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藝緣堂主

    一說起“憂國憂民的詩人”,恐怕諸君會立刻想到楚國大夫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愛國詩人之一了。然而,令我感觸最深的詩人卻是宋朝的陸游。他寫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一詩膾炙人口。“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該詩氣勢雄渾,感人至深,催人淚下,把詩人不顧個人困厄不堪,反而仍然為國家的利益殫精竭慮的偉大憂國憂民情懷體現得淋漓盡致。正如中國古代大多數文人墨客、遷客騷人一樣,陸游一生很不得志,鬱鬱寡歡,最終悲憤而死。然而,與大多數文人墨客還是一樣,陸游同樣是“窮而後工”,留給後世將近萬首氣勢磅礴、感情豐沛的詩歌。這些詩歌對於後世研究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民俗等方面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參考價值。

  • 2 # 弋北談古今

    岳飛吧

    我知道岳飛是一名將軍,並不算嚴格意義上的詩人。但是初讀他的那首滿江紅,還是被震撼到了,只感覺內心一緊,一絲絲悲涼之情便湧上心頭。

    岳飛,字鵬舉(1103-1142),南宋抗金名將,民族英雄。在南宋大廈將傾之際,欲用一己之力救國於狂瀾之中。但是無奈朝廷腐朽,在皇帝無心抵抗,主和派打壓愛國領袖的情況下,岳飛鬱郁不得志,在最後一次北伐過程中被臨時調回中央,被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一代名將就此隕落,只剩下整個民族在歷史前進的腳步中不斷回望,一步望,一聲長嘆。

    《滿江紅》這首詞具體創作的時間現在還沒有定論。

    第一種說法講,此詞是在第一次北伐期間岳飛所作。

    第二種說法是說是岳飛在第二次北伐時,發現自己孤軍深入,得不到支援,既無援兵又無糧草,只好撤退。

    第三種說法認為這是在岳飛入獄前不久時所作。

    無論是哪一個時期,這首詞表現的巨大的遺憾以及詩人內心對家國強烈的感情都令人震顫不已。

    滿江紅全文:

    怒髮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翻譯:

    我憤怒的使頭髮豎起來,帽子被我頂飛。一個人獨自在欄杆遠眺,瀟瀟作響的大雨剛剛停下不久。我突然抬頭望著天空,向著天空呼喊,滿腔的熱血沸騰。我三十年來建立的功名不過是灰塵和沙土而已,這些年征戰的八千里的路以及那時的月光。千萬不要空等,浪費了時間少年變老年就只好無奈的感嘆。

    靖康之恥還沒有洗去,我們這些臣子對家國被毀之恨,何時才能得到消除?我想駕駛著馬車,踏破敵人在賀蘭山的基地。我壯志酬籌,餓了就吃敵人的肉,笑談之際渴了就喝他們的血。等到我們收復了江山,平定了天下,就一起朝天放歌!

    岳飛的滿江紅所代表的關於一名將軍在國家衰敗之際迸發的愛國之情令我深受觸動。

    這種敢做敢為的精神更加值得學習!

  • 3 # 尋韻詩詞

    一提起憂國憂民的詩人,首先想到的是屈原,第二個,則是杜甫。

    先說屈原吧,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的憂國憂民是毋庸置疑的。

    記得中學時期,就學過他的一篇《離騷》: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餘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

    屈原從自己的身世開始寫起,而後寫到了自己的政治立場,字裡行間,無不潛藏著對楚華人民的關心以及其不向惡勢力低頭的堅強意志。

    屈原的一生,可以說是跌宕起伏。周顯王四十八年(前321年),秦軍犯楚境,屈原組織樂平裡的青年奮力抗擊,一展其非凡才華,一年後,應楚懷王之召出山進京。周慎靚王二年(前319年),升任楚懷王左徒。由於他的才華以及在政治上的獨到見解,他得到了楚王的重用,他推行變法,與舊貴族進行著鬥爭。卻終究還是被進讒言,失了聖心。

    周赧王元年(前314年),屈原因上官大夫之讒而見疏,被罷黜左徒之官,任三閭大夫之職。一年後,屈原第一次被流放至漢北地區,後雖重獲楚王重用,出使齊國,但因為種種原因,依舊被楚懷王疏遠,後又流放江南。

    儘管他的後半生並不受楚王重用,政治抱負也沒有實現,但當郢都城破,他依舊投入了汨羅江中,以己之身,為國殉葬,這樣的愛國情懷,也難怪在經歷數千年後,依然被人們所稱頌。

