一返三;而其他人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才能逐漸掌握。
萬一三千人中有約五百因家境窮困而不能跟從孔子學習而中途輟學,就把他貼上平庸的標籤會不會太武斷?
歷史或文字記載是對人和事物的提煉,只選取代表性的留下,捨棄是必須的,個人以為"以偏概全"是難以避免的。
感覺言猶未盡,但說太多既無意義也浪費讀者的時間,就這樣將就看看吧。
-
4 # HuliYOWHuTU55vu
人的天分是天生的,學習只不過是一個機遇罷了,不能無限誇大學習的作用,就像一頭不想喝水的牛硬把它往水裡摁,它當然要頂人了
-
5 # 后街727
簡單直言一下怎麼看待分數。
分數又重要又不重要。似乎無論怎麼重視分數都不過分;一般來說,又可以不把分數太當一回事。
評判教學質量、評判學生學習效果好壞,不靠分數,能靠什麼?學習主要是教學大綱、全部知識點的全覆蓋學懂和能夠處理問題(一般就是解題)。要檢測掌握程度,只有透過考察、考試做題。全部內容都掌握好了,自然考幾十套卷子,就能夠看出結果到底掌握幾成、掌握到什麼程度,同時還會有大量學生掌握好壞的排名情況。這個意義上,分數是體現知識掌握好壞、教學質量的標準,甚至是現實的唯一標準、甚至吹毛求疵的試卷高分能夠體現知識掌握的無可挑剔的全面與熟練。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學生創造力、科研能力很強,未必學生階段學習特別細緻、掌握特全面、分數特高。不過科研水平高的人,毫無疑問做學生時期的試卷一定是輕輕鬆鬆全清楚、全高分。這裡的確有一個是學生時期就滿分高分、還是專業時期才可以知識透徹而滿分高分的區別。
因此,學生學習過程中、知識磨練過程中,又不必把分數看得太重,更重要的是,努力把全部知識框架的全部知識點,都搞明白、搞熟練,提高自己的專業、學業水平。似是而非聽懂課、做不好題,並不說明掌握好了;一旦掌握好了,必然可以解決好問題、也就是解題、考試能夠又快又好。錢學森學生階段,都是經常考滿分、考高分。那叫知識掌握的極其透徹、極其過硬。
顯然,追求的是知識體系的完全、細緻掌握,這是根本。考試、分數,通常只是副產品吧,不過也許是現行人口眾多情況下選拔人才唯一現實的手段?
-
6 # cqybly
也就是說,聖人教出來的優生也只有七十二個,三千學生!有人居然厚顏無恥的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其實我想知道,他的後代是不是都上大學了,是不是都很成功!
對老師高標準要求的家長,你們都很成功嗎?為什麼要求每個老師都成功呢?人的能力有大小,學生知識沒學好,怪老師,品行不好怪誰?日常行為是誰在教育?是你家長吧?
-
7 # 超敏教育
先說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賢(德才兼備)與不肖之徒(無才無德,更重無徳),意思是相反的,孔子弟子三千,有七十二賢者,其餘的兩千多,應該有平庸者,也有不肖之徒。這說明,教育不是萬能的,即使是孔聖人也不能夠做到。這事實,也從根本上否定了“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教不會的老師”的這句話。另外還說明,在教育中品德教育是最難的。
再回答第一個問題,我認為:學生分數與教育質量有一定的關係,但不可以劃等號。應該這樣說:分數高低,不代表教育質量的好壞,教育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分數的高低。
眾所周知,所謂的分數,是指學生對每門課程的考試得分,即學科知識的掌握情況的,屬於五育中的智育。分數是衡量教育質量的其中一個標準。而對於教育質量的評判,是除了分數(智育),還包括德、體、美、勞等諸多方面的綜合評價。
《教育大辭典》對教育質量是這樣解釋的:“教育質量是對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優劣的評價”,“最終體現在培養物件的質量上”,“衡量標準是教育目的和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前者規定受培養者的一般質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質量要求,後者規定受培養者的具體質量要求,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質量規格”。
