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墨鄂州

    這個問題可以從兵力折損和財政消耗兩個方面來分析。《明史》對這場戰爭的評價也是由此著手:

    自關白(豐臣秀吉)侵東國,前後七載,喪師數十萬,糜餉數百萬。

    明朝皇帝朱翊鈞和日本關白豐臣秀吉

    但《明史》的說法並不準確,明廷在「北韓之役」中投入兵力雖巨,到戰爭末期(公元 1598 年),明軍在北韓的總兵力已達 12 萬人左右(陸軍、水軍合計),卻也遠遠達不到可以「喪師數十萬」的規模。

    日軍圍攻釜山圖

    明軍在北韓的兵力折損到底有多少呢?

    造成明軍傷亡較多的戰役,總體上共分三次。

    最慘烈的一次是「泗川之戰」,明軍將領董一元率部2萬多人進攻泗川,被日軍守將島津義弘以萬餘人擊潰,折損兵力約7千餘人。

    日本人繪製的島津義弘大敗明軍圖

    第二為「第一次蔚山之戰」,明軍將領麻貴率部4萬4千人進攻蔚山,被日軍守將加藤清正以2萬多人擊潰,傷亡4千餘人。

    「蔚山之戰屏風」

    第三為「南原之戰」,日軍主帥宇喜多秀家率兵4萬人圍攻南原城,明軍楊元部 3千人幾乎被全殲,僅逃出2百人。

    日軍圍攻南原城的兵力分佈圖

    算上其餘戰役中零零星星的損失,明軍在北韓的總傷亡數約有2萬人左右。這個數字雖然不小,卻遠不及《明史》批判的程度,也尚不至於對明朝的邊軍實力造成致命損害。

    真正讓明廷產生「割肉之痛」的,還是「北韓之役」所耗費的國家財政。

    前後七年間,明廷在「北韓之役」共投入餉銀500多萬兩、物資(主要指糧食)200多萬兩——合計約800多萬兩。僅次於曠日持久且最終導致明朝滅亡的「明金戰爭」,是明朝歷史上支出第二多的戰爭。

    明金戰爭中的寧遠之戰

    不過,以萬曆初期的儲備,倒也不是完全無法承擔「北韓之役」的花銷。

    在明神宗朱翊鈞繼位之初,明廷的內外府庫還非常充盈。當時,太倉共有歷代存銀600多萬兩,太僕寺庫房多年來也積存了1000餘萬兩。再加上張居正執政的十年間,財政收入有所增加,使得太倉存銀又增添300多萬兩。

    然而,「北韓之役」並不是在朝廷上下節衣縮食的基礎上開打的,打仗之外的開支同樣浩繁,虛耗財政的速度未必亞於戰爭。而單就戰爭開銷而言,它也只是「萬曆三大徵」之一。在與之相近的時期,還爆發了「寧夏之役」「播州之役」兩場戰爭。

    其中,最早發生的「寧夏之役」花銷最少,也最不讓明廷吃力,餉銀耗費不到200萬兩。

    但等到「北韓之役」發生時,國庫已明顯吃緊。尤其是到「北韓之役」的最終階段(公元1598年),太倉一空如洗,僅老庫還有存銀200萬兩。太僕寺積存的上千萬庫銀也被大量挪用,僅餘300多萬兩。

    至「播州之役」結束時(公元1600年),朝廷又花費餉銀及善後款共300多萬兩,先前的積蓄已基本耗盡。

    對於明帝國,最要命的問題在於:它還未來得及走出「三大徵」之後的財政危機,與後金之間的關鍵性戰役「薩爾滸戰役」就開始了。

    在「薩爾滸戰役」開始前,明廷因府庫空虛,已經不得不用臨時增稅的辦法籌集餉銀。即便如此,餉銀依舊捉襟見肘。由於糧餉不足,經略楊鎬一再催促進兵,導致有些部隊甚至沒能及時趕赴遼東。明軍對外號稱有大軍47萬,實際上只集結了官兵8萬8千餘人。

    薩爾滸戰役

    不過,即使沒有「北韓之役」的影響,明朝也未必就能打贏「明金戰爭」。由於行政效率低下,它在「明金戰爭」中的開支每年均在200多萬兩以上,高峰時一年就花掉700多萬兩。二十多年間,明廷的戰爭總開銷高達6000多萬兩白銀,數倍於先前積蓄的2000萬兩,更不要說「北韓之役」消耗的800萬兩。

  • 2 # 蘑菇雅說

    親密的關係

    明朝與北韓的關係,是藩屬關係,每年它都要向大明王朝進貢,明朝也會賞賜給它們一些東西,有時候還會賜予它們的國君封號。所以,在現在的北韓一直都是明朝的屬國,整個國家都非常仰賴明朝的幫助和扶持。因此明朝跟北韓之間的關係,猶如父與子的關係,有大義在其中,北韓不能隨意違背道義,背棄大明王朝。那麼北韓對明朝到底有多親密呢?下面我們來看兩樣東西便可以知道了。一是在明朝滅亡後,北韓孝宗曾一度要“反清復明”。二是北韓將明朝的最後一個年號“崇禎”沿用了265年之久!

    北韓到底多能打?