    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不同於李白的浪漫與豪放,他中年時期的作品,詩風沉鬱頓挫,大多都透出憂國憂民之意,這也許,是因為他生於晚唐的原因。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這首《春望》,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親人的情感,感情強烈,令人動容。

    他的另一首詩《登樓》,也是如此。

    “傷”、“難”、“朝廷”、“寇盜”、“後主”等詞,無一不抒發著詩人愛國主義情懷。

    當然,除了杜甫與屈原,中國歷史上還有諸多愛國主義詩人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岳飛的《滿江紅》、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淡淡的墨香下,都是對國家的熱愛。

  • 4 # 空缸

    屈原、杜甫和文天祥難以取捨,糾結很長時間,最終選擇文天祥。

    屈原的愛國憂民給我的感覺是孤獨。司馬遷在《史記》中寫屈原:“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屈原有安邦定國之才,怎奈楚懷王終究是糊塗蟲,聽信靳尚、公子蘭的話,丟了性命,楚頃襄王繼位更是昏庸,繼續寵信靳尚、公子蘭,放逐了屈原,屈原的政治理想破滅,最終抱著石頭沉入汨羅江,在流放期間所寫《離騷》雖然是千古絕唱,但我從中讀出更多的是孤獨,是鬱郁不得志。

    杜甫的愛國憂民給我的感覺是沉重。杜甫出生於封建士大夫家庭,懷抱忠君愛國之心,經歷唐朝由興到衰的時代,仕途失意,歷經戰亂,耳聞目睹太多悲歡離合,寫出《三吏三別》、《兵車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傳世名篇,深刻反映了所處的時代,被後人稱為“詩史”,讀杜甫的詩歌,我彷彿看到百姓顛沛流離,心中特別沉重。

    文天祥的愛國憂民給我的感覺是悲壯。文天祥被元所俘,《宋史》記載:“世祖知天祥終不屈,召入,諭之曰:“汝何願?”天祥曰:“天祥受宋恩,為宰相,願賜之一死足矣。”最後文天祥面向故篤慷慨就義,元世祖想用文天祥,他怎知文天祥早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決心,讀文天祥的《正氣歌》,更是從中感覺到了悲壯。悲壯讓我難以仰視,因此我選擇文天祥。

    另外文天祥的詞《酹江月》充滿慷慨之氣,讓我覺得文天祥是豪傑之士。全詞如下:水天空闊,恨東風,不惜世間英雄 ,蜀鳥吳花殘照裡,忍見荒城頹壁。銅雀春情,金人秋淚,此恨憑誰雪,堂堂劍氣,鬥牛空認奇傑。那信江海餘生,南行萬里,屬扁舟齊發。正為鷗盟留醉眼,細看濤生雲滅,睨柱吞贏,回旗走懿,千古衝冠發。伴人無寐,秦淮應是孤月。

  • 5 # 布丁剪輯ll

    本人很喜歡辛棄疾。特別是《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這首詞是辛棄疾晚年(1205)?年寫的,這個時候他已經是將近夕陽一下之時了,離他去世就只有兩年。那時朝廷才於一年前將他任命為浙東安撫使,但是他依然沒有被朝廷重用。也許是帶著心中無盡的惆悵,走上了北固亭。此亭臨長江,當他在這座歷史悠久,見證過無數戰爭的亭上,再想起國家當時的時局,他的心情是多麼的悲痛。

    他想起東吳的孫權,藉著如此江東之地,英雄崛起,想起了劉裕曾經在這裡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他想起了自己,年少時的一腔熱血,一生的抱負。又何嘗不想踏上征途,收復河山。他向著對面滾滾長江問英雄何在?

    劉裕子宋文帝劉義隆(年號元嘉)好大喜功,倉促北伐,反而讓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抓住機會,以騎兵集團南下,兵抵長江北岸而返,遭到對手的重創。這慘痛的歷史歷歷在目,自己也曾浴血混戰。那戰火中的揚州真是不堪回首!

    此時他已經六十六歲了。看到江山如此,確無英雄出世。想起自己的遭遇也和廉頗相似。憂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轍,朝廷棄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無法施展,壯志不能實現。

    他為國之心,至死不忘,可是自己已經老了。從年輕到現在,屢次三番不停被人破壞,受盡委屈。如今卻只有看著夕陽下的長江,給人無比悲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描寫一個人警戒的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