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則故事出自《韓詩外傳》,首先上原文:
齊桓公獨以管仲謀伐莒,而華人知之。
桓公謂管仲曰:“寡人獨為仲父言,而華人知之,何也?”管仲曰:“意若國中有聖人乎!今東郭牙安在?”桓公顧曰:“在此。”
管仲曰:“子有言乎?”東郭牙曰:“然。”
管仲曰:“子何以知之?”曰:“臣聞君子有三色,是以知之。”
管仲曰:“何謂三色?”曰:“歡忻愛說,鐘鼓之色也;愁悴哀憂,衰絰之色也;猛厲充實,兵革之色也。是以知之。”
管仲曰:“何以知其莒也?”對曰:“君東南面而指,口張而不掩,舌舉而不下,是以知其莒也。”
桓公曰:“善。詩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東郭先生曰:“目者,心之符也,言者,行之指也。夫知者之於人也,未嘗求知而後能知也,觀容貌,察氣志,定取捨,而人情畢矣。”
2
白話翻譯
這段原文整體上還算比較通俗,我給大家用白話串講一下吧。
話說某年某月的某一天,齊桓公單獨與管仲密謀討伐莒國,但不久此事在國都中卻變得人盡皆知。
管仲於是對東郭牙說:“先生一定有話要解釋吧?”東郭牙答:“Of course.”
管仲說:“您是怎麼知道的?”東郭牙說:“臣聽說君子有‘三色’,我是因此知道的。”
管仲問:“什麼是‘三色’呢?”東郭牙說:“歡欣愛悅,是欣賞禮樂時的面色;哀傷憔悴,是身臨喪禮時的面色;氣勢充盈,是面對戰爭時的面色。我是因此而知道的。”
管仲又問:“為何知道是莒國呢?”東郭牙回答說:“國君指向東南方,口型張開不閉,舌頭上舉,因此我得以知道是莒國。”(注:春秋年代齊國一帶“莒”字讀ga音,是開口音。)
齊桓公聽完兩人的對話,稱讚道:“說的好呀,《詩經》中說‘他人的心思,我可以揣摩到’,說的就是東郭先生吧。”
東郭牙說:“眼睛,是心靈的外在表象;語言,往往指向行為。智者想要了解一個人,不一定非要全部瞭解清楚了才能做到,透過細觀其容貌,細察其精神、志向,尤其瞭解其選擇時的取與舍,這樣一個人真實想法就會畢顯無疑了。
這則故事出自《韓詩外傳》,首先上原文:
齊桓公獨以管仲謀伐莒,而華人知之。
桓公謂管仲曰:“寡人獨為仲父言,而華人知之,何也?”管仲曰:“意若國中有聖人乎!今東郭牙安在?”桓公顧曰:“在此。”
管仲曰:“子有言乎?”東郭牙曰:“然。”
管仲曰:“子何以知之?”曰:“臣聞君子有三色,是以知之。”
管仲曰:“何謂三色?”曰:“歡忻愛說,鐘鼓之色也;愁悴哀憂,衰絰之色也;猛厲充實,兵革之色也。是以知之。”
管仲曰:“何以知其莒也?”對曰:“君東南面而指,口張而不掩,舌舉而不下,是以知其莒也。”
桓公曰:“善。詩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東郭先生曰:“目者,心之符也,言者,行之指也。夫知者之於人也,未嘗求知而後能知也,觀容貌,察氣志,定取捨,而人情畢矣。”
2
白話翻譯
這段原文整體上還算比較通俗,我給大家用白話串講一下吧。
話說某年某月的某一天,齊桓公單獨與管仲密謀討伐莒國,但不久此事在國都中卻變得人盡皆知。
管仲於是對東郭牙說:“先生一定有話要解釋吧?”東郭牙答:“Of course.”
管仲說:“您是怎麼知道的?”東郭牙說:“臣聽說君子有‘三色’,我是因此知道的。”
管仲問:“什麼是‘三色’呢?”東郭牙說:“歡欣愛悅,是欣賞禮樂時的面色;哀傷憔悴,是身臨喪禮時的面色;氣勢充盈,是面對戰爭時的面色。我是因此而知道的。”
管仲又問:“為何知道是莒國呢?”東郭牙回答說:“國君指向東南方,口型張開不閉,舌頭上舉,因此我得以知道是莒國。”(注:春秋年代齊國一帶“莒”字讀ga音,是開口音。)
齊桓公聽完兩人的對話,稱讚道:“說的好呀,《詩經》中說‘他人的心思,我可以揣摩到’,說的就是東郭先生吧。”
東郭牙說:“眼睛,是心靈的外在表象;語言,往往指向行為。智者想要了解一個人,不一定非要全部瞭解清楚了才能做到,透過細觀其容貌,細察其精神、志向,尤其瞭解其選擇時的取與舍,這樣一個人真實想法就會畢顯無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