唯分數的教育,是不健康的、不健全的。事實證明,教育質量好的學校,學生的分數自然差不到哪兒去。教育質量不好的學校,即使想方設法地提高學生的成績,也是很難的,不現實的。
有關教育質量中的諸多因素,是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的,單單地重視哪一項,或忽略哪一項,都會影響到教育質量的整體效果,都是不可取。
-
8 # 自立667
其實,分數與教育質量,是兩個概念,分數,僅說明一個學生的學習成績,這是當下硬試教育的必然提現,教育質量,是指整體教育水平的體現,他包括學習成績及學生各方面的體現,比如,德,智,體,動手動腦能力,創新能力等等,所以,他們之間,有相同也有不同之處。
-
9 # 布衣吳新建
應該是正相關。
社會有些誤導,現在把優質教學資源集中,搞些名校,名校的教學質量肯定高,學生的分數也高,但學生的消化接受能力原來也高,因此,籠統說正相關也不對,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教學質量,兩方面,一個教,一個學,誰是主要方面?應該是學。學又不能無師自通,因此離不開教。題目問的是教的質量,就談談教。
教有幾層含義:
其一,寬與嚴。屬於兩種不同的教的方法,一般來說,嚴師出高徒,學生在自主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不到位時,克服惰性的唯一的辦法就是嚴加管教,古代有戒尺,現代不準用,但出現密集訓練,全天安排得滿滿的,用時間熬出來優秀,許多名高中高考成績好就靠這一招。有非議,但效果擺在那裡,家庭也認可,許多孩子在家不聽話,玩遊戲,送到嚴格管理的學校,結果學出來了。90%以上的學生,寬,鬆懈就害了他,嚴,加壓就逼出來了。當然,也不能簡單根據在校時間看出寬就是教學質量差嚴就是教學質量好,關鍵看結果。總的來說是嚴比寬好。
其二,少與多。老師圍繞知識點講得多,練習多,比擇其要點通講又不怎麼做練習強。道理很簡單,熟能生巧,關鍵考試的題目都有很大的知識量,繞繞彎,沒有知識儲備難以觸類旁通,沒有大量練習難以應對複雜。所謂老師教得好,就是把與一個知識點相關的其它內容都告訴學生,讓學生在做練習時能多角度運用知識點,這樣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學生解題能力自然會提高。
其三,死與活。主要指教學形式。死板板搬書,死板板練習,都屬於低質量教。活的靈魂是因材施教,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鮮活的個體,一個班級,絕大多數學生其實智力水平都差不多,問題出在個人素質上,粗心草率不認真不自信偷懶等等是常見的,哪一個老師能找出每個學生成績上不去的原因,並針對性的幫助解決,他一定是好老師,他的教學質量一定高。
其四,鄉與城。相對來說,城裡的教學質量高於鄉下,主要是視野開闊,書本以外。由於存在不同考卷,因此,城鄉教學不可以直接比較。現代城鄉在教育這一塊還是區別很大,城裡孩子好多都出國旅遊,想詩和遠方,農村孩子只有吭哧吭哧苦讀。最需要的是兩相結合,真正的有用之才是用吃苦精神克服困難,毛毯衡水等等三線以下中學的教學,出來的有吃苦精神,解決技術問題就需要。
至於“弟子三千,賢人七十”,這符合人才規律,一樹之果有酸有甜,一個班級的學生都能考一樣分數,基本是試卷區分度沒考慮好,即使都一樣能考試,到社會各自經歷不同,一段時間後就又會拉開距離,有大成功,有小成功,還有不成功的,也就是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回覆列表
分數只代表試卷中答題的成績,並不等同於素質。教育的成功,不僅體現在考試成績好,更體現在受教育者的文化素養高,以及綜合能力強。孔子所教育出的七二十賢就是例證,那時孔子好像不會搞題海戰術,不會指導學生如何應試,也不會按分數給學生排名次,而是重在加強學生的為人、為官的德行教育。當然那時,作為教育者的孔子沒有升學率的壓力,也沒有評優評職稱的壓力,他可以自由地實施自己宏偉的教育計劃,自編教材,自定教法,自定教育目標。而今天的教育者,不敢雷池一步。比如用指定教材,用指定教法,趕教學進度,迎接一次次的月考、單元考、期中考、期未考,學校給排名,再按學生成績給你考核,與評優、與職稱、與績效掛鉤。如此,恐怕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丘先生也會“駢死於槽櫪之間”了,何來七十二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