    那麼北韓當時的戰鬥力又是如何呢?我們來看看它和後金的戰爭便知道了。在歷史上,後金一共攻打了兩次北韓。

    第一次是1627年,皇太極命二貝勒阿敏(努爾哈赤的侄子)率軍三萬出征北韓。但北韓戰鬥力實在差了點,一觸即潰,北韓義州守軍被全殲,駐守鐵山的明軍也被擊敗。 北韓國王李倧見勢不妙,立刻逃往江華島,皇太極並不想滅掉北韓,於是就與北韓議和,雙方結成盟誓,北韓與後金成為兄弟之國,北韓向後金開市並繳納歲幣。丁卯之役打沉了北韓的信心,使得北韓不敢再幫助明朝制約後金,但北韓仍然很看不起後金,同時也沒有解除與明朝的宗藩關係,這讓皇太極很不滿。

    第二次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改汗為皇帝,以示和大明分庭抗禮。清朝初立,自然需要人承認,首要的就是大明的附屬、清朝的兄弟之國北韓,可北韓國王李倧不接見使臣,不接受國書,惹怒了皇太極。 為了教訓北韓,同年十二月,皇太極親率十二萬大軍入侵北韓。 皇太極命多爾袞、豪格等統領八旗軍和蒙古軍,嚮導馬福塔率三百人直襲北韓王都——漢陽城,多鐸、嶽託兩人率五千兵馬接應大軍,皇太極和代善親率大軍進攻北韓各部。 清軍勢如破竹,連破郭山、漢陽,降服定州、安州,包圍李倧與北韓百官於南漢山城,並擊潰各路勤王軍。李倧大勢已去,只好求和,並宣誓效忠大清,和明朝斷交,奉大清正朔,北韓至此成為大清的藩屬國。

    從這裡可以看出,北韓基本上一直是在接受著明朝的庇護,真正打起仗來,實力戰鬥力十分有限,甚至不能對滿清造成太大都傷害。

  • 3 # 這些歷史要讀

    明朝時期,北韓的實力那可是生動的詮釋了什麼叫做“戰五渣”!

    萬曆北韓之役中(北韓稱:壬辰倭亂),面對日軍的進攻,北韓軍隊連像樣點的抵抗都組織不起來。

    從1592年4月14日侵朝日軍先頭部隊登陸釜山,到5月2日便攻克北韓的王京漢城,前後不過短短19天而已。一個月後,連平壤也淪陷了,就這樣在兩個月的時間內,北韓就被日軍打得“三都守失,八方瓦解”。

    當時的北韓國王李昖,更是窩囊廢一個,眼看著打不過日本,就拼命的想逃入大明避難,棄北韓百姓不顧。還對隨同他一起逃亡的大臣說:“予死於天子之國可也,不可死於賊手。”如果後來不是大明軍隊出手,把日軍打跑,那麼北韓鐵定得亡國。

    實際上,在此後的抗日作戰中,北韓軍能被吹捧的戰鬥也就那麼幾次。比如晉州大捷、幸州大捷和閒山島大捷這幾場小戰役,都被北韓後世吹捧為壬辰衛國戰爭三大捷了。但實際上,這幾次作戰的戰果相當有限。

    比如權慄所指揮的幸州大捷,不過擋住了區區4800日軍的進攻而已。可權慄當時所指揮的幸州守軍也有4000人之多,並不比進攻日軍少到哪裡去。而且,幸州本來就是堅城,可以依險而守。也就是說,幸州大捷本身就沒太大的難度。只不過由於北韓陸軍實在太水了,整個壬辰衛國戰爭下來,能靠自身力量守住的城,五個手指頭都能數得完,所以也只能把幸州大捷吹上天了。

    再如被北韓吹成神將的水軍將領李舜臣所指揮的閒山島大捷,雖然此戰北韓水師倒是贏得比較漂亮,但事後卻把戰果誇大了好幾倍。實際上,參與此戰的日軍脅坂安治的部隊人數並不多,因為根據脅坂的石高來計算,他的動員兵力約為1500人左右。

    而且,在此後的進攻晉州城的戰鬥中,參戰的脅坂部日軍也還有900人之多。所以可以判斷,李舜臣的這場閒山島大捷,其實不過殺傷幾百日軍而已。

    實際上,被北韓吹上天的李舜臣,其真實指揮能力也還是很有限的。他所取得的閒山島之戰、鳴梁之戰等戰鬥的勝利,基本上都是建立在日本水師對北韓水域海流的不熟悉基礎之上的。而如果讓李舜臣率軍去打進攻日軍水師基地,那基本上就只有戰敗的份了。比如釜山浦海戰、長門浦海戰、唐項浦海戰等戰鬥中,李舜臣所率領的北韓水師都被日軍給擊敗了。

    那麼,明朝時期的北韓有沒有牛逼過呢?

    其實也還是有的,那就是北韓李朝世宗大王時期的己亥東征。至少在他們自己看來,這已經是很牛逼的了,畢竟這可是李氏北韓唯一一次主動進攻日本的戰鬥。

    此戰,北韓一共調集了17000人、200餘艘戰船,痛擊了對馬島宗貞盛的3000人。雖然北韓軍人數上佔據了絕對的優勢,但此戰他們還是付出了2500餘人傷亡的代價,才勉強打敗了日本的對馬島勢力。而這世宗大王時代已經是北韓國力最盛的時期了!

    所以說,明朝時期的北韓壓根就沒有多少實力可言!

  • 4 # 鐵桿莊稼

    明朝時期的北韓差的掉渣,也可以說是明朝過於嬌慣這個附屬國了,以至於豐臣秀吉侵略北韓時候幾乎入無人之境,短短數月日本就打到中朝邊境,求明朝出兵,甚至在明朝出兵北韓打日本時期,屢屢拖明軍後腿,連糧食都是明朝自己從中國帶來,除了一個明白人李舜臣可以用,其他都是草包,根本不懂得軍事。

    回答完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判斷8個月嬰兒的智力是否正常?